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个园主人黄至筠秘闻
userphoto

2023.01.24 安徽

关注

黄至筠(1770-1838),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两淮盐商“首总”。黄至筠是位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关于他的资料也比较少见。扬州学者方晓伟通过研究《尊甫个园公家传》、《清代硃卷集成》等多种资料,撰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解密黄至筠的文章,记录了很多黄至筠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本报节选部分,以飨读者。

身世传奇

湛真寺老和尚投胎

大约在乾隆三十年前后,在杭州到淮安的大运河上,经常往来着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商人,他就是黄凝。和别人整船整船地贩运茶叶、丝绸、布匹和山货不同,黄凝的货物很简单,常常是一个蓝布包袱,里面装着杭州新出的各式各样的书籍,间或也有一些明版的旧书。为了节省铜板,黄凝到淮安贩书,通常是不住客栈的,总是来到湛真寺投宿。久而久之,黄凝和湛真寺的老和尚闻谷成了交情很深的好朋友。闻谷老和尚是一个道行很高的人,据说会看相,常对黄凝说:“你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我来生会当你的儿子。”当时,黄凝没把闻谷的话当回事。

过了若干年,黄凝捐了一个直隶赵州知州的官,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上任。一到赵州,黄凝就生下了第二个儿子黄至筠。小妾诸氏临盆的那天晚上,黄凝突然看见一个老和尚领着十几个人,抬着一口朱漆棺材进了自己的寝室,黄凝既诧异又恼怒,还想看个究竟,于是蹑手蹑脚地跟了过去。谁知恰在此时,内室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黄凝恍有所悟地说:“闻谷先生,你果然来啦?”话音刚落,婴儿的哭声立刻就停了。消息从黄府传出来,许多人都知道了黄至筠是淮安湛真寺闻谷老和尚投胎转世而来,曾任两江总督兼两淮巡盐御史的孙玉庭专门写过《湛真寺老僧投生记》叙述这件事。

龆龄少年

如愿当上两淮盐商首总

乾隆四十九年(1784),黄凝死在广东雷琼兵备道任上,黄凝为黄至筠留下了一个大哥至慧,三个弟弟至廉、至馥、至端,还给弟兄五个留下了一百万两银子。这一年,黄至筠只有十四岁。大哥把父亲留下的一百万两银子藏匿了起来,只给黄至筠三万两银子,让他去自谋生路,结果黄至筠初战失利,连三万两银子的本钱都被人骗去了。

十九岁的黄至筠千里迢迢前往北京,求见父亲的好朋友,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梁肯堂,梁肯堂为黄至筠写了一封介绍信,把黄至筠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当时正在北京的两淮巡盐御史恒宁,还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黄至筠。恒宁发现黄至筠不仅思路清晰,语言很有条理,而且对当时两淮盐务的状况乃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恒宁听罢大喜,就拜折上奏乾隆皇帝,推举黄至筠为两淮盐商的“首总”。

由于有两淮巡盐御史的推荐,黄至筠很顺利地来到了扬州,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两淮盐商的首总。嘉庆元年(1796),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农民起义,黄至筠带头请求用自己的钱财购买军需装备、自己募集运输队伍将这些装备送往前线,得到了嘉庆皇帝的嘉许。嘉庆初年的捐输报效,让黄至筠花费了数十万两银子。捐输以后,黄至筠的官职,“由府道加赏至运使衔,长子某、次子奭皆为部郎。”

“孝女碑”案

黄至筠化解扬州文字狱

嘉庆三年(1798),仪征发生了“孝女碑”案,轰动一时,甚至差点酿成扬州官场上巨大的文字狱,将一场大狱消弭于无形的这个人,就是当时年仅28岁的黄至筠。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四十二·列女》载,在仪征,这一年正月十八的晚上,新柏街的木匠张天相,因为邻居不小心引起的火灾殃及其家,被大火困在家中,张天相是个肥胖病患者,平时的饮食起居都要依靠女儿张巧姑来照顾,当众人纷纷逃命的时候,十四岁的巧姑大喊着背起父亲,意图冲出火场,恰在此时,张家的房屋轰然倒塌……天亮以后,人们拨开灰烬,找到了张氏父女的遗体,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巧姑已经把父亲背在了背上,正试图用力站起,父女俩的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张巧姑火中救父的事情很快就在扬州和仪征的官场上和幕府中传扬开来,文人墨客们纷纷吟诗作赋,当时的两淮都转盐运使曾燠写了纪念碑文和长诗《仪征张孝女行》。当以曾燠的名义撰写的碑文传出后,征瑞幕府中的一些清客和当时两淮盐商八大商总当中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碑文中“大道之衰,名教偶存于闺秀,天性之薄,真诚不丧于童年”这两句话,断章取义,大做文章,怂恿征瑞上奏朝廷,弹劾曾燠,欲大兴文字之狱。当黄至筠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一方面派人赶往仪征,推倒竖立在张巧姑故居前的那座纪念碑,另一方面派人骑快马赶上并贿赂护送奏折的官兵,请他们放慢速度;自己则深夜求见两淮巡盐御史征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曾燠作了许多委婉的解释。不久,黄至筠就“因年轻未孚众望”,被两淮巡盐御史征瑞“禀退”了两淮盐商“首总”。

