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大名砚赏析

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

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

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石是端砚的代表石料,在所有端石中,老坑石质量最好,所以有人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加上存量最少,所以老坑石价格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名坑,更大大高于其他坑口的石料。现在在肇庆,比巴掌大些的一方老坑砚,如果石层好,干干净净,动辄就要上万。如有好些的石眼,就要万元以上,而且加一只眼就要加一万元,十只佳眼以上的老坑砚,价格更是高得叫人咋舌。各砚行并不极力推销老坑石砚,因为你不买他买,反正皇上的闺女不愁嫁,卖得晚了说不定更合适。

(2)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距老坑洞仅二百多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于1978年底重新开采。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质量仅次于老坑,同麻子坑在伯仲间。

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肇庆市场上坑仔岩坑口所产砚台的存货,比老坑和麻子坑加起来还多。因为石质好,量稍多,价格相对而言比较合适,是三大名坑中的主打产品。

(3)麻子坑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4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下的端溪约600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

据说麻子坑是清朝时一位叫陈麻子的砚工发现的,但巧合的是,在端溪一地,也只有这个坑的石料有麻子点!这成了辩认麻子坑石的特征之一。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档。如用各自坑口的最佳石比较时,则又胜于坑仔岩。

麻子坑砚石层次清晰,分三层(亦叫三格),砚石色泽油润,青紫中略带蓝色,近似老坑砚石的色素,如不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现在市场上麻子坑石的砚台比较少。因为三大名坑的石料所剩无几,加上当地政府对这些坑口采取的封坑措施格外严厉,所以三大名坑的砚台价格只会不断攀升,应作为收藏的重点考虑。

 

第二档次 :其他坑口

 

(4)梅花坑

梅花坑采石始于宋代,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质好,下墨亦快的特点。梅花坑是端石五大名坑之一,集鉴赏、实用、馈赠、收藏于一体。以多眼为主要特征,但它和石眼不如三大名坑的精莹而翠绿,而是偏向浑黄色。

梅花坑是端石中最好辨别的石料。

因价格相对便宜,所以梅花坑砚台是销量最大的端砚之一。

(5)宋坑

端砚五大名坑的再一处就是宋坑。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开采而得名,但宋坑非指一个坑洞,而是有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好几处岩洞。这些坑口均位于市北郊七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的。

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质、石色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宋坑砚石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宋坑砚石好的石料石质细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

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这与宋坑砚石中的“金星点”有关。不过,就研磨出的墨汁的细腻、油润程度而言,宋坑下墨比起三大名坑来有所逊色。所以要书写奔放、流畅,笔力劲健的大字,可以用宋坑砚研墨,而要画严谨精致的工笔花鸟,人物画和书写工整的蝇头小楷,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磨墨则更加合适。

(6)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就转移至朝天岩附近开采。现在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上层为绿端,下层是朝天岩。

绿端石色青绿中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

(7)斧柯东

因产于斧柯山东麓地域而得名。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因一直是沙浦镇辖区,故有些人还习惯称这一带产出的端石为沙浦石(羚羊峡以东鼎湖区沙浦诸坑也称沙浦石)。现在肇庆很多人将沙浦石称之为新麻坑或斧柯东。斧柯东石质不俗,细腻,坚硬致密,石品纹理丰富,实用性很强,是送礼的佳品。

第二档次的坑口石料,因价格相对便宜,所以往往更适合用于中低端的消费人群,特别是实用或是作为礼品馈赠他人。

 

2、端石的石品

 

(1)石眼

端砚石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石眼”。

石眼,以其形似鸟兽眼而定名,有鸲鹆(ju yu)眼、乌鸦眼、鹦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态之分有活眼、泪眼、瞎眼等,按其位置分又有高眼、低眼、底眼之说。石眼在端石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被文人视为珍宝,甚至作为鉴别端石质量高低的标准。

(2)鱼脑冻

是端砚非常名贵的石品,有如受冻的鱼脑而得名。鱼脑冻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的白中略带灰黄色的。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因其非常珍贵,砚工一般都把有鱼脑冻的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一般情况下,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鱼脑冻中又多见青花。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好有直接的关系,凡是有鱼脑冻的料石必是品质特好的。

(3)青花

青花也一种十分难得而名贵的端石石品。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它是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较为清楚地显露出来。

(4)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纹装饰。端石的另一名贵石品,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蕉叶白处细嫩,石质较软,易于发墨。三大名坑中主要产于老坑。

(5)冰纹和冰纹冻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质地细嫩,形态自然。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

如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名贵的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

