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姓来源及衍化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有关本家姓氏发展的一文,特整理如下,以示数典不忘其宗也。感谢那位本家博友,为天下赵氏提供了一部如此详细的家族发展史。——转自赵明生博客

   姓氏,是家族的第一标志。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据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统计: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赵……赵姓为第七大姓.人口近六千万人。

   “赵”不但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已有数千余年的历史。

如简而言之,赵氏的主要发展脉络如下:

   少皋——皋陶——大费——赢——大廉——费昌——仲——仲滑——蜚廉——(恶来)——季胜——孟增——衡父——造父——叔带——赵武灵王——晋文公(姬重耳)——赵匡胤——今

    (一) 姓与氏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姓是血缘的标志,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氏是姓的进一步分化,但它最初并不代表血缘。例如周天子是“姬”姓,他的子孙从血缘上说都是“姬”姓。但是,枝繁叶茂的姬姓子孙彼此之间也要有所区别,于是分封在吴国的姬姓诸侯就以“吴”为氏;分封在蔡国的姬姓诸侯就以“蔡”为氏;分封在布满杨树之地的姬姓诸侯就以“杨”为氏……“吴氏”、“蔡氏”、“杨氏”等等也就成了各自这一支小家族的家族称号。

   标志着家族血缘系统的“姓”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而一个家族的氏号常常根据封国、官职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因而是可以变动的。

   战国末期,姓与氏的区别开始渐渐消失。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姓为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姓氏混同后,任何一个姓氏都可称为“姓”,也可称为“氏”。“赵”当然也不例外。

    (二) 凤的传人与御马者的后裔

    相传“赵”氏的始祖是先秦的造父。造父本是远古"赢"姓大家族的后代。至周穆王时,造父因功劳卓著,被赐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造父及其子孙就以封邑的名称作为自己这一小支家族的标志,称赵氏。

   造父以前的家世,据称可以直接追溯到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皋。少皋是以凤凰为图腾的原始部落首领。《史记-秦本纪》载:少皋有一女儿叫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玄鸟,即凤凰;大业,就是帝舜时的大臣皋陶。把大业说成是凤凰之子,可知赵姓的远祖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大业娶少典氏女儿女华为妻,生下大费,也就是伯益(或名柏翳)。伯益与其父共同辅佐帝舜。帝舜命伯益协助禹治理水患,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根治水患,民众安居乐业。帝舜赐给大禹一黑色的玉圭,禹说:“伯益亦有功劳”。于是,帝舜对伯益说:“你帮助禹完成了这件功业,我赐给你皂色旌旆之旒,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并将“姚姓之玉女”:配给他为妻。“姚姓之玉女”,即舜帝的女儿。舜为瞽叟的长子,本为妫姓,后因入赘于尧帝,而另立锅灶,便将家族的继承权让给了弟弟象,改为姚姓。伯益熟悉鸟兽的特性,曾为帝舜调教驯服鸟和兽,颇为称职,“鸟兽多驯服”。帝舜赐伯益姓赢姓,并让他担任重要官职。帝舜禅位于禹,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

    帝禹在巡狩途中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病逝,将天下传位于伯益。但帝禹的儿子启夺取了帝位,建立了夏朝。

    伯益与玉女的长子,名叫大廉,因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人称鸟俗氏。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因又对夏桀的残暴统治不满。便携全家东迁到正逐渐强盛的商国,后充当商汤灭夏的开路先锋,大败夏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逸镇)。从商汤开国直到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的后代“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赢姓成为当时的显贵。其后裔有名叫仲,被太戊帝任为驾车大夫。其玄孙仲滑被派往西戎,守护西垂地区(今甘肃东南部)。

    仲滑的儿子蜚廉奔走如飞,有“飞毛腿”之称;蜚廉的儿子恶来力大如牛,是有名的大力士。商王纣重用这父子二人,对内镇压各诸侯的反叛,对外出兵讨伐周边部族。商王纣残暴无道,天怒人怨,周武王乘机联合各地诸侯势力兴兵灭商。牧野一战,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都城朝歌,商王纣自焚而亡。恶来助纣为虐,被周武王的军队杀死。

   早在周武王灭商前,蜚廉因被商王纣派往北方,幸免于难。商朝灭亡后,蜚廉为表达他对纣王的一片忠心,就在都城北边的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霍县东南)设立祭坛祭奠。据说掘土筑坛时,在土中得一石棺,上面刻有铭文:“上天令蜚廉不参与殷商的祸乱,特赐石棺以兴其族。”蜚廉读罢铭文,大彻大悟,就隐居霍太山,并又得一子,名季胜。季胜后来归顺了周朝,他的儿子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代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得幸于周成王,被召为内廷近臣,并赐予皋狼(今山西离石县西北)之地。孟增就在皋狼这个地方起宅定居,后人称他为宅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即是后世赵姓的始祖。

