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唯识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分”,是分位、分部、分属的意思——部分——好比一个公司有财务部、技术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等。


见分、相分,这两个很简单,就是能、所之义。眼睛是能见,看电影,电影画面是所见。这就是见分和相分。同样地,一个数学问题,是相分,能理解这个问题的人,或者说那个脑子、那个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是见分。简单来说,见分就是人,相分就是世界——人来认识这个世界。

那么自证分呢?自证分,简单来讲,就是你知道你在干什么,或者你知道你干了什么,这两个说法,区别仅仅在于时间上分为现在和过去而已,性质是一样的——自证分,就是自知、自见。

举一个现在的例子,譬如作贼心虚,你知道你在干一个不正当的事情,所以心虚,不一定是偷东西了,广义的作贼,但是心虚是一样的,这个就是自证分。至于具体干的那个事,譬如你就是去偷东西,或者像职业扒手,眼疾手快,对不对?这个具体的业务问题,就是一个简单的见分、相分而已。再比如索尔仁尼琴的名句“他们也知道他们在撒谎”,像这样,睁眼说瞎话的时候,自证分,我知道我在撒谎,我就是要撒谎,自证分。


老子打的就是精锐,自证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自证分。再比如,善意的谎言,也是一样,自证分。
举一个过去的例子,譬如后知后觉。当年干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甚至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多年之后,再回首,悔不当初,年少无知。无知,就是自证分缺席,和作贼心虚相比,作贼心虚还有个自知之明。自知无知,自证分。不一定是要很多年了,很多时候,昨天说的话,干的事情,今天回想一下,噢,错了,错了,我不对,赶快去给人道歉,自证分。乃至有时候自己一句话,脱口而出,立马面红耳赤,自觉失言,现场自证分。乃至话到嘴边,又咽回去,这个即时发现,扼杀在襁褓之中,还是自证分。

再比如,你看到一个笑话,在那里笑别人,或者看电视剧也是一样,你突然惊觉,其实自己也是一样的,还在那里笑别人呢。五十步笑百步,自证分,或者干脆就是半斤八两、一样一样,乃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证分。更深刻的体验呢,有时候笑着笑着就哭了,看到了自己,自证分。年少不懂李宗盛,听懂已是曲中人,自证分。

浅浅地讲,自证分就是你知道你在干什么,知道你干了什么;再深一点,就是噢,原来我是这样子的;再深一点,颠覆性就出现了,啊!我竟然是这样的!老子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知人和自知,其实是一回事。见人即见己,知己即知人。自证分大用所在。


最后,是证自证分。当你,譬如说,当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的时候,或者悔恨而痛哭流涕的时候,那是一个绝对的、不容怀疑的发生。这个时候,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那种痛改前非的金刚大力,那种不容置喙、毋庸置疑的幡然醒悟。后知后觉,幡然醒悟的深刻感觉,或者突然理解了以前的某个疑问,全身通透,畅快淋漓,如梦初醒,等等等等。包括开悟(忽然明白无我)也一样。这些都是非常强烈的自证分。但是,如果有人在面对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感受的时候(当然,这都是在事后,至少要等那个感受完全绽放完)——那种认知彻底被颠覆的震撼的时候,惊呆的时候——能够再度“抽离”一番——哎?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是怎么就知道了呢?!我怎么就如此确信呢?!我是怎么忽然明白了呢?!——乃至——这些不容置疑的体验,是否也会有再度被反转的可能呢?

只要简单地偷换一下这个问题,从“哎?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变成——“我凭什么就知道了呢?!”,那么,『证自证分』就呼之欲出了。即『自证分』之所凭借,那个自证分凭什么如此确信、如此不容置疑?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理——后面还有一个boss,名之曰“证自证分”。自证分的内容,就是说,我知道我xxx——我知道我错了,我知道我在作贼(所以我心虚)——所以又——我知道我在心虚——乃至,我知道我很确信,我知道我很怀疑…

这就到笛卡尔了

——笛卡尔:“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唯独不能怀疑这种怀疑”

因此就出现了那个最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我思,或者说我疑,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前缀,叫做“我知道”,我知我思、我知我疑

故我在——故有一『在』

此在,笛卡尔直接称之为“我”了

唯识则称之为“证自证分”

叫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背后有个东西

思维之至,就到这里,只能到这里了

知“我”在,知“证自证分”在,知其为知之凭借,为自证分之所依

那么,证自证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后面那个“我”,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只知道它在。一个思维逻辑推理型的知道,不是真正的知道

如果真正地知道了呢?那就是明心见性、顿超十地、见性成佛

所以明心见性的学术含义,就是证自证分

佛门之内,禅宗是不太学术的,要学术,还得整唯识

所以这三个词是等价的:

明心见性=证自证分=能所双泯

这里,证自证分作为一个动词,见性时刻

然后,三个都作名词亦可

所以究竟是谁来干那个终极确认,终极确证,终极确知的活计呢?

