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古代川菜菜肴,竟受食客疯狂追捧?!古川菜是如何做到“尚滋味,好辛香“?




古川菜,自然是指年代已经久远的川菜。我们认为,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出现的川菜,都可以称为古川菜。

一、从古川菜有关文献中挖掘整理



我们挖掘整理的川菜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从浩瀚的史籍中搜寻出来的,包括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曲赋、典故笔记,以及散存于世的县志野史等。


二是巴蜀民间传下来的。


在古代,厨师大多都没什么文化,何况这个行业的技艺和菜谱,主要靠师傅传给徒弟,或者是子承父业传下来,很少有专门的文字记载。


川菜见诸于文字应该说比较早,汉代扬雄的《蜀都赋》,可以说是把四川的美食特产说尽了:



中华

诗词

《蜀都赋》


 “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药之羹,江东鲐鲍,脍鮻龟肴,五肉七菜。”


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也讲述了当时四川的特产与食材。晋代的《华阳国志》虽然说川人“尚滋味,好辛香”,但所涉及到的烹饪与菜肴却极少。


真正涉及比较多四川地方菜肴的,应该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中华

诗词

《东京梦华录》


“更有川饭店,则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剪燠肉、杂煎事件、事熟烧饭。”


这一段文字当中透露了三个信息:

一是早在北宋,就有四川人到汴京去开食店了,说明当时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已经初具菜系规模。


二是当时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菜的种类其实很少,味型就更少了。

三是当时的大众化饮食,都比较简单粗糙,并且多是以食材取胜,烹饪次之,调味就更是其次。


二、川菜“尚滋味,好辛香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川菜离不了辣椒,但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从那以后才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辣椒是郑和下西洋后传入中国的。但传入四川,则是在清嘉庆末年。


那么,在辣椒传入四川以前,川菜是如何做到“尚滋味,好辛香”的呢?对此,有不少饮食研究者认为,还有一样四川出产的调料可以与辣椒相媲美,那就是食茱萸。说到茱萸,可能大家就会联想起王维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里讲的是山茱萸,在唐代盛行重阳日插山茱萸避邪。山茱萸主要是拿来入药,其果肉现今叫枣皮,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另有一种茴香科植物,叫吴茱萸,也能入药,但药性不如山茱萸。


能够增加辛辣味的为芸香科的食茱萸,也叫越椒、艾子、辣子,它具有特殊的香味,味辛辣,在没有辣椒的年代,川人烹饪时就用它来做辛辣味的调料。

△盛开的茱萸花


食茱萸作为辛辣烹饪调料,最早见于《礼记·内则》:


“三牲用藙(yì)”藙即食茱萸。


《礼记·内则》饮食部分,主要是记述周代人吃什么,忌吃什么,主食、副食的名称与搭配,因此,这部史籍可称为中国的第一部食经。周代人“三牲用藙(yì)”已经说明用食茱萸作调料并不仅局限于四川。


三牲用藙(yì)”已经说明用食茱萸作调料并不仅局限于四川。


再就是《齐民要术》作鱼鲊时曰:


 “并茱萸、橘皮、好酒于盆中合和之。”


该书作者为东魏贾思勰,生于青州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平县),故该书主要记述黄河下游地区的农、林、牧、渔、副等生产技术和饮食知识。


可见早期的食茱萸,在黄河流域地区也是被作为烹饪调料在食用。


将食茱萸定为川菜烹饪用的调料,扬雄在《蜀都赋》里虽有提到,但说得最详细的还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黄侃,其著《礼记义疏》曰:


 “煎茱萸,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


黄侃是江苏人,但他对四川民间风俗很了解,故有此说。


北宋文学家宋祁《益部方物略记》曰: 


“艾子,实正绿味辛,蜀人每进羹臛,以二三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或曰作为膏尤良。”


这两则史料都提到了四川人将食茱萸作为烹饪调料在用,同时也讲了使用的情况。但如果我们从这两则史料就得出—在辣椒传入四川以前蜀人烹饪时都是用食茱萸的结论,那就不准确了。


应该说古代食茱萸运用的范围还是很窄的,即便在四川,也是有条件的家庭才会在菜肴制作中放入食茱萸,而在当时的饭馆里,用食茱萸作调料的并不多。


为什么?就因为食茱萸作为一种植物,老百姓在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里都可以种一些,而且其嫩苗时可摘下来当菜吃。


