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版画历史、现状及其他》全方面了解云南版画史

云南版画历史、现状及其它

文/文树荣

一、云南版画历史的简单梳理

说及版画历史,往往会追溯的极远,但古代的版画形式与当代的版画艺术是有极大区别的。

云南的版画历史与中国版画历史大致一样,即从佛教经书为载体的经书刊印,其中的配图是以版画刻印方式进行的。最早公藏的实物版画刻印,是1956年在大理发现的古本佛经、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的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释自周刻的《大华严方广普贤灭罪称赞佛名宝忏》经卷,卷首有大幅版画“释迦牟尼衹园精舍说法图”,不仅绘有天上,还通过画面展现了人间,当中的孔雀、碧凤,突出反映了云南边疆民族特色。专家称其“刻印纤细入微,十分精美,与徽州版画殊无逊色”。而民间收藏的最早版画刻印,则见2013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璞、尹恒编辑的《云南古本经籍遗珍(十种)》,里面收录了大理国、元、明时期经卷刊本,有不少精美的版画刻印。其中刊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世祖御赐禅寺普宁大藏本《法句经序》,内有扉画一幅,此版画一纸四折,四周有花边,前两折为如来说法图,后两折为万寿殿前之众僧译经图。该书还收录了一幅虽没有确切年代,但明显早于《法句经序》的经卷版画—大理国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六前的《释迦牟尼说法图》,该版画刻画生动,版画中有多处用长方框加注文字的标识,皆为刻印文字,右上角有手写“为施舍主观音香造”文字,整幅版画以金刚杵纹饰环绕其四周。具备大理国第19世皇帝段智廉在位时“使人入宋,求大藏经”的历史物证,因为段智廉在位仅四年,即公元1201年至公元1204年。另外,2001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余钟韵编辑的《云南明清经本拓刻选》收录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期间大约两百幅,昆明、大理、剑川、曲靖等地的经本拓刻,它以木刻版画形式,对深奥的经文进行诠释、注解和装饰经本,并以一种统一的标准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是民间盛行至今的云南甲马,即以祭祀、禳灾、辟邪为主的各种雕版的印刷品,多数在祭祀后焚烧,少数贴于灶头、门后、屋檐、屋梁上。冯骥才于2008年编印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就收录了形式各异的几百幅云南各地和各个时期的甲马。这两种版画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证其最大范围的传播性,但尚未发生归入架上绘画形式、进行艺术创作的当代版画概念。因此,我历来认为对古代及民间有版画形式的所谓版画的研究,其实对云南当代版画艺术的创作,产生的作用甚微。

▲《云南古本经籍遗珍(十种)》

▲《云南古本经籍遗珍(十种)》

▲《云南明清经本拓刻选》

▲《云南明清经本拓刻选》


▲云南甲马

▲《神物·遗迹 解读云南甲马版画》吴婉希 

在新兴版画活动中,刘文清(1918.3—1982)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科,于1942年1月3日加入中国木刻研究会,是研究会中云南方面的理事,1947年留学巴黎研究油画。1949年11月回国,历任西北师范学院教师、兰州艺术学院教师,甘肃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但无版画作品传世。林聆(1918-2007)于1936年开始木刻创作,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 1937年至1943年间,创作了一批反饥饿题材的《雪地的葬仪》《看青》《催租》《血仇》《晚归》《老农》《人畜之间》黑白木刻画。肖肃(1919.9.1-?)原名赵克仁,笔名笑俗,云南凤庆人。于1937年为刊物《前哨》创刊号作封面木刻,1939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在延安期间也创作了一些抗战的作品。作品有版画《小鬼上课》(编入《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人民代表》《人民有权向政府批评建议》《投豆豆选好人》,年画《努力学习提高文化》(套色木刻)。但上述版画家的具体创作情况,限于资料收集不全、不清,暂时无法归纳总结!

▲肖肃《人民有权向政府批评建议》

21cmX28cm 1944年作于延安

肖肃《豆选》

15cmX11cm 1945年

▲ 肖肃《努力学习提高文化》

24cmX19cm 50年代

所以,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云南版画的研究,对具有现代版画艺术性质的云南版画研究,始于解放后。基于这个论断,似乎对云南版画艺术的研究,从时间跨度上就轻松一些了。

云南当代版画艺术的崛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至今已四十年了!云南版画的整体崛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此,拟以此为一个分界线,以“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两大段历史进行我自己的研究归纳。“我自己”这一说法,是指在具体的两个阶段,不按传统的时间顺序来论述,而是采取我自己的一些方法作为切入点,从而展开一种全新视野的归纳。

有关云南版画史论的论著非常少,目前仅在段锡1999年编著的《云南美术50年》一书中有《云南版画回顾》的论述,以及1999年由李忠翔等人编著的《云南版画五十年》有比较充分的图录,书后还附有《云南版画五十年大事记》。另外,1991年云南版画家们在台湾举办了《秘境-云南版画艺术展》,共展出了35位版画家的当时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300幅,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云南比较活跃的版画家,作品为1980年至1991年。该画展图录收录的版画作品的数量是目前最多的一本。除此之外,尚未看到系统的研究文章和图录画册,因此,这仍是云南版画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我从仅有的线索、书籍、口述中逐渐清晰了前三十年的版画历史。尽管如此,如有新的实物出现,仍将改写一些看法。

▲《云南版画五十年》

云南版画家群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群体,杰出的画家群成就了卓越的云南当代版画艺术。所以对画家个案的研究意义重大,它能串起整个云南版画史。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表彰了一批新兴版画活动中的杰出版画家,其中获得“中国新兴版画纪念奖”的有云南的肖肃。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为五、六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颁发“鲁迅版画奖”,云南有李忠翔、万强麟、叶公贤、卢汝能、陈琦、瞿安钧、史一、林聆、梅肖青、谭百辛林德宏1999年中国版画家协会为八、九十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颁发“鲁迅版画奖”,云南有陈永乐、郝平、李秀、郭游、贾国中、张鸣、郑旭、贺昆、张晓春、杨德华李成忠。早年在云南工作,后调到外省的朱维明、李仲也获得了鲁迅版画奖。鲁迅版画奖的评选,是非常公允和权威的,它基本囊括了最优秀的版画家。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和参照物!

二、云南版画全面崛起前三十年的版画历史

面对资料不全,信息不准,出版图录零散的情况,对前三十年的版画历史梳理极其不易。我参考了段锡的有关版画方面的论述和《云南版画五十年大事记》的记录,收集了第一届至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的书籍,第六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书籍,第一届至第九届全国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展览的所有信息及书籍,还收集了全部《中国版画年鉴》,以及尽可能多的云南版画家的个人画册。

经过长时间的查阅、整理,基本上掌握了云南版画七十年的历史。但云南版画家参加第一届至第三、第五届全国美展的情况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云南1962年展出的1939年至1962年的25位作者的44件作品和1963年举行的首届版画展中36位作者和89件作品都不清楚,而这些都是云南前三十年版画创作的全面真实情况,所以此文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并非终结。《云南版画五十年》一书中,收录有这个阶段的作品仅34幅(而1980年-1999年期间则收录了155件作品),实际上应该比这丰富得多,据我不完全统计至少应在100幅以上。

基于前三十年的情况,以及我自己的研究所得,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即以创作人员的类别进行分类研究,这样就能比较快的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云南版画创作人员的类别,大致分为三类:

1、以部队文艺创作画家为主的军队版画群体。

五十年代云南版画部队版画家群比较突出,而这群画家又集中在昆明、大理。根据《昆明部队木刻选》(1959年)《昆明部队画选》(1962年)和《昆明部队美术摄影作品展览》(1972年)及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军美展几本书的图录,1996年被授予鲁迅版画奖的林聆、梅肖青、林德宏、谭百辛,以及黄超兴、潘中亮,这六人基本代表了云南部队版画家的创作水平。

▲《昆明部队木刻选》(1959年)

▲昆明部队画选(1962年)

林聆(1918.12.26—2007.8.12),1936年开始木刻创作,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43年参加昆明的阳光画社。在抗日战争前后十年间 ,创作了一批木刻作品。解放后的版画作品有《插秧》《边疆是咱们的家》《庆丰收》《牧童》《春江水暖》《在劳动人民中间》《我们又胜了天》等,其中《插秧》于1960年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和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插秧》《庆丰收》《边疆是咱们的家》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军美术展览。

▲林聆

▲林聆《插秧》

28cmX44cm 1959年

▲林聆《边疆是咱们的家》

76cmX72cm 1964年

▲林聆 《丰收》

16cmX27cm 1961年

黄超兴(1927-),又名黄一峰。《千里驰骋粤桂边》木刻组画,选登在《进军西南木刻集(美术作品集)》(1951年2月),1959年的套色木刻《冲破澜沧千重浪》参加第三届全军美术展览,1962年的黑白木刻《云海怒潮》《庆新生》,套色木刻《换岗》《雪山群鹰》《云中兵》等等,其中黑白木刻《苗族蜡染》和《纺》于195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

