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历史名人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历史名人-⑵  

2010-03-16 16:40:46|  分类: 第01册_0001~010 |字号 订阅

  赵 云:(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五虎上将”之一。

  赵云小时候所生活的赵庄,便时常受到山贼的侵扰。每次山贼到来的时候,村民都不得不躲进附近的山洞,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

  有一天,当赵云与好友夏侯兰、樊娟一起避难的时候,不觉萌发了学习武艺、投靠仁武之师,以拯救天下百姓的念头。当山贼离村之后,赵云便回家与哥哥赵峻、嫂子樊秀商量习武之事。几经思量之后,赵峻与樊秀终于同意了弟弟的想法,允许他找常山顶上的仙长学习武艺。赵云于是高高兴兴地去找夏侯兰一起上常山,好友樊娟一直将他俩送到山脚之下才回去。

  武艺学成后,赵云起初跟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坡,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当他身负重伤,冲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赵云为牙门将军。不久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黄巾起义,本郡人推举他率领义从吏兵往投公孙瓒。时袁绍自称冀州牧,吏民皆往从之,公孙瓒深以为忧。见赵云来附,很高兴,对他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赵云不客气地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公孙瓒无话可说。从此,赵云便随公孙瓒征战。

  当时刘备也正依托公孙瓒,见赵云此言,大为惊奇,便与他深相结纳。公孙瓒派刘备帮助田楷抵拒袁绍,赵云随同前去,为刘备执掌骑兵。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辞公孙瓒还乡。刘备料他此去不返,因与握手言别,殷勤叮咛。赵云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

  后刘备投奔袁绍,赵云前去找他,两人在邺城见面。刘备与赵云同床眠卧,秘令赵云招募兵土。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让他们都说是左将军刘备部下,袁绍始终被蒙在鼓里。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赵云亦追随。

  赵云以骁勇善战著称,他曾以数十骑抗拒曹操几十万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被曹操追赶,在当阳长陂(今湖北东阳)血战,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着那人喝道:“子龙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回来。原来,他在乱军之中手抱弱子(后主刘禅),保护甘夫人(后主之母),使二人得脱于难。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此役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江南,立有战功,被任命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取代原太守赵范。赵范有一寡嫂樊氏,有国色,赵范想宠络赵云,欲把其嫁于赵云,被赵云拒绝,并说:“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时有人相劝赵云娶之,赵云说:“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后赵范果然叛逃,并没有影响到刘备对赵云的信任。

  赵云不仅处事谨慎,而且严于律己。当初在博望作战时,赵云擒获了曹操的部将夏侯兰。夏侯兰与他是同乡,少小相知。赵云了解他明于法律,就向刘备举苏他做军正。可是,等到夏侯兰得到任用,他为免结党营私之嫌,反不再与夏侯兰亲近了。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庞统入益州(今四川),赵云留在荆州,领留营司马。时刘备夫人孙氏为孙权之妹,骄纵自大,常率领吴兵官吏纵横不法。刘备认为赵云有威信,定能够整齐内部纪律,所以特别命他执掌宫内事务。

  孙权闻刘备西征,就派船队到荆州去迎自己的妹妹,而孙夫人也想带着刘备的儿子刘禅(阿斗)回东吴。赵云听到消息,便与张飞勒兵截江,夺回了阿斗。这就是历来为人称道的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

  刘备从葭萌回攻刘璋,时庞统已死,刘备便召诸葛亮入川。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逆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到达江州(今四川江北),诸葛亮命赵云从岷江而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于成都。益州平定,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

  益州既定,刘备欲以成都的屋舍及城外的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反对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刘备当即同意。

  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将夏侯渊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为黄忠所斩,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由于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系益州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农历3月曹操发兵二十万经斜谷(今陕西眉县)来争夺汉中。沿途派兵占据险要之地,欲寻刘备主力决战。刘备采取据险避战的办法,始终不与曹操主力争锋。曹军把粮米运到北山之下,堆积如山。

