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先20年!!《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出炉了……

从道路到街道要实现理念、技术、评价等要素的一系列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

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

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

从“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城市街区发展”转变

 

与相关规范的关系:

  对于城市道路和 沿街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已有规划管理、建筑设计、防火要求、道路工程、城市绿化、市容管理等行业与部门规范对其进行约束。本导则可视作对这些相关规范的协调、补充和完善。在安全底线和规范允许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情况,应尽量贯彻导则要求。


设计要素:

导则重点对街道空间内与人的活动相关的要素进行设计引导,主要可以划分为交通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与沿街建筑界面四大类型。


交通功能设施:


步行与活动空间:


沿街建筑界面:


街道类型:


从道路到街道

1、街道的意义:

街道是连接工作、居住、学习、休闲等各类城市生活目的地的空间线索。这种联系的方式可以是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街道空间,赋予这些连接不同的体验。


2、从道路到街道

从道路到街道要实现理念、方法、技术、评价等要素的一系列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


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


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


从“强调交通功能”向“促进城市街区发展”转变:


安全街道

1、交通有序:

案例分析:愚园路-凤阳路非机动车道路

南京西路与北京西路作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宽度较窄而交通需求较大。为解决机非混行的矛盾,改善交通秩序与提高运行效率,在两条道路之间利用愚园路-愚园东路-铜仁路-南阳路-奉贤路-凤阳路形成一条东西贯通的非机动车通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道间距在50米至200米之间,保障骑行车到南京西路和北京西路有合适的步行距离。


2、慢行优先

应合理控制机动车道规模,增加慢行空间。


鼓励机动车流量较小的社区道路采用机非混行车道,集约利用空间和控制车辆速度。

不划示中心线的机非混行车道


案例分析:中山东一路改造

中山东一路(外滩段)是展现上海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也是观赏外滩历史建筑群、游览滨江的重要场所。改造前的中山东一路为双向10车道,人行空间较窄,难以满足漫步、观景等公共活动的需求。为迎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上海市政府于2007年至2010年对外滩地区进行了综合改造。工程的核心是在外滩地下建设一条双向6车道的快速通道,将外滩地面原先11车道缩为4条车道与2条临时停车道,把外滩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人行道则由改造前的2.5米至9米拓宽到10米至15米,大大增加了沿历史建筑的公共活动与观景空间,强化了外滩作为展示上海历史与文化窗口的作用。


案例分析:南苏州路稳静化设计

南苏州路(乌镇路桥—西藏中路)为苏州河南岸的滨河景观道,路面宽9米,除慢行交通功能外,主要承担道路南侧地块的机动车到发交通功能,机动车交通量很小。该路段为全铺装的共享街道。东侧与西侧入口处,通过路侧绿化带的局部拓宽改变道路线形,形成水平线位偏移,使机动车驶入该路段时,能够降低行驶速度,营造出适宜慢行的街道环境。

改造后道路平面图


南苏州河路道路铺装


3、步行有道

1)、人行道分区

应对人行道进行分区,形成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分别满足步行通行、设施设置及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活动空间需求。


2)、红线内外空间统筹利用

沿街建筑底层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时,鼓励开放退界空间,与红线内人行道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步行通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


案例分析:大学路人行道退界空间统筹利用

   大学路两侧人行道与退界空间均为4米,两处空间得到了一体化设计与统筹利用,空间被划分为2米的设施带、3米的步行通行区以及3米的建筑前区,建筑前区主要为沿街餐饮的外摆区域,设施带用于种植行道树、设置自行车停车架等。  


3)、步行通行区:

步行通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设置人行天桥、过街地道、轨交站点出入口等设计时应保障步行通行区畅通。


避免机动车违章占用人行道停放。

绍兴路   非机动车停放有序,与步行通行互不干扰


步行通行与非机动车停放需求产生冲突时,优先保障步行通行需求。

 