(6)火捺

火捺(nà)又称“火烙”,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紫中微带黑,嫩的紫中微带红。火捺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其中胭脂火捺、金钱火捺是名品,特别是金钱火捺 比较少见,最为名贵,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

(7)金线

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8)翡翠

在石料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分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9)黄龙

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坑口中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10)五彩钉

五彩钉又称五彩斑,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五彩钉十分坚硬,拒刀凿。它犹如人的老年斑,是端石中最大的石病。但事物好坏往往是变化的,它虽是石疵,但却因为是老坑独有的花纹,所以就成了老坑石的天然标签,可以以其辨别是否是老坑砚石,有时还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11)硃砂斑

硃砂斑也称朱砂钉,但称之为朱砂点似更合适,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像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肇庆市的程文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二)歙砚

 

歙石不是产于安徽省歙县,而是产于江西省婺源(wù yuán)县的龙尾山,人或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其砚以歙名行天下,是因为古歙州府治(歙县)曾是砚台主要的加工和集散地。其实婺源县历史上一直和歙县同属徽州(亦曾称歙州)所辖,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它从安徽省划至江西省。

婺源现在是全国的旅游胜地,号称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如过江之鲫。

    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唐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yù)对歙砚更是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以此砚竟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级礼品送给外国贵宾。2005 年8月,歙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歙砚是自宋以来中国名砚中唯一可以和端砚相抗衡的另一砚坛“大腕”,虽然长期以来难占上风,但两砚到谁更优秀,至今依然在专家学者和文人墨客中时有争论。

歙砚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之说,其石质优良,莹润细密,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如故,焕然一新。最后这一点,是其明显胜于端砚之处。

 

1、          歙砚的坑口

 

歙砚的坑口,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四大名坑,即罗纹坑、眉子坑、水舷坑和金星坑。这四个坑洞所出砚石纹理都不尽相同,但质地均属龙尾石中的上品。当地人习惯于把这四个坑口叫做“老坑”,同时又将其他坑口称作“新坑”。这里的“老”与“新”,既是指坑口开发的时间早与晚,也是指坑口石质的好与次。因为以上四坑都是开发最早的坑,又恰好是质量最好的坑。这是一种巧合。

第二档次的有水蕨坑、里山罗纹坑。

第三档次的有溪头坑、叶九坑、、紧足坑、碧里坑、济源坑和外庄坑。

这里一定要注意,这样的排列、比较是相对的,因为第一类坑口的并非全是佳石,而第二三类坑口的上等砚石品质有的也不错,甚至往往会超过第一类坑口的次等品。

 

2、歙砚的石品

 

    歙石的天然纹理多种多样,美妙异常,如按大类区分,可以分为5种,即罗纹、眉纹(也称眉子)、金星、金晕和鱼子:

(1)罗纹

纹理如丝绸般的旖旎,给人以素雅、莹洁的美感。其纹理有粗与细、疏与密、明与暗的区别,有着纹理所形成的多种形象特征,有着与其他砚石纹理相间的现象。如细分,罗纹又可分为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水波罗纹、角浪罗纹、刷丝罗纹、牛毛罗纹、古犀罗纹、泥浆罗纹、金星罗纹、金花罗纹、金晕罗纹、算子罗纹、乌钉罗纹、鳅背罗纹、松皮罗纹、石心罗纹、倒地罗纹、卵石罗纹等等。

(2)眉纹

也叫眉子,呈黑色,条状,如人的眉毛。底色青莹。质坚而润。眉纹有阔有细,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聚有散,等等不一,各具风采。其细分有阔(粗)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对眉纹(对眉子)、绿豆眉纹、鳝肚眉纹、雁湖眉纹(也叫雁攒湖眉纹)、海浪眉纹、金星眉纹、金晕眉纹、簇眉纹、虎斑眉纹、白眉纹、金眉纹、枣心眉纹、重眉纹等等,其中以对眉纹和雁湖眉纹最为稀少珍贵。

(3)金星

色多金黄,成点状,分布于黛青色的砚石中,犹如于空中闪烁的星斗,显得格外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疏有密,聚散不一。其细分为雨点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金圈、金花、粟米金星、谷粒金星、鱼子金星、水浪金星、眉纹金星、金晕金星、绿豆金星、雨丝金星、金线、玉带金星、金星杂银星、刷丝金星等等。

