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长文:用通俗的语言诠释量子纠缠(超5000字,建议收藏)
userphoto

2023.09.30 四川

关注

做了这么多的科普,涉及最多的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当中,量子纠缠又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之前也有做过对量子纠缠的科普,但看到网络上对量子纠缠的误解仍旧很深,今天再次尽量以通俗的方式来诠释量子纠缠

在了解量子纠缠之前,首先需要明白量子力学中的两个概念:波粒二象性和叠加态

波粒二象性,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讲的是微观粒子同时具有两种特性,波和粒子的特性,有时候表现出波的特性,有时候会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而波动性与粒子性叠加在一起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叠加态”。但就具体表现来讲,叠加态并不仅仅指波粒二象性的叠加,还包括位置,偏振,动量,自旋等各种物理特性的叠加态。

简单理解就是,在微观粒子被测量之前,它就一直处于各种叠加态

弄懂了这点,再来看量子纠缠就更好理解了。由于每个粒子都有叠加态,那么如果两个微观粒子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微观粒子原先具有的叠加态是独立的,还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呢?

答案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相反地,如果某个微观粒子衰变成两个更小的粒子,那么这两个粒子的叠加态是独立的还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呢?

答案仍旧是相互纠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两个具有叠加态的粒子一旦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拥有某种共同的关系,即使两者被分开,甚至分开得很远,它们的叠加态仍旧是纠缠在一起的,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

而物理学上对量子纠缠的定义其实也是这样的,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单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纠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自旋为零的微观粒子发生了衰变,衰变成两个更小的粒子,由于这两个粒子都是由同一个微观粒子衰变来的,于是两者一开始就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所以,不管这两个粒子未来相距多远,它们之间都会存在某种联系,其实也就是一直处在量子纠缠状态当中。

量子纠缠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俗理解就是,两个纠缠中的粒子能无视空间和时间的存在,不管相距多远都能瞬间感应彼此

是不是违反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光速限制了呢?并没有,因为量子纠缠的过程并没有传递任何信息,说白了量子纠缠看似两个粒子之间的关系,其实本质来讲是一个系统的属性,两个粒子属于同一个系统。通俗理解就是:两个粒子相当于是一个东西!

拿自旋来举例子,在没有测量之前,纠缠中粒子的自旋方向一直处于叠加态,我们无法区分,每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可以同时是“朝上”和“朝下”的,而不是“朝上或者朝下”。

而任何测量行为都会让粒子的自旋方向从“朝上和朝下”的叠加态,坍缩为“要么朝上要么朝下”的确定状态。而且,如果测量到某个粒子的自旋方式为朝上,那么另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立刻就会坍缩为朝下,根本不用再次测量。

而测量行为导致粒子从叠加态坍缩为确定状态,就是物理学术语讲的“观测行为导致波函数坍缩”。

能够看出,量子纠缠的过程根本不存在速度的概念,纠缠中粒子的状态改变是同时发生的。而如果存在速度的话,不管速度有多快,一定会存在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其实与量子纠缠的概念是不符的。

所以,严格来讲,用“瞬间和立刻”等词语来描述量子纠缠过程,其实都是不严谨的。不过,通俗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么用,我们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就行了。

但以上只是理论上的定义和分析,科学是严谨的,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需要实验来验证,不然很难有说服力。

但尴尬的地方就在这里,现实中我们根本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量子纠缠的过程是同时发生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简单讲,因为我们测量到的时间精度无论如何都是有限的。比如说,把两个纠缠中的粒子放到相距30万公里的两个地方,时间精度可以精确到0.1秒,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时间精度下,量子纠缠确实是同时的。

但其实这并不是说明量子纠缠就是同时的,最多只能说明量子纠缠的速度大于10倍光速,毕竟我们的时间精度只有0.1秒。

如果我们将时间精度提高到0.01秒,在这个精度下,可以认为量子纠缠也是同时的。但是还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量子纠缠的速度只是高于100倍光速而已,并不能说明是同时的。

说白了,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不可能完全证明量子纠缠真的是同时的,只能测试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并把这个下限不断提升。

而物理学界大佬爱因斯坦坚决反对量子纠缠这种诡异现象,并称量子纠缠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因此出现了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物理学界大佬长达数十年的争论,直到贝尔不等式的出现,两人的争论才渐渐平息。

关于贝尔不等式,这里就不想详述了,之后我会单独写一篇关于贝尔不等式的科普。简单讲就是,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玻尔就对了。而贝尔不等式成立的话,爱因斯坦就对了。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所以玻尔对了,爱因斯坦错了。

而在人们对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实验进行长期观察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能达到光速的四个量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光量子纠缠的速度至少能达到光速的一万倍!而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时间精度一定是有限的,所以,量子纠缠的“速度”绝对会比光速的一万倍更高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测量仪器的精度不断调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测量到的量子纠缠的速度一定会更高,能达到光速的一亿倍甚至更高。

既然这样,这种测量量子纠缠速度的方式还有意义吗?

