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非子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孔子却说父母打你你就跑,到底该信谁

文 / 墨公子

《慎子·知忠》篇有云:“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这个慎子是谁呢?他叫慎到,根据《史记》的记载,他专攻“黄老之术”,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物。

慎子这个人似乎不太出名,但是“法家”这一思想流派却尤为出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尤为推崇这句“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这句话与后世流行的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思想家韩非子推崇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没有差错的吧?

其实不然,比韩非子早生270多年的大哲孔子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孔子教诲弟子道:“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孔子家语·六本》)意思是说:家长打你时,小打你就忍着;大打你就要逃跑!”

都是大思想家,韩非子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孔子却说家长打你你就跑……我们到底该信谁呢?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来探讨:

  • 韩非子和孔子的观点为什么不同?
  • “棍棒”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 需要实施“棍棒”教育的表现有哪些?
  • 怎样科学地实施“棍棒”教育?

1、孔子和韩非子的观点为什么不同?

孔子和韩非子在“棍棒”教育问题上的观点不同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3方面来看。

①韩、孔两人的思想观点不同;

韩非子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他的老师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他却没有承继荀子的思想,而是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韩非子的政治理想是“君无为,法无不为”,他认为只要法律够完善,君王就不用忧心了。

君王治国要用“法”,父亲教子自然也要从严。主张“法至上”的韩非子说出“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也不意外了,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嘛。

孔子跟韩非子不同,他提倡礼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仁”。所谓“仁”就是爱人如己,这种思想和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毁人不倦”等相得映彰。既然要毁人不倦,那孔子倡导的教育方式自然要比韩非子温和一些。

②韩、孔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孔子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这句话是有前因后果的:

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曾点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

孔子看问题的角度是:曾参大打不走,是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如果父亲把他打坏了、打死了,那父亲就犯了大错!这本来是可以预见,可以杜绝的,即逃跑就可以了。

东汉赵歧在《十三经注疏》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解释孟子的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说:“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就是说明知父母有错还一味顺从,是陷双亲于不义。

所以,孔子是从子女尽孝的角度来说的,因而必须“大杖则走”。

而韩非子则是从父母如何教子的角度来说的,因而他强调“慈父无孝子”。

③韩、孔两人面对的对象不同。

曾参和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还是很了解他们的:曾点曾参父子俩都挺执拗,这两个人一旦杠上容易出事。所以孔子才教训曾参,让他在被打时学会逃跑。

孔子是针对性的,韩非子只是泛泛而谈认为教育孩子要严厉。因而,两人说法不同也可以理解。

看问题要辩证,世间万事并非非黑即白。孔子和韩非子的观点确实多有不同,不过其间确实又有些微妙的关联。这些关联就触及到了“棍棒”教育的实质了。

孔子画像

2、棍棒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韩非子所谓“孝子不生慈父之家”,主张的是以父亲的威严和权力来教化子女。父亲的威严来自何处?来自“法”,这个“法”就是韩非的规则。

孔子所谓“:“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主张的是子女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父母行为有失。他讲求的是“孝”,是“礼”,这个“礼”就是孔子的规则。

韩非主张以“法”为准则教育子女,孔子主张以“礼”为准则教育子女。而且,我们必须看到一点:孔子并未否定“棍棒”教育,他认为“小打”需要忍受,也就是说一定的棍棒教育是必须的。

这就是孔、韩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即教育要有“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教育的棍棒。它有时候表现为规章制度,有时候表现为道德,有时候表现为法律……

总之,我们认为“棍棒”教育的实质就是以规则、道德、法律为行为准则的约束教育。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棍棒,但更多的是以规矩、道德和法律来对人进行约束。

百草园

3、哪些人需要接受“棍棒”教育?

