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尔街最引人注目的东方女记者: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正直坦荡,然后才是出类拔萃

编者按为了将新闻用最快速度传递出去,庞哲差点儿就和死神打了一个照面。从她放弃了最佳逃生时机,抱着电话钻进办公桌下的那一刻,连她自己都没有立即察觉,她已经在新闻和生命中做出了一个下意识的选择。如果说那一刻的消防员与警察是在危险中逆向而行的人,庞哲也算一个。她用忘我的敬业精神完成了记者应有的使命。这个正直坦荡、拼命三郎型的财经记者,很快就成了华尔街,特别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纳斯达克交易场所,第一位踏上交易现场的黄皮肤黑头发的最引人注目的东方女记者。

本文节选自《亲历纽交所》,经版权法授权首发。本书作者王晶系美国中文电视前首席财经记者兼主持,常驻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她用她独特的视角和大量第一手采访资料,著成了这本《亲历纽交所》,分享这个时代伟大人物的独特经历,广受好评。文末留言,即可参与由财经记者圈与中信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赠书活动,一共5个名额;读者们也可以直接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2001年9月11日纽约时间上午8点46分,当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北塔时,凤凰卫视财经记者庞哲正在一街之隔的美国证券交易所化妆,开启一天的工作。猛然,她听到一声巨响,闻声扭头往窗外望去,只见外面满天飞舞着纸屑,再顺着街上神色慌张的人群目光寻去,昔日风光无限的世贸中心正冒着滚滚黑烟。完全出于记者的条件反射,庞哲立刻抓起电话联络凤凰卫视总部,告知她这里有重大突发新闻。和绝大部分华尔街在场人士一样,她原以为第一次撞击纯粹是一场事故,全然想不到还有第二架飞机正飞向世贸南塔。从第一次撞击发生后仅24分钟,凤凰卫视主播吴小莉就在《时事直通车》中将这条消息报道了出去,由此,刚诞生不久的凤凰卫视资讯台一鸣惊人。

这次事件给全球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谁家的新闻报道最快、最准确、最全面,谁就能脱颖而出。凤凰卫视的所有目光都“望”着大洋彼岸的庞哲,她是唯一在现场的记者。但此时此刻的庞哲,正身处一个真正意义的战区。由于美国证券交易所离出事地点近在咫尺,那里成了最危险的地方,几乎每个人都在急于保命,尽快逃脱这个危险的地方。

庞哲却根本没时间顾及这些性命攸关的事情,她只想着如何不与总部失去联系,如何能第一时间把现场消息传递出去,她甚至为了避免被保安赶出楼外,藏在桌下抱着电话机做连线。事后回想,为了将新闻用最快速度传递出去,庞哲差点儿就和死神打了一个照面。从她放弃了最佳逃生时机,抱着电话钻进办公桌下的那一刻,从网络、电源等通讯设备最终完全被切断的那一刻,她选择驻守在硝烟四起、烟雾缭绕的华尔街的那一刻,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立即察觉,她已经在新闻和生命中做出了一个下意识的选择。如果说那一刻的消防员与警察是逆向而行的人,那么庞哲也算一个。她用忘我的敬业精神完成了记者应有的使命。因为庞哲,凤凰卫视资讯台成了第一家报道“9·11”的华语媒体,也正因为庞哲,中国观众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震惊全球的事件。

十余年后,庞哲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觉得那时的做法再自然不过了,记者的使命就是把看到的事情告诉大家,如果自己先溜了,那还怎么传达新闻?她也将这份功劳归功于凤凰卫视的每一位同事,她说:“其实这件事并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做成的。当我将电话打到编辑台时,如果值班编辑刘荔说现在正在直播,让我等一会儿,那这件事儿就做不成。如果刘荔请示领导时,王纪言说不行,最起码要等第二个资源来证实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儿也做不成。而在那时,凤凰卫视高层刘长乐也同意立刻直播。如果他们的判断不够快,或者对我不够信任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播出这条新闻。所以,这是团队努力的结果。”