  黄忠认为敌粮可取,引兵前去,但过了约定时间,尚未回营。赵云率数十骑兵巡逻,与曹魏大军猝然相遇。赵云突遇大军,丝毫不乱,挺抢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兵心惊胆战,不敢逼迫,赵云且战且走。曹兵始遭赵云猛然冲击,阵势散乱,旋即便围拢起来。赵云奋力,杀出重围,已靠近自己营寨。见部将张著在敌阵受了伤,又重新杀入重围,救助张著,溃围而出。赵云从容退至营中,曹军在后紧紧追赶。赵云命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兵疑有埋伏而引退。赵云命鼓手擂鼓,其声震天。又命以劲弩射魏兵后卫。魏兵惊骇,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第二天,刘备特意来到赵云昨日作战之处,指点评说,欣然赞誉“子龙一身都为胆”。于是,犒赏三军,欢宴至晚。军中将士愈发佩服赵云,称其为虎威将军。同年农历11月,吴主孙权遣大都督吕蒙奇袭江陵,歼蜀前将军关羽。刘备大怒,欲征讨东吴。赵云相劝道:“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刘备不听,率军东征,留下赵云督江州。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所败时,赵云急忙率军接应,但兵至永安时,吴军已退。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赵云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旋即升任镇东将军。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军汉中。

  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赵云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公元228年)随军攻取关中,后分兵抗拒曹真主力,因寡不敌众,退回汉中。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扬言经过斜谷,曹真调大军在斜谷抵挡。诸葛亮命赵云、邓芝前去迎战,而自己则率兵进攻祁山。赵云、邓芝兵力太少,敌军势大,因而在箕谷失利。由于他们聚众固守,才没有大败,赵云率军回国,被贬为镇军将军。

  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邓芝答:“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赵云有军资余绢,诸葛亮让他分赐将士。赵云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诸葛亮对此大为赞赏。赵云谋身谋国,公忠审慎,可见一班。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于成都无疾而逝,逝世时全身无一伤痕,肤洁如婴。后主下诏说:“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大将军姜维等人认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赵云逝世后,其子赵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为牙门将,随姜维沓中,战死。

  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一公里的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两米半、宽一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为宏扬民族文化,重现赵云雄姿,正定县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赵云庙,并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十二亩,总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组成,新庙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连成一片、相得益彰。赵云庙的落成开放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赵云文兼备,智勇双全,在蜀国的将领中,是出类拔萃的。此外,他力排众议拒绝分封园地桑田、力谏刘备不可东征等都,可以说是有政治眼光的,特别是后者,很具有战略眼光。

 

  赵文渊(生卒年待考),字德本;南阳宛人(今河南南阳)。著名北周书法家。

  赵文渊曾任丞相府法曹参军,擅长楷、隶书,当时的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题榜有功出任赵兴郡守。

 

  赵 胜(公元前?~前251年),号平原君。著名战国四公子之一,惠周文王、孝成王时期的宰相。

  赵胜一生善于举贤任能,广揽人才,拥有宾客三千,形成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毛遂便是其中之一。其佣人因抗税而被赵奢杀死九名,赵胜反以奉公守法而荐升赵奢。

  在国难当头时,赵胜不顾个人安危,出使楚国、魏国,签订联合抵抗秦国的协定。当邯郸危在旦夕之际,赵胜令其妻、妾、奴婢编,入士卒效力,并散其家产以慰劳士兵,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斗志。赵胜一生为赵国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史称“翩翩浊世佳公子也”。

 

  赵 歧(公元108~201年),初名嘉,字邠卿、台卿;京兆长陵人(今陕西咸阳)。著名东汉经学家。

  赵歧曾任并州刺史,因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党锢之祸”被免职。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有《孟子章句》传世。

 

  赵 奢(生卒年待考),邯郸人(今河北邯郸)。战国时著名赵国将领。

  赵奢勇敢善战,被赵国国君封号为马服君。

  他原为赵国的田部吏,因刚强正直,执法如山,被平原君赵胜举荐而受赵王重任。他曾率军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在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他率军抗秦、燕、齐等国,战功卓著。逝世后葬于邯郸城西紫山,后人改称马服山。

 

