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心学的6个管理关键词


文:和君资深咨询师 李国华
导读:

普通人的烦恼、沮丧、压抑、不快、怨恨等,在王阳明看来,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动心”。企业为何?企业的“原点”在哪里?支撑企业“原点”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在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期、转换期,如果不能随势而变,完成对企业新一轮的系统思考,心不精明,就会陷入随波逐流的地步,和君认为学习阳明心学,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深刻的教益。


明代的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均获大成就的先德大儒。阳明心学的诞生,是在孔门家法被旁支曲解、“虚文胜而实行衰”的历代世风下,儒学外化为格物训诂之学,佛道乘虚而入的背景下诞生的。因其击穿本质,以终为始,是身心之学而非口耳之学,既被视为忤逆,又因拨乱反正之功而备受后人青睐。


学习阳明心学,内则心灵明澈,外则经世致用,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亦有深刻的教益。兹撷取心学思想中6个关键词,予以说明。


1、诚意


四书中的《大学》,原是用以教君主的“大人之学”,其提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成就君子或曰“大人”的总纲。


在王阳明看来,诚意主导格物致知。《大学》的中心思想就是诚意,所谓“为学必诚”,因此有了王阳明的“诚意”说。他认为,诚意是格物致知的本源,自从提出“诚意主导格物致知”的观点后,阳明学说才逐步的演变为实用科学。


管理启示


很多企业,在追求管理技术方面,下非常多的功夫。诸如目标计划管理、绩效薪酬管理、会议管理……,但汲汲于此,人心却很难像企业主向往的如同上了发条,饱满精神,上下同欲。


管理的秘意在于人心的激励。正如王阳明认识到的,“意”作为知行合一的穴位,心灵修的关键就是训练这个一念发动的“意”。所以,良知论的要点在“着实用意”。实践方面,首先是高度真诚,生命、生活的质量就在于这个“意”。


因此,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更需注重的是在公司愿景上达成员工内心一致、也即愿景管理,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稻盛和夫讲“工作的意义就是修炼灵魂”也是这个道理。


2、精一


精一:意为精纯。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称为中华十六字心传。


《传习录》中,徐爱评价“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这是一种纯粹、明澄的彻底之极的境界,因此特别有感染力。


精而能一,讲的是一个人杜绝私欲缠蔽、身形合一的粹然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但若达到“粹然大中至正”的境界,却是不精一于圣人之志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管理启示


在管理领域,长期存在专一化和多元化之争。例如,很多人曾以格力的专一化发展来反驳其他家电企业的多元,也以通用案例来说明多元化乃至非相关多元化的存在正确性。笔者早期曾经为四川某企业集团(四大业务涵盖了房地产、饲料、造纸、包装)现场诊断时,当着六十多岁企业家的面说企业是四不像。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不得要领。


所谓“精一”,要的是做企业背后的逻辑,精一的是逻辑,而不是表象。四川企业十几年发展成非相关多元化的现状,背后是政商关系勾兑的逻辑。很多能成功的企业家,其经营背后也是构建了一套逻辑,接下来的N多年,都是在验证这个逻辑、或曰推动这个飞轮,其他事都是围绕此来的。这才是“精一”。


以上只是事功层面的。徐爱所说阳明先生的“精一之功”,是圣人之志、良知之说。企业中人若能在构建并验证事功逻辑的同时,有企业价值立场的导正,并涵养自身的精神气质,用“朝夕炙门下”的时间,去钻研“精一之功”,才能成为时间的玫瑰。


3、心无私欲


《传习录》中有段问答: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从这段话可知,朱子一直强调向外物外事上格物、求至善,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王阳明格竹7天,直到病倒才罢休,多年后的龙场悟道才终于认识到此心就是天理,何须向外求玄、格尽天下万物去求至善?


