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笔记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内经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散见于:《甲乙经-卷六-阴阳大论第七》

                              全见于:《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大论》

                              全见于:《类经-卷二-阴阳类第一-阴阳应象》

 

提炼理论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卷一》认为:“此亦即天地由阴阳以为之升降,而及人身之凡属阴阳者亦有升降之妙也。

1.本节以天地云雨之形成为例,阐明了: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清浊升降规律。

                                   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规律。

                                   人体精气、糟粕、卫气、精血等的代谢过程,其  

                                     象也与之相应,故而:人的生命活动也不外是人

                                     体阴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2.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理论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说:“本节所论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理论,为后世治疗学的多种方法提供了依据。如治疗‘耳目不聪的益气升阳法’、治疗‘肠胃积滞的攻下法’、治疗‘水肿病的利水法和逐水法’等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启发下于医疗实践中发展而成的。”

 

3.阴阳的特性是:阳主升,阴主降。而本节条文却提出了“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阴升阳降理论,这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对此,《素问注证发微-卷一》认为:“然地虽在下,而阴中之阳者升,故其上也为云,(《张子正蒙》云: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天虽在上,而阳中之阴者降,故其下也为雨(《正蒙》云:阳为阴素,则相持为雨而降。)”———今解:天气虽然为阳,但要通过阴寒的凝集作用才能下降为雨,而这种寒凝作用及凝成的水气,就是所谓的阳中之阴;地气虽然为阴,但若经过阳热的蒸腾作用才能上升为云,这种蒸腾作用及蒸腾的云气就是所谓的阴中之阳。因此,本节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与阳主升、阴主降的阴阳特性并不矛盾。

 

4.阳主升、阴主降虽是阴阳的总特性,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升之中有降,阴降之中有升;如此阴阳方能相互交通、相互联系、相反相成。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今解:正是由于阳中有阴、升中有降,阴中有阳、降中有升,才使阴阳之间能正常地交通而感应,也才能产生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

 

5.天地阴阳的升降与人体阴阳的升降,天人一理。阴精在下,升则化为气,云因雨出;阳在上为气,气降即化为精,雨由云生。此天地相交而为云雨,即在人之精气。

构下图:

 

                      清阳——天气             上为云——云出天气

      天(宇宙)——

                      浊阴——地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

      清阳————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

                                 

                         与天相交

 

      浊阴————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典籍《素问》对清阳不升的论述及益气聪明汤的功效概况
解析中医学的清浊与升降
内经药瀹
ε14阴阳正作B: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经络汇编》荣卫清浊升降论
经络汇编 荣卫清浊升降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