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热解毒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51~180)

151、六神丸

  【处方】珍珠粉 犀牛黄 麝香各4.5克 雄黄 蟾酥 冰片各3克

  【制法】各研细末,用酒化蟾酥,与前药末调匀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衣。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咽喉肿痛或溃疡,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每服5~10丸,每日二至三次。亦可外用。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雷允上诵芬堂方》

152、白凤饮子

  【处方】乌嘴白雄鸭1只(取头颈连喉管以及嗓嗉,均莫刺破,不落水)玄参12克 生地15克 蜗牛2个 地龙2条 古文钱4枚 白盐梅3个 枇杷叶9克(绢包)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热解毒。疫喉白腐,会厌腐溃,口出臭气。

  【用法用量】用新取急流河水L5升,扬三百六十五遍,用芦薪煮至600毫升,去油。每服200毫升,加柿霜3克,和匀,缓缓饮之。

  春加蚕食过桑叶(孔多者)9克,夏加荷花蒂(连须)7个,秋加荸荠苗梢9枝各3.3厘米许,冬加青果汁10毫升冲服,或青果5枚,去两头尖,捣烂人煎亦可。

  【摘录】《疫喉浅论》

153、利胆化瘀汤

  【处方】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香附12克,泽兰12克,山栀12克,枳实10克。

  【功能主治】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主肝胆气滞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叶仲琨方

154、理鬓汤

  【处方】金银花90克 白芷6克 川芎30克 当归30克 夏枯草9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血活血。治鬓疽。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155、清热解毒汤

  【处方】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黄芩9克,车前子9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瞿麦12克,匾蓄12克,赤芍6克,冬瓜子30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消肿止痛。主湿毒热型。(盆腔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刘奉五妇科经验》

156、白虎解毒养阴汤

  【处方】石膏24g,知母9g,浙贝母9g,板蓝根9g,山豆根9g,紫花地丁18g,金银花18g,生地18g,玄参18g,连翘15g,麦冬15g,白芍12g,丹皮12g,薄荷6g,甘草6g,鲜橄榄10枚。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主白喉、喉痧(猩红热)、喉炎及一切喉痹、乳娥。

  【用法用量】

  若心气不足,加人参、玉竹各9g;心中烦躁,加黄连6g,灯心草2g;呛咳不止,加牛蒡子、马兜铃各9g;鼻衄,加白茅根24g;目赤肿痛,加桑叶或赤芍9g;脘腹胀,加麦芽9g,枳壳6g;大便结,加大黄9g;小便热或痛,加木通9g,鲜车前草1株,或黄柏6g。

  【摘录】《古今名方》引《喉科秘传十二方》

157、连翘消毒饮

  【处方】连翘 陈皮 桔梗 玄参 黄芩 赤芍 当归 山栀 葛根 射干 天花粉 红花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治热毒瘰疬,腮项成核,或天行亢热,湿痰作肿,不能转侧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有痰者,加竹茹3克;初起便燥者,加大黄。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158、凉血化斑汤

  【处方】水牛角粉30克(先煎),板蓝根20-30克,蚤休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30克,赤芍20克,白藓皮30克,苦参10克,土茯苓30克,全蝎6克,僵蚕12克。

  【功能主治】凉血化斑,清热解毒,佐以除湿熄风。主血热毒盛,壅搏肌肤。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金起风方

159、梁会大津丹

  【处方】黄连6两,黄柏6两,黄芩6两,甘草6两,雄黄1两5钱,栀子(炒)6两,大黄9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钱,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肺胃热盛,痈毒肿痛,口舌生疮,鼻干出血,大便燥结,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60、清热解毒消炎

  【处方】苦参15克,冰片6克,香油(食油亦可)30克。

  【制法】将香油用锅勺盛之置火上,烧沸,即将苦参放入待其焦黄即捞出,再将冰片放入搅匀,待凉备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主风火湿热或污水灌耳而诱发。

