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编札记:孔子的学习观︱赵学文
名作欣赏
即可订阅

孔子一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学习,是中国古代哲人中对学习一生躬行且体悟深刻的楷模。他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使他成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成为我们探求学习的精神富矿和不朽丰碑。


梳理、总结孔子的学习观,有助于我们摸清学习的规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孔子的学习观

 文 | 赵学文

来源 | 本微信原创文章


孔子一生命运坎坷。他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人,为了道、为了仁、为了礼,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知其不可为而为,逆时代之潮流,勇敢地与“风车”作战。每遇困厄之时,他就向天而疾呼:“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九章五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十一章九节)“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七章二十三节)孔子向天呼救,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伟大使命,自己因天道而生,为天道而生。


学生颜渊和子贡,在孔子生前和死后都认识到了孔子的价值。“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九章十一节)对孔子伟大的认识,颜渊可以说是一位先觉者。子贡则是孔子死后,孔子地位的坚决捍卫者。《论语》第十九章二十三节、二十四节、二十五节,子贡把孔子譬作日月、宫墙,都言孔子高不可及。


孔子死后的几千年,儒家把孔子推为“圣人”。现今评价孔子,标准的说法是: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孔子生前,孔子最认可的对自己的评论是什么呢?有人评论他是君子,他不许;有人评价他是仁人,他不许。他乐意别人认定他是一个好学者。“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九章八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七章二十节)“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五章二十八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章十九节)孔子一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学习,是中国古代哲人中对学习一生躬行且体悟深刻的楷模。他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使他成为中国人的至圣先师,成为我们探求学习的精神富矿和不朽丰碑。


梳理、总结孔子的学习观,有助于我们摸清学习的规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志于学


孔子在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章四节)其“十有五而志于学”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二是从十五岁起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学习,学习终其一生。第二层意思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许多佐证。


孔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生境界之所以不断提升,“志于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志于学”对现代人来说有特别的启示意义。现代人虽然大多可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在青少年时未必“志于学”。走出学校的门,面对生活和纷繁的世界,许多人放弃了学习。放弃了学习,实际上就放弃了修养,放弃了进步。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是一生的事情。但许多人庸碌一生,又什么时候意识到,是因为自己放弃了学习呢?虽然孔子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十七章二十六节)但孔子也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七章十七节)所以,“志于学”在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只要学,就与不学不一样,就会有收获,就会有进步,你的人生就会更充实和精彩。这真是现代人当警醒的。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有许多人专门论“学”。儒家学派的继承人荀子作《劝学篇》,其主题即是“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就是“志于学”,就是终身学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和重视学习的精神,播撒到人们心中便是“活到老学到老”。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根植“学”的精神,血液中流淌着“学”的风尚。我们是一个崇尚学习的伟大民族。


二、乐于学


曾几何时,我们的基础教育,大力宣扬从西方引进的“愉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推广过程中,因为某些人在理解上有所偏颇,“愉快学习”被浅薄化了,一味要在学习中找到学生学习的“快乐点”。这固然与我们传统教育中“头悬梁锥刺股”的扭曲教育,以及应试教育本身的标准化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精神愉悦,使我们的教育成了死的、非人性的教育有关,但说到“愉快学习”,孔子当是最早的践行者。孔子提倡“乐学”,其深义须细心理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章二十节)这是孔子对只有“乐之”才能达到最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判断,但孔子看重的“乐”,是由身体苦而达到的精神之乐。孔子自己在学习中,就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章十九节)孔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但他能从学习中找到快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七章十六节)在粗茶淡饭、简陋居住的条件上,这必定是苦的,但“乐亦在其中矣”就在于有学习之乐。


在孔子的眼中,除了自己是好学者,再一位唯一的好学者就是颜回。颜回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他自己却乐在其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六章十一节)这样的苦中作乐的学习,才是孔子最欣赏的。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承受身体的劳乏和生活的寂寞,但一旦进入学习的殿堂,精神的愉悦就会战胜身体的苦乏。因此孔子告诉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章一节)这种学习之愉悦,是精神境界的体现。


三、勤于学


学习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勤是学习之舟。孔子一生从多个方面勤于学,才得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1,典籍是吾师


孔子一生以“六艺”教学生,从文化角度,教学生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他自己也是从“诗、书、礼、乐、易、春秋”学过来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七章十八节)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十六章十三节)。在《论语》中,学习典籍的有效办法有两个。