其果实成熟以后,再摘下来碾成面放灶头上,做菜时随手放点以调味。这在家庭里很方便,而作为家庭式的乡村食店,因为屋后就是菜园子,故也是可取的。


三、古川菜调料


不过在通衢大街或城市中心,专事饮食的店铺就没这个条件了。杜甫、陆游等外地官员,在四川生活那么久,如果见到川人菜肴里在加食茱萸—这不同于他们家乡的调料,应当会在自己的诗里边留下墨迹,但他们都没有。


可见当时食店里用此调料的还不普遍。川籍文学家兼美食大家苏东坡,其笔下记述的美食可谓不计其数,而且他生前还自己创制了不少美食,但是他在最应该放食茱萸的东坡肉、东坡鱼里边,都没有加入此调料的记载。


倒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泰伯惠黄雀鮓》一诗当中,谈到


“蜀王煎藙法,醢以羊彘兔。”


黄庭坚曾经在涪陵、黔江做过官,故之当地人以羊猪兔做肉酱时,要用藙,即食茱萸。


宋《玉壶清话》卷五载:太宗令苏易简评《文中子》,上因问曰:


 “食品称珍,何物为最?”


易简对曰: 


“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臣止知蕌(jiào)汁为美。”


苏为铜山人(今四川中江县),宋平后蜀之后,来到汴京,贵为给太宗皇帝讲课的人。


估计苏易在后蜀时,不是富贵之家也该是官宦人家,因此,饮食上应该比平常人家讲究,很多老百姓没吃过的东西,他应该是吃过的,但是他回答皇上的问话却是: “臣止知蕌汁为美。”


蕌汁即蕌头取出来的汁儿,当然还需要加上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蕌头在四川是寻常蔬菜,与蒜葱姜等同属于辛香类蔬菜,在古代却是既可当蔬菜,又能作调味品。


似乎是为了佐证苏易的话,南宋诗人范成大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安抚置制使”,在赴任路上,他写诗戏题道:


 “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今来蜀道,又为食蒜者所薰。”


宋代宋祁《益部方物赞》载: 


“蒟(jǔ),叶如王瓜,厚而泽,实若桑椹,缘木而蔓。子熟时外黑中白,长三四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能温五藏,或用作酱,善和食味。”


明何芋度《益部谈资》也说:


 “蒟酱见之于汉代司马相如、扬雄、左思诸赋中”。


 “缘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盖僰道通越隽之地出蒟,僰人取以为酱。”


由此可见当时四川人“好辛香”依赖的不是带有辣味的食茱萸,而主要是蒜、姜、葱、花椒等物,而且在烹饪调味品时,对一些不同的酱也是情有独钟。


这就是古川菜,在辣椒传入四川以前的年代,在四川人的饮食生活中,的确是没有形成一种主流的“辛香”调味品,人们大都是随自己的意 —选择喜欢的调料去烹饪。


这正如苏易的话:


 “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四、古川菜菜谱


重庆中华食文化研究会近年来从历代文人的诗词曲赋当中,整理出了一批古代饮食方面的文选,并从这些文选中再整理出古川菜菜谱。


我们与重庆特级厨师、重庆湖广会馆的技术顾问朱国荣先生携手,开发制作出的古代川菜菜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食客的欢迎,这也算是在中国饮食研究史上弥补了一项缺陷,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一睹古川菜的真面目。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新整理出来的古川菜菜谱。


杏酱猪头


清《五代诗话》卷七引《百斛明珠》记载:


王令平定后蜀, “入一村寺中,……间求蔬食,僧云:有肉无蔬。公益奇之,馈以蒸豚头,食之甚美……”。


文中说在北宋初,宋太祖命王全斌攻打蜀国。在追剿蜀军残部时,王全斌脱离了自己的队伍,又饥又渴,进入一山村小寺中。寺中惟有一僧,业已喝醉,于床榻端坐而不起迎。王全斌很不高兴,欲挥剑斩之。此僧应对自然,毫无畏惧,王全斌觉得奇怪,就释放了此僧,随后向此僧求食。


此僧但云有肉无蔬,王全斌更奇。此僧端出一盆蒸猪头给王公食用,其味甚美。王全斌很高兴,便问此僧,除了能喝酒吃肉以外,你还有什么本事,此僧自言能诗。于是王全斌令此僧赋蒸豚诗,此僧不假思索,挥笔立就:


 “嘴长毛短浇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蒸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食盘钉,软熟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


王全斌大喜,赠之紫袈裟,并赐号为“蜀中诗僧”。(膻根,即羊之头脚部分,也泛指羊肉。)这首诗叙述了蒸猪肉的原料特点、做法以及口感,写得形象逼真,风趣别致。


原料


猪头1个(2500克左右) 、新鲜荷叶3~4张、姜35克、葱35克、鲜花椒25克、甜当归3克、盐10克、绍酒25毫升、白酒25毫升、杏酱15克、芝麻油10毫升、黄豆芽100克


加工


1.猪头治净。姜切丝,葱拍破切粗丝,甜当归切碎,加盐、鲜花椒和绍酒,拌匀后成码味调料。

2.将码味调料细细地抹在猪头肉上,抹时不停地搓揉,使味能渗进肉里,然后入盆码味约15分钟。

3.黄豆芽洗净,入沸水汆一下,捞起沥干水分,入盘码好。

烹制


1.荷叶包住猪头,所有码味调料一起包进去,用麻绳拴好,放入笼内,白酒倒入蒸锅水里,大火蒸1~2小时,至猪头肉熟糯时为止。

2.蒸熟的猪头肉拍去调料,剔去骨头,冷却后切片,整齐码在黄豆芽上,淋上芝麻油、杏酱即成。

特点:猪头肉软糯,鲜香盈口。

说明:1.如无荷叶,芭蕉叶、芋头叶也可。

2.为使猪头肉进味,码味时可边抹调料,边用细针穿刺肉厚处。

川猪头


此菜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此书可称之为生活百科之集大成者。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 《四时调摄笺》、 《却病延年笺》、《起居安泰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中遐举笺》共八笺。涉及修身、养性、养生、雅趣、文房四宝等,可说生活中的无所不包,处处体现了尊爱生命,享受生命,生活即养生,养生即生活之闲雅哲学。


川猪头一菜,见于八笺之一的《饮馔服食笺》。比较有趣的是高濂自己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但似乎对辣独有情钟,其《饮馔服食笺》里,讲了“芥辣”、“又造芥辣法”及一些用芥辣作调料的菜肴。


原料


猪头1个(2500克左右)、姜25克、花椒粉35克、盐15克、白酒10毫升、绍酒150毫升、红糖10克、杏酱10克、苦芥5克、香菜10克、芝麻油5毫升


加工


1.猪头治净,去掉耳朵。姜切碎粒,加盐、花椒粉、红糖、白酒,拌匀后成码味调料。

2.将码味调料细细地抹在猪头肉上,抹时不停地搓揉,使味能渗进肉里,然后入盆码味约20分钟。

3.苦芥搅打成汁,加杏酱、芝麻油,调成味汁待用。

4.香菜切碎待用。


烹制


1.码好味的猪头放入笼,大火蒸1~2小时,至猪头肉熟糯为止。

2.蒸熟的猪头肉拍去调料,剔去骨头,切成长宽相等的块,重叠在一起,放入盆内,上压重物,使其粘贴成整体,然后倒入绍酒,浸泡2~3小时。

3.把制成的猪头肉捞起,沥干绍酒,切成薄片,整齐码入盘内,浇上味汁并撒上香菜碎,即成。

特点:猪头肉脆嫩且糯,酒香味浓。


说明:

1.码味时用白酒,可将调味料更快分解,渗入猪头肉里。

2.为使猪头肉进味,码味时可边抹调料,边用细针穿刺肉厚处。

3.也可用荷叶包住猪头蒸。

4.不喜食杏酱的,也可用其它果酱。


桑葚猪排


按《五代诗话》卷七引《百斛明珠》所载,四川当时食猪肉普遍的是码味后蒸,然后再浇浆汁,这种烹饪方法能保持猪肉的原汁原味。平定后蜀后,大批中原人及中原官员到蜀,蜀人虽然抵触,照陆游在《老学庵记》里所记:


 “今蜀人谓中原人为虏子,东坡诗‘久客厌虏馔’是也,因目北人仕蜀者为虏官。”