  【用法用量】每日滴耳3次,每次2-3滴。

  【摘录】候秋来方

161、阑尾化瘀汤

  【处方】川楝子15g,金银花15g,延胡索9g,牡丹皮9g,桃仁9g,大黄(后下)9g,木香9g。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主瘀滞型阑尾炎初期,发热,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着,而见脘腹胀闷,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新急腹症学》

162、阑尾1号

  【处方】红藤、地丁草、川楝子。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主瘀滞型阑尾炎。

  【摘录】《新急腹症学》

163、烂耳散

  【处方】穿心莲粉0.3克 猪胆汁粉0.3克 枯矾0.6克

  【制法】上药三味,各研极细,混匀。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敛湿去脓。治耳内流脓,或黄或红,或有臭气。

  【用法用量】先以棉签清除耳中脓液,再用本晶少许吹耳内,每日一次。

  【摘录】《中医耳鼻喉科学》

164、口炎清冲剂

  【处方】天冬、麦冬、玄参、金银花、甘草。

  【制法】加水煎,浓缩,加蔗糖制为冲剂。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解毒。主口腔粘膜扁平苔癣,复发性口疮,疱疹性口炎,慢性咽炎,慢性唇炎。

  【用法用量】每服20克,开水冲下1日2次。

  【摘录】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

165、清凉膏

  【处方】当归30克 紫草6克 大黄面4.5克 香油500克 黄蜡120~180克

  【制法】以香油浸泡当归、紫草三日后,用微火熬至焦黄,离火,将油滤净去滓,再人黄蜡加火熔匀,待冷后加大黄面搅匀成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治烫伤、烧伤等清洁疮面;多型红斑(血风疮)、牛皮癣(白疕)等炎症性干燥脱屑皮损。

  【用法用量】外敷患处。

  【注意】阴疮、阴疽慎用。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66、连翘托里散

  【处方】连翘15克 川大黄90克 牡蛎30克(炮)甘草15克(炙)山栀子15克 独活15克 黄耆15克 金银花15克(拣净)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治素体壮实,常患疮疡,红肿疼痛不可忍,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去滓冷服,以利为度,量虚实加减。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烟霞圣效方》

167、阑尾清化汤

  【处方】银花、蒲公英、丹皮、大黄、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见低热,或午后发热,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摘录】《新急腹症学》

168、抗毒汤

  【处方】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贯众30克,虎杖18克,紫草15克,丹皮18克,赤芍21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主热毒内结,瘀阻胸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高文武方

169、坎宫锭

  【处方】胡黄连(焙)芙蓉叶(晒干或烘)儿茶 真熊胆 文蛤(焙黑)真西黄各9克 辰砂(水飞)川贝母各6克 梅花冰片 真麝香各1.5克 真陈京墨30克(夹碎,研)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再乳;用生大黄15克,卤醋200毫升,健猪胆2枚滴汁,三味熬稠膏作锭,阴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一切痈疽,漫肿无头,根脚不聚者。

  【用法用量】用芙蓉汁和蜜,磨敷患处及其四围。

  【摘录】《古方汇精》卷二

170、清开灵口服液

  【处方】胆酸、珍珠母、猪脱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

  【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味甜、微苦。

  【炮制】上八味,水牛角磨粉,板蓝根、栀子、金银花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5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适量,静置,滤过,回收乙醇,加水适量,静置。将水牛角粉、珍珠母加酸适量,水解,滤过,滤液用15%氢氧化钙溶液调节PH值至4,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放冷,加乙醇适量,静置,滤过,回收乙醇,加水适量,静置。胆酸、猪脱氧胆酸加乙醇适量使溶解。将上述药材提取液与水解液合并,混匀,加至胆酸、猪脱氧胆酸乙醇液中,加乙醇适量,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加水适量,静置,加入黄芩苷,调节PH值使溶解,加入矫味剂适量并加水至全量,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7.2~7.5,搅匀,静置,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病症属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ml,一日2次;儿童酌减。

  【注意】久病体虚患者如出现腹泻时慎用。

  【规格】每支装10ml

  【贮藏】密封,遮光。

  【摘录】《中国药典》

171、连翘金贝煎

  【处方】金银花 贝母(土者更佳)蒲公英 夏枯草各9克 红藤21~24克 连翘15~30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治阳分痈毒,在脏腑、肺膈、胸乳之间者。

