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一、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原名震旦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马相伯得上海天主教耶稣会襄助,创办于徐家汇老天文台。首批学生24人,为蔡元培介绍的南洋公学学生。开始,马相伯亲自主持校务,称“总教习”,学科为法语、英语、数学和哲学。次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从周来校任总教习,企图掌握学校大权,改变马相伯创办初期制订的章程,遭致学生不满,纷纷退学。马相伯另外创办复旦公学,宣布学院解散。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震旦大学重新开办,耶稣会委任中国神父李问渔(李杕)任校长,南从周仍任总教习,录取住宿学生52人。
震旦大学的经费来源,有马相伯当年捐出作为办学基金的松江、青浦3000亩土地,学校迁卢家湾时又得到英、法租界房地产价值10万元的捐助,此外,主要靠法国政府的津贴。法国视震旦为“在华之法国大学”,法外交部与教育部直接向震旦提供各种经费,仅民国8年(1919年)欧战结束后,一次就拨给约60万法郎。
在校务管理方面,震旦大学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法国耶稣会手里。光绪三十四年迁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后,耶稣会即在此建住院,课程逐步完备,师资逐步雄厚,校舍也逐步扩大,成为一所正规大学,震旦大学医学院较著名。
光绪三十四年设院长,总理校政。先后担任震旦院长的有:
韩绍康(Allain 1908~1910)、孔明道(Lapparand 1910~1914)、南道煌(Fournier 1914~1915)、姚缵唐(Henry 1915~1922)、帅理蔼(Sellier 1922~1927)、桑黻翰(Lefebvre 1927~1932)、才尔孟(Germain 1932~1947)、茅若虚(Dumas 1947~1951),他们都是法国耶稣会士。
民国20年,学校成立校董会,有校董9人,其中3人为法国人(法国驻华公使韦礼敦、上海主教惠济良、震旦院长才尔孟),掌握领导实权,其余6名为中国人(马相伯、陆伯鸿、王一亭等),马相伯被邀任董事长,都是空有其名。校董会推举中国人胡文耀为震旦大学校长,也是挂名的,实权仍操纵在常务校董兼院长的才尔孟手中。
课程方面,学校初办时仅设哲学与数理科,宣统三年(1911年)增设法科,民国元年设立医科,以介绍法国医学为特色,自成一派。民国21年,成立政治经济系,民国22年,又成立牙医系,从而奠定了震旦医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的基础。民国36年,成立文学院,主要设置中国文学课程。
震旦大学新址占地150亩,民国24年,共有校舍10余幢。民国25年,有学生1104人,其中天主教徒320人。民国27年9月,学校开始收录女生,第一年15人,至1949年,有女生157人,其中天主教徒65人。解放以前,外侨子弟在震旦读书的较多。民国29年统计,有54名,包括13个不同国籍,其中俄籍最多,有30人;法籍居次,有6人。
震旦医学院的毕业生,不少都在天主教会医院工作。据民国37年统计,全国天主教所办医院中75%以上的医生,均是震旦校友。另外,教徒学生学医的人数最多,毕业后服务全国各教会医院,曾组织“中华公教医师公会”。民国31年,有会员150多人,会长刘永纯,理事有吴云瑞、沈国祚、杨延年等,理事会设在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采取收回教育主权的政策。1951年初,震旦大学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大学,胡文耀任校长,杨士达为教务长。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该校文学院、法学院经济系等并入复旦大学,理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医学院则与其他两所医学院合并,改建成上海第二医学院,震旦大学就此终止。
1994年3月18日,原震旦大学(现为第二医科大学)的院舍建筑,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震旦大学医学院教学楼]
