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龙江古桥和昆明城事

早年的霖雨桥。

如今松华坝下龙川桥。朱净宇供图

朱净宇

水是城市的灵魂。昆明有幸,不但有“母亲湖”滇池,还有“母亲河”盘龙江。古地质年代里的滇池很大,面积是如今滇池的三四倍,差不多整个昆明坝子都泡在湖底。由于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冲积泥沙和近800年的“泄湖涸田”,滇池湖水迅速后退,今昆明城区和附近农村土地大量露出水面,四周河溪水道不断延长,在低洼处形成不少湖沼、池塘、河沟,形成了昆明河网的大格局。

有河必有桥。清代昆明远郊还靠溜索过河。据清嘉庆年间师范所纂《滇系》记载,当时滇池出水河下游的普渡河因为“岩险水汹,不可舟楫”,当地居民“以藤絙縳于两岸树上,絙上架一木筒,渡者以绳缚身,系于筒上,两手挃筒,缘藤溜而过。所谓'渡索寻橦’是也,俗名溜筒”。不过,在昆明城外和近郊的河网上,早就建起了一座座石桥。清雍正年间,云南水利粮储道官员黄士杰编纂了一本《云南府城六河图说》。从书中地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昆明坝子就是一个河网之地,在60多条河沟上,可以找到50多座有名可查的桥梁,另有10多座无名桥。这些“有名桥”是溥润桥、云津桥、双龙桥、龙川桥、香条河桥、七星桥、地藏寺桥、杨家桥、土桥、永丰桥、大石桥、放马桥、五马桥、老崔桥、广济桥、广桂桥、宝象桥、香条村桥、银锭桥、双桥、打鱼桥、海门桥、霖雨桥、普惠桥、迎仙桥、翰林桥、望仙桥、双凤桥、三空桥、厂桥、吴井桥、迎龙桥、三节桥、凤凰桥、鸡鸣桥、吴西桥、大桥、小桥、小石桥、海源桥、永安桥、童子桥、西济桥、许家桥、迎龙桥、新桥、金川桥、桂香桥、柿花桥、裕丰桥、接迎桥等。

这些桥梁不但是昆明城内外交通要道,还承载着千年昆明建城史,如同一部凝固的史册,让人们去解读。

龙川桥:盘龙江第一桥

元代初期,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大兴水利,在昆明的盘龙江中筑起分水坝,把江水分流到新开浚的金汁河,以利泄洪和灌溉。赛典赤还在分水坝前修筑了一座石桥,此桥现今在现代松华坝水库大坝前,被称为“盘龙江第一桥”,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最后一次重修于1893年,桥长45米,桥面宽10.3米,中孔高5米,其他两孔各高3.2米,桥身用长方形黄砂石砌成,桥面两侧有石条护栏,因年代久远,早就残存无几,如今已修葺一新。上游分水坝引水而来,汛期东侧金汁河涨水,河水漫过坝顶,跌入盘龙江中,如滚龙直泻,于是坝称滚龙坝,坝上还有座龙王庙。来水被三孔石桥分为三路,奔流而下,犹如一个“川”字——前有滚龙坝、龙王庙,后有“川”字流,此桥便有了“龙川桥”之称。

有资料说,龙川桥的主要功能是分盘龙江水入金汁河,既可灌溉农田,又可削减洪峰。始建于元代的松花坝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滚龙坝西侧有盘龙江闸墩和闸门,东侧金汁河上有锁水桥,桥下有水闸,滚龙坝自身东高西低,呈斜坡状,金汁河水涨时可以“滚”入盘龙江,而从滚龙坝到龙川桥的盘龙江和金汁河之间还另有排洪闸——分流、泄洪设施齐备。从水利系统工程的角度观察,龙川桥更像一座施工、维修的交通配套工程,所谓“阻水”“分水”功能并不明显。

据考证,早年龙川桥旁的金汁河上,还并排建有一座接迎桥。早年上坝村建有围墙,前后有寨门,还有两座阁楼,其中一座就建在龙川桥头。村里人去昆明要先出寨门,过龙川桥,再过接迎桥。遇到时局不安宁,村里还要派人驻守阁楼,以策安全——可见,龙川桥的主要作用还是交通,同时又是松华坝的配套工程,一旦发生水灾,龙川桥和接迎桥也是抢险救急的重要通道。

霖雨桥:神话之桥

昆明城北有个罗丈村,村边盘龙江上有座霖雨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长约37米,宽约10米,高10米,全部用石条砌筑而成,桥两侧有砌石护栏,桥正中南侧有石雕龙头,用以吐泄桥上的积水,北面又砌有石雕龙尾,以求对称,桥墩迎水端砌成三角形,以减轻水流冲击。霖雨桥造型古朴、孔拱匀称,是昆明古桥建筑的佳作。

对于老昆明人来说,霖雨桥还有特殊的意义。1799年,当局重修霖雨桥,主事的云南巡抚彭龄留下了一块《复修霖雨桥记》碑,如今碑已不存,幸而碑文留在清代的《昆明县志》中。彭龄说滇中高原山地多,农民饱受春旱之苦,每次遭遇旱灾,官府大员都要到龙泉观(今黑龙潭)祭龙求雨,霖雨桥就是必经之地。据说过此桥求雨,有求则必应,所以把这座桥叫霖雨桥。

昆明坊间传说,清道光年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时,遇上昆明大旱,亲自前往黑龙潭求雨。起轿回府时,轿前骄阳似火,轿后却乌云翻滚。登上此桥,更是雷雨交加,大雨倾盆。轿前的抬夫还在暴晒之下,大汗淋漓,轿后的抬夫却暴雨浇头,全身湿透。众人称奇不已,称此桥为“霖雨桥”,有“久旱逢甘霖”的意思。

