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吴清源 清寂如水
七年前的今天,2014年11月30日,百岁棋圣吴清源辞世。

在以围棋高手如林而自居的日本,吴清源少年时即所向披靡,青年时创立新布局撼动异国的围棋传统,盛年时以决斗式的“十番棋”坐擂。天才的光芒惊动东瀛,得以东渡日本留学,从此写下百年难遇的高手神话。

为纪念这位风雨百年却依然清寂如水的昭和棋圣,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刘净植老师在2002年时所写的报导《吴清源:清寂如水》。那时,中国导演田壮壮正在准备拍摄电影《吴清源》,夫人吴和子也尚在世间。

刘净植 文

2002年

昭和七年,我和直木三十五在伊东的暖光园看见吴清源同名人对弈,名人让二目。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色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贵族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高贵品格。从耳朵到脸型,都是一副高贵相。过去从未有人给我留下这样的天才的鲜明印象。
——川端康成《名人》 
吴清源(右)与木谷实对弈

初次见到棋圣吴清源,他那对垂珠大耳把我给惊着了:那种上高过眉、下垂及颈的神奇大耳,我只听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如此,只见过寺庙中的佛像才有。对于我的惊讶,旁边的人不以为忤,都说:“吴先生可不是一般的人呢。”这让我对他的传奇更加悠然神往。

和大多数人一样,吴清源的传奇人生吸引我的首先是他在围棋界的辉煌:一个围棋神童,年仅11岁时就凭高超棋艺在当时的段祺瑞府下棋,以养活因父亲去世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家人,少年时“已经是当时中国第一”(二哥吴景略语)。天才的光芒惊动东瀛,得以东渡日本留学,从此写下百年难遇的高手神话。在以围棋高手如林而自居的日本,他少年时即所向披靡,青年时创立新布局撼动异国的围棋传统,盛年时以决斗式的“十番棋”坐擂,将所有应战的日本高手纷纷挑落于马下,使其屈辱地降低身份。那样天下无敌的豪气,那样逼得对手吐血的威风,使人有如看武侠小说高手对决般快意和过瘾,更何况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侵华至战败的时代背景下。

活生生的吴清源给了我们传说中霍元甲、陈真一样的英雄传奇。偏偏吴清源后来遭遇车祸后的命运也让人浮想联翩:日本医生草率的应付、莫名其妙的误诊,都让人联想起影视剧中反复表现的令人扼腕的英雄的磨难。

然而臆想则已,我倒是相信吴清源的人生不会像肥皂武侠剧里表现的那般浅薄和简单,不然他不会打动那么多的人。

吴清源田壮壮

这样的好题材当然是影视界不该错过的,据说日本的很多导演以及被公认为华语影片大师的侯孝贤都对拍摄吴清源的传记片感兴趣,最终机会让田壮壮等一干人拿到了。于是围棋大师翩然而来,有关他的棋人奇事一时热满京城。我这样一个对围棋一窍不通的人,也因此有机缘触碰到吴清源的传奇人生。先生惜言如金,即使开口,也常常是充满玄机的哲言,非常的形而上,我们不一定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味道。而跟随老先生活动,与他身边的人交谈,也使我的采访收获颇丰。

吴清源的好友,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生前做记者时为了采写一篇《吴清源棋谈》,曾特意住到他家附近与这位本已十分熟悉的老友倾谈了三天。而我,仅仅凭着看了《天外有天》这本吴清源自传和短短两天的跟随,并不敢说真正捕捉到大师的什么。然而,就是这两天中,有一种属于人生的特别滋味紧紧地攫住了我,那感觉是如此地特别,挥之不去,却又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萦绕在我并不丰厚的人生经历中。

“如果说今天的高手棋艺是一次元的话,那300年前的道策是二次元,而吴清源的棋艺是三次元。”——日本作家江崎诚致

天才是很少自己夸耀自己如何像天才的,何况是惜言如金的吴清源先生。我不懂棋,因而除了听人讲故事外,无法从棋盘上的黑白世界中了解大师的天才,然而正因为是听故事,天才的人生才灵动起来。

70岁的寺本忍鹤发童颜,是吴清源的经纪人,说起他眼中的大师,他认为:“吴先生是四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天才还很难说。”他说,看见很多高手到吴先生家讨教,然而吴先生的招数很多人却都不能理解,就是因为“这样的天才太少了”。

寺本先生说,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作家江崎诚致就这么比方:“如果说今天的高手棋艺是一次元的话,那300年前的道策是二次元,而吴清源的棋艺是三次元。”吴清源的夫人和子形象地解释,一次元就是一条线的一维空间,二次元是平面,三次元则是三维空间的概念。江崎是在录制一个电视节目时讲这番话的,他还说,现在如果不学吴清源的棋就是傻瓜。后来这个节目没能播出,因为其中有说“日本人是傻瓜”的词句。

据说不少中国棋手跟大师学棋都跟不上他摆谱的速度,因为他太快了。大师的助理牛力力五段说,那是因为大师一手抓几个子,放手就能摆出好几手棋去,加上他下棋是“双枪”,左右手都下得好,所以摆棋谱极快,一般很难跟上他。

吴清源的大哥、二哥都是围棋好手,二哥吴景略说:“跟我大哥下棋我一般知道他下这一步的企图,跟我弟弟下我就不知道,这就像打仗一样,你不了解来兵的意图,还怎么打?”