①不懂规则的人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一段很有意味的描写:

(私塾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私塾先生的戒尺、罚跪的规则、瞪眼、大声呵斥读书,都是给孩子们立的规矩。没有人生下来就懂规则,所以对不懂规则的孩童及所有人,都要给予“棍棒”教育,让他们懂得规则,记住规则。

②无视规则的人

近日看到一条新闻:安徽省舒城县一位7旬老人因为做错公交车而拉扯公交车方向盘被判刑3年,缓期4年执行。

70岁的老人,不可能不懂规则。既然他无视规则、无视一车乘车的安全,那他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就是打向无视规则之人的棍棒,它不偏不倚,不因人的身份、年龄等任何因素而改变。

③故意挑战规则的人

2018年学生库某某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民族中学报名参加高考,被录取至清华大学。实际上该考生高中阶段未在贵州省就读,在高考报名资格审查中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获取贵州省高考资格。2018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对库某某作出取消学籍的处理。

高考报名条件及规定每个考生都很清楚,这位考生怀着侥幸心理故意挑战高考规则,他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处罚。退学就是现实给予他的棍棒教育。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确实需要“棍棒”教育,但是到底怎么实施“棍棒”教育才科学,才有效呢?

4、怎样科学、有效地实施“棍棒”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棍棒”教育确实大有用武之地,关键问题是我们怎样实施“棍棒”教育才适合,怎么使用“棍棒”才能事半功倍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才能不可胜用也(《孟子见梁惠王》),我们既要运用规则,就必须遵循规则。想要科学有效地实施“棍棒”教育,我们要遵循以下4点原则。

①基本原则:先礼后兵

什么叫先礼后兵?既然要遵循规则,第一步自然是要懂得规则。家长要教育孩子,让孩子了解规则。在此基础上他们如果一再违规,则需要实施“棍棒”教育。

②实施策略:父严母慈

教育孩子需要规则也需要艺术,一味讲规则会让亲子关系紧张、疏远,甚至会让孩子叛逆。家毕竟不是法庭,父母既要讲规则,又要讲人情。在实施过程中父母双方可以分工合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父严,孩子才有规则意识;母慈,孩子的心灵才有归宿。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教子篇》)

③必备原则:适度原则

“棍棒”教育必须适度,否则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019年9月17日,湖南怀化男子因为女儿不肯写作业失手打死女儿。该男子最终获刑3年半。“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可见过犹不及,实施“棍棒”教育必须把握住度,否则好心就会变成了恶意,甚至犯罪。

④保持实施者的威严

弗洛姆《爱的艺术中》这样陈述父爱和母爱: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爱代表的就是一种威严。这里的“母爱”和“父爱”我们可以理解得宽泛一点。它们不一定就是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它们可以是母性的爱和父性的爱。那么代表“父爱”的一方则是“棍棒”教育的实施者,需要保持应有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棍棒”教育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我曾在《汉字演变:一个甲骨文,道出了教育真谛,教育孩子就该这样》一文中阐述过甲骨文“教”字的构成和含义。

"教”的甲骨文

甲骨文“教”的最右边是一个表示手的符号,手上拿着一样东西,可以理解为教鞭;左边上部是“爻”,表示两组交错的算筹,下部是“子”,表示小孩子。“教”的古字形会意为手拿教鞭鞭打小孩子,本义是教育。(此释义参见《说文解字》和《图说汉字》两本书)

父母教育孩子,高高举起的是棍棒,可是凝聚成这根“棍棒”的可不是木材,而且规则、道德和法律。“棍棒”教育并不是真的要拿出棍棒把孩子打的皮开肉绽,这“棍棒”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一旦人的行为有失,就必须及时受到约束。也许我们可以再读一读刻在康德墓碑上的那段名言: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心中的道德定律,就是我们约束自己和教育孩子的棍棒。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带着脚镣的轻歌曼舞,越是能适应规则,越是能跳得长久。心中有敬畏,行为有准则;处事有分寸,做人有原则,这就是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棍棒”。它们既是孔子的“礼”又是韩非子的“法”,两位大哲谁也没有说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言:棍棒底下出孝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教育过程中打还是不打?
棍棒教育与爱的教育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教育孩子一定要这样才好!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来历
棍棒底下出孝子
曾仕强|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