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不管未来的人类科技多么发达,也不管电脑的算力有多高,最终得到的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都是光速的多少倍,因此而已。也就是说,有些理论很难通过实验去最终验证。

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来探讨另一个问题:科学家早已明确量子纠缠的过程是超光速的,那么这个超光速的过程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目前的科学体系下,任何两个物体的作用都需要某种介质才能实现。而在粒子标准模型中,光子,胶子,规范玻色子还有假象中的引力子都是物体相互作用的介质。而这些介质传播的速度上限就是光速。

也就是说,量子纠缠的过程,不可能涉及任何介质的传播,不然就不可能超光速了

如此一来,我们只能暂时从逻辑上来判断了。总体来讲可以通过两种模式来理解量子纠缠

第一,所谓的“寡妇模型”。具体是这样的,男性A和女性B相爱了,几年只有相爱的两人准备结婚,结婚之后两人就具有了夫妻关系,相当于两人纠缠在一起,拥有微观粒子的那种“叠加态”,两人也共享这种“叠加态”。

然后,不幸的是出现了,某一天A意外出车祸去世了,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惋惜,让人同情。但就事实而言,A和B的夫妻关系在A因车祸去世的同时,B也就变成了一个寡妇。

也就是说,A和B就相当于纠缠中的“粒子”,A出车祸去世就相当于我们测量了A的状态,而在我们测量的同时,也会影响到B的状态!

第二,所谓的“手套模型”,这个模型本质上与“寡妇模型”大同小异,只是更通俗更容易理解,具体来讲是这样的。

把一副手套分别装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不管这两个盒子相距多远,只要打开其中一个盒子,发现是左手套,那么另一个盒子里的手套就是右手套,相当于我们能同时获取两个手套的状态,理论上不会有任何时间差。

以上两种对量子纠缠逻辑上的解释,能让很多人愉快地接受,毕竟两种解释确实足够通俗,很容易理解。

但事实上,以上两种解释并不严谨,科学就是这样,想要通俗往往就意味着不严谨,而想要严谨往往意味着有复杂的晦涩难懂的词汇和高深的数学公式,自然就不通俗了。而科普要做的就是通俗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严谨,不过还是以通俗为主,毕竟科普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

为什么说上面两种解释不严谨呢?

还拿“手套模型”来说明。在我们打开其中一个盒子发现是左手套时,盖上盒子再打开,肯定还是左手套。

但这只是我们的宏观日常生活经验,实际上在量子纠缠领域并不是这样的,如果手套是一个微观粒子,在我们盖上盒子再打开,并不一定还是左手套,可能会变成右手套了

这就是量子纠缠的真实状态,两个粒子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叠加态,说白了,任何一个盒子里的手套都是同时处于“左手套和右手套”的两种状态,只有在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手套的状态才会从“既是左手套又是右手套”的叠加态,坍缩为“要么是左手套,要么是右手套”的确定状态。

量子世界和量子纠缠就是这么奇特,每次测量结果可能都不一样

而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这种怪异现象感到匪夷所思,因为爱因斯坦一直是“决定论”的支持者,也就是经典物理,认为无论如何两个粒子之间的作用,一定要通过某种介质,所以任何粒子的相互作用速度都无法超光速。

爱因斯坦表达的思想其实就是“局域实在论”,说白了就是宇宙中存在光速限制。

在爱因斯坦看来,之所以量子纠缠会出现看起来超光速的现象,是因为其中一定还有某种隐变量没有被发现。正因为隐变量的存在,所以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肯定是不成熟不完善的。

这就引发了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而争论的焦点就在所谓的“隐变量”上面。其实也是刚才所讲的爱因斯坦和玻尔争论的焦点。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只能用概率描述量子世界里微观粒子的行为和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爱因斯坦还勉强能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这种不确定性诠释的话,那么无论如何他都不能接受量子纠缠这种超光速的行为。毕竟当时对于量子世界的诡异行为,除了哥本哈根诠释,也没有别的更好的解释。