其实,无论庞哲是不是会否认,她的心里总是有一份英雄主义。真正影响到她职场选择的是一部纪录片。1978年,美国众议员利奥·瑞安(Leo Ryan)为调查一起对人民圣殿教的指控,带着三名记者到了南美洲圭亚那的琼斯镇。在调查过程中,众议员意识到了他们所处的危险处境,在他们准备带着想要回美国的信徒乘机离开时,被教主吉姆·琼斯(Jim Jones)派出的武装人员追杀,不幸遇难。庞哲依旧能清晰记得当时新闻摄影师在生命最后一刻拍摄到的镜头,她彻底被震撼了,如果没有新闻工作者用生命换来的纪实,那么这些事情恐怕永远都不会被外人所知。作为一名记者,将事实记录下来,并防止有人再受害,这是很宝贵、很高尚,同时也危险万分的职业。她在那时第一次意识到记者职业的重要性,她也开始产生萌芽——她想要成为记者。

庞哲将她想当记者的想法告诉了好朋友,朋友反问道:“这不恰恰证明记者这行很危险吗?”庞哲说:“是,但我想把这份职业继承下来,我也有故事要讲,虽然不一定是同样的故事。”朋友说:“如果这是你认为值得追求的,那么我百分百支持你。但是,你的未来会很艰难,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不会变得富有。”20多年后,回想朋友当初的提醒,庞哲大笑着说:“全部被说中了!”但更令人敬佩的是,庞哲继承了那些拥有伟大职业操守的记者的衣钵,她冒着生命危险讲了属于她的故事——“9·11”事件。有媒体说,她是全球华人都该记住的名字。

01

第一个站到交易大厅的华裔主播

如果说之前庞哲在洛杉矶华文媒体的触电经历是小试牛刀,那么到了纽约,才是庞哲财经新闻生涯开始的地方。那时,她正在香港为一家电视台担任财经记者,在她看到电视台的管理方式而有意辞职时,电视台总编辑对她说:“要做财经记者就应该到纽约去,那里是全球的金融之都,如果你没去过,你很难称得上是一名财经记者。如果你到了纽约还不喜欢,再辞职到纽约后如果不喜欢,再辞职,都不急。”虽然不太情愿,但庞哲听取了前辈的建议,只身一人来到纽约。她没想到的是,她的职业生涯,才真正开始腾飞。

那家电视台在纽约设有办公室,并在纽交所有报道机位,但出镜机位是在交易大厅上方的走廊上。庞哲到了纽交所后,发现美国记者都在交易大厅做报道,于是她问纽交所:“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去交易大厅出镜?”没想到,纽交所的回答与她设想的完全不一样,纽交所说:“因为你们从来没要求过啊。”庞哲进一步问:“如果我要求了,就可以吗?”对方答:“为什么不呢?你们不是记者吗?”

02

只要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那就去为自己争取一切

庞哲是幸运的,那时的纽交所正在理查德格拉索的带领下,张开双臂欢迎媒体的进驻。为了与纳斯达克“对决”,格拉索不仅将每日的开闭市钟变成了一天交易中最重要的“表演时间”,也对媒体持有开放态度,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对纽交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品牌推广。格拉索的媒体牌的确起了作用,通过媒体镜头将交易大厅上如火如荼的股票买卖现场展现给全球观众,纽交所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也吸引了更多上市公司的兴趣,那是纽交所业务爆发的黄金时期。

纽交所也对场内部分交易员进行了媒体培训,只有经过培训的交易员才能接受媒体采访,这个规定在我进入纽交所的时候仍然存在。首次进入纽交所的媒体都会从纽交所公关手中拿到一张名单,上面是可以接受采访的交易员姓名。所以,一般大家从各大电视台上看到接受采访的交易员,数来数去也就是几张熟悉的面孔。对交易员来说,增加媒体的曝光率,对他们获得新客户有潜在的帮助。不过也有一些经纪公司不愿意自己的交易员接受媒体采访,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庞哲是第一位到交易大厅做新闻的华裔主播。刚进大厅的时候,她的压力特别大。因为整个交易大厅人声鼎沸并拥挤不堪,交易员对于挣钱都是分秒必争,依靠小票来回递手势,作为“局外人”的记者,既不能碍着交易员的工作,还需要保证自己完成任务。所以,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站在交易大厅做新闻,和在演播室做新闻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演播室只是一处专属于媒体的密闭空间,而交易大厅才是实时新闻的发生地、一切消息产生的源泉。“每当我站在交易大厅录制节目时,都会被周围的气氛不由自主带动起来,逐渐变得紧张起来,并最大程度将我的临场发挥能力激发出来。与此同时,无论是在大厅上做采访,还是录制新闻,在身边来回穿梭的交易员以及布满四周的电子股价显示屏,无时无刻不在告知大家,这里正在诞生新闻,这里正在书写历史。”

