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太宗”唐宣宗一生都能从谏如流

唐宣宗李忱小时候“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就是说他生就一副晦气像,嘴里半天憋不出一个屁,看人与众不同,也没有阮籍能使用白眼或青眼的本领,像电影里躲在阴暗角落里窥视人那样很怪异。但他富有想象力,“常梦乘龙升天”,过把皇帝瘾。人们都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这馅饼还真砸在他的脑袋上。他的三个侄儿前死后继连续当老大,人们想都没想到李忱会接侄儿的班,真是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好运气是宦官们带给他的,觉得他侄儿武宗曾“强诱其言,以为戏剧”,欺侮他、调戏他这个“光叔”也能忍受,以为他有点二,好控制,就选他做了他们的“傀儡”。谁知道这个小子会装傻充愣,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洎大中临驭,一之曰权豪敛迹,二之曰奸臣畏法,三之曰阍寺气(宦官屏气)。”(以上引文均见《旧唐书·唐宣宗本纪》)扶他上台的宦官们大呼上当已来不及了。

他执掌皇权13年,《资治通鉴》说“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司马光吹捧他明察秋毫,善于决断,公正无私,乐听意见,谨慎持重,勤俭节约,惠民爱民,他主政的年代称“大中中兴”,称他为“小太宗”。

我读了《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中有关他的事迹,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民主意识,这是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很难做到的,但他做得很好,一直到死都是如此,他的老祖宗李世民晚年都没做到,其他的帝王晚年都没做到,他应该是终身能听取别人意见的帝王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其他一些帝王创业或刚主政时能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谨慎从政,但有了一定功绩就会忘乎所以独断专横,这是一个规律。我们无产阶级领袖毛老人家都没逃过这个规律,现在一些没有民主观念的领导概莫能外。可见,唐宣宗做到这点很不容易,下面举例说明。

  大中九年(855),韦澳在翰林院工作,唐宣宗有时派宦官向韦澳传达旨意,令他按照皇帝的要求草写诏书;韦澳虽然一根肠子拄到屁股,但智商不低,认为处置不当的事儿,就对传旨的宦官说:“兹事须降御札,方敢施行。”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件事事关重大,必须有皇上亲笔信,我才敢草诏。于是拖延至第二天天亮,再上疏向唐宣宗说明原因,唐宣宗一般都能听从韦澳的意见。(《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不像现在有些领导对不执行他一见的人,一般就是开口怒斥“不想在这里混了”或者找个茬,与他拜拜,永不叙用。素质不一样,处理问题就不一样。

  同年11月,有一位游走在大街小巷行医的刘集医生结交了宫庭里一些哥们,唐宣宗耳根子软,经不起身旁一帮人软磨硬缠,正式下文任命刘集为盐铁补场官。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接到通知后,给唐宣宗上书说:“医工术精,宜补医官;若委务铜盐,何以课其殿最!且场官贱品,非特敕所宜亲,臣未敢奉诏。”柳转运使的意见是刘集医术精明,应该当医官儿;如果让他管理盐铁事务,专业不对口,怎么来看出他的本领,考课他的政绩?况且场官是品秩低贱的芝麻官,本不应该是陛下您老人家特别敕令亲自任命的,您应该管大官,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唐宣宗看后立即在柳仲郢报告上批示:“刘集宜赐绢百匹,遣之。”宦官给刘集皇帝赏给他的绢,继续当他的游方郎中去了。几天后,唐宣宗见到柳仲郢,亲自慰劳表扬他说:“卿论刘事甚佳。”哥们,你所议论刘集的事好极了,继续努力。

大中十年(856五月,首都长安治安混乱,群众意见很大。唐宣宗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长安市长。韦澳为人公正爽直,他一到任,豪强贵戚均有所收敛,不敢为非作歹。只有国舅爷郑光的庄吏不信那一套,根本没有把韦澳放在眼里,骄横无比。韦大人脑门出汗,不知如何惩罚这个奴才,还好他找到庄吏多年的不交租税罪行,下令将他逮捕。国舅爷也像河阳公主一样向唐宣宗告了一状,然而,唐宣宗与韦澳不是汉光武帝与董宣,没有血染龙庭的强项令故事,而是发扬民主,政治协商,不伤脸面和平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唐宣宗把韦澳叫到延英殿追问原委,韦澳将逮捕郑光庄吏的事作了详细汇报。《资治通鉴》记载了君臣民主协商的对话:唐宣宗说:“你怎么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将依照法律处置。”唐宣宗又说:“郑光特别喜爱这位庄吏,怎么办呀?”韦澳回答说:“陛下从翰林院任用我为首都市长,希望我清扫京城地区多年的积弊;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害社会,却能得到宽大免于刑事处分,那么陛下所制定的法律,看来只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我实在是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再去办事了。”韦澳有了火气,但唐宣宗笑容满面,有点尴尬地说:“你说的确实全合乎道理,但舅舅郑光的面子朕不能不顾;你可以用棍杖狠狠地处罚庄吏,但免他一死,行吗?”韦澳也不像董宣那样不依不饶,回答说:“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当面诏告,请求陛下让我关押那个骄横的庄吏,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唐宣宗说:“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唐宣宗放下帝王的身段,对他为母舅郑光的缘故阻挠韦澳依法行事,感到羞愧,表示道歉,实在难得。韦澳回到京兆府,即重杖庄吏;督促他交满数百斛租税后,才将他交还郑光。

