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寺院其它佛像介绍(19)
userphoto

2023.03.25 湖北

关注

寺院【明王部、天部、眷属部】佛像介绍:十四、天龙八部

  十四、天龙八部

﹌﹌﹌﹌﹌﹌﹌﹌﹌﹌﹌﹌﹌﹌﹌﹌﹌﹌﹌﹌﹌﹌﹌﹌﹌﹌﹌﹌﹌﹌﹌﹌﹌﹌

智慧的源泉    2023 年 3 月 25 日

﹌﹌﹌﹌﹌﹌﹌﹌﹌﹌﹌﹌﹌﹌﹌﹌﹌﹌﹌﹌﹌﹌﹌﹌﹌﹌﹌﹌﹌﹌﹌﹌﹌﹌

十四、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又称八部众,是八部天龙的别称,是佛教八类护法天神。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

  明代天龙八部诸神众

   张同禄的景泰蓝新作“佛宝天龙八部”:从左到右分别是天部、阿修罗、紧那罗、摩侯罗伽、释迦牟尼太子佛、夜叉、乾闼婆、龙部、迦楼罗。

  上海龙华寺八部鬼众

  上海龙华寺八部鬼众

 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天龙八部 

  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天龙八部(局部)

  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天龙八部(局部)

  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天龙八部(局部)

  四川浪洋寺石窟里的天龙八部

  无锡灵山万佛殿“天龙八部”简介

  无锡灵山万佛殿“天龙八部”

  在三亚南山寺仁王门里面两侧,塑有天龙八部像

  四川自贡河中惊现“菩萨石”,雕刻天龙八部等题材

天龙八部即:

1.【天(梵deva )天众】

即指天神,又称提婆族。佛教中,天神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时有五种症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或者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众神的领袖,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共33重天。

"天众",佛教宇宙观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说,欲界有六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十八天:梵辅天,大梵天,梵众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净天,无量净天,无想天,少净天,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天众"就是生活在各层天的众生,他们的生活比人间优胜得多,寿命也长得多。天众当然也包括天王,如帝释天主、大梵天王等,民间常称天王为神。中文常用省略语,所以"天"字至少包括四义:一、苍穹;二、天界;三、天人;四、天王。天众指的就是天人和天王。

第一部 天众  

  第一部、天众

  厦门高浦西竺寺帝释身

  天众,即二十诸天

  ▲铜鎏金天神

2.【龙(梵na^ga )龙众】

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龙众"中的"龙",跟我国传说中的"龙王"或"龙"不同,主要生活在水中。我国"龙"的历史最早被推到3000年前,就时间来说,应该是我国的龙文化来源自印度,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非常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尊称德行崇高的人为"龙象",如"西来龙象"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这点也和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龙很相近。历书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该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意为海)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说法的灵鹫山前,听释迦牟尼讲说《妙法莲华经》之后,向释迦牟尼佛进献宝珠,即刻转为男身,腾空而起驾祥云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度众。这一罕见盛况,为天龙八部所见。

  第二部、龙众

  厦门高浦西竺寺龙部

  龙众,虽然字面是龙,不过实际上并非中国古代的龙,而是一种蛇神

  第二部、龙众

  龙众,虽然字面是龙,不过实际上并非中国古代的龙,而是一种蛇神

  龙尊王如来

  龙尊王如来

  天龙八部龙首像,出土于北魏永宁寺遗址

3.【夜叉(梵yaks!a )】

夜叉,梵语 yaksa,巴利语 yakkha。八部众之一。通常与「罗刹」(梵 rāksasa)并称。又作药叉、悦叉、阅叉、野叉。意译轻捷、勇健、能噉、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梵 yaksinī,巴 yakkhinī)。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据《长阿含》卷十二大会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等载,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守护忉利天等诸天,得受种种欢乐,并具有威势。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其中首领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夜叉"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人们说到"夜叉"常指恶鬼。但在佛经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转为护法善神,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第三部、夜叉

  厦门高浦西竺寺夜叉身

 第三部、夜叉 

  第三部、夜叉

  夜叉鬼

  护法神之一 —夜叉

   第三部、夜叉

  第三部、夜叉(泰国)