  赵 壹(生卒年待考),字符叔;汉阳西县人(今甘肃天水)。著名东汉辞赋家。

  赵壹为人耿直,狂傲不羁,因此受地方乡党所排斥,屡次得罪地方豪强,几乎被杀,后经友人救援方免。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任上计吏,见司徒袁逢,长揖不拜。司徒袁逢等人为他延誉,名动京师。后西归,公府十次征召皆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刺世疾邪赋》是赵壹的代表作。赋中以激愤的感情揭露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指斥统治者不顾“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的贪婪本性,并对弥漫于当时官场上的“舐痔结驷”、“抚拍豪强”的丑行作了辛辣的讽刺。他敏锐地感觉到汉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说“安危亡于旦夕,肆嗜□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积薪而待燃?”这篇赋语言犀利,感情激烈,对现实的揭露颇有深度;在风格上,变汉赋的板滞为疏荡、华丽为通俗。篇末假托秦客和鲁生所作的两首五言诗,抒发了刚正之士不能见容于时的强烈愤慨,形象生动,风骨遒劲,是东汉五言诗中的佳作。

  《穷鸟赋》是为答谢友人救援而作。赋中以“飞丸激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的穷鸟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受迫害的窘境。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二卷,已失传。今存诗文收录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赵 高(公元前?~前207年),赵国贵族,后入秦国为宦官。

  赵高到秦国后曾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逝世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迫秦始皇长子嬴扶苏自杀,另立秦始皇次子嬴胡亥(嬴子婴)为帝,并自任郎中令。

  赵高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赵高又设计杀害李斯,成为秦国丞相。不久被子婴杀掉,并诛灭三族。

 

  赵汝愚(公元1140~1196年),字子直,宋太宗长子赵德崇七世孙;饶州余干人(今江西余干),祖籍浙江嘉兴府崇德县。

  赵汝愚宋乾道二年(公元1126年)二十六岁时应试进士科,一举夺魁。次年任宣义郎,不久派知信州,接着知台州,后又任江西转运判官、敷文阁侍制。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后任四川制署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职。五十四岁时,因扶立宋宁宗有功,迁右丞相。不久,赵汝愚遭权臣韩佗胄忌恨排挤、陷害,左迁远东节度副使,贬谪至永州,后病逝于赴永州的途中。

  赵汝愚为人清正廉洁,品格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尊崇儒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他结交的师友如张式、朱熹、吕祖谦、汪应辰、胡铨等都是正派官员或学者名流。对于他们抗敌、施政方面的主张和建议,赵汝愚总是仔细倾听,以资政鉴。生活上极为节俭,史书记载:“自奉养甚薄,夕阳郎时,大冬衣布裘,至为相应变亦然”。“聚族而居,门内三千掼,所得廪给,悉分与之。菜羹疏食,恩意均洽,人无闲言”。著有《太祖实录举要》、《笃行事实》、《宋名臣奏议》等三百卷,诗文十五卷。他曾先后两次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职务,对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次是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农历5月,赵汝愚以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农历12月离任。在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四年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他上书说,“州西旧有湖(今杭州西湖),溉民田数万亩,后为豪猾淹塞为田,遇旱则西北一带高田无从得水,遇涝则东南一带低田沦为巨浸。汝愚请复开浚”。从“臣照得本州地狭民贫,全仰岁事丰登,田畴广殖,小有荒歉,难以枝梧。况田并湖,弥望净是负郭良田,自从水源障塞之后,稍遇旱干,则西北一带高田,凡数万亩皆无从得水。至春夏之交,积雨霖淫,则东南一带低田,发泄迟滞,皆成巨浸。致使一方人口白纳税租,而所谓池户者,公然坐享重利。第以圭撮稍入,其为利害,大不相侔矣。今来若不申明,则诚恐向后转见堙废,难以兴复”的疏文来看,足见其对民众生活际遇的深切关注,后“朝廷从之”。这年冬天,赵汝愚即从州库提钱数百缗彻底开浚西湖,使受利的三县(闽、侯官、怀安)民田达一万四千四百余亩。第二年(公元1184年)农历8月福州霾雨两个多月,三县民田幸赖西湖而不受涝。理学家、赵汝愚的师友朱熹有《次赵汝愚开西湖》二首诗加以称道,其一是:“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共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闲来且看潮头入,乐事宁忧酒盏空。会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从“创见犹惊鹤发翁”之句可以看出朱熹对赵汝愚疏浚西湖极为称赞和欢喜。赵汝愚还在福建推行以发给粮米劝谕民户自来附籍的办法,此举一方面可扩大在籍人户,使之安居,另一方面又以粮米赈济穷人,使之乐业,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目的。

