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据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介绍,12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该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该榜单,成为今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经过20余年的探索,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是稻作育种的一个创新。多年生稻在适宜地区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在种植中,第二年起便无需买种、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产环节,仅需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51%。

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这也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这一创新研究,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同时对其他多年生粮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截止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惠及55000余农户。

“多年生稻这一研究成果是革命性、颠覆性的。近万年来,我们人类将多年生的野生种驯化成一年生的栽培种,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但同时带来了土壤承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高劳动力强度等问题。我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一年生的栽培种变成多年生的栽培种,让轻简化的粮食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说。

今年11月,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青年教师张石来、黄光福、张玉娇以及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吕修涛推广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可持续的生产力及生产潜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简报,详细报道了该团队20多年来坚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创新、应用。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胡凤益表示:“育种和耕作栽培技术的本地化是关键。”下一步,该团队将在多个地区进行品种选育,并对越冬、免耕等核心耕作栽培技术展开研究。目前,云南大学有许多来自南亚、东南亚、非洲的学生对多年生稻进行研究,“多年生稻研究不仅是面向全国的,也将是面向全球的”。

据悉,《科学》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1项年度科学突破冠军以及9项年度科学突破入围奖,展示一年中最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进展和趋势。(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阮紫嫣 记者张勇 云南大学供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年生水稻1年插秧收10茬,2022年度10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培育
收水稻如同割韭菜,我国科学家培育出多年生水稻!种一次能收四年
《科学》公布年度科学突破榜单:史上“最强”望远镜携多项生命科学进展入围
震撼全球!他让“割水稻就像割韭菜”成为现实
播种一次,收割多年:我国培育多年生水稻,登上Science年度突破榜单
我国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研发出多年生水稻,一次插秧可收获十茬,让割水稻就像割韭菜一样#农业 #水稻 #抖音助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