   由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赵姓的远祖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凤凰,是赵姓血缘祖先的图腾。因此,赵姓,便可以称是凤的传人。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造父为伯益十三世孙,显然有误。伯益为舜、禹时人,从伯益到造父,经历了夏、商和西周王朝前期,共计一千二百余年,不可能只传十三世。

   造父善驯马驾车,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很受穆王的重用。周穆王姬满平时就爱坐马车远游,他让造父驾.匹千里马,又带上卫士和金银珠宝去见西王母。他从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发,北上内蒙,再向西穿过新疆的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国。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远方的客人,她和穆王两人饮酒唱和,尽欢而散。琼浆玉液,珍食美器,异歌仙曲……神仙之地的一切都令周穆王倍感新鲜、羡慕,使他忘掉了尘世的一切,在此尽情地享乐,流连忘返。离开西王母国后,又继续向西,一直到了中亚西亚的吉尔吉斯草原。两年中行程三万多里,靠的全是造父的马车。在徐州一带称霸的徐偃王,得知穆王久不归朝、朝政衰坏的消息,便联合几个诸侯国造反,起兵进攻周朝。周穆王忧心如焚,火速回朝平叛。又是造父施展他高超的驾车本领,八骏拉着马车日夜兼程,使穆王及时返回镐京。周穆王征调诸侯国的军队,又联合南方楚国的军队,大败徐偃王,并灭掉徐国,不但平息了叛乱,而且将周朝势力推进至淮、泗地区。正是由于在这场平叛战斗中造父功劳卓著,穆王才赐给他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作为封邑。造父的子孙就自豪地以封邑为氏,成为“赢”姓大家族中的一个以“赵”为氏号的忻分支。这也就是后世赵姓的最初源头之一。

   赵姓的始祖造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位驾御千里马的高手。值得一提的是,造父的后裔也继承了其御马技术,如叔带曾于马上救出周宣王,受到恩宠,荣及一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威震四方……

   关于赵姓的来源,还有一说。 

   相传黄帝时代,“胙土命氏”,就已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大家族,赵氏家族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故汉应邵在《风俗演义》中即说:“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最早出现在正史中的赵姓(氏)人物,即是《史记》中的赵梁。《史记·龟策列传》载:“桀有谀臣,名日赵梁。”由此可知,夏时已有赵氏。《东莱赵氏家乘》卷一《赵氏源流再考》也称:“粤稽赵氏源流类书所载,佥云出伯益裔孙赢姓之后,故后世之追本求源者,俱以造父为始。据《路史·国姓衍庆纪原》、《百家谍。风俗传》与类书所载迥不相侔。张、王、李、赵,黄帝赐姓。有夏之季,赵梁见于正史,有殷之初,赵殷官为牧师,又有弘正真君赵道,隐得道于商初。赵之得姓至宋初已历四千余岁。……盖吾赵氏不止始于造父也,明矣。”

   这两种说法,已难以考明其真假。但后来赵氏大都以造父为始祖。何光岳在《秦赵源流考》一书中认为,“夏商之赵梁、赵隐,乃伯劳氏即伯赵氏之后,为鸟夷的一支。后造父封于赵地而为赵氏。今赵氏皆祖造父,无为梁、隐之后者”。

   (三) 赵姓的演变与分布

   造父封于赵城而称赵氏,造父的五世孙叔带在周幽王时,率子孙离开周朝迁往晋国,不但立足下来,而且繁衍成大族。自晋文公时起,赵氏家族成员在晋国政坛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后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建立了赵国,定都邯郸。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的历史大舞台上,赵氏家族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活剧……

    赵国之时,赵氏血脉已分为三大支,一是居邯郸(今河北邯郸)的大宗,一是居东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一是居东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的代安阳君分支。