  赵汝愚第二次入闽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在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这年农历11月他“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再知”福州。这次任期不到一年时间,赵汝愚于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农历10月被朝廷“召为吏部尚书”。此次任职时间虽不长,但留下赵汝愚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他于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农历9月20日与林择之、姚宏甫等人登游福州鼓山时吟诵的。全诗是:“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虚栏独倚更徘徊”。抒发了赵汝愚在多年政治生涯中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和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如今这首诗在福州鼓山仍有摩崖石刻留存。因为任期短,有关赵汝愚的记载十分有限,业绩也不多见。但从楼钥《攻媿集》卷九十四《周必大神道碑》“赵汝愚在福州,百废俱举,孜孜国事,殆不多得”的记载看,人们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福建人民对赵汝愚在福州任职期间所做的贡献是非常认可的。当时福州府学中门之东建有“名宦祠”,赵汝愚和蔡襄等人就以“名宦”被后人所景仰。从《福建通志?名宦》前的序言“晋、唐以还,若严高、李茸之兴地利;李椅、常衮之振儒风;蔡襄、辛弃疾、赵汝愚之补偏而救弊”等文辞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荆国大长公主:(生卒年待考),女,赵氏.著名宋太宗赵炅之女。

  荆国公主自幼文静淑贤,很少外初游玩。宋太宗经常发给公主们珠宝,令女儿们自己择取,以观其志,荆国公主独无所取。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封万寿长公主,后来改封随国长公主,下嫁给都尉郴遵勖。宋朝选尚者降其父为兄弟行,但当时郴遵勖父亲郴继昌亡恙,荆国公主因继昌生日以舅礼谒之。宋真宗听说后,密以兼衣、宝带、器模式币助其为寿。郴遵勖的宾客皆一昌贤士,每当大家聚集时,荆国公主必亲自关照他们的饮食。当时有盗贼常进入荆国公主府第,宋真宗命有司讯捕了一大批嫌疑犯。荆国公主请出所有被逮的嫌疑人,私下以金钱巧妙地招募检举者,果然找到真盗,按大宋律法,盗贼当死,荆国公主又请王命减免了他的死罪。荆国公主后来历封越国长公主、宿国长公主、鄂国长公主、冀国长公主。宋明道元年进封魏国长公主。

  后来郴遵勖外出驻守许州后不久,忽得急病,荆国公主急欲驰往看视,她的手下说:须得奏报皇帝方可出行。但荆国公主爱夫心切,等不得上报就只身而往,仅携带侍五六人。宋真宗知道后,急命手下传令沿途诸县军队护卫荆国公主车辇。后来郴遵勖病逝,荆国公主为夫居丧,衰麻孝衣常在身。丧事之后,不再为自己做华丽梳妆。后来,宋真宗亲自为她簪花,荆国公主推辞到:“我已经发誓为亡夫素孝,绝不再粉妆了已经很久了。”

  有一此,因洗浴时摔了一跤,跌伤了右肱,宋真宗遣内侍要重责侍者,荆国公主说:“我早就体衰力弱,不任步趋,这不小心摔跤之事不是左右侍从之过。”于是,那些侍从都被免去了责罚。