  【用法用量】用好酒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服。服后动卧片时。阳毒内热,或在头顶之间者,用水煎服。

  火盛烦渴乳肿者,加天花粉。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172、阑尾炎合剂

  【处方】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连翘30g,白花蛇舌草30g,冬瓜仁30g,赤芍15g,大黄(后下)15g,桃仁15g,川楝子15g,木香15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破瘀行滞。主急性阑尾炎,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高热,腹痛,右下腹压痛明显,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白细胞增高。

  【用法用量】

  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板蓝根、天花粉;局部有包块,加穿山甲、皂角刺、薏苡仁、红藤。

  【摘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资料选编》

173、抗感颗粒

  【处方】金银花210g 赤芍210g 绵马贯众70g

  【性状】为黄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三味,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250ml,加乙醇至含醇量达50%,搅匀,放置过夜,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8~1.30(5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粉1.65份、糊精1.5份及乙醇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等症。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服。

  【规格】每袋装10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74、坎宫锭子

  【处方】京墨30克 胡黄连6克 熊胆9克 麝香1.5克 儿茶6克 冰片2.1克 牛黄0.9克

  【制法】上七味药,为末,用猪胆汁为君,加生姜汁、大黄(水浸液)、酽醋各少许相和,制成药锭。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焮赤肿痛;并治痔疮。

  【用法用量】用凉水磨浓,以笔蘸涂之。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175、清解散

  【处方】全蝎3克,大黄1.5克,双花9克,甘草1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脾经内郁毒火。

  【用法用量】共为细末,每次1克,日服2次。

  【摘录】《齐强方》

176、连翘败毒丸

  【处方】连翘40两,黄连40两,当归40两,甘草40两,柴胡24两,黄柏80两,金银花160两,防风40两,苦参40两,荆芥穗40两,黄芩40两,麻黄80两,地丁240两,白芷40两,薄荷40两,天花粉40两,赤芍40两,羌活80两,大黄240两。

  【制法】上为细末,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闯亮。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

  【用法用量】每服3钱,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77、阑尾一号消炎片

  【处方】金银花125g,大青叶125g,败酱草125g,蒲公英125g,川楝子25g,生大黄37.5g,木香37.5g,冬瓜仁37.5g,桃仁25g,赤芍50g,黄芩37.5g,滑石粉15g,红藤125g。

  【制法】取金银花、红藤、生大黄、木香、赤芍、黄芩干燥,粉碎,过120目筛,另取大青叶、败酱草、蒲公英、川楝子、冬瓜仁、桃仁。煎煮二次,每次沸后2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至400毫升,与药粉混合均匀,过16目筛,制成颗粒,60℃以下烘干,加入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每片0.5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枯血排脓。主急慢性及化脓性阑尾炎。

  【用法用量】每次口服10-15片,1日3次。

  【摘录】《中药制剂汇编》

178、凉膈增液汤

  【处方】连翘8克,银花8克,栀子5克,黄芩5克,生地6克,元参8克,麦冬8克,芦根8克,蝉衣5克,板蓝根8克,大黄2克,竹叶3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辛凉解表,通腑泻热。主乳蛾风热。

  【用法用量】先用凉水浸泡20分钟,再文火煎25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中医杂志》

179、克疣汤

  【处方】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芩20克,马齿苋30克,生苡仁30克,夏枯草12克,牡蛎20克(先煎),木贼草12克,板蓝根30克,红花6克,赤芍10克,紫草12克,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利湿清热解毒,活血软坚散结。主湿毒热邪郁结肌肤,阻遏气血运行。

  【用法用量】水煎2次早晚服,每日1剂。

  【摘录】杨景海方

180、青吹口散

  【处方】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

  【制法】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治口舌、咽喉痛之疳疮。

  【用法用量】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

  【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外科名家朱仁康治皮疹常用方:凉血消风散,养血消风散
含有浙贝母的处方(一)
【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需配合哪些中成药服用
系列方385
清热凉血
春季家庭必备的8种常用中成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