4)、设施带

将各类设施集约布局在设施带内,避免市政设施妨碍步行通行。


设施带形式和设施配置应与街道宽度以及两侧功能类型相匹配。

设施带宽度一般为1.5米至2米。


5)、建筑前区

临街建筑底层提供积极功能时应合理设置建筑前区,避免步行通行与沿街活动相互干扰。

  建筑前区宽度应统筹考虑人行道空间条件与沿线功能需求。对于无退界的临街建筑,应建立协商平台,在保护行人通行的前提下,规范沿街商户借用人行道。

小编认为:这条人性化规定和各地强悍城管形成鲜明对比,有效激发街道活力……


6)、地块出入口

沿街地块内通道与街道的衔接时,应协调进出车辆与过路行人关系。

地块出入口对人行道造成隔断


地块出入口保障行人安全


4、骑行顺畅

1)、骑行网络

确保骑行网络完整、连续、便捷

应根据非机动车使用需求及道路空间条件,合理确定非机动车道形式与宽度。


2)、路权保障

车流量较大的道路应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硬质隔离。


案例分析:非机动车道网络

  应保持自行车骑行网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尽量避免设置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的道路。禁非道路会增加骑行绕行或使骑行者违反交通规则骑到人行道上,与行人造成冲突。部分道路仅设置单向非机动车道,部分路段会使骑行者绕行近一公里,或促使一些人选择危险的逆向行驶。


鼓励单车道支路在路口后置机动车停车区,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 

非机动车停车区:单车道支路在路口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


小编认为:又一条超赞的规定!司机朋友蒙圈了!!


非机动车道路:在地面增加标识,提示机动车礼让非机动车


曲阳路公交车进站措施:公交车进站处采用非机动车道绕行,并设置加宽岛式站台确保上下车乘客安全,将公交车、非机动车与乘客之间的冲突降至最低。


5、设施可靠

1)、提供可靠的街道环境,增加行人安全感。

附属功能设施及建筑附属设施应坚固可靠,不得妨碍行人活动及车辆通行安全。

进入步行空间的交通标志牌、店招等各类设施净空应大于2.5米,避免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斜拉索应通过色彩鲜艳的索套进行警示。


街道特别是人行道应提供充足的夜间照明。

步行空间照明方式

 

应对卸货活动提供空间、时间引导,规范卸货设施,避免干扰其他街道活动。


五、绿色街道

1、资源集约

1)、土地集约利用

案例分析:黄浦区北部地区与小陆家嘴建设模式比较

  外滩地区与小陆家嘴地区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设模式。外滩地区采用多层高密度开发方式,以多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建筑覆盖率高,通过建筑限定出街道空间,提供完整、连续的临街界面。小陆家嘴地区采用高层低密度开发方式,以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为主,建筑覆盖率低,留出较多地面绿化空间,街道空间尺度大,无连续界面。


公共活动中心与混合功能区鼓励沿街紧凑开发。

相应地区集中设置广场、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和停车等配套设施时,可降低地块绿地率、配建停车位等指标要求。

小编认为:目前各中小城市街边带状绿化泛滥成灾,减弱街道活力,绿化休闲作用也没发挥。应该学习这种集中绿化模式……


2)、集约设计与使用

街道空间分配应留有弹性空间。

小编吐槽,我们这里周末全是警察贴条的……你那里咋样?


2、绿色出行

1)、优先排序

分配道路空间时,应优先保障绿色交通空间与相关设施需求。

在空间保障优先级排序中,应将步行通行排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通行。


2)、公共交通

鼓励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路,优先保障公交路权。


3、生态种植

1)、绿化形式

合理布局街道绿化,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发挥街道遮阴、滤尘、减噪等作用。


2)、行道树

鼓励有条件的街道连续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提升休憩空间品质。


3)、景观与活动

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应通过提高绿地的硬地比,协调景观与活动需求。


4、绿色技术

1)、海绵街道

人行道鼓励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橡胶沥青是一种运用废旧轮胎材料制造的改性沥青。相比传统沥青,橡胶沥青更加环保耐用,具有更强的抗滑能力,能够降低路面噪音,且有助于路面排水。


