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驯博士解读德鲁克(之二) 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性




何为信仰?


我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什么是信仰?德鲁克说,信仰的概念要比道德的概念复杂得多。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我们很容易判断,但是一个人的信仰就很难说清楚了。如果我们问一个人信什么,他可能会回答得很清楚很彻底,但是如果问他你不信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不出来,因为他平常可能根本就没想过有哪些事情是他绝信仰的,而他信仰的事情容易回答是因为我对它充满了需求。


德鲁克说,为社会下定义与为生命下定义一样困难,因为生命与社会都属于非明确界限的概念范畴。


德鲁克不是神学家,他对信仰的理解来自于他对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我们就按照他的思考路径,来看他怎么理解信仰。德鲁克说,“信仰是相信神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相信在神眼里时间和永恒是一体的,而生命和死亡都富有意义。”信仰超越了道德,具有超道德价值。信仰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人最高的理想和最高的意识。


“信仰是知道人是被造物,不是独立个体,不是主宰、不是终结、不是中心,是自由而又必须负责任。信仰是接受人基本上的孤独,直到未来。”所以人要理解信仰,可能真是要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群体的时候很容易理解很多问题,因为有人会告诉我们,但是唯独信仰你必须自己作出回答,所以各位试试看,或许你能够找到答案。


自救和他救


德鲁克说,人的自救和社会的“救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来自于人自己。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科学主义如万般形式的“政治信仰”一样对人的自救和社会救赎可望不可及。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这艘船一旦造成了连上帝都毁不掉。”为什么在二十世纪早期建造起一艘庞大的旅游船,人们就敢确信连上帝都毁不掉?因为那是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最旺盛的时期,人们觉得人类已经足够智慧,足够成熟了,人类依赖自己以及自己的辉煌成就胜于依靠上帝。但是正如德鲁克指出的,这些东西对人的自救和社会救赎可望不可及,它们做不到,泰坦尼克号碰到了冰山,最终还是沉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宗教也不是万能的,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依然非常有限。德鲁克回顾分析道,到了19世纪中叶,以宗教为基础的政治无能,在西方国家中表现出来。相信宗教信仰能够在世俗制造出“上帝之城”的信念,更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消逝无踪。宗教既无法以宗教的立场解决社会问题,也无法“使社会和社群生活变得合理。”“政治信仰”实现世俗政治机体的改朝换代和实现可见的集团利益,但并不能实现“自由、平等或神圣的社会”之理想,正如科学主义没能实现科学改变一切命运、理性主义没能实现理性超越一切智慧、自由主义没能实现人的最高意愿一样。


一个新问题是:这个世界真的到了已经成熟透了,乃至不需要宗教信仰的时候了吗?德鲁克先生认为:未必。“!他认为宗教依然是主导现代社会的要素之一,宗教是民众可信任和拥戴的重要社会结构。宗教经典的影响力远超过“主义”与思潮。宗教具有人文精神之教化功能。基督教教育在维持个人的自由人格和理性存在方面成就巨大。宗教能够填补经济膨胀或萎缩而导致的理念真空和人的形而上需求。宗教信仰有利于建立社会新的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具有独特的道德伦理功能。社会精英回归宗教信仰是合理而且良性的精神进步。从二十世纪后半叶起,有许多“独立而有创见的社会与政治哲学家,都回归到基督宗教层面”。“知识分子、专业人员和艺术家,不惜饱受内心挣扎与外在冲突、背离之前的信仰和阶级信条而转向基督教原则。”


任何方式的世俗救赎都是“自我救赎”,就像一个人伸手抓住自己的头发试图把自己提起来一样,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纯粹理性主义和基督教自由主义其实就是“拿社会科学取代救赎”的最直接形式。政治是人为的智慧和力量,用政治代替人的信仰不可取。


人与社会皆是不完美的,人的不完美性与社会的不完美性都是生存的最真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存在的基础不是物质,而是信仰。“社会必须以概念与信仰为基础,”无论是东方宗教还是西方基督教,信仰才是社会的真正基础;一个健康的可运作的社会是一个有信仰的社会。“人应该在信仰中生存”。“罪恶的对立面不是美德,而是信仰”。一个社会要充满美德的见证力,这个社会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信仰。


总结


  • 德鲁克管理学的思想核心是人、社会与信仰。他的方法是社会分析法。

  • 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社会。

  • 信仰是合适于人和社会重建的基础。

  • 人与社会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性而疯狂;人疯狂不是因为疾病,不是因为不完美,而是因为找不到医治的良药。

  • 人和社会有信仰,才是人和社会的希望和动力。

  • 宗教信仰不是“法术”,不能视之为管理技能。

  • 信仰是个人生命极其高贵的内核,信仰不是工具,更不是管理的手段,不能把个人信仰当成管理的“功利之器”。信仰本身不是“器”,而是“道”。

  • 信仰是人追求真理,而非“实用”与“迷信”。

  • 追求“求真之信”,规避“功利之信”。这样人类会更加幸福。


作    者|陈驯博士现任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神学、圣经诠释学和当代处境化神学,2011年开始研究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2009年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编    辑|木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吗?
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民族宗教网
知识分子与宗教信仰
什么是信仰?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什么是我国宗教的“五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