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浙江千年古庙遇神秘老人书写金刚经,阐释佛陀名句,醍醐灌顶
userphoto

2023.04.02 四川

关注

我很喜欢江南,去了很多地方,觉得江南真的是人间天堂,小桥流水人家,青瓦小巷,烟雨朦胧,我感觉在江南,人都变得温和儒雅起来。

我不爱江南的大城镇,我独喜欢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地方,不过这些年来基本都开发了。十年前我去过一些浙江的地方,还没有开发的那些千年百年小镇小村子里,人都在质朴地生活着,一切还没有被商业化掩盖。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浙江丽水的小古村,也有千年历史了。这个地方叫做“云坞古村”,当时我在丽水出差,听当地同事告诉我这个地方特别好,应该去看看。

我就辗转过去了。去到的时候,十年前交通特别艰难,但是我不怕麻烦,去到那个地方一看,其实是个山区里的小村子,这地方又名下樟村,因有一颗千年古樟树,整个村坐落在“双龙飞瀑”顶端半山坳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远远望去,云雾环绕,如在仙境。

我下车靠走路走了很久才到村子门口,透过繁茂的树木,我看到在山谷里,一片矮矮的民居参差不齐的坐落在里面,炊烟袅袅浮动,提醒我这不是一幅画。

我被这种原始质朴的自然农耕人文环境震撼了,这就是古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啊。

进去游玩之后,更加爱之又爱,这地方秀水奇岩怪石一个都不少、白云茂林修竹呈现出雅致温儒的气质,自然的静谧,加上安然人居的静谧,双重静谧,宛若人间仙境,恰似世外桃源。

宋时隐居于此的名士管师复曾向当时的仁宗皇帝描述:“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

这地方的人特别淳朴,十年前商业氛围还不浓厚,人们都还在那做些基本的农业劳动。那副景象,真的让人难以忘怀。

下樟村常年云雾缭绕,幽若仙谷,村落内建筑大多为几百年历史的古民宅,极具明清建筑特色。那里有一座很古老的建筑,叫做白云庙。

相传宋末幼主赵昺逃难至白云岩时,曾修建临时行宫,故下樟村口社殿名“行宫社”《龙泉县志》载:“在西十八都白水村头,上有五显神庙,遇旱祈祷辄应。旧传宋德佑中幼主入闽过此,日暮屯兵其上,俾人就溪各负一石为垒,今犹存,而庙即其所奉香火。宋卧云先生管师复隐居于此。”

这是座宋代的古庙,如今已经没有僧人,我走到那个白云庙,进去看了一看,庙里面很小,

但是雕梁画栋,彩塑齐全,非常古色古香。

我在里面参观一下,正要出来,只见一位老先生,正坐在那里写书法,我走过去一看,正在写的是《金刚经》长卷。

我顺着他写的那几个字读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老先生一边写一边用浙江话笑道:小伙子啊,这句话,很有用啊。

我说:老先生,什么是无我相?

他说:无我相就是无自固定相。

我说:不明白,这个我不是说自我吗?

他说:也可以是自我的我,但是这个无我相,是说一个人啊,看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任何事物,包括人和物,都不带着一种固定不变的自性属相。

就是你现在看见这座庙,你不执着这是一座庙,因庙也是木头、石头、搭建起来的暂时之相。

你对庙有这个固有的执着观念,就叫做有我相。

我说:哦,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他说:一个人开放心念,对任何事物不设限,不做固定封闭不变的定论,始终抱着变化的视角,毫不执著,这就叫做“无我相”。

达到无我相的人,在社会上做事,不会一成不变,不会固步自封,不会死守一个东西执着执拗,不会钻牛角尖。这样的人,通达的很,知道世事和万物都是因缘所生。有所生也有所散,因此不执著,却又能随顺变数,应机设用。

因此读金刚经,不必说非要修行,即使在现实社会里致用,也很有用处啊。

我问:那什么又是无人相呢?是说不执著人吗?