▲黄超兴 《冲破洪海千层浪》

套色木刻 52cmx91cm

潘中亮(1928.10—2001.8),别名柳屯,山东齐河人,1980转业到贵州筹建“贵州国画院”。1956年的黑白木刻《大破天险窗子洞》(中国美术馆收藏),1962年的套色木刻《执勤》《海阔天空》,以及《通往西藏的路》《安错湖之滨》,黑白木刻《追踪》《护坟》等等。

▲潘中亮

▲潘中亮 《大破天险窗子洞》

黑白木刻 11cmX24cm 1956年

梅肖青(1930.3—2010.9.28),1949年参军,50年代从事油画、版画创作,1951年有黑白木刻《炉边夜话》《碧约民兵》和《营建工地》。版画代表作有《晨歌》《迈步》《夜战》《雪地急救》《新的征程》《早春》《油菜花儿黄》《战地诗情》等,其中《迈步》于195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晨歌》《雪地急救》《早春》参加第二届全军美术展览。

▲梅肖青

▲梅肖青《晨歌》

套色木刻 21cmX31cm 1954年

▲梅肖青 《早春》 

30cmX46cm 1962年

▲梅肖青《油菜花儿黄》

21cmX32cm 1962年

▲梅肖青《战地诗情》

54cmX74cm 1963年

林德宏(1930.10-),别名林离,1949年参军,曾在解放军某部任创作员、美术编辑。1980年后历任昆明市文联副秘书长兼创作联络部主任,昆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版画代表作有《江水流不尽》《草原初醒》《老来俏》《同心酒》《铺路石》《孔雀兰》《阳江战役》。

▲林德宏

▲林德宏 《江水流不尽》

水印木刻 40cmX21cm 1959年

林德宏《老来俏》

50cmX60cm 1981年

▲林德宏《深秋》

 50cmX65cm 1985年

谭百辛(1930.12-2007.8.23),原名谭伯辛、谭伯燊,1949年参军,曾任十四军文化处、美术组长。《纺织女》于195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版画《云岭战歌》于1962年在第三届全军美术展览获奖并与《锦绣边陲》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它套色木刻《军民话丰收》《听故事》及黑白版画《野练》《高原放映队》《送肥忙》《青稞架下》《洱海月》《渔歌》等。

▲ 谭百辛《红色边陲》89cmX63cm 1962年

注:《红色边陲》源自作品上名称,和《云南版画五十年》的《锦绣边陲》为同一作品

▲谭百辛 《云岭战歌》 

黑白木刻 40cmX54cm 1962年

谭百辛《洱海渔歌》

58cmX30cm1985年

▲谭百辛《田歌》

35cmX50cm 1985年

2、以大专院校的版画教师和毕业生为核心的院校师生版画群体。

云南院校的版画教学始于云南艺术学院,其版画专业于1960年由王憨生创办,1961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叶公贤加盟,才得以开始教学,学院系统的版画作品从六十年代在云南才开始逐渐有了起色,其中就有毕业生李忠翔、李开明、张骃、张荣光、顾成骥等人。期间有1960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高临安,1962年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丁绍光,1964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蒋铁峰、钟振璋及1965年毕业的王天任,以及1964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朱维明、1965年毕业的史一,1959年从湖北艺术学院毕业的戴公望、1965年毕业的贾国中,1968年从广西艺术学院毕业的李秀等等,他们在学校、单位,创作了一些版画作品。

这段时间产生的有影响的作品有限,有关版画方面的展览评选不多,再加上后来的文革十年,作为版画主创人员最多的这个群体,尚未发挥其被压抑着的创作激情,尽管如此,仍有一批作品影响极深。

王憨生 (1921.6-1995.3),1943年毕业于广西省立艺专,1945年8月受聘于云南省立曲靖中学图画劳作专任教员,1949年2月受聘于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艺术科主任。历任滇黔桂边纵滇中艺工团团长,东川市文教局副局长,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解放前用版画形式作了许多宣传传单,其中一部分现保存在云南省图书馆;解放后有黑白木刻《黎明前的利剑-闻一多先生》《木刻的哺育者-鲁迅先生》和《高尔基像》,水印木刻《石林》等。

▲王憨生《高尔基像》

黑白木刻 21cmX15cm 1960年

▲王憨生《鲁迅像》

黑白木刻 17cmX17cm 1962年

钟振璋(1932-?)文革前的黑白版画有《侵略者的末日》《全民抗战》《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1970年有黑白木刻《雪山峡谷换新装》,之后有《希望》《边寨集市》《奇观引来远方客》《版纳水果香》等作品。

▲钟振璋《雪山峡谷换新装》

42cmX45cm 1970年

▲钟振璋《边寨集市》

61cmX52cm 1980年

▲钟振璋《希望》

58cmX44cm1981年

叶公贤(1938-)《会师》于1959年入选第四届全国版画展,1963年的水印木刻《白族少女》获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创作金奖,套色木刻《天下大事》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

▲叶公贤《白族姑娘》

水印木刻 40cmX25cm 1963年

▲叶公贤《天下大事》

34.5cmX56cm

(有的著作表述为:《心怀天下》,为同一作品)

蒋铁峰(1938-)1964年的水印木刻《向阳花》、1972年的水印木刻《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军渡》,1974年为连环画《两只小孔雀》创作的二十余幅水印木刻,1979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版画展的水印木刻《幸福的童年》(蒋铁峰于1984年定居美国)。

蒋铁峰《向阳花》水印木刻 50.5cmX60cm 1964年

▲蒋铁峰《两只小孔雀-封面》

水印木刻 25cmX22cm 1974年

▲蒋铁峰《两只小孔雀-14》

水印木刻 23cmX21cm 1974年

▲蒋铁峰《两只小孔雀-19》

20cmX20cm 1974年

蒋铁峰《幸福的童年》86cmX 87cm

(有的著作表述为:《赤脚好阿姨》,为同一作品)

丁绍光(1939-)1964年的黑白木刻《满船金果满船歌》,1975年的水印木刻《千里边疆广积粮》和1976年的水印木刻《渡口》(丁绍光于1980年于定居美国)。

▲丁绍光《满船金果满船歌》

黑白木刻 82cmX80cm 1964年

丁绍光《渡口》 

水印木刻  88cmX88cm 1976年

李忠翔(1940-)黑白木刻《徐学惠与女民兵》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5年的黑白木刻《革命代代如潮涌》。1979年的水印木刻《心中的歌》是他的成名作,入选第六届全国版画展,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

▲李忠翔《徐学惠与女民兵》

黑白木刻 50cmX54.5cm 1964年

▲李忠翔《革命代代如潮涌》

黑白木刻 82cmX130cm 1976年

▲李忠翔《心中的歌》 

水印木刻 60cmX48cm 1979年

朱维明(1940-)的套色木刻《金沙江畔》(1972)《金沙万里鱼水情》(1972)《山高水远心相连》(1974),1974年的黑白木刻《尚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和1974年的《金桥玉路》、1975年的《金沙万里鱼水亲》(1978年考起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

▲朱维明《金沙江畔

 水印木刻 70cmX57cm 1972年

▲朱维明《撒尼节日》

50cmX40cm 1983年

朱维明《金桥玉路》

57cmX55cm 1979年

▲朱维明《尚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黑白木刻 58cmX60cm 1974年

贾国中(1940-)的《公社窑场》和《春山新雨后》于1963年入选第五届全国版画展,套色木刻《金竹向阳》(1972),套色木刻《版纳金谷满新仓》于1975年参加全国美展和1979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版画展,1979年的套色木刻《夕烟》。

▲贾国中

▲贾国中《金竹向阳》

套色木刻 1972年

▲贾国中《夕烟》

 套色木刻 41cmX41cm 1979年

李开明(1942-2013.1.21)的套色木刻《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另有版画作品《圭山阳光》《友谊》《学舞》《瑞丽江畔》。

▲李开明《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cmx79cm1965年

李秀(1943-)1976年的套色木刻《毕业归来》是其成名作,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1977年的套色木刻《金色的雪山峡谷》(与陈绕光合作)。这两幅作品于1979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版画展。文革期间的作品有套色木刻《亲如一家》《铁牛进彝家》《春雷动》等。

▲李秀《毕业归来》

套色木刻 86cmX72cm 1976年

李秀 陈绕光《 金色的雪山峡谷

90.2cmX66cm 1977年

这时期还有顾成骥(1939-)套色木刻《阿佤山的春天》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另有版画作品《苗岭欢歌》《起吊试车》《入学第一课》《考核》《父子俩》《希望》等;史一(1939-)的水印木刻《云岭哨兵》(1972),戴公望(1937-)的套色木刻《金色的八月》(1976)《边寨秋色》(1977)等等。

▲顾成骥《阿佤山的春天》 

套色木刻 46cmX85cm 1964年

史一《云岭哨兵》

▲ 戴公望《金色的八月》

套色木刻 73.5cmX67.5cm 1976年

3、地方的版画群体。

地方版画群体人员零散,如没有参加版画展览,或者没有令人瞩目的版画作品,基本上就埋没了。这些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昆明,地州有零星分布,但又以滇西重镇大理的人员最为活跃,并且有一群画家在专职和兼职创作版画(如蔡植本、杨郁生、杨德举、杨光炳、谢道辛等等)。根据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和云南省文化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零散展览图录,以及杨晓东编辑的《1949年-1992年大理美术大事记》等等,云南地方版画群体中的代表人物有:

斧时(1916-2004.5)原名黄龙玺,云南通海人。1952年起任广西百色《右江日报》美术编辑,中国美协广西分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云南美协会员。代表作品木刻版画《集体出工第一天》《妈妈回来了》《犁后小憩》,分别入选第一、二、三届全国版画作品展。晚年刻过许多小幅黑白木刻,但基本上未印制,一部分印成藏书票。

▲斧时《第一天集体上工》

套色木刻 11cmX19cm 1954年

▲斧时《鼎铭》

藏书票 15cmX11cm 

▲斧时 《橘中秘》

藏书票 15cmX11cm 

连嘉第(1925-2014.3.29),别名于践,194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先后在人民日报社、东川铜矿从事美术工作。版画作品有黑白木刻《扬豆米》《杜鹃花》《鹿苑》和套色木刻《夺铜》《开山回来》《夕阳下的落雪矿山》《乌蒙山下杜鹃红》《新城木棉花盛开》。晚年在东川的茶馆、饭店画了上千幅人物速写。

▲连嘉第《乌蒙山下红杜鹃》

56cmX43cm 1960年

▲连嘉第《开山归来》

12cmX25cm 1959年

连嘉第《夕阳下的落雪矿山》

25cmx19cm 1960年

▲连嘉第《林中小鹿》

黑白木刻 20cmx27cm 1962年

杨晓东(1925.8.16-2013.4.29),长期在大理工作。1963年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民兵美术作品展览》上,他就有黑白木刻《女民兵连长》、《猎归》、《牢记阶级仇,紧握刀把子》参展,他的套色木刻《春风送暖》和黑白木刻《向阳花》(与孔樱合作)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套色木刻《激流勇进》(1972)。

▲杨晓东《激流勇进》

▲杨晓东 孔樱《向阳花》

黑白木刻 40cmX48cm

万强麟(1932-)与陈琦(1934-)夫妇。早期作品有套色木刻《引水》《溪畔》《初耕》《悠悠口弦声》《读》《枣儿红》《大青树下》等,其中《引水》和《溪畔》分别入选第三、第四届全国版画展。套色木刻《革命人爱革命戏》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文革期间的作品有套色木刻《收获》《新的一课》《顶风冒雨》《深山小站》《欢庆通车》等。

▲陈琦 万强麟《引水》

36cmX24cm 1957年

万强麟《收获》

73cmX73cm 1971年

万强麟 陈琦《革命人爱看革命戏》

73cmX78cm 1964年

瞿安钧(1936.1-2008.9.30),1959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版画作品有任务《胆敢侵犯》,其中《任务》于195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

▲瞿安钧《胆敢侵犯》

14cmX11cm 1958年

▲瞿安钧 《任务》

黑白木刻 13cmX24cm 1957年

康和(1938-),长期在西双版纳工作。套色木刻《武装起来》《锦绣边疆》、黑白木刻《常备不懈》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另有作品《垦荒》《待缝》《呼渡》《全家一起学习》《期待》等。

▲康和《武装起来》

套色木刻 76cm×71.3cm 1964年

这时期还有凡捷(刘延捷)的《积肥如山兆丰年》于1959年入选第四届全国版画展。大理蔡植本(?)的黑白木刻《荒谷初醒》于1964年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西南地区作品),普洱王舜(1942.8-2012.7.13)1972年的套色木刻《密林深处议大虎》《边寨凯歌》,朱岷甫(1951-)的套色木刻《支书一年三百工》(1976),林茹(1918-1986)1979年的黑白木刻《牧羊女》《初恋》《议论》《沉思》等。

▲凡捷《积肥如山兆丰年》

石膏板 10cmX16cm 1959年

▲朱岷甫《支书一年三百工》  

套色木刻 70cmX60cm 1976年

▲王舜《密林深处议大虎》

▲林茹《牧羊女》

黑白木刻 39cmX26cm 1979年

其他,有丽江宁蒗赵炳瑞李珩(王行)、何群(鲁迅文学艺术院毕业)、罗存洁等版画作者,都是一些从事版画艺术较早的人员,但因年代久远,资料有限,仅能从老版画家口述中得到有限的信息,无法查实其基本情况,也无法找到其相关作品,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求证的。

▲何群《闻一多像》 

30cmX30cm 50年代

▲王行《前进!前进!》

▲罗存洁《版纳之晨

55cmX36cm 1986年

▲罗存洁《出海》

38cmX57cm 1984年

三、云南版画后四十年的历史梳理

这是信息量最大、版画创作人员剧增、获奖频率最高的时代。云南版画从一个弱小的、散乱的群体,崛起为一个强大的、醒目的群体,同时也成为云南绘画中在全国平台上卓有成就的画种。我的版画收藏从这开始,但开始时也是盲目的,最初就是只想收藏几幅代表画家的代表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仅收藏几幅是不能代表云南版画的,况且云南版画的辉煌成绩是值得作为一个重点来收藏的。通过研究,我确定了两条主线:一是鲁迅版画奖的获得者,云南先后有二十二人获得,还有二人是调到外省后获得的;二是在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和全国三版展的展览中获得重要奖项的画家为重要研究对象。同时,辅以我自有原则,即画家须长期从事版画创作,在中国版画史上有代表作,在其领域出类拔萃无人替代,在云南版画历史上具有开拓性、首创性、承接性。

云南版画作品入录中国版画史相关图录的,后四十年中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2009年编著的《中国美术60年 版画》一书中,除李秀的《毕业归来》是1976年的作品,其余的收录了郑旭《拉祜风情组画》(1984)、李忠翔《雪山梦》(1986)、陈永乐《银果》(1989)、魏启聪《村寨》(1989)、史一《大江春秋》(1996)、郝平《古瓶系列-故鉴图》(1996)、李成忠的《红土地》(1996)、郭游《冬-越过丫口的云》(1998)、张鸣《幻入Ⅵ-自然的肖像》(1999)、马力《大山情》(2002)、贺昆《原野》(2002)、张晓春《木语》(2007)、李传康《训练日》(2007)。而在《中国百年版画》一书中,共有十四个版画家的十五幅版画作品入录。这些作品及画家都是进行研究的重要坐标!

基于我的研究方法和我惯用的类比方法,面对数量极大的云南版画后四十年的梳理,我采用了按版画版种类别进行整理研究的方法。版画按材质不同,基本分为四类:木版、石版、铜版和丝网版,而木版又可细分为黑白木刻、水印木刻、传统套色木刻和绝版木刻。以此思路,从每个画种中突出的版画家入手研究,也就基本上理清了云南后四十年的版画历史。艺术史,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就是由一些杰出画家串起来的历史,杰出画家的杰作也就代表了这段艺术史。如若不遴选出代表画家,面对人数众多的云南版画创作队伍,简直无从下手。在这些版种中,绝版木刻是一支独秀,占据了云南版画的半壁江山。但其它版种的发展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他们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云南后四十年版画。下面从七个版种入手,分述各自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

1、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是学习版画最基础的,版画家都能正常、正确使用。在云南版画历史上,取得成绩的有一批画家及其作品。

1980年陈琦、万强麟《兰嘎西贺》(组画五幅)获得全国插图二等奖、文艺读物插图一等奖,入选法国“1982年春季沙龙美展中国版画展”;《版纳欢歌》1983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

▲万强麟 陈琦《思念》38cmX34cm1980年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兰嘎西贺》组画

▲万强麟 陈琦《遭难》35cmX46cm 1980年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兰嘎西贺》组画

▲万强麟 陈琦《破敌》 46cmX34cm 1980年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兰嘎西贺》组画

▲万强麟 陈琦《出迎》40cmx37cm 1980年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兰嘎西贺》组画

▲万强麟 陈琦《联姻》36cmx40cm 1980年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兰嘎西贺》组画

史一(1939-)的《大江春秋》于1996年在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中获得金奖,这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之前,他的《金沙铁流1935.5》于1990年获得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铜奖,《灵之祭Ⅲ-躯壳》于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之后,他的《雪域之魂》于1998年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雪域之梦》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银奖,《石林·仙女湖》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 史一《大江春秋》

黑白木刻 72cm×90cm 1996年

▲史一 《石林·仙女湖》

黑白木刻 60cmx123cm2003年

▲史一 《金沙铁流1935.5》

75cmX100cm 1990年


▲史一 《灵之祭-躯壳》

黑白木刻 58cmx65cm 1994年

▲史一《雪域之魂》

黑白木刻 72cmX90cm 1998年

1982年彭晓(1951-)的《金孔雀的故乡》1983年获得第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1984年《水果丰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十月景颇山》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彭晓《金孔雀的故乡》

38cmX114cm 1982年

1986年郭游(1957-)的《南国净土》于1986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作品尺寸达92cmX367cm,这幅由布面印制的版画,是迄今云南在全国性展览上最大的版画,随后版画参展的尺寸就受到了限制。

1986年李小明(1951-)的成名作《山常青水长流》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1989年《哀牢山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代表作《孤独》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铜奖,《云水横断》、《写意三江》和《山高水远怒江》分别入选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李小明 《山常青水长流

