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长安三万里》挑刺:高适才没有搭救李白,他救的是杜甫

本文作者:李啸天

上篇文章《李白可不是赘婿那么简单,而是官二代》不一小心又写长了。本篇吸取教训,尽量不让大家看得太累。

按照《长安三万里》里的说法,最后李白在永王李璘及太子李亨之间站错了队伍。李白站到了永王李璘这一边,而他的多年好友高适则站到了太子李亨这一边。结果,李亨大胜,最终坐稳了皇位,是为唐肃宗。

而李白作为永王李璘旗下名声最大的文职人员,自然难以逃过李亨的追捕,锒铛入狱。其实是高适在追捕,因为高适是评判的总指挥。可以说,是高适抓了李白。

《新唐书》记载,李白被朝廷列为从逆重犯,关押在浔阳城的监狱中,“当诛”,定成死罪。

这种情况下,李白嗅到了危机,他也知道高适目前是李亨面前的红人,是打败永王李璘的第一大将。作为李白的好基友,高适当然知道被捕的人员中有李白,按说出于情面,高适该出手搭救的。何况,李白还写了一首诗歌《送张秀才谒高中丞》给高适,正式向高求救,那时候高适的官职正是中丞。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

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诗中,李白将高适比作张良,极尽吹捧,希望高适能够被感动,并出手搭救于他。

可是,李白想多了。高适接到了张孟熊送来的李白诗,但是当作没有看到,无动于衷。甚至,李白的妻子宗氏也知道高适与自己的丈夫关系曾经很好,还专程到高适府上去求见高,希望他搭救李白。高适连见都不见,可谓心狠之极。

《长安三万里》里,说是高适自己不方便出面,于是给郭子仪写了信,希望郭子仪出面来搭救李白。这是影片在抬举高适,现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高适与郭子仪尚未搭上线,压根谈不上朋友。是郭子仪自己爱怜李白的才能,出面向李亨求饶,希望新帝能够放过李白,甚至“子仪请解官以赎”,请求以自己罢免自己的官职为李白赎罪,唐肃宗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才选择没有杀死李白,而是将其流放夜郎。

问题来了:高适与李白,外加上杜甫,三个人同睡一张床,而且同盖一条被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何以高适如此无情呢?

这得从李白、高适、杜甫认识之初说起。

我们一直都知道,李白与杜甫是唐诗双璧,一个主导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一个主导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而且他们两人还是好友,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

拜《长安三万里》所赐,大家又知道了高适也是李白、杜甫的好友。而且,高适还是大唐边塞诗的掌门人。三个人之间关系这么好,实在是大唐之幸。如果再加上杜甫的好友王维,他又是大唐田园诗的掌门,那整个大唐的诗坛,简直就被这几个小伙伴们给霸主了。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王维与李白关系不好,而且很不好。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很简单,大唐社会不是铁板一块,也有人情世故,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很严重的鄙视链。

在这条鄙视链上,王维瞧不起李白,李白又瞧不起杜甫,更瞧不起高适。但是,杜甫又提携过高适,在写诗方面悉心传授。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高适不救李白,而选择救助杜甫。毕竟,人都活在现实之中,唐朝人也是如此,大诗人也是如此。

时间回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42岁,在蹉跎多年之后,终于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唤,成为朝廷供奉待诏翰林。李白高兴极了,写了一首得意洋洋的辞行诗,最后一句还成了千古名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是,李白在长安只待了不到三年。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得罪了太多权贵了,到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年44岁。

这其中,他得罪的人之一就有王维。

王维与李白,都出生于公元701年,同岁,都是诗坛领袖,如果结成好友,该有多好。可惜,他们不是。

为什么呢?

因为文人相轻,因为门第不同,因为志气不相投,因为宗教思想不合,等等等等。两个人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任何交往,连相互点赞都没有。

因为王维出身于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的王氏家族。蒲州有五大家族,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其他四个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河东汾阴薛氏家族、河东解州柳氏家族、河东夏县司马家族。

历史上,蒲州王家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其中,隋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通(584年——617年),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教合一”思想就是他首先提出,他建议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然后把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融合进来,这对后来的儒释道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王通因为很有学问,唐初的几位立国功臣房玄龄、魏徵、薛收等人,都拜在了王通门下。

王维也把先祖王通当作榜样,发誓要把王家的家学发扬光大下去,事实上,王维差不多做到了。在20岁那一年,王维考中进士,并且,在诗、书、画、音乐等领域全面发展,顶着“大才子”的光环来到京城长安后,即刻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八品)。品级虽然不高,但是这却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距皇帝非常近,而且是玉真公主的红人。

