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文帝:史上重视“三农”第一帝

·谢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 1清·汤谐在《史记半解》中指出:“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2依我之见,这种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我通过学习研究汉文帝的事迹,从汉代农业社会的社会形态,觉得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视“三农”第一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重视“三农”的政绩斐然。根据史书记载,文帝即位“躬身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3因此,“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4由于汉文帝劝农桑,减租赋,因此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业生产,致使天下殷实富足,粮食每斗降至十余文钱,鸡鸣狗吠相闻,炊烟袅袅万里,农村一片安乐祥和景象。

对此,太史公评论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5意思是说文帝时,赶上天下刚从水火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心生产,政府能顺着他们的意愿,作到不加扰乱,所以百姓安不思乱。就连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未曾到过集市之中,终日守在乡里遨游玩耍,象个孩子一样。这岂不就是孔子称道的有德君子吗。

汉景帝继承他父亲的遗志,经过16年的努力,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6意思是说,当时国家无大事,除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给人足,天下粮食堆得满满的,少府仓库还有许多布帛等货材。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朽烂了,无法计数。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如兵阵相连,有的露积在外,以至腐烂不能食用。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厌弃做耻辱的事。

其次,汉文帝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身体力行并制定相关制度保证政策的实行。我粗略地统计一下,《通鉴》和《汉书·孝文帝纪》记录的汉文帝有具体文字内容的诏书有22件之多,这些“一号文件”只有一件没有涉及“三农”问题,那就是即位后的第二个诏书:表彰封赏灭诸吕的功臣,就连他即位的第一个诏书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恩惠:“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7也就是大赦天下,赏赐天下男子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赐牛若干头,酒若干石。聚饮欢庆五日。

从诏书的内容上看,文帝很重视“三农”。他多次下诏书,强调农业是天下之本,直到今天,我国正在向工业化迈进,但毛主席说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国策还是不能丢的。公元前1799月,他刚即位不久就下诏书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8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末业,所以百姓生活艰难。我对此甚为担忧,所以现在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耕作,以提倡重视农业。公元前1676月,下诏书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9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重要的了。

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亲耕以率天下之民”。10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15日),举行“藉田”仪式,汉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耕作的皇帝,其目的是要建立帝王、大臣亲自耕田地的制度,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此后,得到历代皇帝效仿,明清以后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农坛举行祭农耕耤之礼,并扶犁“亲耕”。

文帝非常关心农民。他刚当皇帝不久,就下发诏书说,当春风和畅时,飞潜动植等物都有复苏之乐,而我们百姓中的鳏寡孤独穷困的人或挣扎于死亡的边缘,而得不到关怀与温暖,作为民之父母其心何安?他要求大臣们讨论如进行赈济。解决这些问题之后,他又下诏书说,老人不穿棉袄不暖,不吃肉食不饱。今年春初,要经常派人看望父老,如果不赏赐一些布帛酒肉,又怎么能帮助天下的子孙孝养他的亲人? 给多少补助呢?他在诏书规定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11改革开放不久听说香港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水果等食品,当时就感觉到是神仙世界,天方夜谭,羡慕极了,没想到在22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享受过这种待遇。在执行发放的过程中,汉文帝发现了有的官吏在发放养老粮时,竟给以陈粟烂米(“或以陈粟”12)。于是,他下诏制定了有关督察制度:“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使循行,不称者督之。”13也就是凡是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县丞或县尉送米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人的东西,由乡里管理财务的啬(se)夫或令史给他们送去;郡国二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循环监察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者给以责罚督促。

公元前1682月,文帝下诏说,为了经常了解百姓不安心或不便农业的情况,现按户口若干设置力田、三老、孝悌管理人员,让他们深刻领会诏书的意义而教化百姓。并批评那些万户之县,没有推举农业生产的劳动模范,是不符合事实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建立管理机构,还要有奖励机制。“力田二匹”。14也就是农业劳动模范奖帛2匹。文帝死时的遗诏,除了给诸侯王赏赐一些东西外,也不忘给“力田金、钱、帛”。15可见他时时处处心中都装有“三农”。

再次,采取具体措施,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减免租赋,减轻农民负担。汉代以前,租赋一般都是执行什一税。《谷梁传》称:“初税亩,……古者什一籍而不税。”16孟子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17刘邦取得政权后,秦鉴不远,采取了“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18

汉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78年正月,下诏百姓中有拖欠偿还、缴纳县署的种子与粮食,或交纳不齐的,一概免除,“皆赦之”。19九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52也就是在他父亲十五税一的基础上减税一半:三十税一。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下诏说:“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20意思是说,农民生活很苦而官吏并不去照顾他们,又怎么能勉励他们从事农业呢?今年把原定征收的土地税的的一半赐给农民,也就是在过去三十税一的基础上再减一半,成为六十税一。

公元前1676月,汉文帝下诏: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21意思是说,现在那些辛苦勤劳的农民,还要缴纳租税,这样做,使从事农耕本业和从事工商末业的人没有区别,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直到12年后的景帝元年,才又“令田半租”22,恢复了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

汉文帝还减免人头税。根据汉代律法规定:“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唯贾人与奴婢倍算。”23也就是说,汉朝法律规定,每人每年的人头税120钱,商人与奴婢加一倍。在汉文帝时,“闵(悯)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24也就是减免了三分之二的人头税。