荆国公主善笔札,喜图史,能为歌诗,尤善女工之事。她经常告诫自己的每个孩子要以“忠义自守,无恃吾以速悔尤”。她还善良地视其他孩子如同己出。

  后来荆国公主的眼睛得了病,宋真宗诏选名医一同来诊视,自后妃以下皆至床前候问。宋真宗亲自用舌舐其目,左右皆感泣。宋真宗哭告众人:“我兄弟姐妹共有十四人,如今只有大公主这个姐姐,奈何得了这样的病!”后来,宋真宗询荆国公主的子孙们需要什么,荆国公主训斥孩子们说:“尔岂可以母病邀赏?”宋真宗赏下白金三千两,荆国公主坚辞不受。宋真宗因此感叹地对大臣们说:“大公主的病就是换给我,我也绝不躲避。”后来,荆国公主虽然失明了,但她坦然对待,并告诫子孙说:“你们的父亲遗令,教家中柜子里没有储积金玉,平时衣服有几套就够了。我逝世后你们也当如此。”

  宋皇祐三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宋真宗亲临奠祭,辍朝五日。追封为齐国大长公主,谥号“献穆”。宋徽宗时改封荆国大长公主。宋政和年改封献穆大长帝姬。

 

  赵 葵(公元1186~1266年),字南仲,号倍庵;衡山人。著名南宋政治家、书画家。

  赵葵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等,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农历4月为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宋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封为卫国公。

  赵葵擅画,以墨著称;山水注重写实,笔迹整饬,工致不苟,造景幽深恬静,墨色分明,虚实相生,元近得宜。

  赵葵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逝世,终年终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傅,谥号“忠靖”。

 

  赵汝适(公元1170~1231年),字伯可,出身于赵宋宗室,是岐王赵仲忽元孙,安康郡王赵士说曾孙,银青光禄大夫赵不柔之孙,赵善待之子;上距宋太宗八世,即赵炅的八世孙。浙江台州临海人。

  赵汝适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以父荫补将仕郎开始登上仕途。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中进士后,历任湘潭县丞、绍兴府观察判官、武义知县、临安府通判、南剑州知州、福建路市舶提举、饶州知州等职。他在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又兼泉州知州和南外宗正事之时,农历9月以散朝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市舶司设在泉州),次年(公元1225年)农历7月兼知泉州,同年农历11月兼知泉州南外宗正事,一身兼三职,可知南宋朝廷对他之倚重。他自己则利用闲暇之时,遍访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商人,了解其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物产和社情民俗等,并于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完成泉州海交史专著《诸蕃志》一书。

  赵汝适著述《诸蕃志》目的有二:其一是南宋朝廷置官(指提举市舶)于泉(州)、广(州),以司互市,“盖欲宽民力而助国朝”。自宋建炎二年~宋绍兴四年(公元1129~1134年),泉州舶税达九十八万元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泉、广两市舶司岁入二百万缗。直至宋庆元之前,其时泉州“田赋登足,舶税充羡,称为富州,通融应付,未觉其乏”。从以上史实可知“助国朝”确信无疑,但是宽民力则不敢妄断。其二是为有识之士提供了解海外诸国情况的资料,“山海有经,博物有志,一物不知,君子所耻”。又说“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畜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名曰《诸蕃志》”。

  《诸蕃志》的内容分上下两卷,上卷《志国》,下卷《志物》。《志国》五十八个(包括地区),按各国的地理位置(即方位),分为东北方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新罗等;东南的交趾、占城、真腊等;南方的南洋群岛的麻逸、三屿、渤泥、婆、三佛齐等;西南的马来半岛的南毗、故临和印度半岛的细兰等;西方入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黑衣大食白达等;再沿阿拉伯半岛海岸向西入红海,或到达非洲东岸的层拔,弼琶罗等;或越过苏伊士峡地,入地中海到达欧洲。这条跨越洲际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线,即是现今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其中包括从泉州港出发至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航行时间。如《志国?占城国》云:“自泉州至本国(占城国),顺风舟行二十余日程”。又如《志国?大食国》云:“自泉州发船,四十余日至蓝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发,顺风六十余日方至其国”。《志国》还记述各地区的物产、风俗民情。如记述当时台湾省(时称琉球),其风俗是男女皆以白绳缠发,织藤为笠,有刀、枪、弓箭、剑、鼓之属。无赋敛,有事则均税。视月盈亏以记事。曝海水为盐,酿米曲为酒。尤多猪、鸡,无牛、羊、驴、马。耕地时先用火烧,然后引水灌注,手持一种数寸长的锸(农具)耕地。地产黄腊、土金、尾、豹脯等,运往三屿(今菲律宾)等地贸易。又如《志国?毗舍耶》云:“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这就清楚表明南宋时,台湾省地区在行政上已隶属中国泉州管辖。