黑白木刻 60cmX70cm 1986年

▲李小明《孤独》

黑白木刻 70cmX60cm 2002年

▲李小明《云水横断》

黑白木刻  80cmX80cm 1999年

▲李小明《写意三江

黑白木刻 121cmX80cm 2004年

上述几位版画家的黑白木刻基本代表了云南黑白木刻的水平,近年来仍有后起之秀涌现。孙华(1978-)的《草马传说》于2011年获得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迷徙》于2013年入选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草舞之魂》于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黄成春(1987-),2014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研究生,其作品《立昌小景》于2013年入选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娜姑一隅》于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亚坪之歌》于2015年入选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九村山居图》于2017年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

▲黄成春《立昌小景》

黑白木刻 60cmX90cm

▲黄成春《娜姑一隅》

黑白木刻  90cmX120cm

另外,在云南非常稀缺的木口木刻,也有画家在创作了。云南艺术学院的宋威(1985-)近几年来先后创作了《记忆-剥落》《梦-梨园》《相生相克》《梦-割裂》,其中《林徽因诗作品插图》于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填补了云南木口木刻版画创作的空白。

▲宋威《记忆-剥落》

木口木刻 40cmX40cm 2012年

宋威《相生相克之三 》

木口木刻 82cmX78cm 2013年

宋威《时间之一 簦.时雨》

木口木刻 50cmx70cm 2016年 

(《林徽因诗作品插图》组画

宋威《时间之二.焜煌华叶》

木口木刻 50cmx70cm 2019年 

(《林徽因诗作品插图》组画

宋威《时间之三.未晞》

木口木刻 50cmx70cm 2019年 

(《林徽因诗作品插图》组画

云南马关阿峨村的壮族农民黑白版画也颇具特色,其大幅版画《故居》、《婚俗》(2008年获得全国农民画展金奖)人物众多,充分表现了苗族人居住和嫁娶的风俗,是马关农民版画的典型代表。

马关阿峨村壮族黑白版画《故居》

80cmX215cm 2004年

马关阿峨村壮族黑白版画《婚俗

76cmX218cm 2005年

2、水印木刻

云南水印木刻版画的技法来源于浙江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叶公贤就是学习、教授、刻制水印木刻的。后来随着丁绍光、蒋铁峰的加入,又注入了黄永玉水印木刻的一些技法。水印木刻在云南生根发芽后,有了一些拓展。绝版木刻在印制上,首先印黑色,李忠翔将此方法用于他的一些水印木刻的创作中,并辅以粉质颜料,又形成了另一种表现形式。水印木刻历来为云南版画家经常使用,但在云南做水印及其不易,可能与天气干燥的云南高原的气候有关。

叶公贤1979年的《中国古代神话组画》、1980年的《南国石宝》,1984年的《洱海月》(中国美术馆收藏)、2004年的《山情》。

▲叶公贤《南国石宝》

水印木刻 72cmX43cm 1980年

▲叶公贤《洱海月》

水印木刻 45cmX63cm 1984年

▲叶公贤《山情》

水印木刻 45cmX60cm 2004年

陈力(1956-)的《洱海渔歌》于1982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它水印木刻如《绣花花》《醉了景颇山》《夜之曲》《摘果》等等;

▲陈力《洱海渔歌》

水印木刻 58cmX58cm 1982年

▲陈力《醉了景颇山》

水印木刻 57cmX55cm 1984年

▲陈力《绣花花》

水印版画 58cmX58cm 1981年

何永坤(1953-)的《山果》《家园》于1984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它水印木刻,如《晨曲》《树荫下的傣女》《哀牢春晓》等等。

何永坤《山果》

水印木刻 55cmX57cm 1984年

▲何永坤 《哀牢春晓》

水印木刻 120cmX57cm 1984年

▲何永坤 《树荫下的傣女》

水印木刻 50cmX55cm 1990年

老画家陈琦 万强麟夫妇创作了一大批水印版画,其中陈琦《心爱的小花包》于1985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陈琦口弦

35cmX41cm 1983年

陈琦《心爱的小花包》

49cmX30cm 1985年

陈琦

水印木刻 55cmX53cm 1989年

万强麟《撒尼儿童》

44cmX49cm 1986年

万强麟小月琴

51cmX34.5cm 1998年

     瞿安钧也创作了一批水印版画,如《假日里》《月亮升起》《街子上的人群》《僾尼姑娘》《哀牢春早》,其中《假日里》于1983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

▲瞿安钧《假日里》

水印木刻 57cmX45cm 1983年

▲瞿安钧《街子上的人群》

48cmX50cm 1986年

除此之外,史一(《清晖》)、郝平(《竹楼上宽宽的长廊》,《魔镜-南方》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等人也在用水印的技法进行创作。而长期从事水印木刻版画创作的就是鲁迅版画奖获得者李忠翔先生了。

▲郝平《竹楼上宽宽的长廊》

拼版水印 50cmX50cm 1986年

李忠翔的成名作1979年的《心中的歌》就是一幅水印木刻,1980年水印木刻《滇池霁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收藏陈列。1986年创作的水印木刻《雪山梦》,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和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创作金奖,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银色之梦》于1984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天界》(原名《雪域圣宫》)于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佤山魂》《云苍玉洱》《远方》《云幻》《天地之间》《海祭》《秋声》(入选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刊登在《美术》2003年第11期封面)等也是他的重要作品。

▲李忠翔《滇池霁月》

水印木刻 76cmX74cm 1980年

▲李忠翔《雪山梦》

水印木刻 55cmX115cm 1986年

▲李忠翔《秋声

水印木刻  50cmX76cm 1999年

▲李忠翔《远方》

水印木刻 60cmX43cm 1986年

▲李忠翔 《银苍玉洱》

水印木刻 65cmX64cm 1982年 

老画家们不做水印木刻版画后,年青的一代继承的人较少,仅在2002年看到李俊华(1973-)的水印木刻《唐风》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经过几年的努力,云南年青画家中涌现了魏泉、游宇等水印版画作者。魏泉(1983-)的《筑之韵Ⅶ》于2009年入选第二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古筑叠痕Ⅲ》于2011年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古筑遗痕》2012年获得第二届云南国际版画展铜奖、《古筑遗痕2》于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游宇(1980-)的《异位Ⅰ》于2013年获得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搪瓷-红双喜》于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是云南版画在此次展览上的唯一奖项;2017年《搪瓷Red》获第六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荣誉作品奖。李斌(1990-)的《停行之三》于2015年入选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展、还创作了《停滞的风》《那片不在的林》等大幅水印作品。

▲魏泉《古筑叠痕Ⅲ》

水印木刻 76cmX115cm 2010年

▲魏泉《筑之韵Ⅶ》

水印木刻 92cmX64cm 2009年

▲魏泉《古筑遗痕》

水印木刻121cmX77cm 2012年

▲魏泉《古筑遗痕Ⅱ》

水印木刻 179cmX105.5cm 2014年

▲游宇《搪瓷——红双喜》

水印木刻 120cmX92cm 2014年

▲游宇《搪瓷·red》

水印木刻 96cmX120cm 2015年

▲游宇 《异位I

水印木刻 96cmX122cm 2013年

李斌《那片不在的林》

水印木刻 86cmX166cm 2017年

▲李斌《停滞的风2》

水印木刻 70cmX80cm  2017年

▲李斌《停行-四》

木版水印 86cmX140cm 2015年

3、传统套色木刻

在云南绝版木刻技法未全面使用前,基本上是使用传统的套色木刻,即以一块主板、几块副板的大色块为主的几块版套印的方法创作,而很少使用无主版多版套印的印制方法(老画家中连嘉第是采用这种方法)。

由于绝版木刻技法于1984年由郑旭使用并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云南版画家迅速使用此技法,取代了传统的套色木刻技法,除了一些老画家继续使用外,以后很少有人再使用传统的套色技法。取得成就的画家以鲁迅版画奖获得者贾国中、陈永乐和李秀为代表。

贾国中(1940-)的代表作品有《陶》《米酒飘香》《土寨之三》《碾新米》《春雨》《泼水节前》《三月木鼓》。其中,1980年《大理三塔》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收藏陈列,《米酒飘香》入选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三月木鼓》于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贾国中《碾新米》

李秀(1943-)1976年的套色木刻《毕业归来》是其成名作,《啊,马帮!》(组画五幅)1982年获得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优秀奖,《花神》、《憧憬》于1984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祥云》于1990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净水之一》于1994年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8年为英国木刻基金会创作《出世》

李秀《净水之一》 

55cmX65cm 1991年

李秀( 啊,马帮组画《湖光》)

45cmX45cm 1981年

▲李秀《出世》

52cmX61cm 1998年

李秀《花神》

57cmX52cm 1984年

陈永乐(1944-)的《织》于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银果》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陈永乐《织》

套色木刻 48cmX49cm 1984年

另外,郭游(1957-)的成名作《榫接-楔》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也是云南传统套色木刻的代表性作品。

▲郭游《榫接-楔》

套色木刻 80cmX80cm 1989年

年青版画作者中的林小斌(1986-)以拼版套色技法,在2014年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研究生毕业展览中,展出了八幅大尺幅的作品,为云南少有用此技法创作的作者。