是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拍板一切。铜锣湾的扛把子,就是他了,话事人,陈浩南。

关于见性的描述,张拙的悟道诗中有一句——“一念不生全体现”,也就是能所双泯。究竟之能知与究竟之所知不二、实一,就是本体,就是真如,所谓自知,所谓(观)自在。六祖曰:“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用则自证分,体则真如,即证自证分。也就是那个那个——禅宗喜欢讲“那个”嘛,这个就是上面所谈到的思维层面所推知的那个boss,也就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因为不见性,就只能就思维而言,所以叫“那个”,不叫“这个”,而对于见性者来说,那就“这个”了,这是见性者的一种亲切感,他不隔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如何是佛?麻三斤”、“如何是佛?道在屎溺”、“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两只法身,三条真如,四根主体,五斤证自证分…

观自在这个观,降一级理解,就是自证分了。自证分是知道,证自证分是背书。以计算机系统证书链而言,证自证分,即是根证书。


它是自签名的,观自在的。

所以见性、证自证分,作为一个发生,作为一个事件,谁来知道呢?还是自证分来知道——玄奘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知道由谁来确证,谁来背书呢?当然还是证自证分来背书,或者——可以说此时已经不需要谁来背书了。因为没有见性,是会有疑问,虽然思维推知证自证分之存在、必有,真如必有,可是你完全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见性了,终极boss亲眼目睹,就像柯南嘛,组织的boss一旦现身,所有的悬念,就都结束了。一念不生全体现~禅宗谓“本来面目”
禅宗就是单刀直入、直捣黄龙

也就是直参证自证分,所谓惟论见性

对治烦恼,或者观心、觉知,这都是自证分事,非禅宗之鹄的

念佛是谁?直捣黄龙,直取证自证分,所谓直取菩提。这就是禅宗的方法

我念故我在,不是你想的那个我

然后就是常说的“故不必立第五分”的逻辑了,上面已经解释了,谁知见性呢?还是自证分知。谁知证自证分?自证分知。自证分,就还挺马后炮的,自证分,知一切

证自证分呢?证自证分说:什么一切不一切,我他妈就是一切本切。自证分是我儿

所以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嘛

因此,根本智,是证自证分,是天父、上帝

后得智,还得靠儿子,靠释迦牟尼佛,靠耶稣基督,靠自证分

虽然山河大地是如来,可是你不开窍啊,人没办法啊,人只能靠人来度脱,不要说你读经也可以解脱,经不是人说的?后得智,就是用来度脱你的智慧。根本智,是他自己受用。所以圣者也可大别两类,一种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一种是有货也能倒出来。

哲学上,关于证自证分的学问,叫做本体论

关于自证分的学问,叫做认识论

按照我们这个主题,重新命名一下,可以叫:本体分、认识分

佛门知识分子,多有一种鄙夷哲学的习气,以为外道

其实真正的哲学家,比一般的行者,走得更深

哲学家,也和禅宗参禅,是异曲同工

笛卡尔是探源者

到了“我思故我在”这里,就是那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地方了,思维之绝路,所谓“无门关”

没有路了,思维只能推知它存在,但是靠逻辑是过不去的,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所以叫无门关。怎么办呢?克尔凯郭尔——又一个哲学家——曰:信仰飞跃。禅宗曰:悬崖撒手。

这是形容,而非方法。再问方法,禅师就给你一个字——参!

要我说,就是壮哉鸟枪法,大力出奇迹

固然本体自在,非修而得。但是你不用力整,你没有希望

你不搞定它,你就被它搞死

“莫道无修便不修,菩提痴坐若为求?

勤作棹,慧为舟,这个男儿始彻头。”

见性和开悟是不一样的。你证到无我,就开悟了,标准开悟,就是证到无我而已,破俱生我执,了脱生死,出三界去。见性是要证本体的,方名得道。道是本体,不是无我而已。开悟而不知本体者,比比皆是,只会一手无我。若证本体见性,我也得,无我也得,看你要怎么玩,都行。所以佛讲无我,也讲常乐我净。很多禅师,包括密宗、金刚乘,大成就者,你一眼看过去,那真是没眼看,一身的习气,而且比普通人要执着得多,脾气暴躁,看着就不温柔、不慈悲,不是善茬…而只是开悟的人,他往往很驯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被无我锁住了,所谓所知障,一般人天师(临济祖师:“从第一句荐得,堪与祖佛为师;从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从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第一句,明心见性;第二句,破俱生我执,标准开悟,证得无我,了脱生死;第三句,只破分别二执,不脱生死),就是这幅样子,你会感觉他没有性格,因为他只会无我,不会我,或者不敢我,他很多行为,也都是对佛陀的模仿,因为佛陀是个很温柔的人,谦谦君子一样,所以他们也是谦谦君子一样,我并不否认世界上没有谦谦君子性格的人,而是一溜的谦谦君子,一溜的慈眉善目,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这里面肯定是有模仿的成分。

而禅师,则往往都是很有性格的。当然,也不排除禅师堆里也有只开悟不见性的,所以模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只是模仿对象不是佛陀而已,而是祖师——临济喝、德山棒,你还是模仿,只是不是模仿慈眉善目,而是模仿暴躁棒喝

所以性格,也并不是讲你要脾气不好才叫性格,而是讲你的本分,你必须是你自己,而不是暴躁style,或者慈悲style,它不是style,任何style都是错的

所以尼采短短五个字——“成为你自己”,谈何容易?开悟了你都不达标,你被无我掣制,所谓担板汉。至少要见性,你才够得上这个命题。禅师曰: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也不向祖师行处行,虽然祖师看起来很酷

要任性妄为是没错,“率性之谓道”嘛,但又要与物无伤。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棒喝很容易玩吗?不容易。玩到打是亲骂是爱的境界,才叫棒喝,我打你一棒,你还感谢我,这才叫棒喝。不然你就是虐待儿童,要判刑的。祖师打徒弟,骂学人,他自己有个拿捏的,不是见人就打,逢人就骂,他会观察你的根器,不然就造业了——打你一下,你不仅开不了悟,还跟你结下梁子,虽然他不怕,但是有什么必要呢?

点击  「在 

宣扬生活大智慧,让更多人看到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达摩祖师与明心见性《一》
般若舟 || 明尧老师:宗门修行之大纲——《二入四行观》导读(一)
南怀瑾老师: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转世故事)
论“明心见性”(五)
[转载]贾题韬先生论丹道
佛经大多由印度传入,仅一本我国本土真“经”,让人当下明心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