  下卷《志物》,记载了从各国各地区运进泉州港种类繁多的商品,其数量说法不一,但以香料为大宗则是无疑的。如乳香、脑子(龙脑)、安息香、沉香、檀香、生香、丁香、没药、降真香等香料。志书对这些香料的产地、性状、制作和用途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可作为《宋史》的补充。又记载了泉州运往各国各地区的商品。以丝织品、瓷器为大宗,其次为加工的金属产品,如金银器皿、铜铁制品、中药材等。从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及加工的技术,制作的工艺水平来看,明显地反映出宋朝中华文化居于交往各国各地区的前列,这也就是外商云集泉州港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汝适著作的《诸蕃志》从多角度、多层次真实记载了泉州港在南宋时的繁荣景象,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赵之廉(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书画家、篆刻家。

  赵之廉的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画画皆佳,善金石考据。他的画以花鸟画为佳,笔调涵有金石气,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朝末期三大画家”。

 

  赵之堔:(公元1781~1860年),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宝月山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赵之堔布衣终生,擅长金石文字,晚年信佛常画佛像。

  他书法篆、隶、行、楷自成一格,篆刻师从陈豫钟,取黄易、奚冈、陈鸿寿等各家之长,集浙派之大成,所作章法平稳,印文秀美,用刀挺拔,印款涩辣。被后人作为学习浙派刻印的蹊径,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补罗迦室集》、《补罗迦室印谱》传世。

 

  赵 翼(公元1727~1810年),字云菘,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著名清朝诗人、史学家。

赵翼在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殿试拟为一甲第一的状元,曾被清乾隆帝以“清立国以来陕西未有状元为”由,将他与一甲第三名王杰对调为探花。

  赵翼在年轻时即享有文名,以“捷悟”著称。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举人中明通榜,选用内阁中书,两年后入直军机处。后历任方略馆纂修,官,镇安府、广州府知府,广西兵备道。曾因在广州任上处理海盗案时,未曾按律将一百零八名罪犯全部处死,而是酌情轻重判刑,仅杀了三十八人,因此而遭弹劾,被降一级使用。后以母病辞归乡里。

  赵翼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时称“江左三大家”。诗风情晰畅达,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认为“大凡才人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也”。著有《瓯北诗集》、《瓯北诗话》。

  赵翼更长于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列为史学三大名著。这部对正史作综合研究的史籍,其可贵之处在于将“古今风会之递变,历代之治乱兴衰,归纳专题,加以论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或政治特点。他的史学影响深远,日本史学家曾投票选他为史学十杰之一,有《瓯北全集》行世。他对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延寿(生卒年待考),常山人(今河北正定),原来姓刘,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

  其父亲做过县令,小时候,赵延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战火烧到他的家乡,父亲的辖地被沧州节度使刘守文的部队攻占,他和母亲落入刘守文的属将赵德钧之手,小时候的赵延寿长得异常清秀,而且聪明伶俐,招人喜爱,有些武艺,又能做诗,他有两句诗在当时被人们广为流传,就是“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因此赵德钧非常偏爱,将他收为养子,于是他便改姓为赵。

  在刘守文被刘守光打败之后,赵德钧也投降了刘守光,但他对刘守光的所做所为看不惯,觉得在他手下做事没有什么前途,也看出刘守光是在走一条自取灭亡的路,于是就偷着跑了出来,归附了李存勖。李存勖很器重他,让他领兵一起参加了灭梁的战争,赵德钧立下大功,被李存勖任命为北方重镇幽州和沧州节度使。赵延寿跟随养父长大,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看上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赵延寿便开始飞黄腾达起来,官职一级级地向上跃升,一直到枢密使,并兼任徐州节度使。