陆游所记里,连苏东坡都厌中原人的饮食,但中原的一些烹饪方法,如烤炙等,还是被蜀人接受了。因用此方法,更能使食品“红鲜雅称食盘钉,软熟真堪玉箸挑。”后川人到卞京开店时,除蒸外已有了烤炙。


宋代宋祁《益部方物赞》载:


 “蒟(jǔ),叶如王瓜,厚而泽,实若桑椹,缘木而蔓。子熟时外黑中白,长三四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能温五藏,或用作酱,善和食味。”


明何芋度《益部谈资》也说:


 “蒟酱见于相如、扬雄、左思诸赋中。缘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盖僰道通越隽之地出蒟,僰人取以为酱。”


可见当时川人烹饪肉食,已有人用蒟浆,但并不普遍,出此植物地方才用。既然蒟浆与桑葚相似,我们就以桑葚为主料,当作与蒟浆一样的调料浆汁,做这道猪排。


原料


鲜猪排500克、桑葚浆汁25毫升、姜15克、葱15克、蒜10克、花椒粒25粒、绍酒15亳升、盐3克、鲜大荷叶1张


加工


1.猪排治净了宰成约3寸长的段,入盆待用。

2.姜、葱、蒜拍破切碎,入猪排盆,再下花椒粒、绍酒、盐,拌匀码味。


烹制


1.将码好味的猪排,连同码味料,用荷叶包紧,入笼蒸30分钟左右。

2.从荷叶中取出蒸熟的猪排,拍去码味料,均匀地涂上桑葚浆汁,放入烤盘,入烤箱烤制5~10分钟即成。


特点:猪排色泽红艳,酥脆鲜香。

说明:1.桑葚浆,是取桑葚2500克先搅打成浆,另把姜、花椒、苦芥等一起打成浆,将这两种浆放一起拌匀后,加适量的盐和绍酒,经密封酿制而成。桑葚还可做成甜的,只放白糖,其它的都不加,下锅熬制成浓汁便好。2.烤制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猪排外层的焦脆度,要掌握好。


醢薤猪排


浙江人陆游在四川为官达九年之久,对川菜兴味浓厚。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书》诗中回忆: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还吴此味那复有”。


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又回忆道: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zhì)”即“猪”, “彘骨”就是猪排。可见当时猪排是能够做菜的。醢(hǎi),则是用肉、鱼等制成的酱。薤(音卸,xiè),又名藠(jiào)头。


原料


猪排500克、醯酱30克、姜10克、大蒜10克、藠头25克、韭菜叶3克、绍酒5毫升、芝麻油5毫升、橙汁3毫升


加工


1.猪排治净,宰成约三寸长,然后均匀地抹上醯酱、绍酒,入盆码味15分钟左右。

2.韭菜叶切碎待用。

3.姜、蒜、藠头搅打成汁,捞去渣不用,汁水里加入橙汁、芝麻油和韭菜碎成味汁,待用。


烹制


1.把码好味的猪排入笼蒸30分钟,直至肉熟软糯。

2.蒸熟的猪排放盘里码好,浇上味汁即上桌。


特点:猪排酥糯,鲜香奇特。

说明:

1.醯酱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调料,用鱼或猪肉切碎,加盐、花椒、姜末、蒜末等辛香调料拌匀,加酒曲,入坛密封,使其发酵而成的一种调料,古人常用它蘸生鱼片吃。

2. 《齐民要术》里讲了很多肉、鱼酱法,其一肉酱法:牛羊等肉剁细,加曲、盐调匀,内瓮子中,泥封,日曝,二七日开看,酱出无曲气,便熟矣。

3.若自己不愿意制作醯酱,可用姜、葱、花椒、料酒和少许白醋码味。

4.码好味的猪排不用蒸,改为烤箱烤也可以,但切记不可烤煳。

5.如有新鲜橘皮,可不用橙汁,将橘皮洗净了切成细丝,撒在猪排上并浇上味汁,亦可


鸳鸯炙


宋林洪《山家清供》载:蜀有鸡,嗉中藏绶如锦,遇晴则向阳摆之,出二角寸许。生而反哺,亦名孝雉。向游吴之虞江,留钱春塘名选字舜举家,持蛰把酒,适有弋人携双鸢至,得之,燖以油熞,下酒、酱、香料燠熟,饮余吟倦,得此甚适。诗云:


 “盘中一箸休嫌瘦,入骨相思定不肥。”