这些因素的合成,直接就导致了王维的眼界极高。仔细品评一下王维的田园诗,可以发现缺少烟火气,极其清高,远离凡尘俗世。典型就是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基本上就是王公贵臣(王孙)们去山区游玩后留下的心得体会。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加上王维笃信佛教,他的诗超凡脱俗,境界很高。而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再看他的田园诗,看看《过故人庄》一首。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里面,明显是有生活情趣在里面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于平常生活的提炼与升华。王维的不是,王诗是对田园采取的是俯视的角度,是采风,是赏玩品鉴,孟诗就是生活的提炼,是喜中望外。尽管“王孟”并列为田园诗大家,但他俩的分野是巨大的。

也所以,孟浩然既可以与李白做朋友,也可以与王维做朋友。孟浩然曾经是明相张九龄的幕僚,跟眼界高过天的王维说得上话。孟提携过李白,更是被李白尊为夫子。但是,李白与王维却做不成朋友。主要在于王维瞧不上李白,世家子弟看不上土里土气又莫名张狂的李白,两个人终生不是朋友。

如果唐朝诗人之间,存在鄙视链,那么,王维就处于鄙视链的顶端,他瞧不起李白。

而李白呢,他有瞧不起的人吗?

当然有,那就是杜甫与高适。不对啊,他们不是朋友嘛,不是同游梁园,同床共枕过嘛。事实是发生过,但三人的心境是不同的。对于杜甫,李白觉得这小伙还可以,但对于高适,就觉得他形如一根朽木,不可雕琢。浪漫主义当头的李白,觉得高适的诗过于拘谨,是难入他的法眼的。

时间回到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那个时候,李白已经搬家到了任城(济宁)。离开长安,他要回的,也是任城。

结果,在归家游历途中,李白遇上了杜甫(712年—770年)。杜甫此时已经多次参加科举下第,在京城干谒投赠,也是毫无进展。而李白当时正是声名远播,名扬天下。杜甫作为后学,非常钦佩李白,《饮中八仙歌》就是明证。对于李白来说,原本是伤心的回家之旅,结果却遇上一个才气挺不错的小迷弟,小粉丝,自然也很高兴。于是,二人结伴同游梁、宋。在那里,他们又遇见了高适。三个人之间的友情由此生发。

那一年,李白45岁,杜甫34岁,高适46岁。尽管高适年龄最大,但那个时候他的名气最小。李白入过宫,写出了大量佳作,已名满天下,是不折不扣的诗坛领袖。

杜甫那时也已经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也已小有名气,正冉冉升起。

高适尽管也写出了《燕歌行》这样的佳作,但总体上他还处于学习期,名气不大。唐朝的诗人那么多,此时的高适只能小有名气,算不上大才。高适的成名,要到49岁以后,遇到哥舒翰之后才开始飞黄腾达,实现逆袭。现在,只能乖乖做李白的小粉丝。跟着李白、杜甫后面屁颠屁颠。

好在,那段时间,三人都很闲,于是就联手悠游于梁宋之间,过了一段快意的日子,他们四处访古,游梁园,登吹台,怀念汉朝时梁孝王和身边文士枚乘与司马相如等饮酒欢会,成就文学史上一段佳话。正如后来杜甫回忆的诗词《谴怀》有记录:“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台,怀古视平芜。

但实际上,三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李白一直将自己当老大,内心并没有真正拿当时两位诗坛后辈太当回事。对于他来说,不过是陪粉丝玩一玩而已。

《长安三千里》里也有表述,高适一直惦记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结果能他赶到了扬州,向李白提起一年之约,结果李白却忘了。高适后来有些幽怨的说了一句:“他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吗?”

是的,高适只是粉丝,不是李白心目中最好的朋友。但杜甫不是这样,杜甫觉得李白是他的真朋友,一直都记得。梁宋之行,让他铭记了一辈子,再三写诗来纪念这次壮游。

最明显的证据,是三人之间的唱和往来的作品的多寡。

据统计,杜甫前后曾经写作了与李白相关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就有14首。

计有:《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昔游》、《遣怀》。

这些诗歌中,杜甫对李白表达的都是思念及仰慕之情,一直记着李白的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何等的评价,李白对于杜甫一直属于仰慕的地位。

李白写作的涉及杜甫的诗,则只有4首,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戏赠杜甫》。这些诗中,李白也表达了想念之情,但是仰慕这样的意思,自然是看不到的。《戏赠杜甫》,看这标题,就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的态度,是俯视的,“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你这个小瘦子,为啥写个诗歌就那么苦呢?分明是一个长辈调侃晚辈的语气。

14首对4首,已经可以说明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关系。李白写给谁的诗最多呢?是元丹丘,一共写了14首,恰好形同杜甫对于李白的情谊。李白写给元丹丘那么多首诗,是觉得丹丘子能够给他提供精神慰藉,两人能够聊一起去。至于后学之辈,多写无意,反正聊不到一起去。

那么,李白与高适之间的诗歌往来呢?

