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粘豆包

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它是东北人传统上喜欢的粘性食品,是冬季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你可不要小看它,它可是和东北人生活息息相关啊!

五十年代

从我记事起,就记的一进数九天,我家乡家家户户便争先恐后淘米做豆包,因老人传说:“用数九天的井水做的豆包甘甜。”

记的我小时,有一年冬天,爸爸在外工作因工期紧,休探假回来迟了,淘米做豆包这重活便落在妈妈和不满十岁的姐姐身上了。那时候,做豆包可非易事,因全村只有一个四面透风的墙,房顶漏雪的破碾坊。全村人都赶在数九天淘米碾米,这就需排队。我老家人叫:“占碾子。”占碾子的人得在碾坊盯着,不盯紧了上家碾完别人碾上你就白盯了。那天赶到我妈妈占碾子,北风呼呼的吹,还下着冒烟雪,妈妈在碾坊冻的实在不行,急急跑回家,叫我姐姐快去盯一会。她急扑炕上的火盆,把冻僵的手伸向火盆微烤一下,便迅速脱下棉鞋,弄掉沾在上面的冰雪,在火盆上熏一下,就急换我姐姐去。姐姐虽小,可特别懂事。她跑回家,也直扑火盆。嘴里叨咕着:“这天真要把人冻死了。”她也微烤一下,就跑去换妈妈,妈妈又把她撵回来,妈妈冻的实在不行,又跑回来叫姐姐去盯一会······这样不知多少次,总算轮上我家碾面了。

妈妈负责赶拉碾子的驴和筛面。姐姐跟在驴屁股后面围着碾盘转,小手拿个小笤帚扑拉碾盘上碾过的面.(扑拉是我老家方言,意思是翻扫)当时姐姐只比碾盘高出个头。记不的她们用了多长时间才把米碾完,反正是黑白连轴转了,碾回可多面。发了好几大盆。

那时我虽小,但脑海里牢牢记住这次碾米的不易。

面发好了,豆馅煮好。包豆包在东北可是个喜庆热闹的事,不论谁家包豆包,左邻右舍的大闺女、小媳妇、老太太都来帮忙,在炕上大家围着面盆、馅盆坐一圈,手忙着;嘴也不闲着,东家长,西家短唠的有滋有味,说到可笑处,她们笑的前仰后合。孩子们看大人高兴,他们也跟着欢腾起来,炕上炕下乱跑着玩。有时大人被他们吵烦了,会时不时呵斥一声:“你们不能消停一会啊!”

男人这时也忙,烧火蒸豆包。蒸好出锅一个个捡到外面早铺好的草帘上冻,冻好装缸封盖。

那个年月,一进数九,乡亲见面,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淘米了吗?”答:“淘了。”声音洪亮,脸上喜滋滋的。回话:“没呢。”声音低低的,脸上布满愁容。因那时孩子多人家,粮还不够吃呢。那来的米淘啊!

 我家附近有户人家,日子过的紧吧。这年淘了一点米,豆包包好了,两口子商量留过年正月来亲戚时吃,说好后,女人领孩子回娘家帮包豆包去了。等回来惊见装豆包的缸空了,急问男人咋回事?男人怯怯的小声小说:“我不会做别的吃,就把豆包熥熥'teng’(方言:熟食热热)吃了。”女人一听可气坏了,大哭日子没法过了,提出离婚。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好说歹说才劝住大闹的女人。女人脸上流着辛酸的眼泪,长叹一声说:“唉——这穷日子啥时才能熬出头啊?”

六十年代

爸爸单位因工作需要,把职工家属安排在家属基地,我家离开老家,吃上了供应粮。从那时起,我家再没包过豆包。每年一进数九,我们会听到爸爸对妈妈说:“这要在老家,咱们该淘米,包豆包了。”这时我们会看到他们得嘴会情不自禁的咽口水。

八十年代

我工作单位周边的农民生活好了起来,开始淘米做豆包了。并且用编织袋装豆包一袋袋乘火车进城送给亲属。有跟我处的好的老乡,也送我些豆包,孩子们可爱吃了,看着孩子吃得意犹未尽的样子,我想我要是能给孩子包豆包该多好啊,我一定叫他们吃个够。

