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六)

前面我们了大腹部的问题,有虚有实,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还有其他的结胸,脏结,这些都可能相关。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少腹,少腹就是相当于指我们膀胱这个部位。

《伤寒论》第71条说:“太阳病,脉浮,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156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还有脏结也会有这种情况,如《伤寒率》第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伤寒论》第329条辨:“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讲到阴(阳)易病,讲的是男女之间相传的病,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性病一样,有点相关。这种是邪热内盛,但是,也有经脉失养,也有局部的表现。

还有就是邪结膀胱,这个“邪”就包括了很多,包括气郁,血瘀,寒热。如太阳蓄水的桃核承气汤证:热结膀胱,少腹急结。抵当汤证:热结膀胱,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还有太阳蓄水的五苓散证,小便少者,必苦里急,这是讲的少腹部的胀满结聚而难受。还有冷结膀胱关元,在经脉上的,也会出现小腹满,按之痛。

少阴病热结膀胱,也可以出现手足具热,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也是出现局部的表现。仅管原文没有描述局部的症状,但是,小腹疼痛的话,应该是隐含其中的。

所以,我们讲腹部的切诊部位,从心下到胁下,到大腹,到少腹,这些寒虚实都不一样。前面讲的舌脉,腹诊,其中,四诊的方法里面还有就是关注诊治的过程,这里包括治疗的经过以及药后的反应。这也是我们问诊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尽管不同的治疗方法,由于体质的因素,病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在治疗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伤寒论》里就记录了大量的失治,误治而形成了坏病的这样的案例。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张仲景对治疗经过的重视。

一般来讲,汗、吐、下法这些驱邪之法多伤正,素体阴虚者,多转化为热化症。一般从少阳,阳明或者是少阴热化。但是,如果病人是偏阳虚的,这个时候多转化为寒化症,寒化的话,多从三阴,尤其是少阴寒化比较多见。

《伤寒论》第131条辨:“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这病发于阳和发于阴都是用了下法,发于阳和发于阴是不一样的。发于阳,如果说病在表,用了下法,这个时候就出现结胸证。如果这个病人本来没有表证,而是一个阴寒证,用了下法,就伤了正气,尤其是损伤脾胃而导致寒热气机的升降失常,从而形成了气机在中焦的闭塞,上面的胃气不降而呕,下面的脾不升清而泄,所以,中焦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气机的壅塞,结果出现痞症。

由于脏腑虚损的情况不一样,病位病势也有差别,表现也不一样。所以,治疗过程很重要,误治的方法以及病人的体质。

《伤寒论》第61条辨肾阳虚,烦燥证:“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118条辨心阳虚烦燥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论》第37条辨脾虚水停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以上这几个条辨都是讲的一个下法,也就是说误治以后,病人的反应,他的表现。其实,我们也可以结合他的表现来判断他的病位,是在肾还是在脾还是在心。

其实病人的这些不同的表现,应该是原于病人的基础病或者是病人的体质,寒热虚实的不同,所以,他的转归,医生是可以判断的。

所以,病人的这些误治经过可以给医生诊病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帮你看病的历代问诊格言
郝万山讲《伤寒论》:脏结症
浅谈小便利在《伤寒论》中的辨证意义
仲师门人蔡长福大师学术思想文集(1)
第八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六经证候规律。
《伤寒论》学习笔记9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