   代安阳君赵章受封为君后,不服武灵王传王位给弟弟赵何(赵惠文王),于是举兵作乱,与其弟争夺王位,为国相赵戎率兵镇压,其宗族皆灭。这样,赵国灭亡之前,只有居邯郸的赵王宗族和居山东武城的平原君赵胜族人。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下邯郸,杀赵姓族人甚众,并俘赵王迁,将其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邯郸大宗由此而衰。居山东武城的赵胜家族,也“与赵俱亡”。这样,赵国时的二大宗族,随着赵国的灭亡而消散四方。公元前222年,秦军进攻赵国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代王赵嘉投降。赵嘉的儿子辅被秦始皇任为西域的行政长官,居住在甘肃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北)。赵公辅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戎之地推行怀柔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授给西戎人,深得他们的爱戴,尊称他为“赵王”。赵公辅的后代就定居在天水,很快繁衍成人1:21众多的大族,成为当地的望族。

    自汉至唐,天水赵氏历代仕宦不绝,封侯拜相者多人,任官为吏者不计其数。据《汉书·功臣侯表》和《恩泽侯表》所载,汉代之时,赵姓之中,封侯的有三十多人,其中近一半人出白天水赵公辅家族。如营平侯赵充国,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其子赵印为汉中郎将。其后还有赵融,为东汉大鸿胪;赵昂为益州刺史,奉敦煌太守。南北朝时,赵知礼为南朝陈国的石卫将军。赵融的十世孙赵温和赵逸兄弟俩,同为北魏显贵。

   降至隋唐,天水赵氏家族之中的族人更是赫赫有名。隋朝时,赵芳为蒲州刺史,其长子赵元恪为扬州总管司马,其次子赵元楷为江都郡丞兼领江都宫使。唐朝时,赵氏官拜宰相的有四人,名为赵仁本、赵憬、赵彦昭、赵宗儒。这四位赵姓宰相之中,赵仁本、赵憬、赵彦昭三位宰相都为天水赵氏家族之人。

   在西北,天水赵氏又衍生出扶风(今陕西凤翔县)赵氏、酒泉(今属甘肃)赵氏、敦煌(今甘肃敦煌县西)赵氏或张掖赵氏、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赵氏等,并在当地形成望族。

   天水赵氏家族还像一簇庞大的蒲公英,将自己的种子不断撒向全国各地,繁衍出众多的、遍布华夏各地的望族。

   如西汉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把赵姓迁往中原,东汉太傅赵意就出自这一支;另一支迁居南阳穰(今河南邓县),唐代宰相赵宗儒即出自这一支。南阳赵氏一直到唐宋时仍为当地的望族。南阳赵氏又衍生了平原赵氏。赵意在东汉时曾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太守,他的后裔赵难在北魏时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地,赵难的重孙赵隐(后改名彦深)成为北齐重臣,子孙在北齐至唐时显赫一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原赵氏胜过南阳赵氏。

    在这一时期,从天水迁出的还有:新安(今河南新安县)赵氏、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赵氏、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赵氏、中山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赵氏等。

   北魏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往洛阳,又由洛阳迁往武川镇(今内蒙古武西)。赵达任北魏的吏部尚书,举家离开南安迁往洛阳。在北魏时,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从良家子镇守武镇,举家自洛阳迁徙至武川。

   天水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于代(今河北代县)。赵襄本天水南安人,任北魏中山郡守,任职期满在这里落户。另外,天水赵氏的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

   因此,在宋代以前,天下赵氏大都以天水为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赵姓部纪事》称:“天水,赵之望也。”

   除天水赵氏外,被流放到房陵的赵王迁的后裔到西汉时,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首先从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形成涿郡赵氏。后来从涿郡中分立河问郡,蠡吾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被称为河间赵氏。汉宣帝时的名臣、京兆尹赵广汉就出自涿郡赵氏家族。

   涿郡赵氏又衍生出颍川赵氏。赵广汉曾任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太守,他的后代有一部分迁居颍,在唐代以后形成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望族。

   另外,在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在今广东、广西和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建立了南越国,存在了九十多年,不但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里,而且把赵姓势力推进到岭南。

   三国时,赵姓有几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真定常山人赵云,后在蜀政权任职,在成都落户;洛阳人赵达精通术数之学,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时,他推算到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在此能够避乱,就渡江到东吴。南阳人赵咨也为躲避战乱迁居江南。赵达和赵咨都在东吴任职,东吴最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市),这两支赵氏亦当定居于建业或建业附近。

   东晋时,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赵伦之家族,自下邳迁居建康(今南京市);南朝时,天水陇西赵氏迁居江南,赵知礼任梁侯官令。

   唐初,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陈政、陈光远奉命平定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他们的部下多是中原人,固始人赵瑞等以府兵队正身份人闽,把赵姓又推进到今福建。唐末五代时期,洛阳人赵光裔兄弟三人在南汉政权任职,举家迁居广州;开封人赵廷隐因效命后蜀,自开封落户于四川成都。