吴信树是大师的长子,他是个钢琴演奏家,他说自己和搞电脑的妹妹以及在 NEC公司工作的弟弟,全都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弟弟曾说:“我下棋再厉害也厉害不过父亲。”这多少是他们没有选择围棋这条路的原因之一。

大师此次在京给一个爱好围棋的实业家讲起了新布局,运筹帷幄之间的精彩听得同行的翻译都入了迷,吴景略老先生看了却说:“他有那个实力,可以那样布局,我们不行,保不住的。”

然而这正是大师潜心研究和推广的“21世纪新布局”,在和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会面时,吴清源大师再次讲述了他的观点:“21世纪是新的世纪,需要新的布局。日本围棋让德川时代给引到胜负上,提倡人的功利性,这是不好的。”

据称吴清源的仰慕者金庸曾将大师比作其作品《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不计胜负的高远意境、独步天下却淡泊名利的宽广胸怀,大师倒是与之很可以有一比,但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大师却答:“我从来不看武侠小说。”

“今年我们结婚正好60年,在一起60年了也没有厌烦,还没有够,还要继续下去。”——吴清源夫人吴和子

吴清源的夫人吴和子身躯娇小,虽年已80却不失娴雅的风度。吴清源在旁人眼中如同不食烟火的奇人,会不会在妻子眼里有些不同?和子夫人微笑着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姻缘。

夫人说,在她和吴先生刚结婚后,他们的媒人、日本德高望重的女棋手喜多文子先生带他们拜见了日本棋院的大仓副总裁,大仓对和子说:“现在把我们的宝贝交给你了,你一定要照顾好他。”夫人说,那时自己年轻,就一口答应了。这就等于许诺,一生都跟着吴先生,把他当宝贝来照顾。当时夫人还不满20岁,而到今年,夫人跟着先生已经整整60年了。

夫人对往昔的记忆相当清晰,她回忆起60多年前,父亲在亲戚家的聚会上遇见了吴清源,回家后便夸他不光棋好,而且人好,有远大抱负。当时和子听了很感动,很佩服。未曾想一直热心照顾吴清源的喜多文子托人来介绍姻缘,于是尚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上学的和子便应允了,她觉得,父亲一眼看上的人应该是好的。于是双方相了亲,见了面就都答应了。时年吴清源28岁。

夫人笑着说,当时给吴先生介绍对象的人很多,吴先生之所以挑上她,全是因为她的名字好,夫人在娘家的名字叫中原和子,她说“中原”让吴先生想起自己的故乡中国,而“和”字则和先生一贯主张的“调和、和平”的人生观相和。这样的说法固然有夫人自谦的意思,但却无法不让人为之感动。

我问夫人,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做一个中国人的妻子会不会很有压力?夫人说,自己没有想那么多,当时和中国人结婚,有人祝福,也有人非难,但他们全家都泰然处之。

而实际上,这个婚姻不仅让出生于殷实之家并拥有高学历的和子进入吴清源的清苦生活,给她带来颠沛流离之苦,还使她于战后失去日本国籍达30年之久。那样的孤独和飘零她非但没有怨言,仍始终全心照顾着命运多舛、身体羸弱的吴清源。

夫人对吴清源的照顾相当尽心,尤其是他的身体,她说,吴先生其他事可操心的不多,只要身体好,每天能随心所欲地下围棋,所看的书都能理解,便是他最大的乐趣,一年365天只吃一样东西都没关系。先生身体自小不好,夫人对他的身体便格外照顾。据说,吴清源与作家川端康成都十分瘦弱,为此川端曾和他打赌,谁的体重先超过45公斤,就要请客“好好庆祝一番”,结果吴先生婚后在夫人的精心调养下,竟然体重上升,为此川端还闻讯向吴先生“讨债”。

吴先生的风雨围棋人生也让夫人担心不已,在“十番棋”对垒期间,吴先生需离家5天在封闭的环境里下棋,夫人很担心,但担心也没用,于是她便使用“移情法”,想方设法收拾屋子不让自己闲下来,把走廊、门柱都擦得十分干净。吴先生在70岁退出棋坛后,夫人心中终于轻松下来。

我问夫人,觉得吴先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吗?她毫不犹豫地答:“是,好到哪个份儿上不敢说,但他确实是。”她说,夫妻俩从来没有生过气,虽说过日子有很多很细小的事,说个重话的时候也有,但双方都觉得吵架没劲,很快就过去了。

末了,夫人说:“今年我们结婚正好60年,在一起60年也没有厌烦,还没有够,还要继续下去。”一句话,令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能活这么长真好,如果不是这样,就看不到现在中日恢复邦交的景象,会很遗憾的。”——吴清源