(1)默而识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七章二节)“默而识之”是孔子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具效率的学习方法。学习文化经典能做到记诵,就能做到触类旁通。博闻强记是一种很高的学习能力。过去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青少年时期大量记诵,学生就会作诗作文。“默而识之”就是把最经典的东西,刻到学生的心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刻上的经典会始终产生影响,熠熠发光而照亮人生。“文革”中批判旧教育是“死记硬背”,从学习的实际情况看,“死记硬背”能提高学习的成效,何乐而不为?古人且不说,近现代的许多文化人,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都得益于年幼时记诵了大量的经典,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在我们身边,如“并州三老”姚奠中、张颔、林鹏等,都在经典的记诵上下过笨功夫。环顾后学,自我反省,我辈学习经典的记诵功底实在太浅。


(2)温故而知新


孔子教学倡导“学而时习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章十一节)“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十九章五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章四节)孔子和他的弟子,都强调学习要“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就是积累,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温故知新”的意义。“温故知新”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


2,他人是吾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七章二十二节)在孔子眼中,“师”的范围非常广,只要他人有可学之处,便可拜为师。


(1)以贤德者为师


最能给人以帮助的,还是眼界之内那些有名望的导师。他们既然被人公认,其学养自然不同一般。孔子能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得益于他很早就觉悟于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段话中所列数人,在当时当地都是善言善行足取者。他们各有所长,孔子向他们学习,一定有很大收获。尽可能地寻访名师,可谓学习的捷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名师的耳提面命,其所得往往是醍醐灌顶。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以友为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十九章二十二节)这段话说明,孔子不但向贤者学,也向不贤者学。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也学他们的长处。孔子评价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十一章四节)对于颜回的领悟力,孔子在嗔怪中给予高度肯定。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三章八节)孔子在赞赏子夏的同时,也肯定了子夏对自己的启发。

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去交“益友”,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懂得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十六章四节)孔子进一步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九章二十五节)这其实不过是老师对学生的谆谆告诫而已,告诫学生勿交一无是处的“损友”,于学无益,并非现在人们常责难的“你不愿交不如你的,人家如你又何必交你”这种浅薄理解。向友人学习如此重要,曾子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思想。“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十二章二十四节)《礼记·学记》说得更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生活是吾师


现代著名儒学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是一种生活态度。”孔子一生特别强调向生活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孔子有很强的生活能力。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九章六节)在生活中孔子学到了多种生活技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九章二节)当有人讥笑孔子没有树立名声的专长时,他对弟子说,自己既能做射击手,又能赶马车。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七章十二节)


孔子教诲学生,学习以做人为第一要务,做一个正直的人就是最好的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六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一章十四节)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章七节)所以不论学什么、向谁学,只有服务于生活才叫真正的学习。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学有所长,最好的出路就是出仕。“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十九章十三节)只有这样才能干禄得食。孔子也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十五章三十八节)对不能学以致用的学习,孔子的态度是否定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十三章五节) 


四、善于学


学习的道路艰苦漫长,并无捷径可走。但在学习中讲究方法,则能事半功倍。


1,学而思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十五章三十一节)这句话中,孔子特别强调学的作用。但只有插上思考的翅膀,学才能更有收获,因而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章十五节)孔子更说道:“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十六章十节)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不管办什么事都要动脑筋,善于思考,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孔子喜欢好学的学生,更喜欢善思考的学生。孔子喜欢颜回,因为颜回能闻一知十;孔子喜欢子夏,因为子夏由“绘事后素”能联想到礼的作用。孔子在某些时候厌恶子路,正是因为子路鲁莽,遇问题不加思考便草率作答。“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十三章三节)对子路这样加以训斥,可见子路勇而无谋。


2,学而问


学—思—问,再到学—思—问,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循环。思考了,就要交流,就要求教,让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碰撞。孔子非常注重在学习中发问求教。“子入太庙,每事问。”(三章十五节)孔子还赞扬那些放下身段求教的人。“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五章十五节)


一部《论语》,记录了许多学生独到的问和孔子精致的答。教与学就是在问答中相长,往往是学生一问、再问、三问,孔子也一答、再答、三答。


在诸多学生及他人的提问中,颜回的提问最触及孔子思想的核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十二章一节)在《论语》中,子贡问得多,也注重实用。“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十二章七节)又如:“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十三章二十四节)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学习观也是丰富多彩的。这里仅就学到的、想到的,作一番梳理总结,希望后来者就此探幽发微。



作者简介:赵学文,《名作欣赏》杂志社长、总编。著名出版人,读书人,写作者,书法家。策划出版了《第三代作文》(共一百多种)、《文明中国》书典(共三十多种)等大型书系。个人读书不辍,经史子集、文化哲学等多有涉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橘子郡读《论语》7 8
《论语》新解11;15
孔子读书十法
《论语讲义》——为政第二(5)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7: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日课296:孔子这是夸子路,还是贬子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