二是用爵位或除罪换粮食,运往边疆。大夫晁错建议:“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25就是召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用以购买爵位免除罪名。这样,富人用钱买粮可以拥有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钱,粮食就不会被屯积。那些能够缴纳粮食换取爵位的人,都是粮食有余的,收取余粮供给国家使用,就可以减少对贫困百姓收取的赋税,这就是所说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他还建议把这些粮食运到边疆,五年以后边疆就不会缺粮了。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26根据注释,纳粟六百石得到上造爵位,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三是减轻徭役,让更多劳力从事农业生产。根据有关专家研究,汉初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其起役年龄20岁,比战国的15岁推迟了5年,比秦国的17岁少了3年;而止役年龄56岁,比战国的65岁提前了9年,比秦国的60岁少了4年。

更卒徭役,主要干煮盐冶铁、筑城修路、漕运委输等事情,连续三年服役,每年一个月。《汉书》有“四(第四级)不更”爵27记载,师古注:“不更,言不预更卒之事也。”28文帝加强对“过律”(超过法律使用更卒)、“过员”(超过使用更卒人数的规定)的打击。文帝后元三年(前161),信武侯靳歙子亭和祝阿候高邑子成皆“坐事国人过律,免”。29十六年(前164年),东茅候刘到子告,则“坐事国人过员,免。”30上面所讲的“坐事”,师古注:“事,谓役使之,员,数也。”31因为违法使用更卒,被免除了侯爵和封国,这种处分是很严重的,文帝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下如此狠手,可见他对打击乱用民力的重视。

正卒徭役,就是服兵役,役期二年,第二年可当卫士。汉初卫士很多,达数十万,严重占用男劳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文帝“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膳食,不听乐,减徭役、卫卒。”32

戍卒徭役,服兵役,戍边一年。为了减轻农民戍边的任务,文帝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诸如和亲、移民边疆等,除此之外,他还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奖励农耕。“令民有车骑马一匹,复卒三人,……令民入粟受爵五大夫(第九级)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33,就是说,家里有车骑马一匹的,可抵戍卒三人;买得五大夫爵位的可抵一人。文帝十三年(前167),又颁布“除戍卒令”。34因为在这个时候,移民屯边取得了很好效果,不征戍卒也能保证边疆安定。

四是加强移民工作,搞好边疆建设。被时人誉为“智囊”35的晁错认为,汉北邻匈奴长期滋扰边民,掠夺人财物,造成边境贫困与人民不安,所以,“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36同等重要的。他建议摈弃秦朝强征戍卒戍边的暴行,实行移民边疆,亦兵亦农,使民居则为民,进行生产;战则为兵,打击敌寇。“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37晁错认为“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38于是选择地肥水美的地方,先修好城堡、房屋,备置好家具、农具,“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39也就是现在讲的搞好“三通”,划分好责任田。然后,赦免一些奴隶、罪犯,特别要招募一些自愿者,政府赐予较高的爵位,免除徭役,吸引这些人移民前来。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设立训导人员。还对全体人员供给必要的衣食,解决其婚丧、医药等具体问题。还设立行政区划,“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40汉文帝这些做法开历代戍边之先河,时至今日的移民工作也不见得比他强多少,否则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移民返回的现象呢?值得移民领导者借鉴。

五是带头厉行节约,拒绝送礼,反对奢靡之风。汉文帝珍惜纳税人的钱,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41就是说文帝在位23年,不修楼堂馆所,不增园林台榭,不添车骑仪仗,不加服饰器具等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平时,文帝自己身穿黑色的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不拖到地面;所用的帷帐都不刺绣花纹,以显示朴素,为天下人做出表率。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器物,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利用山陵形势,不另兴建高大的坟堆。这与秦始皇及后来的一些帝王为修建自己的坟墓耗尽民脂民膏成天壤之别。

汉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尝恐羞之,何以台为!’” 42文帝想修一个露天台,预算超过百金,立即取消这个计划,并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

他反对“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43厚葬风气。死后下诏他死之后不要因为他的逝世,而让百姓服丧很长时间,避免扰民。要对天下的官吏、平民发命令,只用三日举行丧礼,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此间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要丧事简办,服丧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军队和用兵器仪仗,不要动员百姓到宫殿去哭丧。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原来的面貌,不要因为修建陵墓而有所改变。

文帝还拒绝送礼,反对奢靡之风。公元前179年夏天,有人向皇帝敬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文帝说,每当天子出行,前有鸾旗为先导,后有属车做护卫,平时出行,每日行程不超过五十里,率军出行,每日只走三十里,我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到何处呢?于是,文帝把马还给了进献者,并给他旅途费用。并下诏:“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44也就是下达了送礼收礼禁令。

文帝提倡清廉为官。他说“廉吏,民之表(率)也。”45并下诏“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46对廉吏给予奖励。同时时刻检讨制止奢靡之风。公元前163年,因连续几年发生灾害,农民还是缺衣少食,文帝检讨自己的过错后,又批评“为酒醪以靡谷者多”47,造成了粮食的浪费。第二年,又下诏要求各级官员“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徭费以便民。”48也就是要求各级干部要履行职责,节约经费和民力。

东方朔对汉武帝讲述汉文帝如何节约的情况,说文帝“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於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49意思是说,在汉文帝的影响下,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俗习惯,人们都在仿效,发扬光大。而司马光说汉文帝时代“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50所以朱熹评价他: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51这评价当之无愧。

   注释:(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食货志上(三)
秦汉时期的改革——西汉前期的调整和改革(三)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汉文大帝刘恒
细说“文景之治”
第三节 晁错上疏论农耕1
大赦天下,诛杀功臣——白话《汉书》之《纪·高帝纪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