二、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美国圣心修女会在中国创建的天主教内唯一的女子大学。创建于民国15年9月。地址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先有20多名不同国籍女学生入学,教授英、法文。民国21年,又开办了中国儿童入学的6年制小学。民国25年,按照中国公教进行会创办女子大学的提案,上海主教惠济良交付美国圣心女修会开办。民国26年9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开学,民国28年新校舍落成(今向明中学及上海社科院一部分房屋)。学院宗旨之一是“为公教女中培植教员及校长人才”,行政组织名义属震旦大学,人称“女震旦”,实际校务全由圣心会修女主管,校长和常务校董由震旦大学校长胡文耀和常务校董才尔孟兼任,教务长和教导主任都是美国修女。1951年,院长为费敬如(S. Fitzgerald),教务长为林集英(Lindsky),教导主任为唐树德(M. Thornton)。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分文学院和理学院,前者设中、英、法等国文学系,及教育学系、历史学系、经济学系、艺术学系,后者设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地理系,此外附有政治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心理学系等。学生修业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
民国29年有学生120人。1949年达368人。其中94人为天主教徒。30~40年代,该校曾有不少白俄东正教徒学生,后有些人皈依天主教。建国前夕,圣母军在该院组建、发展,建立了支团组织。
该院历来以贵族化与美国化为号召,面向社会上层,故学费昂贵,加以各种名目的杂费(卫生费、运动费、图书馆费、实验费、钢琴费、家政课烹饪实习费等),民国26年,一学期的费用需200元左右,约合30担大米,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
1951年,该院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大学后,于同年8月经华东教育部批准,并入震旦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法学院,撤销女子文理学院建制。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随震旦大学并入复旦大学与交通大学。
三、徐汇中学
徐汇中学,原名徐汇公学,法文名圣依纳爵公学。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耶稣会传教士创办于徐家汇。初时,只有学生12人,校舍简陋。后在徐家汇镇南购地造屋,同治十二年(1873年),渐具规模。光绪四年,建成三层楼房,后称“老校舍”。民国7年,又落成四层楼新校舍。民国22年,改为6年制完全中学后,定名徐汇中学。
该校初期以中文课程为主。光绪二十六年起,将法文及其他西方科学加入课程中。光绪三十年,学生除学习中文外,增学地理、历史等科目,并可选择一种(英、法)外语。该校重视足球运动,校足球队驰名沪上。该校尤其注意宗教教育,“圣学课”为教徒学生的必修课程;平时以“神业”作为品德评分之首要项目,规定信教住宿生每天需望弥撒,念早晚课等,即使例假日也要参加宗教活动后方可离校,对教外学生则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传教,发展教徒。据民国35年统计,高中部135名教外学生中有36人准备入教,初中部722名教外学生中有260人准备入教。同时,在教徒学生中注意培养修道生源,对有志修道者,授以拉丁文,称为“拉丁生”或“备修生”。民国23年,设立备修院。民国31年,教区规定备修生(高中部)并入小修道院住宿生活,以确保其修道志愿。民国35年统计,高中部教徒生92人中,50人为备修生,超过了半数;初中部教徒生137人中,49人为备修生。上海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绝大多数人均出自该校毕业生。
徐汇中学校规严格,学生在校均需循规蹈矩,例假回家,需由家长在“到家证”上盖章。校内实行分院管理,各院有耶稣会修士当“监学”。学生“犯规”,当场受到处分,甚至体罚。
徐汇中学作为耶稣会主办的公学,自道光三十年开办至1950年的100年中,校长都是由耶稣会任命,最后二位由会内任命的校长是中国神父张家树和张伯达。
1951年,市政府接办该校,校名仍用徐汇中学,并委任天主教爱国人士杨士达为该校第一任校长。
1994年3月18日,徐汇中学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四、徐汇女子中学
创于同治六年,为上海天主教最早的女子学校,初由耶稣会士管理,次年交由法国拯亡会修女掌管,校址设徐家汇圣母院。光绪二十四年取校名“崇德女校”。早期学生均系圣母院所收孤女,后专收富裕教徒家庭女孩,寄宿就学,故法文称“寄宿学校”(Le Pensionnat)。民国元年,改为4年制中学并附属小学。民国12年改为6年制完全中学,改名徐汇女子中学,开始招收走读生。