(4)金晕

色为金黄,成片或块状。它与金星一样,都是一种硫化铁之类的物质,在砚石中自然渗透所型成的形象,如同日光或月光透过云层时因光的折射作用在太阳或月亮周围所形成的光圈。

金晕从形状上分,可谓是千姿百态,如按大类分,则可分为山水金晕和物状金晕。

(5)鱼子

砚石中细小的黑褐点,分布均匀密聚,如鱼卵状。鱼子可细分为鳅背纹鱼子、茶叶末鱼子、鳝鱼黄鱼子、碎冰纹鱼子、石眼等等,鱼子中还有金星金晕等。

除五大类石品外,歙石中还有一些珍稀品种,如银晕、玉带、龙鳞、庙前青、庙前红、龟甲等。

在上述石品中,前4类属于一个档次,鱼子次之。而眉纹和金星则是歙石石品的代表,二者各有人大加推崇,究竟孰高孰下,难有定论,或者本来就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笔者曾就此事请教过婺源县一个叫叶健辉的朋友,他说就下发墨而论,眉子坑的子石(山上或洞中滚到河中,经长期冲刷浸泡过的河卵石)最好,下墨既快又细。他做砚台已有20年,在当地名气很大。凡是有好的石料,他无不用墨磨来试验。我觉得他这是经验之谈,应该可信。

歙砚的石品的丰富多彩,这就提醒歙砚的爱好者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断定料石的优劣时,首先应先注意其出自哪个坑口而不是先看其石品,换言之就是先看“出身”再看衣表。举例说,叶九坑不但出罗纹石,而且其罗纹花纹既漂亮又清晰,可是它石头的细润坚实程度比起四大名坑来,就逊色得多了(价格也低得多)。其次就是在同一坑口的质量也不尽相同,还要区分其石层、位置。

现在在婺源、歙县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人们开始更喜欢搜求、收藏一些小的歙砚,特别是用子石做的歙砚。所谓子石,就是山上冲到河中的河卵石,这些石头经过河水千万年的冲刷浸润,晶颖可爱,特别细嫩,有些甚至已失去歙石特有的金属之声。这样的石头,即使不雕为砚台,也已令人爱不释手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可能有两点,一是人们崇尚回归自然,力避过多的雕琢粉饰,二是大块的优等歙石价格往往不菲,用婺源人的说法是“抗不动”(买不起),所以人们就转而求其他了。

同端石名坑一样,歙石的几大名坑也已由当地政府下令封坑多年。现在用的砚石,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存料,再就是违禁偷挖的。笔者同婺源做砚的朋友去砚山村游览时,就遇到村民们弄来挖沟机在芙蓉渠中挖掘河石,而岸上则有不少人在看热闹或等着购买,如有好石,即时竞价拍卖,有一块比碗口略大的罗纹子石,竟然拍出12000元的高价。但这种挖掘近乎赌博撞大运,有时一两天一无所得,只好赔上人工和机械的费用。

 

 


(三)洮河砚

 

 

洮河砚因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河中或洮河边而得名。

洮砚始产于唐,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河砚取代山东红丝砚,位忝中华四大名砚,大约在南宋晚期。其之所以能在全国近百种砚台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色泽雅丽。绿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绿色在各高纯度的色光中,是眼睛最能适应和最能得到休息的色光,给人以镇定、健康、安全的感觉。

其二,滋润滑腻。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体中水份充足,手感滋润,呵之即出水珠。由于它的石质结构紧密,水份不易散发,墨贮于砚中,冠盖成珠,月余不涸,亦不变质。

其三,内质结构紧密。洮砚砚材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颗粒与粉尘粒径分界点为0.07毫米),颗粒比一般粉尘还细小。据说这在名砚中是屈指可数的。另外,洮石中还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所以发墨快而墨汁细,有光泽,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

其四,硬度适中。洮砚砚材硬度为摩氏3.5-4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适合雕琢。

其五,取石困难,尤显珍贵。宋代著名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砚辨》中这样称赞洮砚:“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1、洮河石各坑口的石理

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因坑口(矿点)的不同而各异。

(1)喇嘛崖石

俗称“窝子石”或“崖石”,是洮石中品级最高的料石,制成的砚台最为名贵。崖石的石理结构最特征是膘肥肌嫩,色泽明艳,少见瑕疵,且含大量水纹、云纹、气纹。崖石有老窟新窟之分,老窟在下,离水近,采石难。近年老窟已被石砂填埋。

(2)水泉湾石

与喇嘛崖仅一二里之隔,但石质结构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水泉石肌肤细嫩温润,色泽比崖石稍深,石膘也多为白色,另有奶油色,或土黄色中带有小黑点。其石膘层比崖石薄,纹络较清淡,有细线型水纹和淡色气纹。由于石料多接近地表,所含杂质也比崖石稍多,大多为白色玉筋瑕,其中也偶尔出现红、黄细线。