他说:人就是他的意思,无人相,就是不分别自他。这叫做自他无碍。

无人相的人,不沉沦在对错是非、善恶好坏两头里颠倒,没有什么外啊内啊的概念区别,一切都很圆融。

他们不会偏执在某一个端点,也不会一直苦苦追求某个方向。在他们的理解里,外部就是内部的呈现,内部也是外部的反应。

他们不会说,我要去五维高维需求多大的能量才能怎样,也不会说,我一定要向内寻找生命的真谛,他们知道,内外都是一回事,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体。

自他无碍,因此,做到无人相的人,通达于中道,更甚至于中道也不执著,这样的人,能够在尘世间的表面是非对错里得到解脱,不再深陷分别执着里。

我拍手鼓掌,说道:老先生,你说的精彩。我一直以为无人相是没有人类的外相。原来是这个意思。

他说:是的,古语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我们要读书嘛,我们这个村子,一千多年来,都是崇尚读书,也崇尚读活书,活读书,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起,才有真正的作为。

我们的古村,很多人都会在叱咤风云后,老年归隐回来,在这桃花源里隐匿回归田园,返璞归真,皈依自心的恬静。

因此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看看外面远处的山,云雾缭绕,犹如梦幻一般,真实吗?却虚无缥缈,虚无吗?却实实在在,你不能否定它的实在,也不能执着它的虚无。

它就在那里,白云蔼蔼山前移动,动静相融,本来如此啊。

我说:老先生啊,你说的好啊,那我问你,什么又是无众生相呢?是说没有人类众生的概念吗?

他说:无众生相,是说脱离了数量和环境的桎梏,一个人没有众生相,即解脱了多与少的藩篱,什么是众生,又什么是独我?哪里说得清。

张载说,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真能做到,便要无众生相。因为你执着数量,有功德,有所得,便落入窠臼。

听过那个故事吗?在海边丢鱼的孩子,人家问他这么傻,为什么要去丢鱼这么多永远丢不完啊,他说,至少我能救下手上这条鱼。

救一条即是救所有。因为发心之初,已经圆满。众生与我,实为一体。众生,其实也是你自心装载,而你,也能投射在亿万众生之中。

因此,无众生相者,不会痴迷量变引起质变的套路,他们能直接横超,直接以佛菩萨之德性,为自己的德性,知道一念悟,便万念悟的道理。也明白,起步便是彼岸的圆融。

你如果懂这个道理,在社会上做事业,不会贪一时之快,也不会贪业绩之多,你会耐心专心做好当下的事情,

你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烦恼忧愁,众生就是环境,境就是众生,没有什么境不是众生,动与不动,皆为众生。

因此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哪一个不是呢?

我听到此处豁然开朗,感叹说:老先生啊,你说的好啊,那我问你,什么又是无寿者相呢?是说没有寿命的概念吗?

他摇摇头:无寿者相,是说没有时间迁流次第的概念桎梏。

一个人,总是在过去未来现在这三个点里颠倒沉沦,认为做一件事,一定是开始到结束,这样的概念深根植于脑海中,因此难以解脱。

开始和结束,是生和灭,是会变去的,是梦幻泡影。无寿者相的人,做事只注重当下,思维不牵扯在过去未来里瞎折腾。

他们不过度怀缅过去懊悔过去,也不过度期待未来追求未来,更连现在也不执著,因为现在马上就变成了过去。因此他们随顺时间的迁流,而不被时间迁流束缚。

只有突破了寿者相,人才能真正超越生和死。

你要知道,开始的一刹那,便是结束的一刹那,因此,哪里有个什么开始又哪里有个什么结束,只有跳出循环往复看循环往复,才能看到它们的本相。

无寿者相的修行人,不会总是期待某个时候自己怎样,而是十分珍惜每一分秒的当下自己怎样。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这一刻没有把握住,又何谈日后的把握呢?

做到无寿者相的人,在社会上做事业,也有好处,因为他能够不被时间的长短弄坏心思。他耐得住长久的寂寞,也守得住当下的认真和努力。

这样的人,往往最务实,最实在,最充实,人生一辈子绝不白活,体验满满却从不羁绊。他们活的通达愉悦,对过去没有懊悔,对未来不带奢望,平凡务实,点滴在心。

我听完,忍不住对着老先生鞠躬敬礼。老先生正好写完了那卷《金刚经》,于是拿起来说送给我作纪念。

我拿着那卷金刚经,走出白云庙,正好一抬头,看到远处的白云依依,实在是心旷神怡。

(本文为故事,请勿当真,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刚经》:“四相”源于什么?
共修集丨36.《金刚经》与“四相”
《金刚经》中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解经 | 《金刚经》(十一)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能断:金刚经》,心不够静读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