赵德钧因为养子的关系,也成了李嗣源器重的大臣之一。但赵德钧还是有一些政绩的,他驻守在幽州长达十几年,将幽州治理得很有生机,为后唐有效地防御了契丹的攻击。明宗对他很满意,加封他为北平王。到了后唐的末年,李从珂在皇帝之位,石敬瑭和他矛盾逐渐加深,最后石敬瑭为当北方的皇帝,勾结契丹向后唐宣战。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部队联合将后唐的讨伐军围困起来,统帅张敬达向朝廷频频求援,李从珂便派赵德钧、范延光和符彦饶分兵三路火速增援张敬达,并命赵延寿随后跟进配合。在增援张敬达的三路兵马中,赵德钧的战斗力最强,但赵德钧却讲起了条件,李从珂任命他统帅三路军队,他还不满意,又得寸进尺地提出了很过分的要求,要李从珂任命他的养子赵延寿为镇州节度使,而且要李从珂允许他的军队和范延光的混合,他的打算是吃掉这支部队,扩大自己的势力。

赵德钧这种小人行为让李从珂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通知范延光小心防备赵德钧,对赵德钧让赵延寿做镇州节度使的无礼要求,李从珂不但没有答应,还命令赵延寿马上进兵增援前线。李从珂对大臣们说:“赵德钧父子俩不思报国,反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强取官职,真是可恨!如果他们真能退敌立功,我甘心将帝位让给他。他现在竟这样目无君王,大胆要挟,到最后只会是犬兔一起完蛋!”

见李从珂不吃他这一套,赵德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目标投向了契丹,他给契丹王耶律德光送去大批财物,乞求耶律德光支持他做中原的皇帝,舍弃石敬瑭。但当时的耶律德光已经许诺了石敬瑭,因为他很眼馋石敬瑭答应给他的十六州。但看见赵德钧送来的宝物珍玩,他又动了心,加上他也害怕赵德钧截断他回草原的退路,于是便犹豫起来,桑维瀚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赶忙到耶律德光的大帐前劝说耶律德光遵守先前的诺言,又在大帐前哭诉了一天,使耶律德光下了决心支持石敬瑭,回绝了赵德钧的使者。由于增援的部队迟迟不到,结果贻误了战机,张敬达被属将杨光远杀死,然后杨光远率领后唐的军队投降了契丹。此战失败,赵德钧乘机要官和迟迟不进是主要的原因。但他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和后唐决裂,他连原来的属地也失去了,只剩下手中的军队了。为了立足,他和赵延寿攻占了潞州,权做容身之地。但他的所作所为让将士们很失望,不少将领领兵离他而去,小小的潞州也难以固守,赵德钧父子无奈,只得投降了契丹,保条性命。

赵德钧父子被押赴北方草原,受到述律后的斥责羞辱,赵德钧在一年后死在了那里,做了异乡之鬼。和他的行为比较,赵德钧之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养父死了,但赵延寿却被耶律德光重用,因为耶律德光想用汉人来统治中原,然后他再加以控制。赵延寿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从此赵延寿便充当了耶律德光进犯中原的急先锋。

在后晋末年,石重贵和契丹关系恶化,耶律德光屡次南下讨伐这个不听话的“孙子”,他让赵延寿领兵开路,答应他在平定中原后立他为帝。赵延寿便像条忠实的狗一样非常卖力。等到杜重威投降后,耶律德光对赵延寿说:“汉人士兵,都归你统领,你亲自去安抚安抚他们吧!”赵延寿领命去了,杜重威和李守贞等降将纷纷跪拜行礼,赵延寿似乎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样子。但最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耶律德光到了开封,见后晋的投降军队几万人都在陈桥一带,他怕将来后晋将士兵变,就有了斩除后患的念头。赵延寿听说后不想失去以后可以利用的军队,赶忙去见耶律德光,问他:“陛下百战之后才得到晋的国土,不知您是自己统辖呢,还是让它将来被别人夺走?”耶律德光听了不高兴地说:“朕因为石重贵忘恩负义才发兵征讨,前后五年的厮杀,几乎耗尽国力,刚得到中原,怎么不想自己统辖?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赵延寿说:“中原南边和吴国相临,西边又和蜀接壤,边境长达几千里。不久之后陛下北归,如果吴和蜀发兵中原,那这几千里的边界谁去为陛下守卫呢?如果不派兵把守,恐怕要被他人夺取。”

耶律德光问道:“朕还没有想到这些,那你说该怎么办?”

