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君书·开塞注

(文中云:“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之以效。”即此谓开塞也。塞者,明主塞耳而不听。开者,愿启之以效也。)

天地设而民生之。(设,《韵会》立也。)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私,家也。)亲亲则别,爱私则险。(别,辨也。险,读若检,《尔雅·释诂》同也,同即聚。亲亲则亲疏有辨,爱私则类族以聚。《易·同人》:“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此之谓也。旧注通译皆谓险为心存邪恶,非是也。)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性,无为而安行也。《孟子》:“尧舜性之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说同悦。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也。)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上,尚也。)凡仁者以爱利为务,(爱利,指爱人利人也。)而贤者以相出为道。(相,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其注云:“谓更选择其蓍也。” 出,《说文》进也。相出,犹推选举进。)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有,又也。)故圣人承之作,(“作”当随此为句,旧注以“作”随下读“作为”,非是。作,兴起也。《易·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此之谓也。)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为,《尔雅·释言》造也。分,《广韵》赋也。)分定而无制,(成法曰制。)不可,故立禁;(禁,指法所禁止者。)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一,总一也。)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孟子·万章下》:“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故曰:王道有绳。(绳,犹度也。《礼记·乐记》:“省其文采,以绳德厚。” 王道有绳,即王道有度。)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愚,《正韵》牛俱切,𠀤音虞。故愚读若虞,安也。知,指学问。胜,任也。民安居,君主以学问可以任其民。文安天下也。)世知,则力可以王。(知,智也。世知,指世尚智谋。世尚智谋,武力可以胜之。武定天下也。)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力,勤也。知,欲也。力有余,勤力于农事也。知不足,不欲他务也。民安居,则勤力于农事而不他务也。)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世尚智谋,则机巧有余而武力不足也。)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生,读若性。不训丕,大也。学,读若效。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尽,极也。不知则学,指大知者民众效其力也。力尽则服,指武力极强则众人慑服也。)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师,效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不训丕,奉也。怀,安也。《尚书·秦誓》:“邦之荣怀。”知,相交曰知。《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问,聘问,指诸侯之间遣使往来交好也。古礼,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民安居,则诸侯奉安相交而聘问也。)世知,无余力而服。(余,《说文》饶也。力,指兵力。世尚智谋,民不朴而他务,故国家无充裕的兵力而慑服也。)故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故,古也。以,《韵会》《正韵》为也。故乃起首言古制。《简书》谓“以”下脱“知”字。其实涵泳此句,“以王天下者”即“为王天下者”,与“力征诸侯者”对文,意思显明,故无脱也。并,兼也。退,返也。句谓,古为王天下者兼刑,力征诸侯者返德。教民王天下者行德政,而需要兼施刑罚。力征诸侯者用霸道,而需要返行德政。)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修,饰也。故不修今,即不粉饰当今,以为古不及今也。)法古则后于时,(法古则落后于时局也。)修今则塞于势。(塞同赛,借相夸胜也。势,《说文》盛权力也。粉饰当今则借相夸胜盛权力也。)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持,《集韵》《韵会》澄之切,读若治。理,道也。持之异理,指治理国家有不同的道。)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上,尚也。)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修,习也。)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塞同赛,借相夸胜也。汤武塞,借汤武相夸胜也。旧注不明,皆以塞为阻塞,谓不用汤武之道也。然不用汤武之道则不逆取而争天下也,自然不会“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显然这样的解释是前后矛盾的。而以塞为赛,以汤武相夸胜,则皆自比汤武而行逆取争天下之事,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也。)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废,读若发,兴也。)故三代不四。(不,未也。三代不四,指三代后未有四代也。)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之以效。(启,开导也。启之以效,指以效验开导明主听之也。)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法,《釋名》偪也,偪而使有所限也。前刑而法,指以刑罚为先,逼迫民众而使其巧伪有所限制。)此俗之所惑也。(俗,《集韵》《韵會》《正韵》松玉切,𠀤音续,习也。徐曰:“俗之言续也。转相习也。”惑,《说文》乱也,乱训治。此俗之所惑,指“先德而治”“前刑而法”此两者乃承续相习之治也。)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贸,买也。民之所恶者,羞辱劳苦也。羞辱者,刑罚也。劳苦者,农战也。民之所好者,显荣佚乐也。显荣者,爵禄也。佚乐者,不务农战也。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则民宜而国不宜也。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则民不宜而国宜也。以民宜国不宜者为义,乃邀买名声也。以国宜民不宜者为不义,乃改易事实也。故云,二者名贸实易也。)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乐,则弃农战而废其刑,弃农战则国不能守,废其刑则邪不能禁,故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恶,则民安其所乐。(立民之所恶,则刑法立而农战备,农战备则邻敌不敢入,刑法立则奸邪不敢犯禁,故民安其所乐。)何以知其然也?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忧,辱也。民辱,指民受刑罚羞辱。《易·系辞》:“小人道忧也。”思,悲也。《诗经·小雅·雨无正》:“䑕思泣血。”出通黜,亦作詘,《韵会》通作屈。度,《说文》法制也。出度,指屈服于法制也。民受刑罚羞辱则悲,悲伤则屈服于法制。乐则淫,淫则生佚。(淫,放纵也。佚,过失也。)故以刑治则民威,(威,畏也。)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纵,恣意放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利者,(利,宜也。)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暴,损害也。我所谓宜的,才是裁制事物,使各得其宜的根本;而世所谓义者,乃是损害国家根本之道。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治国刑多而赏少,(刑多,指刑贫者多。赏少,指赏富者少。其论参《去强篇》:“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刑九赏一,指贫者使以刑者九而富者使以赏者一,即积军功而有爵赏的比例占九成,出财货以取爵赏的比例占一成。这样的比例说明王者之君更在乎对于百姓贫民扶助,让百姓能得到更多的上升通道。)削国赏九而刑一。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此二者,世之常用也。刑加于罪所终,则奸不去;(终,极也。仅仅针对罪大恶极者加刑罚,则奸不能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失,《说文》纵也。)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杀,《说文》戮也。《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柄之法,以昭王治。五曰杀。”)

古者,民藂生而群处,(藂,《唐韵》俗丛字,《说文》丛,聚也。生,养也。)乱故求有上也。(乱,《尔雅·释诂》治也。《尚书·周书·梓材》:“厥乱为民。”故,《广韵》事也。乱故,即治事。)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胜,任也。乱,治也。不胜其乱,即不任其治。)与无法同。天下不安,(不训丕,大也。天下不安,即天下大安。)无君而乐,(无同亡同忘。无君而乐,即民忘君而喜乐。君无为垂拱,故民忘君也。天下大安,故民喜乐也。)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惑,《说文》乱也,乱训治。任其法则举世以为治也。任法治理天下,则君王垂拱,百姓喜乐,天下大安也。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康,安也。)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广,大也。胜法,即任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深,邃也。邃通遂。深于严刑,即遂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以刑劝,(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求过不求善,(求,《集韵》恭于切,读若拘,《说文》止也。求过不求善,即止过不止善。)藉刑以去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塞
政无为而法有为——浅谈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特点
盐铁论(58)诏圣第五十八
第4讲 概括分析.ppt
《盐铁论》卷58诏圣诗解3御史:汤武全肌肤殷周治秦国用之法弊而犯文学:经礼义明好恶义导民任刑罚秦以亡
荀子注 卷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