把人生活成传奇固然美丽,固然辉煌,然而一个人从少年时代便背井离乡打拼天下,所背负的孤寂与艰难,亦非常人可以体会。

在中国棋院盛宴款待吴先生及夫人一行的那天,席间陈祖德院长与吴先生闲谈之际,吴先生平静地说:“中国棋院好,比日本棋院好。”陈院长答:“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当然应该尊敬您。”吴先生并没有接着说下去,我不敢妄自揣度他的心思,但这样的对话无疑让我直接想到1946年,日本棋院将棋力无敌于天下的吴先生除名的事情。日本战败之后,吴先生的老师濑越先生迫于巨大的压力,以吴清源的名义递交了一份辞呈,他本人也于第二年辞去了棋院理事长的职务。心地纯净的吴先生竟被蒙在鼓里多年,还为了日本棋院的重建和兴旺多方奔走,20年后才知情。

同时被取消的还有他的国籍,他们全家因此成为流浪于边缘社会的“黑户”,连孩子们上学、工作、结婚都成为问题。吴清源90岁的二哥吴景略告诉记者,还有一件事让吴先生最伤心,就是40年代吴先生回到上海,看见酒店外面有人举着横幅,上书“打倒文化汉奸吴清源”,他感到无奈,觉得大约自己算是在敌国生活、做事,所以遭同胞这样的谴责,于是怏怏回到日本。这一别就是40多年。当时正是吴先生以“十番棋”对垒高手名震天下的时期,在日本有无数抗议吴先生和日本棋士下棋的声音,各种恐吓信正铺天盖地。

二哥吴景略原名吴炎,他说自己是火一样的性子,而名为吴泉的吴清源(清源是字)性情则如水,一直留守国内且进行抗日爱国运动的吴景略常给在日本的弟弟寄报纸,希望帮助嗜棋如命的他了解时局,不料弟弟却被副刊的文章所吸引,坚定了求道之心。

老共产党员、曾成功策反了国民党将军高树勋投诚的吴景略并不赞同吴清源所修的哲学,然而他却说,日本的棋士一向棋是棋,生活是生活,分得很清,而自己的弟弟则全身心都在棋里,他修道和下棋是分不开的。吴景略曾问弟弟为什么打坐,吴清源告诉他,两个人下棋下到僵持的阶段,脑子会不够用,打坐就是为了平时能静下心来。

吴景略觉得,吴清源多年的修道,使其可以对金钱不在乎,对个人得失看得很淡,把胜负置之度外,这点很是值得佩服。吴先生的师哥、也是其手下败将的桥本宇太郎也称:“对吴先生在信仰中养成的清廉洁白的人品,无论是谁,都可能将他误认为禅房里修行多年的高僧。”

正是这样的人生修为,才使吴先生一次次度过他生命中的重重苦难,无论是棋盘上的苦战,严重的肺结核,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漂泊和清苦,遭遇车祸后的精神错乱和棋力的下降,都在他的静心修为中化成笑谈。

只有祖国是他不能忘怀的。吴先生的夫人和子说,至今吴先生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中日恢复邦交,他一直说:“能活这么长真好,如果不是这样,就看不到现在中日恢复邦交的景象,会很遗憾的。”

1985年,吴先生终于回到祖国。据吴景略先生的回忆,在上海的锦江酒店,当吴先生看到迎接他的人为他献上鲜花时,感动得流下眼泪。这与40年前他在此遭遇“汉奸”的骂名是多么的不同。

在北京,吴先生又和二哥一起去寻访了70多年前住过的大酱坊胡同,老哥俩挤在那不知盖了多少小房子的大杂院里,回忆着自己的童年。那个当年吴家以38块钱租来的大院如今不知塞进了多少户人家,据说也要拆迁了。

挤在逼仄的蜂窝煤堆里,吴清源和二哥说着,这面原来是客厅,那边是书房,还有仆人、车夫们住的小屋,院里原来有4个花坛,吴清源还指着门口:“这儿原来有个鱼缸。”鱼缸旁是他们兄弟踢过球的地方。

走到门口,在那个吴先生小时候总觉得高的石鼓旁,他说:“哎,坐坐,坐会儿。”他告诉我,在东西两头,原本有两匹马,是对面街坊,做律师的汪家养的,“后来有洋车了,那马就没有了。”马,是吴先生最喜欢的动物。

时光就在他的回忆中悄然流逝。下午的阳光斜照在四合院破旧的房檐上,同行的导演田壮壮说,那样的阳光最好,朦朦胧胧的。

吴清源和在电影中饰演他的张震在一起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棋士
一棋一人一世界,悼吴清源夫人吴和子女士
千百年而不得一的大宗师---吴清源
吴清源:常怀一颗“平常心”
【新易共享】百年百岁历沧桑,一生一盘阴阳棋!
棋闻详情耀宇 | 《手谈心声》开启吴清源专题作者:胡耀宇CGF529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