   夜叉石雕

4. 【乾闼婆王】

乾闼婆,梵语 gandharva,巴利语 gandhabba,西藏语 dri-za。又作健达缚、犍闼婆、彦达婆、乾沓婆、乾沓和、巘沓缚。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乾闼婆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此类神有众多之王及眷属,《法华经序品》载有四乾闼婆王;《大宝积经》卷十三律仪会则谓有十亿乾闼婆王;《新华严经》卷一世主妙庄严品中亦揭出二十馀乾闼婆王之名。盖乾闼婆原为婆罗门教崇拜之群神,于夜柔吠陀举出二十七、阿闼婆吠陀亦举出六三三三之多。有关之神话甚多,其状貌说法不一,或谓身上多毛,半人半兽,或谓丰姿极美。印度古神话谓,吠陀时代之乾闼婆奉侍帝释天之宴席,专事歌唱奏乐。据《大智度论》卷十所载:「犍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叶不安其坐。」诸经中多以之为东方持国天之眷属,为守护东方之神。又为观音三十三应化身之一。《补陀落海会轨》载:「其形像为身赤肉色,如大牛王,左手执箫笛,右手持宝剑,具大威力相,髮髻有焰鬘冠。」〔长阿含卷十八世记经阎浮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四、维摩经玄疏卷五〕

"乾达婆"又称为"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奏乐演唱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达婆"在梵语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隐约缥缈,难以捉摸。

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印度神话中,乾闼婆是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身上发出香气的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之一,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就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就是他们了) 。

乾闼婆又名香音族,是天界中支配香料与音乐的艺术民族,深受其他各族的喜爱。乾闼婆在梵语中是变幻莫测的意思,因为香气和音乐都是飘渺隐约,难以捉摸的。此王专食香而飞行于虚空中。传说是当燃香时,在刹那间所发生的一种微妙的香气,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寻香的名称即由此而得名。传说此天缚有十五头恶鬼,专守护婴儿胎儿。其形像为着甲胄,披狮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执三股戟,持十五鬼头。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诃利帝母,围绕十五鬼神。此神又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第四部 乾闼婆

  厦门高浦西竺寺乾闼婆身(香神)

  第四部 乾闼婆

  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

 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 

  第四部 乾闼婆

  第四部 乾闼婆

5.【阿修罗(梵asura )】

阿修罗王为八部众,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罗界的主宰者,常与三十三天猛烈交战,就中与忉利天的帝释交战最为激烈,从未终止。他的形像为遍身赤色,表示为猛恶无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发,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宝玉而立。

阿修罗王,梵名 Asura。略称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

"阿修罗"这种神道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大战的结果,阿修罗往往战败,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最后阿修罗族战败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

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很重,在听佛说法时,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

  第五部 阿修罗

  厦门高浦西竺寺阿修罗身

  「非天众部」-阿修罗

 第五部 阿修罗 

  第五部 阿修罗 

  第五部 阿修罗 (泰国)

  第五部 阿修罗 

  第五部 阿修罗 

6.【迦楼罗(梵garud!a )】

迦楼罗王,梵语 garuda,巴利语 garula。又作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鉢剌尼(梵 suparni),即金翅鸟、妙翅鸟,顶颍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勐烈的神格化之巨鸟。金翅鸟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据云,其生之时,身光赫奕,诸天误认为火天而礼拜之。于佛教诸经典均载有此鸟之名,《长阿含经》卷十九即谓:「金翅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四种,卵生之金翅鸟可食卵生之龙,胎生之金翅鸟可食胎生、卵生之龙;湿生之金翅鸟可食湿生、卵生、胎生之龙,化生之金翅鸟可食化生及其馀诸种之龙。」《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载:「此鸟以业报之故,得以诸龙为食,于阎浮提一日之间可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经律异相》卷四十八谓:「此鸟所扇之风,若入人眼,其人则失明。」《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载:「金翅鸟王身长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长四千由旬。」于大乘诸经典中,此鸟列属八大部众之一,与天、龙、阿修罗等共列位于佛说法之会座。

迦楼罗"指"金翅鸟神"。这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颗凸起的如意珠,曾有旧小说称岳飞是"大鹏金翅鸟"投胎转世。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树上,浑身金光闪闪,翼展竟有三百三十六万里之长。平时靠捕食龙(印度神话中的大毒蛇)为食。据说迦楼罗饭量极大,每天要吃掉一条大龙王和五百条小龙。吃饱了就飞回树上睡觉,等他临终时,大龙小龙一起吐出毒焰,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不能再吃。饥肠辘辘的迦楼罗在天空上下翻飞七次之后,便落到金刚轮山顶上。这是他一生所吃的龙的毒素一起发作,迦楼罗也因此自焚而死,身体化为灰烬,只剩一颗心脏被火煅烧成为纯青琉璃色的宝珠,成为天神们喜爱的饰物。