中尉仇士良捕获了妖民贺兰进兴和他的党羽,谋反的证据充分有力。唐宣宗亲临审问,下令将一干人犯斩首示众。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中央领导作了批示,案子已铁定。可是有个叫高元裕的御史中丞出来搅局。上书说审案要依照法律程序,皇上一个人说了算,没有和刑部、大理寺的法官共同审理判决,司法部门不知道,法律尊严何在,还要不要依法治国,请皇上将这个案子交给司法部门处理。这话真有点现代法治意识,但唐宣宗没有答复他。魏征的后人魏谟上书说,案件关系到军队就叫军事法庭审理,嫌疑人是老百姓就交给府县审理。如果案件不交给司法部门,量刑有轻有重,其他人怎么搞得清楚。于是皇帝撤销了他的判决,交给了有关部门处理。唐宣宗不仅虚心听取了他们的意见,还将魏谟升任为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弘文馆直学士。(《新唐书魏谟传》卷110

  大中十二年(858),唐宣宗做皇帝已有12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群众反映不错。史书说“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旧唐书·宣宗本纪》卷二十)就是说他这皇帝做得太完美了,是一代英主君,说他是汉文帝、汉景帝再世一点都不为过。  

在全国一片赞扬声中,唐宣宗想显摆显摆自己,登丹凤楼宽赦罪犯,凸显大唐皇帝的英明神武,宽广胸怀,功盖寰宇,搞点软实力宣传,在唐宣宗看来一举几得好事。可是令狐丞相却出来反对说:“登楼大赦,军士庶民都要赏赐东西,费用太大,而且做这样一件影响巨大的事,应该有正当的名份,何况大赦的事不可多,国家折腾不起。”唐宣宗听后不高兴,说:“对于朕来讲,登楼大赦以什么名份为最合适!”丞相崔慎由说:“陛下至今还没有建立储宫,安排皇位继承人是四海之内广大臣民所日夜盼望的事。如果举行册立皇太子的典礼,就是举行郊祀典礼也可以,更何况于登楼大赦呢!”皇帝无话可说,登丹凤楼的事儿,也就偃旗息鼓了。这时离他见老祖宗不到一年了,现在看起来怪可怜的,不过就是这样成就了他一生的美誉。用现在的话说“值”。

唐宣宗听取意见有三点值得表扬,一是乐听意见,态度端正。“上乐闻规谏”,“得大臣章疏,必焚香手而读之。”(《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一个皇帝看大臣们的奏疏,像一个宗教徒那样先虔诚焚香,而后用手捧着阅读,史上闻所未闻。二是虚心接受,立即改正。“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唐书·宣宗本纪》卷二十)都是说唐玄宗虚心接受意见,上面举的一些听了意见后立即改正的例子可以证明。三是奖励重用提意见的大臣。如韦澳拜相,还有魏谟在讨论事情时候,不像其他人委曲提意见,而是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所以,唐宣宗感叹不已,说“谟绰有祖,我心重之。”(《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这个话分量很重,说魏谟卓然有先祖魏征之风,我心里十分敬佩和倚重他啊。

唐宣宗在位时,唐朝已是病入膏肓,通过他的努力,“粃粺尽去,淑慝斯分。河、陇归地,朔漠消氛。到今遗老,歌咏君。” (《旧唐书·宣宗本纪》卷二十)在他的领导下,糟粕尽除,善恶明分,收复河、陇,扫平大漠,至今遗老,歌咏君。可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唐已经走入末路,他是回天无力的。(刘统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小太宗”之誉的晚唐杰出皇帝
“小太宗”为何不能挽大唐败局?
朕所惜者
被粉饰的历史:唐朝的掘墓人应是“英明”的唐宣宗?
唐朝皇帝接连暴毙的历史之谜(唐宣宗—唐懿宗)
刻薄寡恩唐宣宗:勾结宦官共享皇权,毁武宗心血,还被吹成小太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