鼓励沿街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与利用。


空间较为充裕的街道,可进行雨水收集与景观一体化设计。

城市街道的生态系统


六、活力街道

1、功能复合

1)、功能混合

鼓励在街区、街坊和地块进行土地复合利用,形成水平与垂直功能混合。


2)、积极界面

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首层应设置积极功能,形成相对连续的积极界面,单侧店铺密度宜达到每百米7个以上。


案例分析:创智坊功能混合利用

创智坊是五角场创智天地的组成部分,街区强调工作、学习、居住和生活相融合,注重多层次的功能复合。街区层面,创智坊融合了办公研发、居住生活、商业休闲等不同功能区;街坊层面,采用小地块开发模式,容纳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各类功能;建筑层面,沿街底层引入商业等公共用途,上部空间作为居住或办公使用。创智坊通过深度功能复合提供了适宜步行的社区生活,使街区生活充满活力。


积极界面鼓励尺度与业态多样性。

鼓励中小规模商业零售、餐饮、文化、社区服务等业态混合搭配。大型商场出入口宜设置于街段两端,中部沿街面宜设置小单元店面。

淮海中路:不同的店面尺度与功能业态


3)、临时性设施

非交通性街道在不影响通行需求的前提下,鼓励沿街设置商业、文化等设施。


4)、沿街出入口

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鼓励设置密集、连续的人行出入口数量,保障街道活动的连续性。

人行出入口包括沿街商业与公共服务设施出入口、建筑主要出入口和地块出入口。

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每百米出入口数量(两侧合计)建议不少于16个,出入口间距不大于50米。

淮海中路(华亭路-东湖路):50米距离内共26个出入口


大型商业综合体沿商业街道应设置中小规模商铺,并设置临街出入口。

避免将人流过度导入商业综合体内街而影响沿街活动连续性。


小编认为:这个理念各地大型商业应该重点研究学习


2、活动舒适

1)、街道设施

沿路种植行道树,设置建筑挑檐、骑楼、雨棚,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遮阴挡雨。

利用行道树与建筑挑檐遮阴挡雨

利用开放式建筑前区设置休憩设施及商品展示


鼓励利用建筑前区设置休憩设施或商业设施。


鼓励商业街道与社区服务街道建筑首层、退界空间与人行道保持相同标高,形成开放、连续的室内外活动空间。


鼓励结合街道空间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可利用街道空间进行临时性艺术展览、街头文艺演出、公共行为艺术活动等,丰富城市文化。


 小编认为:街头演出极大提升街道活力。


慎重设置停车带或少量停车位,满足临时停靠需求。设置停车带及停车位应避免影响步行连续性。


3、空间宜人

1)、界面有序

通过建筑控制线与贴线率管控,形成与街区功能、街道活动需求相适应的街道空间界面形态,形成整齐有序或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空间界面。


历史风貌街道新建建筑应采用与历史建筑的建造方式相协调,延续空间界面特征。


2)、人性化尺度

街道应保持空间紧凑。支路的街道界面宽度(绝对宽度)以15米至25米左右为宜,不宜大于30米;次干路的街道界面宽度宜控制在40米以内。

 

连续街道界面(街墙)应保持人性化的界面高度。

连续街道界面(街墙)高度宜控制在15米至24米之间,最高不宜超过30米,以维持建筑与街道空间的联系。相应高度以上应按照1.5:1的高退比进行退台,避免对街道形成压迫感。


塑造人性化的街墙尺度与宜人的空间高宽比。

1.5:11:2之间的高宽比较为宜人;商业街道可适度紧凑,较窄的商业街高宽比可达到3:1;交通性街道和综合性街道两侧可适度开敞,高宽比宜控制在1:11:2之间。


案例分析:上海市不同街道高宽比分析


案例分析:云锦路景观休闲街道改造

云锦路是途经徐汇滨江商务区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道路中段原为龙华机场的跑道。为提升地区景观环境品质与形象,结合道路建设将丰谷路以南道路红线宽度从30米拓宽至34米,增加行道树种植空间,将街道打造成为一条优美的林荫街道。路内共种植6排行道树,其中两侧机非隔离带与沿人行道种植四排香樟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中央结合分车带种植两排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及至秋季,银杏树叶子变为金黄色,景色十分怡人。