赵延寿说:“臣知道契丹的兵马善战,但不习惯南方的暑热气候,所以不能让他们去驻守西边和南边。我看不如把降卒全部改编,然后派他们到这些地区守卫。”

耶律德光犹豫着说:“以前朕也曾想杀投降的士卒,但没有执行,结果留下大患,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朕想除之以免后患。”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不听,赶忙说出了具体办法:“臣的意思不是让降卒仍然驻守河南,可以将他们连同家属迁往北方的朔州(今山西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和镇州、定州,然后每年轮流戍守黄河沿岸,这样便可免除后患了。”

耶律德光见赵延寿说的有理便同意了。不管赵延寿真实的动机如何,在客观上他毕竟将几万降卒的生命保存下来,所以后来人说是赵延寿免掉了又一次长平惨祸的发生。耶律德光虽然答应了保留几万降卒的生命,但对当初答应让赵延寿当中原皇帝的诺言却不见兑现。赵延寿着急了,让人对耶律德光说,他想当太子,以此提醒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却说:”我对于燕王没有什么舍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况是其他的事。但我听说太子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做,燕王怎么能做呢?”

为了安慰这个卖力的赵延寿,耶律德光便让人给他高官做,翰林院的人拟定了给赵延寿的一串官职,包括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耶律德光把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两个划掉了,看来他还是不愿让赵延寿职权太大,尤其是军事大权。历来的走狗们都很难得到主子的真正重用,最多是利用而已。

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建立大辽国后,也没有坐多久,一是不习惯中原的气候,但更主要的是中原军民反抗激烈,耶律德光害怕回不了老家,于是派人留守开封后,便急忙北上了,未到老家,便一命归西,回了另一个“老家”。

赵延寿见耶律德光走了,便趁机打着耶律德光的旗号,自任权知南朝军国事,这个官职就是临时的最高统帅。但被契丹新首领辽世宗耶律阮抓获,将他像原来一样押到草原,不同的是上次是他和父亲,这次仅他一个人。或许是养父的召唤吧,赵延寿最后也死在了契丹。

 

赵秉文(公元1159~1232年),字周臣,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人(今河北磁县)。著名金朝文学家。

赵秉文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金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

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元朝刘祈在《归潜志》中说:“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士领袖,自号闲闲居士云。”

 

赵 复(生卒年待考),字仁甫,称江汉先生;元德安人(今湖北安陆)。著名元朝学者。

元师伐宋,屠德安。姚枢在军前,奉诏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筮,凡占其中一艺者,活之以归。

时赵复在俘中,被姚枢发现,与之言,奇之。但赵复不欲生,月夜赴水自沉。姚枢觉而追之,在积尸间见赵复解发脱屦呼天而泣,亟挽之出。偕至燕京(今北京),以所学教授学子,从者百余人。

当时,南北不通,程、朱之书无法传播于北方。姚枢与杨惟中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选取二程、朱嘉遗书八千余卷,请赵复讲授于其中。赵复以周、程而后,其书广博,学者未能贯通,乃本照伏羲、神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颜回、孟子所以垂世立教,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所以发明绍续者,作《传道图》,而以书目条列于后。

姚枢退隐苏门以传其学,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崇信之。由此程、朱之学在北方广为传播。后来赵复被元世祖召见,元世祖问:“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赵复回答说:“宋,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元世祖感叹他的忠义之气节,不再勉强他。

赵复所著除上述《传道图》外,还有《伊洛发挥》、《希贤录》等。赵复为程、朱续传。黄百家案曰:“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诸儒叠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子龙死后700年,赵家又出了一名武将,武功高强却臭名昭著!
赵云该不该娶樊夫人?
【经典导读】《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赵云死后700年,赵家一武将远超赵云,却有辱赵家声誉,遗臭万年
赵云死后700年,老赵家又出了一名武将,武艺高强却遗臭万年
赵子龙死后七百年,常山又出了一个武将,武艺高强却遗臭万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