徐汇女中宗教气氛浓厚,学生中弃俗修道者不少,教内出版的《徐汇纪略》载:“青年女子入各修女会修道者,多出自该校。”自同治六年至民国27年的70年间,该校共收学生5162人,后来进各个国际女修会修道的有372人,进献堂会修道的有586人,合计958人,占了学生总数的18.5%强。该校一直作为徐家汇圣母院的一部分,校门与圣母院同一大门,直到民国37年9月才改由天钥桥路启明女中校门出入。该校一直由圣母院的法国院长姆姆掌握。1951年院长姆姆是马丹。
徐汇女中历来限收教徒学生,故学生人数不多。民国36年,在校学生为220人,1949年有263人。
1951年,市政府接管该校,1952年与启明女中合并,改名上海市第四女中。1966年,改为上海市第四中学,兼收男女生。
五、启明女中
是徐家汇拯亡会办的第二所女子中学,专收非教徒女生。光绪三十年二月,务本女校30余名学生,在校长吴怀疚带领下,到徐汇女中参观后有4个女生转学该校,因此,拯亡会决定创办启明女校。第一学期仅有11名学生,当时没有独立校舍,向徐汇女中借了2间教室和1间卧室。光绪三十二年三月,有学生50人,到9月增加到71人,于是借圣母院孤女院部分房屋,暂作校舍。民国3年,学生达160人,决定自建新校舍。民国6年新校舍落成。
宣统三年启明女中开始设置宗教课程,听讲学生约占半数,有些人受影响而进教,个别人甚至进拯亡会当修女。
该校设有拯亡会修女分院,院长都由法国人担任。1951年院长是马丹。修女们平日对学生管束甚严,男教师去该校上课,修女们每每在教室后面监课。
1951年,市政府接管该校,1952年8月与徐汇女中合并为第四女中,1966年改为上海市第四中学
六、中法中学
原名法文书馆、中法学堂、中法学校。民国20年改名中法中学(法文名L’Ecole municipale franco-chinoise),光绪十二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梁藩德(Leo Tournade)倡议,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主办,托耶稣会士管理,专收租界里华人子弟,教以法语,经费由法租界当局与法国政府供给。校址最初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光绪十五年迁洋泾浜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是年有法国主母会修士2人到校执教,宣统元年由该会接管。这年有学生207人,以后不断增加。民国2年,法公董局在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另辟新址,兴建校舍。民国11年,法国霞飞将军到沪访问时,为新舍奠基。该校课程不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以致到民国26年,上海教育部门不承认。校内附设小学,学生自小学起学法文,中学各课皆用法文讲授。民国27年,该校曾获法国政府奖状。
1951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光明中学。当时校长为法国修士魏礼圣(Jules Alfred),有学生1019人,其中天主教徒仅34人。
1994年3月18日,光明中学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七、圣方济中学
原名圣方济学堂、圣方济学校,英文名St.Francis-Xaverior School。同治十三年由洋泾浜天主堂本堂神父、耶稣会传教士苏念澄创办,当时只有两间房子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学生只有4人,后增至17人,都是外国男孩。光绪七年始收中国学生。次年,在南浔路虹口天主堂对面兴建新校舍,光绪十年竣工,这年有15个不同国籍的学生196人,其中葡籍60人,英籍49人,中国籍28人。光绪十九年法国主母会修士来此辅助校政,光绪二十一年全部接管。光绪二十六年后,中国学生骤增,至民国28年达到700人,乃在法租界福熙路(今延安中路)设分校,称圣方济中学,专收中国学生。民国33年改为总校,虹口部分成为分校。
该校学生毕业后,多数在租界洋行、海关、银行、巡捕房等谋职。美国牛津、剑桥大学在此发预科文凭及奖学金,毕业生得以出国深造。
1951年,虹口分校有学生304人,其中天主教徒130人,校长泰雷遐(法籍修士);延安中路总校有学生922人,其中天主教徒仅68人,校长吉格勤(法籍修士),当时学校行政全部归法国主母会控制。
1952年,市政府接管该校后,虹口分校改名为北虹中学,延安中路总校改名为时代中学。
八、震旦附中
前身为震旦大学预科。民国20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办高中,民国22年获准立案,同年秋复办初中,成为震旦大学的附属中学,校址在劳神父路(今合肥路)。校长由震大校长胡文耀兼,实权归院长才尔孟(法籍耶稣会士),另设教导主任和训育主任。龚品梅在民国26~35年曾以无会籍神职人员身份,任该校初中部训育主任