▲林小斌《舞蹈》

120cmX90cm 2013年

4、绝版木刻

云南画家使用绝版套色方法并首次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是始于郑旭,他的《拉祜风情组画》于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也是云南画家第一次在全国美展上获得的金奖,之后其绝版创作技法,引起了广泛关注。云南画家从此使用此技法一发不可收拾,并不断的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云南版画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短时间获得过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奖项的人非常多,但一些人没有一直坚持、未将很好的艺术延续,也就没能产生更远的影响。在云南获得鲁迅版画奖的画家中,以绝版木刻创作的就有郑旭、郝平、郭游、贺昆、卢汝能、杨德华、李成忠、张晓春,2000年以后,还有李传康、吴婉希和毕海强等人涌现。

王冬明(1949-)的《秋千》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热风》于199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净土》于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

王冬明《秋千》

绝版木刻 85cmX35cm 1988年

郝平(1952-)的《碓声咚咚》于1983年获得第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是云南首次在全国展览上获奖的绝版木刻作品。《西部日志·虔心》于199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古瓶系列-故鉴图》于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金奖,并于199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并成为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推门系列之一-文渊》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并于2003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美展银奖。《替代?镜头123》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郝平《碓声咚咚》

绝版木刻 45cmX45cm

▲郝平《古瓶系列·故鉴图》

65cmX48cm 1996年

▲郝平《推门系列之一-文渊》

65cmX48cm 2002年

李传康(1955-)的《老兵新兵》于1998年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延河水》于199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正午》于2002年获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一家四口》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训练日之一》于2007年获得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训练日之二》于2009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一二三四》于2013年获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金奖。《一二一》于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之后还创作了《一路向西》《训练日-整装待发》《草原晨曦》等作品。

▲ 李传康《延河水》

 绝版木刻  91.5cmX81.5cm 1999年 

▲ 李传康《一家四口》

91cmX74cm 2004年

▲李传康《一二三四》

绝版木刻 135cmX72.5cm

▲李传康《训练日之二 

绝版木刻 73cmX135cm  2008年

郭游(1957-)的《今日立春》于1990年获得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优秀奖,《美人蕉》于1990年获得北京-台北当代版画展杰出奖,《冬-越过丫口的云》于1998年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银奖,1998年为英国木刻基金会创作《秋语》,《椅下涟漪椅上方滋》于2000年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另外,《静聆东壑》《山气-流地云》《山气-飘走的云朵》《白茫集雅图》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郭游《冬-越过丫口的云》

62cmX80cm 1998年

▲郭游《今日立春》

65cmX80cm 绝版木刻 1990年

▲郭游《秋语》

60cmX55cm绝版木刻 1991年

▲郭游《白茫集雅图》

60cmX80cm 绝版木刻1996年

▲郭游《椅下涟漪椅上方滋》

60cmX80cm 2000年

▲郭游《山气-流地云

60cmX60cm 绝版木刻 1991年

▲郭游《山气-飘走的云朵》

60cmX60cm 绝版木刻 1991年

郑旭(1959-2011)的《姆帕密帕》于1983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拉祜风情组画》于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拉祜梦幻曲组画之三(远古的舞)》于1986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第一次造像》于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另外,《牧归》《进山》《红土》《栅栏与鱼群》《雅米与牛》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郑旭《拉祜风情—染》 

绝版木刻 57cmX70cm 1984年

▲郑旭《拉祜风情-赶街天》

绝版木刻 60cmX70cm 1984年

▲郑旭《上门--拉祜风情之五》

绝版木刻 61cmX74cm 1991年

▲郑旭《牧归》绝版木刻 

45cmX40cm  1993年

▲郑旭《雅米与牛》

绝版木刻 45.5cmX42.5cm 1991年

▲郑旭《有藤形植物的鱼》

绝版木刻 45cmX61cm 1995年

▲郑旭《第一次造像》

纸板画 68.5cmX80cm 1999年

贺昆(1962-),曾用名贺焜,他的《流动的光》于1986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秋歌-发白的土地》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这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春光》于199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原野》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金奖,这又是他的一幅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圣土》于2003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美展银奖,《收获的土地》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云岭之歌》于2006年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另外,《秋田里的老树》《仲夏村头》《停舟独钓山水绿》《失落的土地-迷惘》仍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贺昆《秋歌·发白的土地》

绝版木刻 70cmX61.5cm 1989年

▲贺昆《流动的光》

绝版木刻 50cmX60cm 1986年

贺昆《原野》
绝版木刻 68cmX90cm 2002年

 ▲贺昆《 圣土》

绝版木刻  68cmX90cm 2003年

贺昆《新农村系列作品之五·仲夏村头》

绝版木刻 68cmX90cm

贺昆 《失落的土地之一·迷惘》

绝版木刻 60cmX90cm  2013年

张晓春(1959-)的《晚笛》和《最后的慰藉之一》于1990年获得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优秀奖,《空尘》于1998年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蛮谣》于2006年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银奖,《木语》于2007年获得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幻界-沉鱼》于2013年获得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

▲张晓春《晚笛》

绝版木刻 60cmX90cm 1990年

张晓春 《空尘》  

绝版木刻  60cmX60cm  1998年

▲张晓春《蛮谣》

绝版木刻 100cmX70cm 2005年

▲张晓春《木语》
绝版木刻 100cmX70cm 2000年

▲张晓春《幻界. 沉鱼》

绝版木刻 100cmX70cm 2013年

除此之外,卢汝能(1939-)的《捻线》于1990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金奖,另有作品《火》《卓玛》《五月》《姐弟》等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

▲卢汝能 《捻线》

绝版木刻 70cmX58cm 1990年

▲卢汝能 《五月》

60cmX60cm 1998年

▲卢汝能《老屋》

绝版木刻 74cmX65cm 1990年

杨德华(1941-2002)的《母与子-山风》于1990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喜酒》于1991年获得纪念“讲话”五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太阳下山坡》于1992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另有《梦回小山村》《小马驹》《新娘》等入选全国版画展。

▲杨德华《喜酒》

绝版木刻 60cmX54cm 1991年

▲杨德华《太阳下山坡》

绝版木刻 50cmX49cm 1992年

   陈永乐的《银果》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和日本中国版画奖励基金会1990年金奖,《甜甜的水》于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乡音》于199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陈永乐《银果》

50cmX53cm 1989年

▲陈永乐《甜甜的水》

50cmX53cm 1994年

▲陈永乐《乡音》

80cmX76cm 1999年

▲陈永乐《佛光》160cmX80cm

李成忠(1945-2012)的《红土地》于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另有《山旮旯》《金色阳光》《乌蒙山》《醉山》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

▲李成忠《红土地》

绝版木刻 60cmX68cm 1996年

▲李成忠《林间》

绝版木刻 60cmX60cm 1996年

曾晓峰(1952-)做过一批大尺幅的作品,如1985年的《古滇人系列》,《在和平的土地上》于1985年获得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夜》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曾晓峰《夜》

240cmX116cm 1989年

▲曾晓峰《古滇人祭祀》

104cmX210cm 1985年

魏启聪(1956-)的《村寨》于198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个人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新人奖,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云南版画进入全国版画经典的作品。《绿果》于1990年获得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优秀奖,1986年的《归》和1989年的《心旅》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于1992年8月调至集美大学)。

▲魏启聪《村寨》
绝版木刻 61cmX75cm 1989年

▲魏启聪《绿果》
绝版木刻 68cmX62cm 1989年

▲魏启聪《归》
绝版木刻 74cmX62cm 1986年

▲魏启聪《心旅》
绝版木刻 63cmX52cm 1989年

马力(1958-)的《大地山》于2000年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银奖,《大山情》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银奖,《曼东山印象》于2003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美展优秀奖,《山高云深》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马力《大山情》

绝版木刻 65cmX85cm 2002年

▲马力《曼东山印象》

绝版木刻 65cmX80cm 2003年

▲马力 《白云深处》

绝版木刻 68cmX99cm 2005年

▲马力《栖息地之一》

 绝版木刻 直径61cm 2014年

吕敏(1962-)的《晚风吹过》于1986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溶雪》于1998年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银奖,1998年为英国木刻基金会创作《花语》,另有《冬天过去了》《佤山暮色》《绿色世界里的暖阳》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吕敏《晚风吹过》

绝版木刻 48cmX63cm 1986年

该作品亦称《森林佤女》,系同一作品。

▲吕敏《 溶雪》

45cmX55cm 1998年

▲吕敏《花语》

绝版木刻 48cmX58cm 1998年

吕敏 《绿色世界里的暖阳》

绝版木刻 60cmX120cm 2019年

毕海强(1976-)的《节日-红云》于2009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守候》于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一个下午》于2011年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远方》于2013年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山花》于2018年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乡村舞蹈》于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毕海强《守候》

绝版木刻 110cmX85cm  2014年

毕海强《节日·红云》

绝版木刻 75cmX102cm 2009年

毕海强《乡村舞蹈》

绝版木刻 120cmX100cm 2019年

吴婉希(1977-)的《肖像I》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她I》于2005年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洁净三联》于2012年获得第二届云南国际版画展金奖。另外《洁净I》《镜》《留下来的孩子》分别入选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吴婉希《她1》2005年