03

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正直坦荡,

然后才是出类拔萃

谈到媒体,我与庞哲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无论是当今媒体遭遇的窘境,还是未来媒体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的密集轰炸下,新媒体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传统媒体却早已失去优越性甚至是竞争力。人们无需等到记者开口讲话,便能从网站、微博、微信等各个渠道了解新闻。财经新闻或许是被颠覆最厉害的领域之一。如果过去人们依靠财经新闻获取交易信息,通过玛利亚·巴尔蒂罗莫的“内部消息”占领交易先机,那么现在,财经新闻的价值并不再能依靠速度取胜,因为制作新闻的速度永远无法赶上网络。于是,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分析、预测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人们需要媒体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消化。

新媒体不断冲击并改变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走向了艰难却笨拙的转型之路,尝试着多元化生产新闻,尝试着“ 互联网”的方式。可是,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真正的新闻人所具备的素质应该自始至终。我问庞哲,一名优秀的新闻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她想了想,说:“从事媒体职业,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无论在什么情况,作为一名记者都不能滥用自己特殊的位置去误导观众。我最憎恨这样的人。大众是需要依靠记者的报道来进行判断的。如果记者在关键的问题上误导了大众,投资者可能会亏钱,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

一名优秀的记者,需要最大程度避免主观色彩,没有偏见,完全客观地报道新闻。这很难,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选题的客观,也体现在用词的技巧上。绝大部分时候,记者都应该完全规避带有自身感情色彩的词语,但这在实际应用中相当困难。

庞哲认为,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职业道德,正直坦荡,然后出类拔萃。任何情况,都应该做到新闻的真实与准确。从专业角度来说,至少要做到“三会”:会听,会问,会总结。什么是“会听”?在被访者回答问题时,要用心听,要听懂。不懂就要问,不能似懂非懂。只有懂了,才能采访到所需的内容。什么是“会问”?记者提问应该是互动,不应该只按照起草的问题单子原封不动问到底。因为被访人的答案可能会带来启发,从而产生新的问题。或者被访人的答案可能会是原来完全没有准备的新讯息,这时就要立刻根据新的线索跟进,甚至可能要改变原来设定的问题。什么是“会总结”?首先,对报道的核心问题要懂,透彻的理解。特别是财经新闻,一定要把非常专业的,逻辑复杂的思路捋顺,并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向观众报道。新闻和专访的过程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容的取舍。因为观众只能看到你的取材,所以观众的认知就来自于你的取材。记者的取材,决定观众怎样理解事态真相。这就需要记者的职业道德来把关了。“做到这三点不太容易,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动脑筋。”这是庞哲从事了几十年记者生涯后的经验之谈,我认为,这是记者的决胜宝典。

“如何能把一个晦涩难懂的财经事件用言简意赅地语言告诉大众?”我简直想把所有遇到的问题都向庞哲请教一遍,导致整个采访主题竟显得有些跑偏,变成了她为我解答专业问题。

庞哲丝毫没有介意,她乐于将她的所知所悟分享出来:”很多财经记者都有这样一个误解,就是在采访前总想把自己的问题设计得很专业,觉得这样很酷,其实这样做并不一定对。因为你的节目受众是大众,你做的内容是给老百姓看的,如果大家都听不懂你在问啥,你是在干什么呢?有人顾虑觉得如果问的不专业,会显得自己很傻,但节目并不是关于你的,而是关于所有观众的。你考虑的应该是观众,而不是你自己。

不过,这也取决于细分受众。庞哲认为,上述情况适合于泛财经的内容,老百姓是主要观众,他们通过节目对一件事物或一个现象有所了解。但如果节目是讨论政策性问题,受众是学者,对财经有兴趣的特定观众群,那么就应该尽量专业,不要让大家看完节目后感觉是在浪费时间,一无所获。作为一名财经记者,需要随时保持敏感性,知道自己的观众群是谁,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



作者:王晶,财经作家、自由撰稿人。美国中文电视前首席财经记者兼主持,常驻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曾负责东方卫视《午线》财经直播连线。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波士顿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沃顿商学院商业记者研讨会学员并获得唐纳德·T. 希恩(Donald T. Sheehan)国际奖学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88号:鬼门关走一遭,华人医生帮助大
记者现场观察:属于阿里的白昼和黑夜 首日暴涨38%
从凤凰卫视的兴衰看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交易生活日记》——林荣(1)
纽交所226年迎来首位女CEO,这个无畏女人打破了华尔街最后一块天花板
华尔街交易员提问巴菲特:如何决定卖出股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