1952年该校由市政府接管,并与震旦女中合并,改为向明中学
九、震旦女中
创于民国25年,由美国圣心会修女管理,校址长乐路141号。校长由震旦大学校长胡文耀兼,实权归圣心会美国修女院长。该校初办时,有学生282人;民国38年有学生500人,其中天主教徒85人,院长为美国修女费敬如,教导主任为中国女教徒张蔼墨。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与震旦附中合并,改名为向明中学
十、金科中学
原名公撒格学校,英文名为Consaga College。民国20年秋,经陆伯鸿倡议,由美国耶稣会士于民国18年来上海创办,校址初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31号。第一年有学生40人左右。民国22年秋,迁至胶州路,辟地50余亩,募集基金,建筑校舍,更名为“金科中学”。该校分高、初中两部,并附设小学,学生由数十人,增至300余人,是一所以英语为主要教学的中学。初期校长兼教导主任是美国耶稣会神父斐有文(Thomas Philips)。民国25年获准立案时,校长改为中国耶稣会神父徐端平,实权仍归美国院长季祥霖(L.Mcgreal)。民国35年,中国神父龚品梅调任金科中学校长(兼院长)。从此,该校由教区神职人员领导。民国38年,该校有学生449人。
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为江宁中学。
十一、仿德女中
仿德女中本是一所初级中学,校址在董家渡天主堂西南侧,属该堂管辖,校长由该堂院长神父兼,交中国献堂会修女管理(该会副会长金纯修女曾长期担任教务主任)。上海沦陷后迁入租界,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民国36年,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1951年,校长为中国神父张怀良,学生有479人,其中165人为天主教徒。1953年市政府接管后,与原天主教正修中学合并,改名为蓬莱中学。
十二、晓明女中
民国16年由拯亡会创办,校址在洋泾浜拯亡会会院内(洋泾浜天主堂对面)。初仅设初中,第一年有学生17人。民国23年,增设高中,是年在全市中学会考中得第一,获上海市教育局奖状。民国36年八一三事变时一度停课,改作临时伤兵医院。民国36年学生达683人。自开办时起,校长一直由拯亡会中国修女赵承俊担任,实权归洋泾浜拯亡会法国院长步戴贤。
1953年市政府接管后,与进德女子中学合并,改为上海市第六女子中学,1966年又改为上海市第六中学
十三、善导女中
又名善导女子初级中学,原名善导学堂。光绪二十年由圣家院(即虹口拯亡会)创办,校址在虹口昆山路224号。有附属女子小学。
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五女中。1966年改名为上海市第五中学
十四、达义中学
原称达尼公学,是一所附有小学的初级中学,校址在浦东川沙唐镇北端。光绪二十四年创办,分男女二校。男校由主母会中国籍修士管理,女校由献堂会修女管理。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实行7年制小学:初小4年,高小3年。民国17年起改为初小4年、高小2年的6年制小学。民国20年起开办初中班,成为达义中小学。这时天主教教会法规不准教徒子女至教外学校读书,因此在浦东总铎区内,该校是唯一招收寄宿生的中小学,男女两校的学生,常有500余人,是浦东较为有名的一所学校。
上海解放后,由市政府接办,改名为唐镇中学,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十五、正心中学
是天主教松江总铎区内一所有附属小学的初级中学。小学分男女二校,男校先由主母会中国籍修士管理,主母会解散后,聘请男教师;女校由献堂会修女管理。八一三事变中,松江光启中学被侵沪日机炸毁,乃与正心中学合并上课,因此正心中学也被称为光启中学。该校学生主要是天主教松江总铎区的教徒的子弟,因此学生众多。1949年后停办。
十六、耀蝉中学
是天主教浦南总铎区开办的初级中学,校址在奉贤县南桥镇上。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耀蝉是拉丁文Joseph的音译,另一译名为“若瑟”,故也可称“若瑟中学”。
当时,上海教区规划,本堂区创办一所完全小学,总铎区则要创办一所初级中学,规定都要招收寄宿生,同时规定天主教徒子弟,必需到教会学校读书。
十七、震新中学
是天主教张家楼总铎区开办的一所有附属小学的初级中学,校址在张家楼48号,创办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该校办学时间较短,1949年后停办。
1928~1952年上海天主教会举办的其他中学
校名创办年代校址附注
求德女中(原名培德女校)1928新闸路565号(后改延安中路963号)1952年政府接管后,与景德中学合并,改名新成中学