上文是在说当时的四川,当地人以“鸳鸯炙”的方式烹饪名叫孝雉的鸡。他是在游吴越,在朋友家持蟹把酒时,看到一个射鸟的人带着一对老鹰走来,就买下,按“鸳鸯炙”的烹饪方式做来吃了。


其实这鸡是当时巴蜀一带常见的真珠鸡。宋张师正《倦游录》: “真珠鸡生夔峡山中,畜之甚驯,以其羽毛有白圆点,故号真珠鸡,又名吐綬鸡。生而反哺,亦名孝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鷩雉》﹝附录﹞: “吐綬鸡。出巴峡及闽广山中,人多畜玩,大者如家鸡,小者如鴝鵒。头颊似雉,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圆点,如真珠斑……《食物本草》谓之‘吐锦鸡’。”林洪并没有讲烹饪方法,但按古人思维,应该是按雌雄鸳鸯一生不离不弃方式烹饪。用雌雄两只孝雉作主料,一只一味。


孝雉如今寻找不到,这里用饲养的秧鸡代替,依然一盘两味,一为姜椒味,一为蒜香味。


姜椒味


原料


人工饲养的秧鸡1只(约300克)、姜100克、葱15克、盐5克、洋葱20克、绍酒10毫升、高级清汤100毫升、鲜花10朵、胡椒粉1克、鲜花椒5克、干花椒面少许、花椒油6毫升、芝麻油少许

加工


1.秧鸡治净,去掉汗皮、翅尖、脚爪。

2.盐炒热。鲜花、鲜花椒、姜、葱加高级清汤搅成汁水,加胡椒粉、绍酒兑成码味汁。

3.秧鸡放入容器当中,用炒热的盐搓抹鸡身,肉厚处多搓,搓后倒入码味汁和剩下的盐,码味2小时。

4.取花椒油、芝麻油兑匀了待用。另把洋葱切成丝待用。


烹制


1.把码好味的秧鸡送入有烤架的烤箱中,以250℃的温度烤 1小时,中途刷2~3次香油,待色泽棕红,皮酥肉香时取出。

2.将烤好的秧鸡改刀还原成整鸡形,下面垫上洋葱丝,装入容器一侧,并刷上芝麻油,撒上花椒面即成。


蒜香味


原料


饲养秧鸡1只(约300克)、姜10克、葱15克、大蒜150克、绍酒10毫升、盐5克、高级清汤100毫升、蔬菜200克(广州胡萝卜、西芹、香菜各适量)胡椒粉1克、香菜梗50克、芝麻油、十三香各适量、干红花椒20粒


加工


1.把秧鸡治净,去掉汗皮、翅尖、脚爪。

2.盐和干红花椒炒香。姜、葱、大蒜、蔬菜加入高级清汤搅成蔬菜汁,加绍酒、胡椒粉、十三香兑成蔬菜码味汁。

3.把鸡放入容器中,用花椒盐搓抹鸡身,肉厚处多搓,搓后倒入蔬菜码味汁和剩下的盐,码味2小时。


烹制


1.用油套热法或蒸气套热法烹制,待秧鸡骨松、翅裂熟透后取出。

2.将制好的秧鸡改刀还原成整鸡形,下面垫上香菜梗,装入容器的另一侧,刷上芝麻油即成。


特点:

一菜双味,鲜香奇特,古之韵味盈满舌间。

说明:

1.古时候并无十三香,但十三香里面的调料古时就有,为了方便操作,这里就不一一列出,简单以十三香代替。

2.《华阳国志》说川人“尚滋味,好辛香”,但古时并无辣椒,如果为了增加辛辣味,可在搅码味汁时加入食茱萸或苦芥。

3.高级清汤是用猪骨、猪瘦肉、老母鸡、老鸭、鱼头、火腿等鲜香食料吊制成的汤汁。

4.鲜花即牡丹、芍药、月季、茉莉、桃花等不同季节可食的花。

5.除了秧鸡,也可用野鸡、鸽子、野鸭、小仔鸡等作主料。


丙穴鱼


“丙穴鱼”即雅鱼,是雅安青衣江中特有的鱼类。鱼身青黑修长,肉嫩味美。传说中女娲在补天时,将一把宝剑落入江中所化而成。鱼头中有一枚酷似宝剑的骨刺,剑柄、剑刃栩栩如生。宋代宋祁诗云: “二丙之穴,阙产嘉鱼。鲤质鳟鳞,为味珍硕。”盛赞雅鱼之美。他在《益部方物略记》里说: “丙穴在舆州,有大丙山小丙山,鱼出石穴中,今雅州亦有之,蜀人甚珍其味。”