  第六部 迦楼罗王

  第六部 迦楼罗王

  「非人众部」-迦楼罗王

 浦西竺寺迦楼罗身(大鹏金翅鸟,吃龙) 

  第六部 迦楼罗王(西域)

  第六部 迦楼罗王

  第六部 迦楼罗王

  云南白族图腾

  北京 真觉寺 迦楼罗形象

  迦楼罗形象

  泰国迦楼罗

7.【紧那罗(梵kim!nara )】

“紧那罗”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天龙八部之一。也被称为歌神、歌乐神、音乐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神仙,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中的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据《华严经 探玄记 卷二》载,紧那罗外形像人,但头顶长一角,人见人疑,故也称为疑人、疑神。紧那罗拥有美妙的歌喉,还善于舞蹈,是帝释天的执法乐神。佛教画作中,紧那罗通常膝上安放横鼓或两个竖鼓,作击鼓演奏法乐之势。

紧那罗在梵语中是“人非人”之意。他的形态和人无异,只是头上多生出一只角,所以被称为“人非人”。他擅长歌舞,是帝释天的乐神之一。对于紧那罗的记述,古有文句:“亦明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达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

在中国流传了一个关于紧那罗菩萨的故事:相传有一座寺院,遭到了强盗的抢劫骚乱,眼看就要危害三宝道场,当时守寺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盗之策。就在此时,厨房里一位火头师傅拿了一把大铲子出来,大呵“吾乃紧那罗菩萨王也”,一下子就把强盗都赶跑了;之后,这位出家人也不见了踪影。从此,那个传说中的紧那罗菩萨的化身和寺院厨房就结上了关系,并被奉为“监斋使者”。

  第七部 紧那罗

  第七部 紧那罗

  监斋菩萨梵名“紧那罗”

▲庐山东林祖庭监斋菩萨(即大圣紧那罗王菩萨)

  监斋菩萨(即大圣紧那罗王菩萨)

  中国,紧那罗

  中国,紧那罗

  泰国 曼谷 紧那罗像

8.【摩侯罗迦(梵mahoraga )】

摩呼罗迦王,梵名 Mahoraga。又作摩睺罗伽、摩护罗鋛、莫呼勒伽、摩休洛、摩伏勒。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系天龙八部众之一。《维摩经略疏》卷二载:「摩睺罗伽系无足腹行之神,因毁戒、邪谄、多嗔、少布施、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堕为鬼神;其体内多嗔虫啃食其身,痛苦异常。」《慧琳音义》卷十一载:「摩睺罗伽系乐神之类,其形为蛇首人身。」在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安置有三尊摩睺罗伽,中央之尊乃屈两手,握拳舒食指,置于胸前,竖左膝而坐;左方之尊头戴蛇冠,面向右方;右方之尊则面向左方,作吹笛状。〔大日经卷二普通真言藏品、大日经疏卷十、翻梵语卷七、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五、卷二十七、翻译名义集卷四〕

在《首楞严经》中对摩呼罗迦有以下解释:"摩呼罗伽,此云地龙,亦云蟒神,腹行之类也。由痴恚而感此身,聋呆无知,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脱彼伦类也。"也就是说,摩呼罗迦是与天龙相对应的地龙,原本是腹行类,但"由痴恚而感此身",由于"聋呆无知",反而能"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最终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脱胎换骨。

  第八部、摩睺罗伽

  厦门高浦西竺寺摩侯罗伽身(蟒神)

  明代摩睺罗伽像彩塑

  第八部、摩睺罗伽

  第八部、摩睺罗伽

  第八部、摩睺罗伽

 天龙八部:摩呼罗迦 

  泰国摩睺罗迦大莽神脖子上缠绕着一条莽蛇



未完待续 .........

上一篇:寺院其它佛像介绍(18)

下一篇:寺院其它佛像介绍(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护法神
《天龙八部》对应着八个人, 讲述了八种不一样的人生
天龙八部是哪八部?
《天龙八部》哪八部,分别代表的什么
《天龙八部》中的八部到底指的是什么 原来段誉才是第一男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