景德中学(初级中学)1940大通路370号(后改延安中路963号)1952年政府接管后与求德女中合并,改名新成中学
正修初级中学(原名正修学校)董家渡路175号(后改董家渡路180号)
一心初级中学(原名一心教养院)1925国货路239号1951年8月由上海市人民救济院接管,1952年8月停办
圣心女中抗战前国货路236号1952年改名三八女中,1956年并入大同中学
斯高中学1924初在国货路,后迁杭州路940号(后改宁国路141号)1951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建设中学
光启中学1934松江城西马路桥,后迁松江邱家湾天主堂抗战时期与正心中学合并
一德初级中学1949中兴路935号1949年后停办
十八、教会小学
上海天主教教会小学多数属堂口管辖。在农村里,几乎每个本堂神父的座堂都办有一所小学,并分男校与女校。晚清时期,这些学校类似私塾,不同的是还向学生教授经文和教义。民国时期,逐渐成为初等小学,其中有的成为初、高等小学,并又在小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初级中学和6年制小学。
天主教小学的校长一般由本堂神父兼任,教师则由国籍主母会修士、献堂会修女和曾在教会学校肄业或毕业的男女教徒担任。农村教会里一些不结婚的女教师因专为幼儿教授经文常被称为“教经姑娘”。
有些天主教小学办在慈善机构内,如徐家汇土山湾的慈云小学、南市国货路的一心小学,往往为穷苦人家的孩子免费供给读书和住宿,这些孩子在这里得到日后学手艺所需要的基础教育,从而大都成为天主教会工场廉价劳动力的来源。
十九、外侨子弟学校
1.若翰纳公学(St Jeanne d’Arc Collège)
创于民国6年,初由法国耶稣会士管理,民国11年,改由法国主母会修士管理。校址在杜美路(今东湖路)18号,分英语、法语两部。1949年有学生446人,内天主教徒232人。1951年有学生284人,校长为法籍修士Rène Gilbert,另有外国修士12人。
2.弥额尔公学(St Michael’s College)
创于民国31年,由耶稣会士主办,校址在蒲石路(今长乐路)215号。校长惠仁齐(Frederic Wilcock)为英籍东方礼神父,曾在罗马耶稣会的俄罗斯学院受训。学生都是从东北移居上海的白俄子弟,不少人出身于帝俄贵族之家,毕业后多数转入震旦或圣约翰大学。1949年有学生93人,内天主教徒33人,余为东正教徒。二次大战前及大战期间,该处曾为上海俄侨天主教徒的活动中心。
3.索菲亚俄童女校(St Sophia’s School for Russian girls)
创于民国27年,由爱尔兰籍高隆朋会修女管理。该校与弥额尔公学一样,都是由罗马教皇直接指示在上海开办的,目的乃所谓“在中国也可向俄国进行传教”。民国30年增建新校舍,校址在长乐路君王堂附近,当时被称为“全球唯一之天主教俄童女校”。民国33年统计有俄籍学生90人,另有葡籍学生约80人。民国37年,美国纽约红衣主教史贝尔曼第二次来华,在沪时曾往该校参观,并主动提出与该校学生留影。
4.外侨女校(Sacret Heart convent girl School)
民国15年,由圣心会修女创办。校址在蒲石路(今长乐路)圣心会修女院内,分中、小学8年,毕业后可升入英国剑桥大学。该校规定,英语国家学生主要学法语,法语国家学生主要学英语,学生可在校住宿。民国38年有学生306人,内天主教徒162人。
5.劳莱德学校(Loretto School)
创于民国22年,由美国劳莱德会修女主办,校址原在虹口昆山路118号,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此间美国修女被集中在蒲石路美国圣心会修女院,学校随之搬迁,民国35年移到中正西路(今延安西路)736号。该校除普通教育外,附设家政与商业科。1951年有学生130人,内天主教徒103人,校长为美籍修女Maureen O’Connell。
6.若瑟学校(Institution of St. Joseph)和上智学校(Orphanage of Our Lady of Providence)
建于同治十二年,法国拯亡会修女在洋泾浜天主堂对面原法国军人医院内创办若瑟学校,专收外侨女童。光绪元年,在原校旁又另设上智学校,专收外侨孤女、弃儿或混血儿,给以简单的教育,并授予可供谋生的手艺。民国15年,圣心会修女办的外侨女校创办后,取代了若瑟学校,上智学校则依旧保持。民国31年有学生130人,其中有一些波兰籍的犹太人。
此外,天主教办的虹口圣方济学校,起初也是一所外侨子弟学校,后来兼收中国学生。民国28年在法租界上另设分校,专收中国学生,虹口部分仍收外侨学生。金科中学(原名公撒格学校)初办时,也有不少外侨子弟入学。
二十、专业学校
1.广慈护士学校
法文名L’Ecole d’infirmières de I’Hopital Ste Marie,民国16年筹建,民国24年粗具规模,民国26年正式面向社会。学制3年,毕业后多数留在广慈医院工作,其余主要供职于各地天主教会医院。因附属震旦大学,故又名震旦大学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校长由震旦大学校长胡文耀兼任,教务主任为震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吴云瑞,日常工作由仁爱会中国修女梁德珍主持,实际领导则归广慈医院内的法国仁爱会院长姆姆。
