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峤盐田,全省最大盐田上有一群坚强的守望者!曾经是数代人的记忆!!



凌晨3点的福建莆田盐场,万籁俱寂。


今年64岁的林金柏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阳台确认有没有下雨。


“是个晴天,可以开始扒盐了。”作为一名在莆田盐场工作了47年的盐田工人,林金柏对持续高温的天气又爱又怕,“夏天易出好盐,我们已经被晒得习惯了。”



日与夜、白与黑,盐工们的汗水唤醒了7月的莆田。李南轩 摄


百味盐为首。据记载,福建海水制盐的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到了宋金时代,福建海盐的制作方法已有根本性改变,独创的日晒制盐技艺传承千年,沿用至今。


莆田盐场是福建最优质的盐场之一,盐田面积近10万公亩,年产海盐约10万吨,占福建省海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64岁的林金柏在盐场工作了47年,他的脸庞已被晒得乌黑,与洁白的海盐形成鲜明对照。李南轩 摄



林金柏是莆田盐场7工区8组的组长,对千年传承下来的日晒制盐法早已烂熟于心。纳潮、制卤、选盐、扒盐、赶混……纯手工的制作技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建海盐“色与净砂无异”,不仅含有70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外观洁白、质地细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晃眼。


扒盐结束后,盐工们将已产出的海盐运往岸边,盐粒在烈日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晃眼。 李南轩 摄


7月入伏以来,莆田迎来一年中最热的四十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人避之不及。可对于盐场的工人们来说,越是高温的天气,他们越要抓紧制盐。

“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所以盐出得也快。到凌晨3点,结晶池里的盐基本就已铺满池底。”莆田盐场副场长吴文新说,每到夏天,盐场工人们的早班时间就会提早到凌晨3点,这不仅是为了避开高温作业,也是为了及时将结晶池中的盐扒出。

盛夏里,天亮得很早。不到5点,微亮的日光就从云层中透出,染红天边的云霞,倒映在如镜面般的盐池中,煞是好看。然而,正在盐池中劳作的工人们无暇欣赏美景,而必须加快脚步,在太阳完全升起前将池子里的盐扒出,以免影响下一轮海盐的结晶。


“唰唰唰……”偌大的盐田里回响着工人们扒盐时如海浪般的声音。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黑色的盐田埂上,已经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色盐堆。昼与夜、白与黑,盐工们的汗水在这夜以继日的劳作中“闪耀”。

扒了好几个小时盐的林金柏回到盐田埂上,麻利地举起水壶,猛地灌了几口。“我每天都要喝30瓶水。”面对高温酷暑,林金柏必须保持身体的水分充足,才不至中暑晕厥。

林金柏的脸庞晒得乌黑,与洁白的海盐形成鲜明对照。


“下雨的时候,别人都往屋里跑,只有我们往外跑,就怕卤水和盐堆被雨淋到,这海盐就毁了。”盐场一年四季都在产盐,林金柏们就365天守着盐田。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么苦的活,我不敢走,也不能走,千年的技艺总不能丢了吧。”林金柏早已超过了退休的年纪,但他选择继续留守盐田,“制盐需要一个‘勤’字,我还能再等等,希望有年轻人可以继承这门千年的技艺,我愿意把所有的经验都教给他。”

和林金柏有着同样信念的,还有莆田盐场8工区10组的组长林淑英,她是盐场里为数不多的女组长。


巾帼不让须眉,只见她手持盐耙,细致而又迅速地将盐扒出;白色的盐堆与她晒黑的皮肤,在盐池的映衬下十分显眼。


“现在,我们的工人都是40岁以上的,这千年的制盐技艺会不会后继无人?”林淑英怅然若失,紧握手中的盐耙,“只要我们还在一日,我们就制一日的盐;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教。”


不知不觉,太阳已高挂空中,气温逐渐上升,盐田弥漫着三伏天的热度。洁白的盐粒,被烈日照射得闪闪发光。莆田盐场的工人们依旧弓着身子,拿着盐耙,认真劳作,守望着盐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丨在福建,“百味之王”比你想象中更神奇
莆田亦有天空之镜 早茶伴侣
青洲盐场,有“味道”和故事的地方
山东青岛:揭开古法晒盐奥秘 传承胶东盐文化
探访福建莆田盐场工人古法晒盐
【全景漳浦】连漳浦人都没见过的奇观——竹屿万亩盐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