目前,李白写给高适的诗歌,只有一首,就是上面提到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那还是晚年李白被俘后,主动向高适发的求救信。甚至,李白不惜舔着脸称呼高适为高公,吹捧他谈笑间就镇压了反叛的永王,矮化自己的阵营是“妖氛”(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除此之外,李白再无写给高适的诗。而高适,终其一生也没有给李白写过诗。论情商,在三人之间,明显高适最高,他能够攀附到肃宗一边,能为实权大将,就足以证明他的情商非常高了,站队绝对精准。在高情商的高适在心底,他是知道在写诗方面,李白其实是瞧不起他的。当初,李白能带着高适一起玩,就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事了。

而杜甫与高适之间,杜甫写给了高适10首诗,而且时间上还都是高适逆袭之后,在西南身居高官之后的事。高适写给杜甫的,则只有2首。这多少也能说明,早年间杜甫一直在思念与李白的交往,却有意无意地忽略同行的高适,在他心目中高适的地位也是不足的,处于他的鄙视链的下端。后来才写的,更多是后知后觉,还有部分现实的利用关系。

作为多年好友,杜甫后来写了不下10首诗文给高适,以表达杜甫对高适的情谊。其中《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就有“交情老更亲”等语。杜甫刚到成都,高适也有《赠杜二拾遗》一诗,杜甫立即回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赠》。但高适写给杜甫的第二首,也是能见到的最后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却没有当时回复,十年之后,高适已经去世,杜甫才含泪相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初七,高适时任蜀州(今崇州)刺史,写有《人日寄杜二拾遗》。杜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则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所写,并在诗前有小序记载事情原委:“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之所以杜甫写给高适的诗歌多发生在高适在西南身居高官之后,那是因为杜甫那时已经没落,需要高适的资助。而高适,的确对杜甫慷慨解囊,给了他不少帮助,以回馈当年的情谊。

至于杜甫的没落,也与永王李璘及太子李亨争权那次有关。

永王李璘及太子李亨争权,让高适、李白、杜甫三人都携裹了进去,同时将三人的情商暴露无遗。李白支持永王李璘,兵败后,差一点点被杀头。高适则坚定地站在了太子李亨的一边,结果成为了节度使,掌握了军事大权,还握有地方实权,是整个唐朝诗人中权力最大的一位,没有之一。

杜甫,起初也站在了太子李亨一边。在乱世之中,李亨见杜甫来投奔他,很是高兴,给了他左拾遗的官职,很是欣赏他。那时的站队,是很重要的。李亨的身边原本有房琯,手握重权,可是房琯又是唐玄宗的人,李亨不想重用房,就将其辞掉。结果杜甫仗义执言,原本他与房琯也没太高的交情,却偏偏为讲情说话,结果触怒了李亨,一并将杜甫免职,身遭大挫。

回到四川后,杜甫见高适已经成为了西南的地方官,就开始与之联络感情。

当杜甫初到成都,居住在草堂寺,高适得知,便寄诗以示关心,即《赠杜二拾遗》: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

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昕法还应难,循经剩欲翻。

草玄今己毕,此后更何言?

高适很客观地表达了当初杜甫提携自己,传授写作之道,与其讨论诗书,表达了怀念与感谢之情。

杜甫收到高适的诗之后,写了酬作应答《酬高使君相赠》:

古寺僧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法,兰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杜甫的意思是自己目前有故人提供禄米,有邻居赠予田园蔬菜,还算过得去。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感情,还不卑不亢。这个时候,杜甫的生活主要靠裴冕的帮助,所谓的故人与邻居,主要就是裴冕。但后来裴冕离开了成都,杜甫的生活马上就捉襟见肘,于是不得不放下面子向高适求救。“百年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直接伸手借钱了。

高适闻讯后,也的确资助了杜甫,帮他度过了一时的难关。

同样是面对老友求救,面对李白的求救,高适无动于衷,面对杜甫的求救,高适伸出了援手。因为高适知道,当初的同游,三人之间的关系,高适够得着杜甫,够不到李白。当日如此,现在也当如此,相互够不着。

所以,《长安三万里》里高适救了李白,是不存在的,救了杜甫倒是真的。

但是,最终高适死在了杜甫的前面。杜甫的晚年,倍加凄凉,还是穷困而死。

而且,即便是在杜甫与高适的诗歌往来中,起初,杜甫还是挺不好意思向高适伸手要钱的。这里面,有一个面子的问题,就是想当初,还是杜甫带着高适写诗的,是高适的前辈。

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就文学创作上,这样一条鄙视链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高适早早就斩断了与李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自己翻身之后,更是开始瞧不起李白的穷酸劲了。文学鄙视链,转化成了现实的阶层鄙视链,高适反而成为了顶端,要俯瞰杜甫与李白了。

高适不救李白,才是正常的,是符合人性的。《长安三万里》里的演绎,才是瞎编一气。不说也罢。

下篇预告:监军高适的程公公可不是什么好人,而是一个大大的奸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与诗人之死
人生起落,都在这7首诗里了: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都是酸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却写出了大唐第一猛诗
永兴小学 郭栩晨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和《长安三万里》不同,李白下大狱,节度使好友高适其实见死不救
盛唐,那个伟大的诗人朋友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