   公元960年,“涿郡赵氏得天下”,建立了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创造了赵姓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并代替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赵宋皇族除十八位皇帝外,还拥有众多的王公贵族和公主郡主县主等。《宋史·宗室世系》收录的宋朝皇室一世至十二世的男性子孙就达十二万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十二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就更多了。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宋都汴京,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势必要分流,同时随着宗室子弟担任官职,自然就离开京城,迁居各地。其中许多在当地形成望族。

   自宋朝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其迁徙过程和线索已难以详述。元至清代,在各地形成望族的主要有:湖州(今浙江吴兴)赵孟顺家族、冠氏(山东冠县)赵天锡家族、临洮(今甘肃岷县)赵阿哥潘家族、蔚州(今河北蔚县)赵瑁家族、颍川(今河南许昌)赵宏伟家族、博山(今山东淄博)赵执信家族、益都(今山东青州)赵秉忠家族、常熟(今江苏常熟)赵用贤家族、掖县(今山东莱州)赵焕家族、成都赵世延家族、武进(今江苏常州)赵申乔家族、归安(今浙江吴兴)赵景贤家族、休宁(今安徽休宁)赵吉士家族、贵州贵阳赵国澍家族、管城(今河南郑州)赵毓家族、惠州(今广东惠州)赵炳家族、宁夏(今宁夏银川)赵良栋家族……

   (四) 异流同源

   一个姓氏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史。“赵”,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在其数千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既有外姓入赵姓者,也有赵姓改为他姓者。赵姓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

   外姓人赵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赐姓赵氏”

   以宋朝赐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改赵氏为最多。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赐党项族首领李继捧为赵姓,更名为赵保忠,为定难军节度使。其弟李继迁,于淳化二年(991)也被赐赵姓,名赵保吉,为银州观察使。淳化五年(994),宋太宗曾削去赵保吉所赐姓名,但真宗即位后,又恢复其赐姓。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以夷人木征为荣州(今日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以青唐戎人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 (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于瓦,赐姓名赵怀义,为廓州团练使,并任湟州(青海湟中县)知府。宋皇还赐党项族李元吴为赵姓,赐宇文虚中为赵姓。前者因叛宋而除去赵姓,后者则无后裔继宗。又有马植,原为辽朝光禄卿,燕(今河部)人,"世为辽国大族",因与辽皇室不睦,遂向宋朝进联金灭辽之议,有功而赐姓赵,名赵良嗣。北宋仁宗时,广西广源州蛮侬智高起义,被狄青率兵平定,侬氏宗族大部分投顺宋朝,被赐姓为赵氏,为今日壮族侬人的赵姓祖先。《元史·赵阿哥潘传》云:“赵阿哥潘,土波思乌思臧掇氏”,即吐蕃人,先辈归附宋朝,赐姓赵氏,世居临洮(今甘肃岷县)。

   2.“讹传入姓”

   讹传为赵姓的主要有元朝女真族术要甲姓。因术要甲音似赵家,故讹传为赵姓。《元史·赵良弼传》云:"良弼字辅之,女直(真)人也。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950又《按竺迩传》云:“按竺迩,雍古族(蒙古族),其先居云中塞上,……外族术要甲家,讹言赵家,因姓赵氏。”其孙《赵世延传》中也说:“祖按竺迩,幼孤,鞠于大父术要甲,伪为赵家,因氏为赵。”

   3.“冒姓赵氏”

   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所灭,赵国的部分并非赵氏的平民被分散到各地,为不忘亡国之恨,时时刻刻牢记故国,“皆以国为氏”后梁的孔循先是冒姓朱氏,后又冒姓赵。南宋灭亡后,许多逃到福建等地的宋朝子民,纷纷冒姓赵氏,以示对赵宋皇朝的纪念。

   4.清军入关后为了便于对汉人统治而改为赵姓

   清兵入关灭明朝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拼死反抗,康熙三年(1664),诏谕“定更复姓名之例”,将清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对立,增进民族融合。其后有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等。又改清汉军正南旗人一支为赵姓,其后有清末赵尔巽、赵尔丰等。又自辛亥革命后,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多改为刘、金、赵三大姓,爱新觉罗氏改为赵姓是满族主要赵姓之一。