黄至筠坐稳“首总”宝座

三起三落

经过了十多年商场历练的黄至筠,终于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由两江总督孙玉庭、两淮巡盐御史阿克当阿、两淮都转盐运使刘沄向嘉庆皇帝联名推荐,得以再次充当淮南盐商首总。

黄至筠充当“首总”以后,经常出面与两淮盐运使司衙门的官员们打交道,处理两淮盐区食盐生产、贩运、销售中的重大问题。他曾代众商赔偿应交的盐税,其中自认的部分占多,其他商人则根据各人殷富与贫困的程度自愿认赔。这样,众盐商们也服从他的领导,“皆听命集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两淮盐商对黄至筠都是言听计从的。道光三年(1823)四月,淮南商人郑同瑞派抱告孙祥赴京到都察院呈递控状,控告淮南盐商首总黄潆泰(即黄至筠)“隐混欺蒙”,道光皇帝闻讯后,当即将此案交由江苏巡抚韩文绮、苏州织造延隆进行审理,对郑同瑞控告的“(首总)上年欺侵库项审明属实,罚赔银两,未治欺侵之罪,仍派领办事件”等十三条罪状一一进行查对核实。韩文绮、延隆于道光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上书道光皇帝,奏报处理结果:总商黄潆泰“历被散商讦控,究系众论不孚,应请将黄潆泰革退总商,作为散商,随同办运。”

在阮文藻为黄右原(黄至筠的儿子)写的《尊甫个园公家传》当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黄至筠使用“专商借领派众摊还”的伎俩,让众商为他买单。因为处事不当,黄至筠被罚三十万两白银,黄至筠和曾燠密谋,要让众散商分摊这三十万两,结果被黄至筠的仆人泄露

了秘密。以乾隆年间“首总”江春的儿子江振鸿为首的散商闹了起来,黄至筠不得已,只好自己向官府缴纳了这三十万两白银的罚款。另据《清史编年·嘉庆朝》载,黄至筠被罚并不止一次。

黄至筠虽然被革退总商,但是郑同瑞之流并不服输,又通过某官向嘉庆皇帝上奏,要求“饬查商蠹”,道光皇帝责令江苏巡抚韩文绮严查。道光三年(1823)十月二十四日,韩文绮再次向道光皇帝上奏,建议黄潆泰“可否仍照前奏”处理;镜澄和尚“妄谈休咎,惑众招尤,亦有不合,业已病故,应毋庸议”。

道光五年(1825)三月三日,两淮巡盐御史曾燠上奏道光皇帝:“商黄潆泰可否恩准复充总商,与各总商轮流值月办公。”

落日辉煌

最后一搏“盐引”钱

道光皇帝继位以后,纲盐法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盐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道光十二年(1832),朝廷裁撤两淮巡盐御史一职,改由两江总督兼任。新任两江总督兼两淮巡盐御史陶澍首先在淮北推行票盐法,避免了“纲盐法”体制下大盐商世袭食盐贸易,垄断盐利的局面。

虽然黄至筠在支撑着两淮盐商的残局,但败局已成定数,煊赫一时的两淮盐商败落已成必然。然而,老谋深算的黄至筠不愧是商战中的高手,为躲避灾难,他使出浑身解数,作了最后一搏。道光十二年,当“票盐法”还尚未获得道光帝认可的时候,商业嗅觉灵敏的黄至筠,通过四处打探,首先得到可靠信息。为了应付局面,他故意派人往各地收购盐引,并放风说,盐引很快要暴涨。不明就里的人以为总商这样做自有道理,纷纷跟着黄至筠购买盐引。三天之后,改革的确凿消息传到扬州,盐引价格一落千丈,而此时黄总商手头原先数十万盐引已“一引不存”。原来,在众人傻乎乎买进盐引时,他已悄悄地出清“仓位”。

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黄至筠死于扬州。昔日叱咤风云、八面威风的淮南盐商首总黄至筠,给人们留下了一丝苦涩的怀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园主人的前世今生
扬州盐商如何走向末路:清朝的盐法改革断了生路
贾府贪了林黛玉多少钱?
清朝两淮巡盐御史风光无限,详细计算任上账本却看穿其度日如年
乾隆国舅高恒:建五亭桥迎皇帝南巡 因贪入狱病死
清史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