(3)纳儿石

也称“水城右边石”,石料与水泉石相近。石肤表面的膘色焦黄,大多带有小黑点(亦称 “墨溅霞”)。石理比起崖石和水泉石,显得“肌瘦膘薄”。石中杂质“筋骨”量也多于崖石和水泉石。

(4)卡古直沟石与青岭山砚瓦咀石

二者石质肌肤相差无几,前者略优于后者,质地为洮石中品。古称其为“柳叶青”有误。两处石料的石理结构虽也具备洮砚石料的基本要素,但略显干燥,筋丝纵横交错,层理较紊乱,它虽然也有黄膘、水纹,但比之崖石逊色甚多。

(5)洮河紫石

其肌理更为细腻,以喇嘛崖和纳儿村边的石料为最佳。紫石贮量极少,仅夹杂在绿石矿带边,偶尔只能碰上一两窝子。紫石亦有膘,色分黄、白、绿。以地而异,喇嘛崖紫石有绿膘的最妙。紫石脉络小,发墨亦如绿石,但其暗红带紫如羊肝的色泽不如绿石生机盎然,且矿藏贮量有限,得之不易。

 

2、          洮河石石标(膘)

 

洮砚石表层通常都带有天然石膘,它既是识别洮石真伪的标签,也是鉴别石质等级的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膘肥层厚色泽鲜丽者,石质较优,反之石质较劣。

石膘大体分以下几种:

 

(1)油脂状   形如脂膏凝成,表面油腻光滑,丰腴若脂,常附著于洮河绿石、紫石上。洮砚石料中的上品。

(2)松皮状   形如古松树皮,分金黄、土黄、淡黄等色,色泽上乘,以黄色为代表色。仅附著于洮河绿石之中。洮石上品。

(3)鱼鳞状   形如鱼鳞,分白、淡黄、肉红色。厚约2—5毫米。附著力较差,雕琢利用时容易脱落。仅产于喇嘛崖老窟之中。洮石上品。

(4)鱼卵状   形如鱼卵,色如蜂蜡、蒸粟,呈鲕状结构凝结胶著于石料表面。色呈金黄、米黄、土黄、乳白数种。附著力较强,便于雕琢利用。凡带此膘的石料,绝大多数色翠质嫩,有罕见的色纹,品级极高,是洮石中最名贵、最罕见的珍品。

(5)脂玉状   形如羊脂玉。色纯白如玉,呈珍珠光泽。质地坚硬,附著力很强,与石料几成一体,能很好地雕琢利用。石料仅产水泉湾,贮量较少。属洮石上品。

(6)蛇皮状  亦称墨溅霞膘。霞如墨溅附于石表,底色多为紫、土黄、桔红、青灰不等,以土黄为主。品级高下不一,分别为洮石中的中上、中平、中下等级。

此外,尚有洮河紫石中带有绿膘和紫红膘,最为珍稀,是洮石中的珍品。

黄膘是洮石中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膘色,带有黄膘的石料是质优量广的洮砚石料,它与翠绿的石料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姿、珍奇典雅的色彩。正是:“洮砚贵如何?黄膘绿水波!”

 

3、洮河石的石色

绿色是洮砚石料的代表色。按其色相来分类,大体可分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灰绿,此外还有暗红、淡紫,共8种:

 

(1)墨 绿    墨绿分深浅两种浓度

深色近于黑色,石质较细润,带有较多的杂质脉络及朱砂点,贮量极少。古代文人称曰“玄璞”。石质仅为洮石中的中、下品,但因其色泽晶莹如玉,故深受收藏家们的宠爱。

浅墨绿色相的石料极少。它以各种形象的线条,与石料浅纯度的绿色相对比,醒目地给石料构成多种奇幻的纹色图案。

(2)碧 绿   洮石中珍品。石色极似碧水一潭,绿色中稍显一点湖兰成份,俗称曰“鸭头绿色如鸭头绿羽,发墨效果最佳,贮墨时日最久。

(3)辉 绿  俗称“鹦哥绿”,较碧绿色相纯度显高,色稍深而隐透亮。色彩平静素雅。发墨细快不损笔毫,贮墨经久不干。石理间很少有杂质出现。贮量最广。洮石中上品。

(4)翠 绿  色如碧叶,又似湖水,绿色中稍泛天蓝淡色,色彩柔和平稳,纯度稍淡于碧绿石料。石料间通常夹杂有较多的白玉瑕和土黄色断瑕,是石料的缺陷所在。石质居中,是雕琢普及型档次砚台的理想石料。