1950年该校有学生67人,其中天主教徒24人。1951年学校由市政府接管,曾改名为广慈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
2.圣心护士学校
英文名Sacred Heart Nursing School。曾称震旦高级护士学校。民国24年,经教徒陆伯鸿倡议,由于斌、钱新之、贝淞荪、吴蕴斋、林康侯等组成董事会,投资40万元,在朝阳路、眉州路口购地20亩建成4层大厦。民国25年9月,护校开学时,只有学生50人。校务由方济各会修女主持。八一三事变后,学校迁移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美国圣心会修院,民国35年又迁到宁国路41号。
自民国25年开办至民国35年,该校共有毕业生100余人,其中有8人当了修女。1950年全校学生76人,其中45人为天主教徒。
1949年后由市政府接管,改名杨浦区卫生学校。
3.徐汇师范学校(汇师中学)
原名类思师范学堂。民国9年(一说民国10年)耶稣会中国籍神父潘秋麓(谷声)创办,目的培养全国天主教会小学师资。学生来自各教区。民国14年建校舍于徐家汇博物馆南面(今蒲西路),学制3年。由于国民政府规定不得设立私立师范学校,民国21年起改名汇师中学,并附设小学部,称汇师小学,但师范学校性质未变。是年有学生96人。该校于抗战初期停办。
4.斯高工艺学校
民国14年由教徒陆伯鸿捐资交意大利慈幼会教士创办于南市国货路286号,后因北伐战争影响,一度停办。民国23年由陆伯鸿、朱志尧等人捐助,又获法租界公董局贷款2万元,在杨树浦杭州路建造校舍。该校设置木工、印刷电机课程。校长由意籍神父担任,教师多数也为外籍教士。上海沦陷期间,校方曾逼迫学生为日军制造手榴弹壳、炮弹壳等。
1951年由杨浦区教育部门接管,与斯高中学合并改名建设中学。
5.徐家汇圣母院聋哑学校
光绪十九年由法国拯亡会修女马赛尔(Marcel)创办。光绪二十一年马赛尔去世,由献堂会中国修女朱贞姑续办。学制6年,可达初小程度。开始限收天主教堂孤儿,后面向社会,收取学费。民国38年有学生47人,1949年后停办。
二十一、上海天主教学校宗教课的设置
天主教在中国开办各种学校,其首要目的是为传教,因此,上海的天主教中、小学都设有称为“圣学”课的宗教课,课本有《要理问答》、《教理详解》、《高中教理讲义》等。担任讲课的多系神父、修士、修女,而且这门课往往被列入教徒学生的必修课程。
民国18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对宗教团体所办教育事业的4条办法,将这类教育事业区分为旨在“造就人才”和旨在“传布宗教”的两种性质,规定惟前者可照私立学校章程,呈报教育部门立案。上海的天主教会学校按照前者提出了申请,被准作为私立学校备案或立案。民国19年3月,教育部又向各省、市教育局发布命令,明文规定“私立学校如宗教团体所设立,不得作宗教宣传,并不得以宗教科目为必修科”,中央社还发出电文,称政府“为防止教会学校宣传宗教而采取严厉措施”(1930年3月3日《申报》)。
对此,上海天主教会当局采取了阳奉阴违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政府方面也不加追究,结果这条禁令仅成为一纸空文。至民国26年,上海教区更对各教会学校宗教课教材作了统一规定(见1937年9月份《圣教杂志》),并且宣布每年夏季在上海天主教男女初、高中教徒毕业生中举行“圣学”会考,由教区派专人负责,并对应试及格者发给专门文凭。
抗战胜利后,天主教会力求通过立法形式将宗教课正式列入学校课程。民国37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公教教育会议上,于斌等人对此呼声甚高。上海的天主教教务协进会通过华明新闻社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取消上述禁令。行政院新闻局局长董显光代表政府作出答复,谓该项条文其“立法精神,乃在保障宗教之自由而无强制性,及避免学校教育之被利用于传教目的,”又声明“考诸事实,教育部对于前项条文之解释,极为宽大,教育部对此(指宗教课程设置)迄未加以干涉”(1948年6月份英文《中国传教士》月刊)。南京国民政府就此事作出了维持原来方针的表示,教会的这一意图卒未实现。
公董局淮海中路向明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年人心中偶像”蒙主恩召——怀念“上主忠仆、青年慈父”朱恩荣神父
話說徐家匯(6)杨绛先生就读的启明女校
景区巡礼丨崇思楼,百年风华如初“建”
北京若瑟修女会[北京若瑟修女会]
头条|三位老人,撑起了清华北大复旦的脊梁
这个女人拯救了一万多河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