鼓励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观休闲街道,提升景观品质,激发休闲活动。


街道沿线应设置街边广场绿地,形成休憩节点,丰富空间体验。

愚园路街道空间改造


4、视觉丰富

沿街建筑底部6米至9米以下部位应进行重点设计,提升设计品质。


透明度=(Ⅰ类界面长度×1.25+ Ⅱ类界面长度+Ⅲ类界面长度×0.75+ Ⅳ不透实墙x0

Ⅰ类界面:门面完全打开的开放式店面;

Ⅱ类界面:视线可以直接看到室内的通透式玻璃橱窗;

Ⅲ类界面:设置商品布景的广告式玻璃橱窗;

Ⅳ类界面:室内外的视觉被阻隔的不透实墙(包含不透明平面广告)。


沿街围墙宜保持通透、美观。


鼓励沿街建筑提供精美、丰富的细节,对建筑入口进行重点设计。


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鼓励对店招及广告进行整体设计,与街道或所在城区风貌相协调。

铜仁路:建筑立面精美细节


鼓励沿街建筑立面设计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立面分段,并保持整体协调。可通过小地块出让的方式,形成多样化的立面样式。

 

案例分析:立面分段设计

恒隆广场:横向上采用经典的三段式划分,顶部和底层向内凹进,檐口保持对齐,中段立面纵向上通过砖纹、百叶、镂空等不同材质与元素进行分段,形成变化统一的立面样式。


小编吐槽:这下子设计师可有活干了……


嘉里中心:同样的立面设计采用不同材质、颜色进行演绎,并在空间上形成丰富的进退关系。


芮欧百货:立面平整连续,通过灰色壁框切分为若干大小相似的立面单元,各单元内部运用多样和富有特色的橱窗进行填充,形成丰富的视觉体验。


不进行纵向分段的大型建筑应通过增加精美的建筑细节化解建筑尺度,在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增加局部趣味性。

  

5、风貌塑造

鼓励沿街建筑采用相似的建筑尺度与相同的布局方式。

鼓励重要的街道采用个性化的断面形式。

苏家屯路上的鲁班锁

抚顺路上的儿童活动设施


鼓励在街道空间中设置公共艺术作品。


街道设计允许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特定环境设施可采用较为鲜亮的颜色和个性化设计。


6、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与风貌保护要求相协调。

外滩历史文化街区


协调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环境改善提供基础。


案例分析:武康路历史风貌街道设计

延续街道尺度与氛围

沿街围墙修缮与改造

案例分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七、智慧街道

1、设施整合

控制智能设施占地面积,引导街道智慧管理。


鼓励现有设施进行智能改造,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2、出行辅助

提升交通信号灯智能化水平。

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公交信息发布。

智慧公交车站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提供周边租赁点信息及预约服务。


智慧公交车站案例分析:上海摩拜单车

摩拜(mobike)是全球第一个无桩自行车共享平台,让用户方便的租借/归还自行车,用人人可负担得起的价格(每公里两三毛钱),完成健康环保的短途出行。人们不需要去指定的地点办卡,付费,也不再需要去指定站点停车还车。


