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帝王在对抗神权中陨落,揭开了殷周百年家仇国恨交恶序幕

导读:与王权伴生的神权,在先秦时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到了商代,神权与王权相爱相杀,严重掣肘商王朝决策。一代商王立志改革内政、竖起反抗神权的大旗的同时,却不曾想在另一个战场拉开了殷周交恶的序幕,『始于内,败于外』,这就是风雨飘摇的晚商时代的写照。

著名的考古学者李伯谦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中曾经论述过,中原文明(仰韶文化)之所以能在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脱颖而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选择了一条以『王权』为主、『军权』为辅的发展模式;而南方的良渚文化则是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的,且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北方的红山文化是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尽管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都极盛一时,但因为选择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带来不同的发展道路,也自然导致不同的结局。良渚、红山文化与古埃及的衰亡很相似,都是神权在社会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无休止修建祭坛、大型城址(陵墓)和精美玉器等宗教祭祀设施,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和民力,损害了进一步发展的的基础和动力。

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或神权或王权主导

中原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王权、军权为主导,神权虽然不占主导的地位,但以『卜问之道』为特征的神权作为辅助君王决策的手段之一却一直都存在,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卜筮”作《龟策列传》,细数了自唐尧自夏商周三代的卜筮来助君王决策的事例:

《史记-龟策列传》“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但到了商代,神权的影响力在渐渐变大,尤其是在到了商朝中晚期之后,商人在殷墟站稳了脚跟之后,商人的祭祀和占卜频率渐渐变大,从现在留存的甲骨文来看,商人祭祀的对象从日、风、雨、山、川等,再到祖先无所不包,这其中尤以对祖先的祭祀最为频繁。除了这些自然神的祭祀,每当有征伐或者有重大的决策,也必定要祭祀、占卜于天探问吉凶。从甲骨文来看,国家层面的祭祀与占卜,有时候是王(商王)与贞(贞人,也就是祭司)同时参与的,这时候商王参与占卜结果的释读,王权还能制衡神权。如下,武丁时期的两个卜辞,就显示了贞人与商王一同参与的有关征伐土方与夷方的占卜行动:

《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37:“贞王勿乎妇好往伐土方。”

《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贞王勿[令]妇好从侯[告伐夷]。”

但有很多占卜是只有贞人(祭司)一人参与,这时候,掌管祭祀和占卜的祭司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把持着与天对话的权力,记录并解释占卜结果,如此一来,祭司就能轻而易举地与王权分享国家权力。如下面两个只有贞人(祭司)参与的甲骨卜辞,贞人就开始对国家祭祀活动指手画脚了:

《铁云藏龟》45.1:“贞勿乎妇好往。”

卜辞大意是:不命令妇好去主持烧柴之祭吗?

《殷契粹编》1232:“壬戍卜,□,贞妇好□不往于妣庚。”

卜辞大意是:妇好不去祭祀其老祖母妣庚么?

商王与贞人在甲骨10405(《甲骨文合集》)中的体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司(贞人)对征伐与祭祀的参与度如此之高,商王决策被掣肘,爆发冲突是迟早的事情。到了商代晚期,商王武乙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著名的『武乙射日』事件,就是王权与神权之间的一次正面冲突。

武乙是商晚期一位以专权和好战闻名的一位帝王,据《史记》记载武乙当政期间,曾经以木偶代替天神,与之搏斗并战胜天神,用以挑战天神的权威。此外,武乙还做了一个皮囊,里面装满血,武乙用箭去射,顿时皮囊破裂,血流出来了,于是武乙声称自己将“天”打败了。武乙的这些行为看似荒诞,但确是用实际行动在挑战神权的权威。

《史记-殷本纪》: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闲,暴雷,武乙震死。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武乙公开对抗神权,并没有落下好的下场,根据《史记》描述,武乙在河渭之间狩猎时被暴雷击中而亡。咋一看,武乙可谓是受到了上天的惩罚『不作不死』。但这背后隐藏的事情却远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简单。

王权与神权的博弈

通过商朝晚期一系列历史事件分析,武乙之死很可能与周人有关系,也就是说武乙大概率是在征伐周人或者依附于周人的方国的时候死亡的。而史书中所谓的武乙被暴雷震死,很可能是被武乙排挤的贞人(祭司)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因为商周之间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交恶事件,很可能是武乙之死的连锁反应:

  • 文丁杀季历

文丁杀季历一事,《史记-周本纪》中不载,但《竹书纪年》中有明确的记载,武乙之子文丁即位后,杀周族首领季历,这很可能是出于对武乙之死的报复,因为在武乙之世,商朝对周人采取的事怀柔政策,虽然周人一直在扩张,但对商朝一直保持较好的臣属关系,文丁如此撕破脸、明目张胆囚杀周族首领,背后缘由没有那么简单;

《竹书纪年》:文丁杀季历。

  • 帝辛祭杀姬昌

帝辛即位之后,祭杀周族首领西伯昌,则是这件事情的延续,同时也带有打压周族壮大的意思;根据周原出土甲骨(H11:82和H11:84):册周方伯。册:即砍杀、删砍牺牲以祭神。解读应该是商纣王帝辛杀死周方伯姬昌,把姬昌做成牺牲祭祀了商王的先祖(王玉哲观点,参考文献见文末)。

周原出土的H11:82和84甲骨表明姬昌被商王开膛破肚,做成牺牲(册)祭祀先祖

正因为如此,西伯昌尸骨不存,无以为葬,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才会提到武王父死不葬。可见姬昌被删砍牺牲以祭神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 伯邑考亡于殷周交恶事件

除了季历和姬昌,还有证据显示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也是丧命与商周交恶事件;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祭祀历代先公、历数殷商罪状的时候,伯邑考的名字赫然在列:

“王烈祖自太王、 太伯、 王季、 虞公、 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

这似乎在间接说明伯邑考也是在“周族灭商”这个伟大的使命中陨落的。虽然伯邑考之死没有留下直接史料记载,从现有的蛛丝马迹推断,应该也与殷商有莫大的关系。

影视剧《封神榜》中的姬昌形象,姬昌也是精通卜问之道

周族连续三代的重要人物,都被商王翦除,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除了有压制周族壮大的战略需要外,也不能排除这是在为不明不白牺牲在前线的商王『武乙』报仇雪恨的可能性。可以说,一代商王对抗神权斗争开始的时候,殷周交恶也在另一个『战场』也几乎同时拉开了序幕。若干年后,周武王姬发在牧野战场历数纣王罪状的时,其中之一说的就是纣王荒废祭祀(《牧誓》:昏弃厥肆祀)。

商王想通过抑制神权来重振商王朝雄风,在竖起反抗神权的大旗的同时,却不曾想在另一个战场拉开了殷周交恶的序幕,从此商朝进入到了风雨飘摇的晚商阶段。『始于内,败于外』,这也是这个时代商王朝的真实写照。两族之间如若不能和平共存,那必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数年后,新一代周族领袖姬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坐着战车走向了牧野前线,亲手埋葬了风烛残年的商王朝。

参考文献:

  1. 《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等;
  2. 王玉哲,《 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一期,第101-105页;
  3. 杨莉,《凤雏H11之1、82、84、112四版卜辞通释与周原卜辞的族属问题》,《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4. 于省吾,《释册 》,《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 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神权消亡史(1):纣王的曾祖父是个猛人
殷商后期贞人地位下降:王权与神权才开始真正合一
甲骨选介
甲骨文笔记:商朝已经出现毛笔
殷商古国——鬼国,西北部神秘部族,商王解割鬼俘用以祭祀
殷商王朝对周部族的仁爱施政及教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