但量子纠缠的超光速现象直接动摇了相对论的根基,甚至动摇了最基本的因果律,这是爱因斯坦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于是,1935年,爱因斯坦就联合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三人一起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发表了《论量子力学对物理现实的描述是否是完备的?》论文,质疑哥本哈根诠释的完备性。

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如何解决问题成了一个难题,直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的出现,他提出的贝尔不等式,给出了用来验证EPR佯谬的可行性实验。实验过程就不多说了,之前也提到过,会用专门的一章科普讲解贝尔不等式。

还是那句话,如果存在隐变量,贝尔不等式就成立,爱因斯坦就是对的。否则,如果不存在隐变量,爱因斯坦就是错的,玻尔就是对的。

而大量的实验结果都指向了一个结果:贝尔不等式并不成立,也就意味着并不存在爱因斯坦提出的隐变量。

爱因斯坦错了,是不是因为光速真的被超越了?难道光速限制错了吗?

刚才也讲了,量子纠缠的过程看起来确实远超光速,但量子纠缠那并不依靠任何传播子,也就是介质,这意味着量子纠缠的过程并不会承载任何信息和能量,自然也不违反相对论中的光速限制。

其实,我们之所以认为量子力学太诡异了,不符合我们的传统认知,就是因为我们会下意识地用经典物理去衡量量子世界的行为。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生活在量子世界里,当然就不会认为量子力学很诡异,反而会认为宏观世界的行为会很诡异。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经典物理的理论套用量子世界。在量子世界里,一切都是模糊的,并没有确定的行为状态。而观测就会导致不确定性发生坍缩,让我们看到确定的世界。

比如说,原子核外电子的状态分布,就是不确定的,电子随机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我们只能计算出电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是多少,而不能确定电子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出现。

这与人类的观测水平高低和精准度无关,因为量子世界本来就是那样的,电子的行为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只能用模糊的概率云去描述,表现出来的就是电子云

而量子纠缠就是一种模糊的叠加状态,这种状态与距离的远近没有任何关系。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两个纠缠中的粒子其实已经融合为一个粒子了。

之所以很多人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量子纠缠现象,就是因为一直试图把纠缠中的粒子当做两个独立的粒子来思考问题,没有真正把两个粒子当做一个整体

就像一个原子,我们当然会认为原子就是一个整体。但是如果我们把原子不断放大,会看到原子内部几乎都是空的,如果原子有一个体育场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只有绿豆的大小,而电子比一粒尘埃还要小。

那么,放大后的原子还算是一个整体吗?

肯定是一个整体,但对于如此空旷的原子,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不应该算是一个整体了,这就是我们认知上的误区和局限性。事实上,不管把原子放大多少倍进行观看,原子仍旧是一个整体。

用同样的方式理解纠缠中的粒子,就很容易接受了。两个纠缠中的粒子其实就是同一个粒子,只不过两者相距很远罢了,就相当于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缝隙非常空旷罢了。

关于这一点,确实有些违背我们对基本粒子的常识认知。按照现有的科学体系,基本粒子才具有不可分离的整体属性。而不可分离意味着不可能有任何缝隙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科学家提出“高维空间”的概念来解释量子纠缠,这种概念认为,所谓纠缠中的粒子只不过是某个粒子在不同维度空间的表现而已。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理解高维空间的解释。比如说,二维平面上有一个粒子,如果把二维平面卷起来就形成了三维空间。但是在二维空间来看,会看到两个粒子,会认为二维平面的粒子多出了一个分身,这个分身在我们三维空间来看很容易理解,但二维空间就不好理解了。

在二维空间看来,粒子本身与其分身不管相距多远,都能同时发生相互作用,这太难理解了。殊不知粒子本身与分身本来就是同一个粒子,当然会同时发生作用了。

那么,我们在三维空间里观察到的量子纠缠现象,是不是可以用高维空间的思想去解释呢?关于高维度的概念,目前科学界并没有定论,还没有通过实验来证明,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数学概念里。

也许未来某天,科学家们真的发现了高维度存在的证据,我们对于量子纠缠现象会恍然大悟:困扰我们这么久的量子纠缠现象,原来这么简单啊!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技前沿 | 终于找到了心灵感应的科学依据——量子纠缠
玻姆提出隐变量理论,反击量子论的正统解释,这一次败得更惨
我们做好了翻车的准备,没想到竟然猜中了!刚刚,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
纠缠态双光子图像为什么如此像太极图?
量子十问之三:“爱因斯坦幽灵”能用来实现超光速通信吗?
量子力学再胜最极端挑战,我们不再是造物的奴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