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丨473个农民,用音乐把家乡变成了“诗”和“远方”。


本文转自公众号:了不起频道

ID:lbqdjr2017


勐(měng)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位于普洱市澜沧县东南部酒井乡距县城距国道214线10公里


面积12.04平方公里

海拔900米

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800毫米


老达保共119户473人,全都是拉祜(hù)。老达保自然风光秀丽,生态良好,村内拉祜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拉祜族特色,是拉祜族歌舞、传统文化保留最多的地方。



怎么去

乘飞机到达昆明,再从昆明乘飞机到澜沧景迈机场,再沿214国道行驶70公里左右即可到达。


吃什么

拉祜烧鸡、糯米粑粑、烧河鱼


玩什么?

观看拉祜民族歌舞表演、打陀螺、采摘茶叶



音乐之村的豪迈民风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不是说说而已的,这是老达保拉祜族的真实写照。


你能想象,一群从来没受过专业训练,不认识乐谱的农民,放下农具拿起乐器,就能唱出最动人的歌谣么?


你能想象,一个400多人的村子,有80%的人都会弹吉他么?



在这里除了吉他、芦笙、直萧普及程度也一样很高。


你知道拉祜族的标志是什么么?


葫芦


相传很久以前,'厄萨'创造了地球,但没有人类,厄萨觉得寂寞,于是种下葫芦。葫芦成熟后,走出来一男一女,男的叫'扎笛',女的叫'娜笛'。


扎笛娜笛长大后,厄萨叫他们俩结婚,但他俩认为他们同是葫芦里走出来的兄妹,不能结婚。厄萨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结婚,都没有达到目的。


最后,厄萨寻来灵药,使扎笛、娜笛热恋,兄妹终于结为夫妻。经过十月怀胎,娜笛生下了十三对孩子。扎笛夫妇养不了,厄萨又叫来狗、猪、牛、虎等十二种动物帮助娜笛喂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便以12种动物命名。


自扎笛、娜笛开始,人类便繁衍起来了。


从此,老达保出生的婴儿,但凡男孩儿,姓名中间一字必为“扎”,女孩儿,姓名中间一字必为“娜”。


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在老达保,葫芦几乎随处可见。



你以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才是真正的民风豪迈么?

这些在拉祜族面前,简直弱爆了。



拉祜族的民宅压根就没有门,根本没有户,还闭什么户。屋子就是几组木板围起来,敞口处搭建一个大平台,洗漱、吃饭、日常生活全部在这个露天的平台上进行,俨然一个生活舞台剧。



从民宅路过,敞口里面的场景一览无余,完全不遮不掩。


当地姑娘出门,拉上一个竹排,那就算是她家里的防盗门了,估计这东西只能起到告知家中无人的作用。


我知道你不敢相信,但这都是真的。


你觉得这里的民族服饰没什么特别?那你可大错特错了。女性下身就是一块方布围起来的,如厕什么的,跟爷们一样,找个风水好的地方,站着就解决了,真不是故意看到的。



村子里遇到几个粗狂的女中豪杰,撩着上衣,拍着肚皮,擦肩而过,留下我们在风中凌乱,怀疑人生,还是不能给你看照片。


上过星光大道的人大代表


老达保有个李娜倮(luǒ),这个34岁的拉祜族姑娘,因为家庭贫困,只念到初一就辍学了。


她没有上过一天的音乐学校,也没有受过一天的专业训练。



在父亲李石开的耳濡目染下,她13岁时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便学会了作词作曲。


54岁的李石开是全村第一个会弹吉他的人,同时他还是是芦笙传承人。


只要提及他,当年卖掉母猪的60元钱被他拿50元买了吉他的故事一定会被提及。



李石开最大的成就就是用吉他教会了山村人现代音乐,上世纪90年代初期,山村里找他学吉他的学生已经有了40个,而今,村里400多人,有200多把吉他。


为传承拉祜文化,李娜倮成立了艺术团,任副团长,动员村民加入,目前艺术团已有200多人。


白天到田地干农活,晚上抽出时间教队员弹吉他、唱歌、跳舞,娜倮的付出让寨子里的100多人学会了吉他弹唱,艺术团的名气也传播开来。


2008年,她被评为普洱市“十大杰出青年”;

2010年她获全国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

她2011年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并获得一等奖;

2012年她当选为十八大代表;

2014年受国务院表彰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    


这些年,她上过央视《星光大道》、《神州大舞台》、《倾国倾城》、《魅力十二》等舞台......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自创的拉祜族民歌达到了300多首,其中李娜倮个人所创作的歌曲就有30首之多。