   另有为赵氏收为养子的,改姓赵,其子孙遂入赵氏家族。如宋朝赵邦承本姓李,赵南仲爱其勇纳之,更姓赵(见《宋稗类钞》)。五代时赵延寿本刘氏,为后梁大将赵德钧所获,养为子,遂姓赵(见《旧五代史》和《辽史》)。当然,赵姓也有改为他姓的。福建漳浦有个赵家堡,堡里的人全都姓“黄”,他们自称是赵宋王朝皇室后裔,是宋亡之后避难来此,筑城自卫,并改姓“黄”。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后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其子孙遂以“马”为氏,后衍为大族,今日为第十九大姓,人口近三千万。民间还有"秦兄赵弟"一说。这也是有历史根据的。因为“秦”、“赵”本同出自“赢”姓,皆为赢姓伯益之后,故《史记·赵世家》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后来赢姓中的一支分封在赵地,于是又有了“秦”、“赵”二氏。《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国公子异人在赵国都城邯郸为人质,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异人在邯郸喜得一子,取名为“赵政”,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赢政。异人本姓赢,之所以让他的儿子叫赵政,就是因为秦国国君的祖先和赵国国君的祖先出自原始赢姓部落,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正由于上述的原因,民间有“赵黄马秦,一脉亲”的说法。

   另外,赵姓还有改为“李”、“宋”、“周阳”、“宇文”、“乙弗”、“吴”等姓的。如上文提到的后梁大将赵德钧,在投降后唐后,曾一度被李存勖赐姓“李”;南宋赵氏皇族的一支,在南宋亡后,迁徙到山东成武,改姓“宋”;西汉时赵兼被封为周阳侯,其子孙“遂改赵姓而为周阳”;南北朝时,北周骠骑大将军赵昶,因战功卓著,被周明帝赐姓宇文氏;西魏车骑大将军赵肃,曾被魏文帝赐姓乙弗氏;福建晋江安海赵宋皇族后裔跟外公姓吴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赵”姓这一姓氏。如西汉时北方匈奴族中有赵安稽、赵信等人。赵安稽以匈奴王降汉,被封为昌武侯;赵信以匈奴相国降汉,被封为翕侯。在南方越族中有赵光等人,赵光原自认姓秦,自名秦王,又号苍梧王,西汉时被封为随桃侯,并改姓赵,今岭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为赵光的后裔。

   唐五代时,南方有西赵蛮、东赵蛮。《旧唐书·西赵蛮》载:其“首领赵氏,世为酋长。有万户余。贞观三年,遣使入朝。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以首领赵磨为刺史”。赵磨,《新唐书》作“赵酋摩”。五代之时,白族人赵善政建立了大天兴国,至明清时,白族赵氏涌现出了许多文人学士,如赵汝濂于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其诗文颇有盛名。又有赵炳龙于明崇祯七年(1633)中进士一甲二名榜眼,明亡后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后隐居肇庆郊外向湖村,著有《居易轩诗文钞》、《宝岩居词》等传于世。赵淳于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语言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赵廷枢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仁诸县知事,后归故里定居,著有《所园诗集》四卷传于世。赵辉璧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县和山西临县知县,著有《古香书屋诗钞》、《读诗管见》等,为同朝学子所称赞。另外,壮族、瑶族中亦有赵氏。壮族中以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和广西龙州的赵荣正、赵荣章最为著名。赵克广为嘉庆年间贡生,掌宁江书院山长二十余年,弟子遍布左江上游,为世人赞誉,著有《碧萝月轩诗稿》二卷。赵荣正为拔贡出身,主讲龙州暨南书院十八年,名传四方,著有《霞披书屋吟稿》一卷,流传甚广;族人赵荣章,长期任广西提督文案,著有《守山诗钞》二卷。瑶族中有赵瑞封家族,在宋代以后分布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和自治区……

   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其来历说法不一,但大多是汉族赵氏与其通婚,而渐变为少数民族赵氏。“赵”姓作为汉民族的一个大姓,其姓氏文化流传到各地少数民族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白族赵氏,其祖先即是在汉朝从山西河东郡蒲州迁来的,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白族四大姓之一 (另三姓为王、杨、李) ……

   纵观赵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它从侧面揭示了一个真理:赵姓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赵姓演变过程就是各民族融合团结的历史。总而言之,归结为一句话:百姓一家,根在华夏。赵家不弱,此姓实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姓
宿州赵氏
赵性的由来
百家姓之「赵」姓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迁徙分布,赵家人必须要知道|伯益|后裔|嬴姓|百家姓|赵姓|赵氏|迁徙
赵氏简历大曝光,就是这么牛!
中国姓氏地图 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