智能停车协调供需矛盾。

“无忧停车”手机App平台


3、智能监控

监控分析智能化维护城市安全。

同济大学


安全设施智能化关注弱势需求。

警方电子信息屏


案例分析:大沽路上的“智慧路灯”杆

路灯不但采用了节能照明技术,还综合了一系列智慧功能,包括:WIFI免费上网、电动车充电、公共广播、PM2.5检测、24小时探头联网等。


4、交互便利 

发布交互信息提升公共服务

2013年,推出了“上海公厕指南APP


提供交互服务形成开放平台。

上海市东方书报亭提供Wi-Fi、自助缴费、代收快递等服务


5、环境智理

通过智能环境监控提升街道环境水平。

芝加哥Array of Things灯罩内置传感器


智能环保设施融入环卫系统。

英国莫顿市使用BigBellySolar公司开发的一款太阳能智慧垃圾桶。这款垃圾桶可以进行垃圾压缩,其能源完全取自太阳能,并且设有垃圾装满自动提醒功能,在垃圾达到85%时发送短信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排空。


智能照明绿化引导节能减排。

巴塞罗那感知地面湿度以实现自动灌溉


八、街道与街区

案例分析:打浦社区15分钟生活圈

打浦社区是黄浦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混合社区,以鲁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片。东片区邻近鲁班路、马当路和西藏南路地铁站,4条地铁线路以及密集的地面公交为带来良好的公交可达性。该片区路网密度不高但街道尺度宜人,沿主要慢行线路两侧有着较连续的商业界面,为本地居民和就业人群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并串联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和工作者只需要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菜场、超市、学校、医院等,生活十分便捷。



九、街道设计

1、设计原则

合理确定街道定位:


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进行统筹考虑:


与沿街设施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面向街道空间进行整体设计:


2、交通参与者

行人:

   所有交通方式最终都会转化为步行:公共交通的使用者需要借助步行从车站前往他们的最终目的地,小汽车司机和骑行车在下车点和目的地之间也需要步行。

 

基本活动:


扩展活动:


服务设施:


公共交通:


3、街道类型设计

1)、商业街道:

一般断面设计:


优化断面设计:


推荐街道断面:

对于较宽的人行道进行分区利用,可设置雨水花园改善街道景观,或利用较宽的退界设置售货亭等临时设施,以提高店铺密度。较宽的人行道应增加行道树对行人活动区域进行遮阴。


通过取消中分带保持空间紧凑,结合路中人行横道局部缩窄机动车道宽度并设置安全岛,引导机动车减速慢行,提升过街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街道采用非对称对断面,提供机动车临时停车位与较大的商业活动区域。


采用共享街道模式,通过允许机动车进入提高沿线商业的可见性与可达性,同时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与骑行环境。


在街道两侧设施带与活动空间较为充足时,结合非对称断面设置水平偏,形成小型沿街广场绿地作为活动休憩节点。



步行街可在中间设置零售摊位,增加商业界面,丰富步行街活动。

沿街设置室外餐饮及商品展示区域。


设计要素:


2)、生活服务街道

一般断面设计:


优化断面设计:


推荐街道断面:



设计要素:


3)、景观休闲街道

一般断面设计:


优化断面设计:


推荐街道断面:

非机动车道两侧种植两排相同的行道树,提升骑行的景观体验。


▲种植四排行道树,沿路设置活动休憩设施。


▲临公园、绿地设置跑步道;沿路种植四排行道树与设置抬高式非机动车道,营造舒适的骑行环境。局部可设置路侧停车。


利用中分带、侧分带及沿人行道共种植6排行道树,红线与绿线范围内一体化设计,灵活设置休憩节点与雨水花园等活动与景观设施。


设计要素:


4)、交通性街道

一般断面设计:


优化断面设计:


5)、街道交叉口

宽路幅与较宽路幅街道交叉口设计:


宽路幅与窄路幅街道交叉口设计:

这部导则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境内外设计团队编制完成。

需要全套PDF的朋友们

可以扫描下二维码,加小编微信索取

搜建筑综合编辑整理,平台转载请回复'转载“获授权


小编个人微信:95799719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抢先看:《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啦!
城市温度|上海未来的街道应该是什么样?
【规划】上海未来的街道长啥样?设计导则公布啦!
【品质提升】虹口区天潼路街道设计试点示范工程
浅议人性化的街道设计|上海城市规划
我刚开始做规划,就因为不懂街道设计被冷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