身边的榜样有无穷大的激励力量,在李娜倮的影响下,现在村子里80%的村民都会弹奏吉他,最老的有七旬老人,最小的还是求学幼子。



她努力这么多年,要的其实不多:


她说她的理想就是用音乐实现小康梦想,她说她想买一辆轿车,自己开着走出老达保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年,她考了驾照,买了一辆13万元的轿车。

看,这个努力而认真的姑娘,连梦想都这么朴实。


她让村民对本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期待,她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过去大家每天都在干农活,而现在,大家每天都在排练演出。


她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拉祜文化揭开神秘面纱,走出云南、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不仅如此,她还嫁了一个同为拉祜歌手的老公张扎思,有了一个今年12岁会弹唱的儿子。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传承的力量。



达保兄弟李扎思与李扎努


在老达保,除了李娜倮之外,最有名的,应该算是“达保兄弟”李扎思李扎努了。


李扎思是李娜倮的小弟弟,今年30岁,他高一辍学。


李扎思的故事,是一篇能刷爆朋友圈的“那些当初没上过大学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他2004年跟着哥哥和另外三个人一起去了北京,组建了那个百度上也有不少传说的“达保兄弟”组合。


在北京时候每月工资1500,每人给自己定的伙食标准是20元,五个人轮流做饭,经常饿肚子。


住处搬过三次,在五楼的一个民居住时,屋内排练,被报警,后来搬到半地下室。


没有零花钱,没法抽烟,就在外捡烟头来抽。


北京期间,李扎思第一次接触系统的声乐培训,也第一次听到了西方摇滚、民谣等,他推崇老鹰乐队和滚石乐队,也曾经试图模仿。还接触过黑豹乐队鼓手等北京音乐人。



两年后,条件过于艰苦,澜沧县里让他们回来,于是离开北京。


结果,回来以后没人安排工作,被闲置一年,他只能去餐馆做服务员,端菜,偶尔也为来就餐的客人进行表演。


就这样,端菜 表演的日子,过了9年。这期间,乐队成员分散。去年,李扎思进入歌舞团改制的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工作,日常工作为接待,表演,恢复音乐训练。他也写作歌曲,但多数没有录制。


李扎努是李娜倮的大弟弟,李扎思的哥哥。2013年,经人介绍去了澜沧机场筹建机构,做保安,现在是澜沧机场安保组的管理人员。



李扎努在县城有一个兼职的工作室叫做拉祜雅音乐工作室,有一套自己买的音乐录制剪辑设备。


这是他2006年去北京接触,之后自己学习的。目前,他是老达保最主要的演出录制和后期制作人。


农民,不一定得面朝黄土背朝天


对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农民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是大家几千年来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


但对于曾经的老达保来说,资源匮乏,物质贫瘠,靠山吃山带来的结果是26年前全家收入100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1700元,这些数字让这个村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贫穷。


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就是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山道,交通工具有二:比牛还慢的拖拉机和双腿。



寨子里的山民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更少。


整个村的音乐文化在李石开的那把老母猪换来的吉他之后开始快速建立,而贫穷,在李娜倮的艺术团之后开始改变。


2015年全年,仅是人均文化旅游收入就达到了1534元,一个六口之家,每年表演收入增加了近万元,如今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很多如老达保一般的村落,贫穷且衰败,年青一代在看不见希望中不断选择离开,只留下老人坚守。


但拉祜人在无山可靠,无海可依的状态下,靠着自己的努力,把自身的民族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把大多数村民都留在了寨子里。


自助者,人恒助之。

天道酬勤的人们,从来不会缺锦上的添花。


2006年,老达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

2012年,获得“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荣誉称号

2016年被普洱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打造的哈列贾(HALEJA)乡村音乐小镇的核心区。



尽管拉祜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造了新的拼音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濒临失传。


尽管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能够完整说唱《牡帕密帕》的大都在六十岁以上,人数少之又少。


但无数个李娜倮的努力,新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民族新生,用新的形式传承了老一辈的文化,也让473个老达保村民看见了未来的希望。


这个希望就是:诗和远方,都在我的家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南边陲藏着一个音乐小镇,人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边境线音乐村  80%的人会弹吉他
云南拉祜族音乐小镇--老达保
“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之拉祜族
云南普洱:一曲恋歌传承下的幸福家园
华夏风范丨“猎虎的民族”——拉祜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