绝版木刻 78cmX61cm

吴婉希《洁净三联》

绝版木刻 190cmX70cm 2012年

吴婉希《自拍》

135cmX85cm 2015年

云南的绝版木刻版画不乏一些在版画语言上不断探索、力显工匠精神的版画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面貌。如:

郭浩(1963-)的《嘎洒江畔》于1992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铜奖,《高原地平线》《山花烂漫》《天光-青草地》分别入选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还有《暖春》《天水一色》等作品。

▲郭浩《秋云

80cmX70cm 2002年

▲郭浩《山花烂漫》

绝版木刻 80cmX70cm 2004年

▲郭浩《天水一色

绝版木刻 65cmX95cm 2014年

▲郭浩《暖春》

绝版木刻 65cmX90cm 2013年

蒋德芳(1963-)创作了一批全手工印制的装饰风格的作品,其中《古滇梦-牛虎案》于2008年入选第一届云南国际版画展,《天地行-红狐》于2012年入选第二届云南国际版画展,还有《古滇梦-瑞符天降》《古滇梦-凤羽祥云》等作品。

蒋德芳《古滇梦·牛虎案》

74cmX88cm 2007年

蒋德芳《天地行·红狐》

112cmX80cm 2011年

蒋德芳《古滇梦·凤羽祥云》

绝版木刻 84cmX74cm 2008年

毛祥彦(1987-)的《小河淌水的地方》于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香格里拉印象·收蔓菁》于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还有《彝家妇女罗华英》《琢木浪印象.绣花鞋》《彝家二月八》《立春》等作品。

毛祥彦《小河淌水的地方》

绝版木刻 80cmX113cm 2014年

毛祥彦《彝家妇女罗华英》  》

绝版木刻 100cmX67cm 2017年

毛祥彦《立春》

绝版木刻 110cmX80cm 2016年

云南的绝版木刻版画有一大批在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上入选获奖的版画家,但限于篇幅,只能大体列举如上,相信以后还会有新人涌现。

5、石版画

石版画由于材料和印制方法的限制,一般只能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的专门工作室进行。云南艺术学院的石版画教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叶公贤就在版画系建立了石版工作室,并进行了石版画的教学和创作,所用石板还是印刷厂淘汰的意大利石材。目前,这个时间段的石版画作品尚未找到实物,无法列举出画家及作品。现在的石版画均出自于云南艺术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但专门从事的画家较少。从历来的参展入选情况看,大致有如下一些人做过石版画。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石版版画,是云南艺术学院1961级张骃约1964年所作。

张骃-云艺期间作品

1981年叶公贤的《解冻》入选首届全国三版展,同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这是在全国展览上知道的第一幅云南的套色石版版画。1981年的《寒冬组画6幅》也是少见的套色石版版画。

叶公贤解冻51cmX34cm 1980年

(用大理石创作)

▲叶公贤 《寒凝大地发春花》

石版 39cmX22cm1981年

李季(1963-)于1989年至1990年间做了一批石版画,如《凝迹》《梦游者》《时光》《梦之一》《梦之二》《无题》《海洋大战》等,其中《梦之一》于1991年入选第四届全国三版展。

▲李季《梦之一》

石版 50cmX45cm 1990年

▲李季《梦之二》

石版 41cmX50cm 1990年

▲李季《时光2》

石版 41cmX52cm 1990年

何永坤的《青草地》于1992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铜奖。

▲何永坤《青草地》

石版 46cmX38cm 1991年

张雁梅(1970-)的《昆虫系列之一》《昆虫系列之六》于199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此系列作品共七幅)。

▲张雁梅《昆虫系列之一》

石版 26cmX32cm  1993年

▲张雁梅《昆虫系列之二》

石版 32cmX26cm 1993年

▲张雁梅《昆虫系列之三》

石版 26cmX32cm 1993年

▲张雁梅《昆虫系列之六》

石版 26cmX32cm 1993年

游宇(1980-)的《幸福的诱惑II》于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幸福的诱惑Ⅲ》于2006年入选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幸福的诱惑Ⅰ》于2008年入选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

▲游宇《幸福的诱惑I》

石版 57cmX75cm 2004年

▲游宇《幸福的诱惑II》

石版  57cmX75cm 2004年

▲ 游宇《幸福的诱惑III》

石版 57cmX75cm 2004年

向卫星(1970-)的《记忆-凝固的云》于1996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现在创作了一批新画,如《浮云1》《莽原记》等等。

▲向卫星《浮云(一)》

石版 53cmX44cm 2013年

▲向卫星《莽原纪》

石版 52cmX40cm 2014年

6、铜版画

同石版画的情况一样,在云南从事铜版画的画家较少,但相比较而言,在铜版画方面取得的成绩却要好些。由于设备的限制,云南长时间内无铜版画的教学和创作,基本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

高临安(1936-)的《在熔炉旁》于195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这是画家在中央美院读书期间的作品。

郭游的《斗牛》于1981年入选首届全国三版展,这是云南后三十五年已知的最早的铜版画。

1991年史一的《秋日的田野》、何永坤的《深秋的黄昏》和李小明的《月下》同时入选第四届全国三版展。

目前,通过梳理铜版画作品相对多的画家是李仲、郭游和戴雪生。

李仲(1954-)的《榕》于1989年入选第三届全国三版展;《基诺山的舞蹈》于1990年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生命的符号-花》和《苗女》于1991年入选第四届全国三版展,其中,《生命的符号-花》获得优秀奖;《无花果的秘密》于199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1993年9月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展出了李仲铜版画作品三十余件(于1996年1月调至四川美术学院)。

▲李仲《基诺山的舞蹈》

铜版 50cmX40cm 1990年

▲李仲《苗女》

铜版 34cmX40cm 1991年

▲李仲《打稻》

铜版 35cmX40cm 1991年

郭游《地维天柱感轮回》于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柱头系列之一》于199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他在1993年至1994年期间还创作了《道》《衣》《羹》《月映万川》《云升云落》《山高月小》和《恒石静山》等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郭游《地维天柱感轮回

铜版 80cmX50cm 1994年

▲郭游《月映万川》

铜版 50cmX50cm 1994年

▲郭游《羹》

铜版 40cmX33cm 1993年

戴雪生(1976-)的《枯去的荷叶》于2001年入选第七届全国三版展,《纸系列之千纸鹤》于2003年入选第八届全国三版展,《无处考古》于200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三版展铜奖。《七十年代》于2006年入选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搁浅之后》于2008年入选第十八届全国版展。《傣家姑娘》于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泼水-吉祥》于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戴雪生《无处考古》

铜版 25cmX60cm 2008年

▲戴雪生《搁浅之后》

铜版 19cmX59cm 2007年

▲戴雪生《傣家姑娘》

铜版 60cmX47cm 2004年

(金属版被一些画家采用的还有锌版,如杨永胜(1967-)的《昆虫系列之一至之六》于1991年入选纪念“讲话”五十周年全国美展,《日蚀之一、之二》于199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路漫漫》于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通天树》于2002年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杨永胜《昆虫系列之二》

锌版凸印 40cmX40cm 1991年

▲杨永胜《日蚀之一》

锌版凸印 51cmX32cm 1994年

▲杨永胜《路漫漫》

锌版凸印 62cmX42cm 1998年

7、丝网版画

石版、铜版和丝网版画统称为三版,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于1981年至2009年共举办过九届三版展,2009年以后不再单独举行三版展,三版的作品并入全国版画作品展中一并展出。云南的丝网版画同铜版画一样,均是相关教师从中央美院进修回滇后,才有系统的教学和创作。

金琳(1952-)的丝漏版版画(非丝网版画)《高高僾尼山》于1983年参加《云贵版画展》,《新的一天开始了》于1984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阿佤山人》于1988年参加昆明银川西宁版画联展(于1989年调至同济大学)。

金琳《高高爱尼山》丝漏版

叶公贤的丝漏版版画(非丝网版画)《高原湖组画之一》于1986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

叶公贤《望夫云》

丝漏版 64cmX48cm 1986年

郝平的《佤山变奏曲》和《悠远的路之一》于1987年入选第三届全国三版展。2013-2015年创作了40余幅《推门-境界》系列丝网版画。

▲郝平《推门·山傍小古城》

丝网版 81cmX54.5cm 2013年

在全国展览上,首次获奖的是李季的《望月之二》,即1990年在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获得创作奖,之前的《望月之一》于1989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连同《望月之三》,李季共创作过三幅丝网版画。

▲ 李季《望月之一》

丝网版画 43cmX57cm 1989年

▲ 李季《望月之二》

丝网版画 42cmX54cm 1989年

▲ 李季《望月之三》

丝网版画 43cmX57cm 1989年

长期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并获得鲁迅版画奖的只有张鸣(1958-)。1991年他创作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1991年开始至今创作《幻入系列》,已有几十幅作品。其中,《幻入Ⅱ-作品》于1993年获得第五届全国三版展铜奖。《幻入Ⅲ-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于1994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获得1994年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中国山水1》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花开花落上下千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他的丝网版画作品持续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是云南丝网版画的代表性人物。