古人食雅鱼,特别是唐宋时代,多是原汁原味地食鱼脍,或拨沸脍,或清炖清蒸,也有用苦芥清炖的,加菇、菌、山笋之类清炖的。


拨沸丙穴鱼


以“拨沸法”烹丙穴鱼,更能保持丙穴鱼的原汁鲜味。宋代诗人陆游在《梦蜀》诗中有“堆盘丙穴鱼腴美,下箸峨眉栮脯珍”句,即是食丙穴鱼脍。食时用峨眉山的竹笋相佐,味才更美。


原料


鲜活雅鱼1条(500克左右)、上等羊肉汤1升、金针菇50克、混合油25克、葱白15克、姜25克、鲜花椒25粒、香菜5克、绍酒10毫升、盐3克


加工


1.丙穴鱼治净,去掉头尾,对剖两半,剔下鱼骨,鱼肉切薄片入盆。

2.姜切丝、葱白拍破,放入鱼肉片里,再加鲜花椒粒、绍酒、盐拌匀码味。

3.金针菇去掉根部,只留顶部约5厘米,洗净了沥干水分待用。香菜洗净,沥水后切碎了待用。


烹制


1.把金针菇整齐码入盆内,再将码好味的鱼片拣去姜、葱、花椒粒,整齐码在金针菇上面。

2.炒锅烧热后放入混合油,五成热时,下丙穴鱼头、鱼尾、鱼骨,炒出香味后,将码味的姜丝、葱白、花椒粒拣起入锅,稍翻炒后即加入上等羊肉汤,熬至鱼头肉酥软,捞出鱼头、鱼尾、鱼骨及姜、葱、花椒粒,将沸汤倾入鱼片盆内,再将鱼头堆在上面,撒上香菜碎即成。


特点:鱼肉脆嫩,汤浓鲜香。

说明:

1.垫底料除金针菇外,也可用各种菌类、笋片等鲜香、脆嫩的食材。

2.鱼肉除切片外,也可切丝。

3.上等羊肉汤即用羊头、羊骨及羊肉熬制出的汤汁。不喜羊肉的,亦可用鸡、鸭或猪肚、牛肉汤等。只用丙穴鱼头、尾、骨熬汤也可。

4.喜味重者,可在汤里放一点盐和胡椒粉。



松茸丙穴鱼


松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香气扑鼻,被视为“食用菌之王”。用松茸煮丙穴鱼,也应了宋代诗人陆游在《梦蜀》诗“堆盘丙穴鱼腴美,下箸峨眉栮脯珍”句。实则就是既食河鲜也食山珍。


原料


鲜活雅鱼1条(500克左右)、鲜松茸菌50克、混合油35毫升、鲜汤750毫升、泡姜15克、泡菜叶20克、鲜花椒10粒、香葱节5克、绍酒10毫升、胡椒粉5克、盐3克


加工


1.把丙穴鱼治净并去掉头尾,对剖两半后,宰成块,入盆加绍酒、胡椒粉、盐拌匀码味。

2.把泡姜切片和泡菜叶切碎后,挤去水分待用。


烹制


1.炒锅烧热,放入混合油,下泡姜、花椒粒、泡菜叶炒香,再下鱼头炒至鱼头断生,下高汤、鲜松茸菌熬至鱼头肉酥软,关火晾凉。

2.将码好味的鱼块放入已凉的鱼头汤里边,开火煮至汤大沸时,撒上香葱节即成。


特点:鱼肉鲜嫩,汤香味醇。

说明:

1.鲜汤即事先熬制好的羊肉汤、猪骨头汤、鸡鸭汤等。也可直接用清水。

2.除松茸菌外,平菇、香菇等均可。

3.若无鲜松茸菌,用干松茸菌也可,但泡发时间一定要掌握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卤猪头肉的做法大全
家常菜谱大全178
狗肉的做法
实用烹饪知识集锦及冷菜调味汁配制
卤猪头肉的制作方法
让无数杭州人疯狂的杭州酱鸭制作工艺,一次性分享给你四种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