这个传说还另有版本,主人公换成了清咸丰年间的云贵总督岑毓英,说他也曾到黑龙潭祷告祈雨,回府路过此桥,轿前烈日高照,轿后大雨瓢泼,前端桥面被太阳晒得石头发烫,后端桥面已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石桥因干旱又逢大雨,得名霖雨桥。

如今霖雨桥已得整修,专供行人通过。而在桥北另建公路桥,供人、车通行,称新霖雨桥,两端大道也称霖雨路。原来的霖雨桥就成了“老霖雨桥”——各得其所,善哉善哉。

溥润桥:开放之桥

盘龙江流经老昆明城大东门外,河上又建有溥润桥。此桥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建在元代中庆城东门外,称至正桥。明末改名溥润桥,意思是宽广而平坦。1686年重修,桥两侧有铁制栏杆,形似火链,俗称火链桥,又称大东门桥,为三孔石拱桥。

溥润桥是老昆明的一座标志性桥梁。如同早年桥下江中的那根石柱,上刻十二地支,用以监测水位,溥润桥则是老昆明历史沉浮的见证。元代至正桥的兴建,正是赛典赤建起中庆城这座“壮丽大城”并作为云南省会之时,当时的中庆城还是座土垒之城。明代的溥润桥则是改建为砖城的云南府城之后重修的。

溥润桥在昆明城东,地处昆明通京大道与盘龙江的交汇点,陆运和水运也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物流和交易中心。溥润桥北侧西岸立有一块清代税务告示碑。立碑者是“云南府昆明县正堂”,立碑时间是1889年,告示要求附近市场所有屠宰户必须“遵公会立定条规办理,不得隐瞒税课功德”。这里旧为猪集街(珠矶街),北邻屠宰场,立碑于此,显示这里已是昆明一大肉食供应市场,并成为当时昆明的一大税源。

溥润桥西的盘龙江边还有一块商埠界址碑,立于1906年,碑文标记了当时所立云南府城商埠界址:“南北界自溥润桥起至双龙桥止,计长陆佰二十丈,约三里许。”当时昆明商埠有四至界石,此碑当为北界石碑。1905年,滇越铁路开工不久,更有人指出,滇越铁路一旦通车,内外人士、商家商品必然大量涌入,想挡也挡不住。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自开商埠,以除弊兴利,以求主动,以保主权,以畅工商。为争取主动,当局在滇越铁路即将进入的昆明南城自开商埠,自定规则,自行管理,自保利权。昆明商埠的开放,为维护中国主权赢得了宝贵的一分,也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溥润桥也成为昆明古城早年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物。

敷润桥:米菜之桥

敷润桥位于昆明小东门外的盘龙江上,是一座三孔青石拱桥,桥面铺青石条板,两侧有铁制护栏。一说此桥始建于清初,因为小东门号称永清门,便以城门名作为桥名,称为永清桥。查明代景泰年间的《云南图经志书》,其中就说当时云南府城东有“永清”门,可见此桥也可能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小东门改称敷泽门,小东门外就是敷泽铺,此桥正当其中,于是改称敷泽桥。到了清末,此桥又被敷润街夹在当中,后以街名为桥名,再改称敷润桥。1969年,敷润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长34米,宽7.7米,桥上能过汽车,两侧有人行道,还有水泥洗石护栏。20世纪90年代,敷润桥被拆除,另建一座便桥,沟通盘龙江两岸,也有人叫它敷润桥。

早年的敷润桥正当昆明东北郊、北郊进入市区的主要孔道,地处城乡接合部,是盘龙江进入市内的第一桥。敷润桥近旁是历代储粮要地,周边形成米市,明代建有大粮仓,后来成为粮食集散加工中心,称作“米厂心”。这里接近小菜园,菜农经常把蔬菜等农副产品挑来出售,滇池的小船也可以沿盘龙江北上,一直撑到敷润桥下,运来大量农产品和水产品,在这里形成规模不小的菜市。

敷润桥还和驿道对接,每天都有马帮到此,驮来木料、粮食、菜油、牛羊皮和各地土特产品,在猪集上街形成猪市,在猪集街的马厂形成牲畜交易市场。这时敷润桥上桥下,都成了市场。从早上到中午是菜市、牲畜市,下午则是药材市、古玩市和旧书市,其中以药材市场最红火。晚上敷润桥头又有人说评书、拉胡琴、放西洋镜、唱滇戏花灯、对调子,热闹异常。从早到晚,敷润桥上人群拥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桥旁店铺、摊贩云集,有茶馆、饭馆、米线馆、马店、客栈、木行、堆栈、饭店、粮店、土杂店、干果铺、马具店、铁匠铺、剃头铺等,还有杂货摊、小吃摊、蔬菜摊和水果摊,一直摆到敷润桥上,成为昆明城乡下里巴人的生活中心。有昆明小调唱道:“小伙伴昆明来赶街,敷润桥上聚拢来;唱起调子初见面,姓名生根心上栽。”

(参见《老昆明旧话旧照·那些行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龙江上51座桥跨越700多年历史 22座新桥在建
【分享】徒步盘龙江,感受历史变迁。
一河穿春城众桥越古今
老昆明风光:篆塘渡口和霖雨桥很漂亮,现在已经消失了
走近昆明十大名桥 倾听那一段感人的故事
老昆明的记忆(之三)老昆明的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