有一天我赶农村大集,突然发现集市上有卖粘米的,还有小豆,高兴极了,生怕买不到,连价都没讲,急忙买了些,赶紧回家。到家就去农村,打听磨面的地方,快走到磨面的地方,老远就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进屋一看:好大一个铁机器,靠墙而卧,上面有个大口子,人把米从口子倒进去,一按电门,机器轰轰隆隆转一会,自动就从下方出面了。负责开机器的师傅看见我,笑问:“你来干什么?”我说:“淘米磨面。”他惊呀的看看我说:“你也淘米?”我说:“咋,只准你们淘米?”他听后笑笑,说:“那里,那里,现在大家都一样日子好过了。”说完他看看我拿的米,告诉我回家先把米淘了,晾半干,明天拿来。

第二天我早早把米背到磨房,开机器的师傅说:“你放这吧,你那点米我插空就给你磨了,你该上班上班去,下班来拿就行。”“麻烦你了。”我说完就上班去了。

下班我到磨房,师傅说;“马上这家磨完,就给你磨。他家磨得多,这不小一天都给他磨了。”这时磨面的人也凑到我跟前,跟我唠嗑,说:“他家磨的面估计包豆包够吃到来年春天,而且全是用大黄米磨的面,掺的苞米面是打了皮后磨成的面。”说着话脸上喜滋滋,幸福满满。我从他话里才知道,大黄米包的粘豆包才是最好吃的,可我不知道,买了小黄米。因为在我小时候,记的包粘豆包都是用小黄米,大黄米低产,金贵,用它做粘糕,过年吃,没谁舍的用它包豆包。哎呀!现在人们的生活都这么好了?看来我没与时俱进,明年我一定要买大黄米包豆包。

二十一世纪初

我退休后落户锦城。初冬的一天,我逛街,在街道边,看到小商贩卖黄米面、粘高粮米面、糯米面,我很惊喜,心想这包豆包该多省力。我每样买些,回家后,我包出三种颜色的粘豆包,黄米包出黄灿灿的豆包、粘高粱包出红黑红黑的豆包,糯米包出白亮亮的豆包。孩子们吃到三种品种的豆包,高兴得夸奖我手真巧,包的豆包真好吃,软糯酸甜。我听后可开心了,每年一数九,便給孩子们包豆包。

二0一九年

时间就象白驹过隙,一晃我来锦城十多个年头了,我孩子的孩子都每年吃着我包的粘豆快长大了,锦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街小巷变得非常宽敞干净,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超市,超市里什么都有。你只要走进去,需要的东西都能买到。这不,还没进数九天,超市里的粘豆包就各种品种摆出来了,有:黑龙江的、本地的、有义县的······超市里有现做现卖的,还叫先品尝,满意再买。

今年数九天一到,我又张罗买粘面包豆包。老伴听到,再三告诉我,要买够蒸一锅的就行,现做现吃。比做出一大些,熥着好吃多了。我蒸出一锅,立马给孩子们送去些,并告诉他们吃完告诉我,我再给他们做。

过了好些天,我觉他们早该吃完了,打电话问:“豆包吃完没?还要不?要,我马上蒸了给送去。”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的声音:“妈妈,你送的我们还没吃呢!现在想吃啥随时买,方便的很,你以后千万别做了,歇歇吧。你也要改改老的生活方式,与时俱进。上上网,公园散散步,和老友出去走走,享受现在得美好生活。”听孩子这样一说,我忽然明白了,劳累、贫穷的苦日子我们终于熬出头了!美好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我们开心快乐的享受幸福的生活吧!

张玉环:铁路工作者,退休在锦州定居。爱用文字记录生活美丑,业余写点自我感悟小文。2016年开始在网络平台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翔:黄米面飘香的记忆|散文
推碾子,碾黄米,碾出甜豆包,碾出甜生活
【辽宁丨北票】张云兰丨一段往事——从蒸黏豆包说起
碾声悠悠
美文:大家都吃过,老家的石碾加工的食品
【远方·山丫有约】上海《石碾一一故乡的童年记忆》作者·镰山快乐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