(5)淡 绿  色似柳叶,绿中泛白,俗称“柳叶青”。石质细嫩纯净,石理间极少杂质,亦无各种纹理,通体一色。洮砚石料中的珍稀品种。

(6)灰 绿    绿中泛灰,呈石青色,色相浑浊,其绿色纯度最低。石理较粗糙,杂质筋线含量多,硬度较高。唯石料贮量最丰、采掘最易。分布于整个洮砚石料矿带的各个边缘和露头处。石料中的中、下品。

(7)暗红  色如羊肝而稍显血红,俗称“鸊鷉(音piti,是一种水鸟,形状极象鸭)血”,为洮石中的上品,可与辉绿石媲美。

(8)淡紫石  石色淡紫,通体为均匀的水波纹,石料肌理较细密,仅次于暗红色石料。硬度适中,极便雕琢。石料贮量大、采掘难度小,是理想的制砚石料,石质居洮石中等。与暗红石料历来被统称为洮河紫石,如果没有实物对比,则很难鉴别。

 

4、洮河石石纹

洮砚自宋代驰名以来,就被冠以“绿漪石”的美称。这一称谓,可以说是对洮石纹理确切形象的概括。

(1)水波纹型   洮石代表型石纹。有细纹和粗纹之分。

细纹呈现出微风徐起、水纹平缓、或密密的皱缬,或滑滑地舒展的纹路。带此种石纹的石料质地温润,同时普遍伴有油脂状黄膘。粗纹则呈现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或疏疏地涌起、或松松地下跌的线条。带粗纹的石料贮量较少,其名贵程度稍高于细纹石。

(2)云纹型   多呈不规则形的块状、带状和团絮状,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石质比粗线水波纹稍硬,劈理稍差,但通体结构均匀,所含杂质极少,也是较名贵的砚材。

(3)气纹型   纹路与云纹区别之处,在于云纹的线条边缘与基色有明显差异,而气纹则无。气纹的纹线漠糊不清,与石理基色间毫无色调线条型层次。品级位列洮石中等。

(4)点状纹型   点的颗粒有大有小,民间俗称曰:“墨溅石”或“墨点石”。为洮石中品。

(5)洮石中也有一种通体无石纹的石料, 它以纯净、细嫩、颜色浅淡见长。

石纹也是鉴定洮砚石质的标志、依据之一。它与石料中的筋络、杂线截然不同。石纹是与石体肌理浑然不可分离的成份,而杂线则是其它类岩浆侵入后造成的。洮石贵石纹而贱杂线、筋络。

洮河砚石经千年开采,本已稀缺,加之开凿之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大壑边上,采集难度极大。2008年,甘肃省"引洮工程重点项目九甸峡水库蓄水,优等洮砚石材多被埋入深水之中。“物以稀为贵”,以上原因导致洮砚的价格猛然上扬,涨幅超过了其他名砚。

 

 

 

(四)澄泥砚

 

 

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非石质性砚台。顾名思义,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原产于山西绛(jiàng)州(今山西新绛)、泽州(今山西晋城)、虢(guó)州(今山西平陆与河南灵宝交界之地)一带。众多澄泥砚中,人们一般认为山西省新绛是澄泥砚(或称“绛砚”)故乡,以它最为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四大名砚”条录:“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古玩指南》中说“澄泥砚以山西新绛县(绛州)所制者最为著名。”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质坚耐磨,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所以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时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重澄泥砚,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也赞誉说它“抚如石,呵生津。”

历史上有着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的记载。说取河泥澄制砚,制法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泥便要一两年时间,出泥后“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才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

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不同颜色,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为扬长避短,加强同石砚的竞争,澄泥砚利用泥质易雕的优势,格外讲究雕刻技术。雕刻中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其样式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近二三十年来,山西、河南若人致力于挖掘澄泥这一被埋没了的历史名砚并获得了成功。其中新绛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子蔺涛从1986年开始,多方查找资料,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了绛州澄泥砚。在1994年中国名砚博览会上,蔺氏父子研制的绛州澄泥砚获得金奖。

除了山西省之外,河南省的洛阳也生产质量不错的的澄泥砚。现在各地的澄泥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你认识正宗的歙砚(龙尾砚)
歙砚:一砚千金壁
砚事 | 端砚、歙砚的介绍
眉纹淌池歙砚
歙砚历代名坑简介
[转载]鲍观庆:简述龙尾山各坑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