▲张鸣《幻入Ⅲ-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

丝网版画 50cmX76cm 1994年

▲张鸣《幻入-现代在呼唤

丝网版画 53cmX78cm 1994年

▲张鸣《花开花落上下千年》

丝网版画 82cmX60cm 2014年

▲张鸣《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丝网版画 47cmX63cm 1992年

▲张鸣《中国山水二》

丝网版画 90cmx56cm 2009年

目前,在云南从事丝网版画的画家还有李建华(1960-)、陈光勇(1973-)、王煜(1977-)赵春俞(1987-)等。

四、云南版画的特色

云南版画的特色是与其它地区的版画相比较而得的,是其区别于其它版画群体的属于自身的特点。中国版画群体大体分为四川、江苏、黑龙江、云南和学院版画,云南有其独特的面貌。“美丽、丰富、神奇”是对云南这块土地的自然印象,艺术上的“美丽、丰富、神奇”其实是一种审美体验,而不是它的艺术特色。思索良久,抑或以下几点能表现出云南版画之特色。

1、题材上、表现内容上异常丰富。

云南的地貌及人文,无疑是全国最丰富多彩的,而云南的版画家借助这些优势充分展现在版画画面上,单纯从画面内容上,就会让许多人眼睛为之一亮。在这个有着绮丽山川、多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中,异彩多姿的人文地理,就有了明显的辨识度,即只看内容题材,就知道是云南的。云南共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画家经常表现的就是彝族、傣族、白族、纳西族等这些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而其余二十个少数民族还没有被版画家广泛表现。也有外省的画家来云南蜻蜓点水式的采风,但画面不深入,不能打动人。

云南的有关人文地理的版画,还处在一个尚需进一步挖掘的状态,而出现一种崭新的表达内容,也是正常的。难怪毕海强描绘彝族中撒尼人的作品出来后,那艳丽的民族服饰,与服饰相协调一致的背景,就引人入胜。其它省市的人文地貌有其特点,但不如云南的丰富。

云南的艺术因远离中原文化,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思潮的影响,从事创作的画家,大多以一种艺术的本真去发乎于内心去创作,所以更合乎艺术的真实。云南的版画家也不例外有着艺术的童真,不仅仅是在表现人文地理方面,其它内容的作品仍然丰富。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风情热的降温,版画家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思索与表达。

纵观云南现在的版画创作,风格各异,新人辈出。这也是云南版画薪火相承的希望所在。但题材、内容过多关注农耕社会,都市生活、社会最新热点反映的较少、延迟,画家内心的个人化感受的作品也不多见,或许这些方面正是云南版画的发展方向。

2、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一枝独秀。

在云南从事绝版木刻版画的人群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多的。绝版套色木刻这种方法从1982年起就在云南画家中使用,从郑旭、魏启聪、贺昆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银奖后,利用这种技法进行创作的版画家就出现了一批,并且还有新人不断增加。之后卢汝能、郝平、贺昆又在全国版画展上获得金奖,更是将云南的绝版套色木刻水平推向了至高峰!

云南艺术学院的郑旭于1998年就编著了《绝版木刻》一书,首次将绝版木刻技法归纳为理论,并对优秀版画作品作了创作过程的剖析。云南艺术学院将绝版套色木刻的教学列为院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了王玉辉、郭浩、张鸣于2007年编著的《绝版套色木刻》的本科教材。有关云南绝版套色木刻的理论文章也是云南版画研究方面最多的,有不少研究生就写过这方面的硕士论文。关注普洱绝版套色木刻的专家学者,也写过不少的评论。普洱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同样在教授绝版套色木刻技法。可以说在云南版画人中,利用绝版套色木刻技法进行创作的还是大多数人。这种方法能使画面的色彩达到空前的丰富;版画印数的一次性确定,增加了收藏的可信度;创作中的不确定性,会使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也在不断颠覆着人们习惯的审美体验。

郑旭于1998年编著的《绝版木刻》一书

《绝版套色木刻》王玉辉、郭浩、张鸣编著

2002年云南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和云南画院联合举办了《2002-云南绝版木刻艺术作品十六人展》,展出了老中青三代版画家的几十幅绝版木刻作品,意在对云南绝版木刻产生二十年来的第一次集中与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收藏家文树荣于2014年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了《木音色韵-绝版套色木刻展》,展出了云南三十年来12位画家的56幅绝版套色木刻,基本涵盖了云南绝版套色木刻的代表性画家,从收藏的角度对云南三十年的绝版套色木刻艺术做了个总结。普洱的绝版套色木刻展览、市场和宣传,做得有声有色,先后于2007年在上海、2011年在上海、2012年在昆明、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过高规格的版画群展,极大的宣传了普洱这块绝版套色木刻名片!

云南的这个绝版套色木刻群体还在做着各种探索,他们不但要保持这一优势,还期待着有新的发展。

3、云南版画的包容性大。

云南版画崛起至今,表现内容中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人文地理。获得鲁迅版画奖中的李忠翔、郭游、郝平、张鸣、郑旭等,都不是以描绘云南人文地理为始终对象的。李忠翔后期作品关注的是不局限于云南的大山、大川,乃至宇宙;郭游的一系列铜版画,同样也是描绘天地人宇宙;郝平的《古瓶系列》描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张鸣长时间在探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当代文化的结合;郑旭在风情正热之际,转身去研究表达生命起源的问题;吴婉希描绘着当代都市女人的种种生活,等等。在这些同样取得不俗成绩的版画家中,已经脱离了地域上带来的局限,将版画的现代性、当代性适时融入中国社会的发展。

农耕社会的表达历来是版画家关注的内容,云南版画家也不例外。但云南版画家从来都没有局限在地域,从来都有着开放的、与社会同步的视角。

云南版画的教学群体中,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提倡与教师风格一致。回顾云南版画教学历史,师资来源于全国不同院校,这样风格多样的教学模式,造就了学生的风格多样性。教师没有形成权威、没有形成一体化,从而给个性的发展留出了广阔的自由度和空间。这可能就是云南版画为什么能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风格,而没有被一种或几种风格所束缚的关键所在。这在同四川、江苏、黑龙江版画群体相比较时,就非常明显。同时,云南的学院版画在云南版画群体中不占主导地位,也就不可能产生学院版画盛行的情况。尽管目前学院系统的版画群体是云南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风格各异,没有培养出一批无创新的追随者。

这或许更加符合版画艺术的多元发展,因而,云南版画还有若干种发展的可能性!

五、云南版画的创作队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云南版画创作队伍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即以昆明创作群体为中心,这个群体由昆明的大专院校、云南画院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员组成,也是云南版画的主要创作群体。“两个基本点”,即曲靖和思茅两个群体。曲靖以郭游为主,还有杨德华、卢汝能、李成忠、杨永胜等人;思茅以贺昆为主,还有张晓春、马力等人。

后来,云南画院的万强麟、李忠翔、李秀、杨成忠先后退休,曾晓峰不再做版画,贾国中调离,仅有吕敏坚守,郭游尽管调入云南画院,但从2000年以后不再从事版画创作,云南画院的版画优势已不复存在。郭游调云南画院,杨德华、李成忠先后病故,卢汝能因年纪大封刀,曲靖的四位鲁迅版画奖获得者,均不再、不能从事版画创作,曲靖版画也不再有原来的辉煌。目前年轻一代中尚有杨永胜、黎炬、朱锐、詹骥、李峻华、李永刚、陈凯、周锐超和龚绍山等在坚持版画创作。

  曲靖版画群体  

黎炬《春风和煦》

绝版木刻 85cmX155cm 2019年

▲朱锐《镜中的阿丽》

绝版木刻 60cmX60cm

▲龚绍山《绿野》

绝版木刻 65cmX65cm 2012年 

▲陈凯《小平你好》

绝版木刻 70cmX90cm 2014年

周锐超《时光赞—微光之初》

绝版木刻 70cmX100cm 2019年

▲杨平贵《看山是山》

黑白木刻 80cmX108cm 2019年

雄风犹在,仍然是思茅群体,即现在的普洱木刻群体,贺昆、张晓春、马力依然创作力旺盛,徐浩、魏泉、张昊、赵春俞、冷光冕、高朝敏、张浩、陈龙、范文国、施晓明、陈立等人发展势头不错,继续保持着其优势。

  思茅版画群体  

▲徐浩《晌午》

绝版木刻 100cmX70cm


冷光冕《孔雀屏》

绝版木刻 60cmx80cm 2018年

张浩《多情的土地》

黑白木刻 110cmX91cm2018年

▲张浩《惠风和畅》

黑白木刻 130cmX120cm 2019年

高朝敏《秋色系列.丹枫尽染》 

绝版木刻 60cmX90cm

施晓明《秋色

绝版木刻 68cmX80cm 2014年

施晓明都市青年之三》

绝版木刻 84cmX68cm

陈龙《云之南·红情绿意

绝版木刻 66cmX96cm 2018年

陈龙《云之南·初春》

绝版木刻 66cmX96cm 2017年

范文国《核趣系列之六》
绝版木刻 68cmX90cm

陈立《境地边情》
绝版木刻 73cmX70cm

赵春俞《何处是归栖》

丝网版画 120cmx160cm 2018年

现在,昆明的学院群体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比如云南艺术学院有完整的版画体系,云南三版的主要版画家均出自于他们。李小明、郭浩、张鸣、王玉辉、向卫星、陈光勇、戴雪生、游宇、王煜、宋威,在黑白木刻、绝版木刻、丝网、水印木刻、铜版、石版和木口木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他们的精心教育,近来的毕业生中也涌现出一些较有才能的年青版画家,如黄成春、李斌都是新锐版画奖第一届和第二届的获得者。