管理启示


徐爱的问题,其实也意味着企业管理中一个重大的问题。从人的管理来看,多少员工不是从外在汲取动力、从鸡汤中汲取慰藉、从他人的评价中汲取自我认知、从感官享受中汲取满足感?心不澄明,电脑手机就成了人们的第六感官,微信就成了我们的虚拟家园,迷茫就成了我们的本心要义。需要靠经常立志去激励自己,需要靠不停的打鸡血来促进行动。


产品管理同样如此。很多企业研发产品是功能叠加型的思维,而不是致力于“打透”产品本身的最核心功能。这就是不懂得致力于让本心“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的例证。


由是观之,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光耀千古的传奇,就在于其“无一毫人欲之私”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在于其“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的圣人之志。企业事业能否传世,同理。


4、其事同,其道同


《传习录》中有段问答: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庖羲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徐爱问的是:经能否是史?史能否是经?以具体项而言,朱熹把《六经》之一的《春秋》作为史,史应该是记事的,和《五经》的体例宗旨应该不同吧?阳明先生讲述了如下观点:“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以此言,“《易》是庖羲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核心论据是:“其事同,其道同”。


管理启示


存圣人之志者,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应该是完成了坐标定义的。王学的坐标定义就是致良知为原点,延伸出心即理、知行合一两条经纬线。事事物物,均可直接从此处阐议。


一个人做什么事,都反映了他信从的“道”。知行合一,自然包含了事道合一。


以此对照,每个有志于在某行业或某企业深入钻研、并寄望有所成就的人,都需及早完成自身对事业对人生的坐标系。企业为何,企业的“原点”在哪里?你的理想或曰“道”是怎样的?支撑企业“原点”的核心元素是什么?由此生发的“事”该怎么安排?才能“事亦同,道亦同”。


5、变化气质


王阳明讲述变化气质的重要性:“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与王纯甫》,《全书》四,第96页)。


例如,在平叛宁王的日子里,前线厮杀,王阳明却每天坐在都察院里,敞开大门,与他的朋友、学生热烈地讨论心学问题。一有战报传来,才当场处理。宁王被擒的消息传来,众人都很惊喜,王阳明依旧镇定自若,回答说:「不过听说宸濠被擒罢了。这个消息应该不会有假,据闻叛军死伤太重了。」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学修为让旁观者莫不叹服。后来,有人问用兵之术,王阳明说“用兵焉有术耶?”专心于学问,养心不动,就是其中的“术”。决定胜负的,不是亲临前线,而是心的动与不动。


管理启示


变化气质,应用于战略管理当中,重要的不是企业要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并能在种种诱惑、困苦中坚持这份底线。如鲁冠球所讲“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就是超越形质之限制,变化气质的较高境界。


企业在遭受巨大的波折、失败、困苦、屈辱的时候,精神和心理状态能够不为环境的变异或个人的得失所影响,这不仅是一个意志是否坚强的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家的整体的世界观问题,也是对管理者精神锻炼、修养程度的检验。普通人的烦恼、沮丧、压抑、不快、怨恨等,在王阳明看来,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动心”。而君子在任何情况下能“无入而不自得”,就是要能够做到在这些情况之下“不动心”。这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境界,尽管人的心理的先天素质与定力不同,“不动心”的境界作为主体性的成熟和内在力量的表现,是需要修养锻炼而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6、扪形于心


据《阳明心学年谱》:“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管理启示


王阳明练字都要先“拟形于心”,不是为了落笔写字,而是为了“通其法”。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同样需要从机会导向进化至管理导向。从“一招鲜,吃遍天”的状态,随同时代趋势的变化,进化到一组商业模式的“组合拳”。所谓“胜招不如夺势,夺势不如谋局”。


尤其在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期、转换期,如果不能对旧有模式或经营思维予以扬弃,不能随势而变,完成对企业新一轮的系统思考,心不精明,就会陷入随波逐流的地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对中国心性哲学的诠释
论王阳明对朱熹_大学_的心学化诠释
诚意的工夫就在于致良知
王阳明教你如何把心静下来
王阳明|独坐静思之法
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