近几年来,玉溪师范学院的版画发展也不错,郭巍及其张汉东、李吉、吴婉希、郭仁海、李宏斌、单平等年轻画家在全国的不同展览上入选、获奖。

 玉溪版画群体  

▲郭巍《圣殿》

套色木刻 60cmx60cm  1998年

▲郭巍巜湿地》

套色木刻 90cmX65cm2017年

▲郭巍《太阳伞》

套色木刻 60cmX45cm 1998年

张汉东《南城系列·静云》

绝版木刻 95cm×72.5cm

李宏斌《盆景2》

绝版木刻 75cmX91cm 2009年

▲ 李吉《高原风情系列2》

黑白木刻 60cmX90cm 2002年

▲ 李吉《高原风情系列2》

黑白木刻 60cmX90cm 2002年

▲ 单平 《平凡生活一》

61cmX86cm 2014年

文山学院的毕海强、孙华表现不俗,在全国展览上获得过优异的成绩,并有吴新林等加入。

昆明群体除了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群体之外,其余画家的版画创作仍持续不断。但随着一批版画家因年纪大的原因,纷纷放下刻刀后,年轻的一批还没有完全成长,近几年取得突出成绩的画家不多。

云南的版画家在全国版画展和全国美展上还获得过不少的奖项,如施建华的《三个彝女》和彭欧嘉的《雨林》于1986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董劲峰的《晨牧》和管玉斌的《新嫁娘》于1990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柏华的《新房立架之乐》于1990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及《源》于1992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张钟琪的《新嫁娘》于1994年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铜奖及《湖中有大鱼河中有小鱼》于1998年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王应天的《卡玛组画》于200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铜奖,《故乡的山水》于2003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精彩奖”美展优秀奖,《清晨在楼下交流的人们》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李永刚的(《高原春秋》于2004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金咏向《高原阳光》于2011年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该作品还获得第七届少数民族“百花奖”全国美展银奖和首届“和美西藏”全国美展金奖。郭仁海的《云之南-望云少年》于2013年获得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他的《王老二的幸福生活》和《梵音》分别入选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在丝网版画方面,陈光勇的《X线片-4》于2011年获得第七届全国三版展优秀奖;王煜的《手语需要山水吗?》于2003年获得第八届全国三版展铜奖。刘建坤、盛莉芸、肖江、金晓华等,这些画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施建华《三个彝女》

54cmX80cm 1986年

董劲峰《马帮归来》

绝版木刻 84.5cmX84cm 2018年

董劲峰《金色烤房》

绝版木刻 100cmX72cm 2010年

▲ 张钟琪《河边的两个小普哨》

65cmX65cm 1987年

▲金咏向 《翠湖春晓》

绝版木刻 80cmX69cm 2013年

▲金咏向《高原阳光》

78cmX107cm 2009年

王应天《涅特珀飞》

82cmX106cm 2010年

王应天《蕴涵-清影》

82cmX106cm 2009年

▲李永刚《高原春秋》

 79cmX102cm 2004年

▲郭仁海《王老二的幸福生活》

绝版木刻 67cmX96cm 2009年

▲郭仁海 《望云少年》

绝版木刻 68cmX68cm 2013年

▲陈光勇《X线片.4》

55.5cmX40.5cm 1998年

▲陈光勇《小刚》

丝网版画 91cmX55cm

▲陈光勇《手套系列NO8》

丝网版画 48cmX68cm

▲吴新林《边地沃土》

绝版木刻 65cmX122cm 2013年

▲孙华《并肩同行》 

黑白木刻 80cmX165cm 2018年

2014年《经典版画走进观澜-云南版画精品展》,在深圳观澜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共展出85位画家的85幅版画作品,主要以中青年画家为主,这些画家基本上代表了云南现在版画创作人群及创作风格。

六、云南版画的市场与收藏现状

云南版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因不断在全国美展和版画展上获得奖项,异军突起,从而声名远扬,省外、国外的人士纷纷前来云南购买版画作品。在昆明、石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旅游风景区地区有多家画廊销售,售价也高(每幅万元左右),李忠翔、陈永乐、李秀、陈琦 万强麟、周运贤等人的作品销路很好。一些画家(或家属)也开过销售版画的画廊,生意都还不错,这样的光景持续到了2010年。云南版画从有市场开始就有作坊仿制,但大部分的仿作与画家的原作,画面正好相反。有外宾买后觉得有疑,亲自到云南省美协求证真伪,画家看后收下仿品,给了幅原作,之后画家与外宾竟成了好友,外宾也介绍了不少朋友来买版画。由于仿品猖獗,在一次专项打假中,曾被公安、文化、工商等联合执法部门收缴上千张仿品。还有画商代销,不定期结账,画家们也有很好的收入,后因资金、市场等原因,画商不能如期结账。之后画商突然去世,欠画家的画款也不了了之,那批销剩的画至今都下落不明。贺昆于1994年在珠海建立“蛮地版画艺术创作有限公司”,开始了短期的版画创作与销售,但这时期的版画未被有关的版画家列入其个人作品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商业气息浓烈,公司化操作导致原创性不强、艺术性不高。但这是个短暂的时期。后来随着国画、油画市场的突起,作为有复数性质的版画逐渐受到冷落,至2000年左右的版画市场就渐渐消退了。现在昆明仅有滇云画廊专业做了十余年的版画销售,主要销售陈琦万强麟、叶公贤、史一、李秀、何永坤、陈永乐、蒋德芳、王应天、陈里等人的作品。文达画廊近几年代销贺昆、张晓春等人的绝版套色木刻,其它就没有画廊涉足了。普洱本地的版画家们的绝版套色木刻作品销售却很好,年轻一代依托空山版画创作中心,也有不错的销售业绩。

目前,在云南这块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滞后地,收藏的群体并不大,即使在书画收藏方面有投入的,也大部分是针对国画和书法,风景油画和当代艺术也有少数人涉足,而将版画纳入收藏视野的却极少极少。

云南版画在中国版画群体中举足轻重,但目前版画市场却不成熟。市场化程度高的版画,在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购买者绝大部分是作为家居墙壁的补白。他们通过画廊、机构向社会推荐,媒体曝光率高。而当代艺术家群,借用丝网版的复制手段,将其油画作品复制成签名版的版画,由画廊销售,有一定的市场,但专业版画收藏家不将其列入原创版画的收藏范畴。大部分版画家的画则是通过画家本人,在小范围的群体中出售,而好的作品往往被省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和专业版画收藏家收藏。仅有少数版画家的作品由专业机构代理销售。在个人收藏方面,大部分人出于喜欢而有限的卖过几幅版画作品,而云南本土仅有极少数的个别人较专业、系统的收藏云南版画。从这也可看出,版画收藏在云南其实是有潜力的,而机会也是极大的。

但为什么版画收藏却冷冷清清呢?

首先,现在所谓的收藏行为,大部份是投资行为,投资者要赚取最大化的差价,版画由于复数的存在,注定了不会大涨几十倍、几百倍,能涨十倍已经是其极限了,他们认为版画不值钱,故投资者是不屑于在版画方面投资。再者,版画艺术尚未得到大部分人的认知,即使买也是因为装饰家居所需,属于一种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本身带有随意性,且往往会关注装饰性强的版画,因为毕竟只是点缀一下家居而已。第三,艺术品的交易市场没有建立,想买和欲卖者没有一个开放公开的平台,想买到最好的版画作品苦于没有渠道,不知道在哪买。而市场化意识高的版画家会迅速寻机满足购买者的要求,但市场化高的版画家作品,仅仅是众多版画作品中的极少数,还有大量的艺术作品没有被社会认知。而想卖画的版画家,也只能在有限的社交圈子里有限出售,大多处于一种待售状态。市场化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打击着版画家的创作积极性,除了市场化程度高的画家还在积极做版画,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教学间隙中做版画,热爱版画艺术的版画家自主、自发的创作版画,其余版画家是没有动力创作版画的。如果当参加展览获得奖项、评先晋升的想法都没有时,这群人还会锐减。没有动力的创作是无力、无心的。

云南版画艺术是极具艺术品质的,只有一群人介入版画的收藏领域,版画家才可能有动力去再创作。如果有一平台提供公平合理的购买,才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但这条路,仍很漫长。

2015/8/31于昆明两三斋艺术馆(一稿)

2015/11/25于昆明两三斋艺术馆(二稿)

2017/7/12于昆明两三斋艺术馆(三稿) 

2019/8/16于昆明两三斋艺术馆(四稿) 

(本文的史料部分经李忠翔先生校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纤手裁云气韵殊——班苓版画艺术
徐匡先生的独版画艺术
徐匡的黑白之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作品
【名家】雷务武的黑白木刻
人民美术家--著名画家杨忠义水彩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