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实故事: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变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

“要是我当妈了,肯定不会像我妈那样古板,比如说我就不会反对孩子早恋!”

“父亲从小就对我格外严格,未来我绝对不要成为他那样冷漠的人,特别是教育小孩时要坚决不动手。”

......


年轻时,相信“书米”们都曾为未来的自己设想过无数种可能,参照系往往正是我们的父母。


每个人都想只拥有父母好的那一面,修正他们的不足,成为比他们更好的人。

可是,我们是否真的能摆脱原生家庭,变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呢?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作家张晓晗。今年刚组建了新家庭的她,对这个问题有了新鲜的思考和认知。或许从她和朋友的故事里,我们也能读出更多的自己。


1


人在年少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会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变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这个问题。


我们几乎毫不犹豫地会回答,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变成那个无趣且烦闷的老爹,我怎么可能变成那个唠叨且小气的老妈,我就是我自己啊,天下独一份的我啊!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就是年轻的好处。


第一次考虑这个问题,是因为第一个上司。


她是完全雷厉风行的女企业家作风。短头发,运动装,大牌手袋往桌上随手一扔,拉出椅子坐下立刻就是“我是老大”那种姿态,特别不屑地说,这些牌子啊什么的我都不知道,别人送我才用的。口头禅是,“少啰嗦,你就跟我说行还是不行吧。”


从实习到离开,我大概和她接触两年,几乎没有看到过她脆弱的地方,她像个终结者一样。


唯独一次,我们开剧本会,忘了讨论到什么问题,她讲到自己的女儿,本来很酷的一个人,变得琐碎且没有信心,本来觉得完全不可能打女儿的,可实在是忍不住,就打了她一下。打完之后又后悔,辗转反侧,觉得只要做了一次这个举动,完全就变成坏妈妈了。




可能是从我们脸上的表情方才察觉到自己的滔滔不绝,突然停住,叹了口气,目光游移到别处,小声说了句,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变成一个和父母不一样的人,回避父母身上的那些缺陷,但是越长大越发现,那些缺陷毫无例外的,也会在我身上原形毕露。


当时我也就二十岁吧,听到这句话脑海中迅速播放闪回幻灯片,特别特别自信地认为,我和我爸妈都不一样,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可是这种自信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年纪渐长,一耳光接一耳光打脸。


2


最近,我看了央视去年出的五集纪录片,叫《零零后》,是对几个零零后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长达十年的跟拍。他们共同的特征只有一个,就是都从一个叫做芭学园的幼儿园毕业。


这部纪录片最好的地方,你有一个机会用已经成年的眼光,来看曾经那个小小的你,是如何变成今天的大人的。


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抱怨人世间种种不理解,其实自己才是最健忘的,最先不理解小小的你的人,是那个长大的你。




第一集名字叫《爱的方程式》,从小男孩幼儿园一直跟拍到步入青春期的十三岁,妈妈是全职妈妈,可以说把所有时间用来教育和照料小男孩。


说真的,在中国国情里,八零后基本都是爸妈忙着上班小孩锁在家里,九零后长大的环境全职妈妈也是少数,但是我发现零零后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多小朋友是在全职妈妈的照料看护下成长。


到了小男生青春期的时候,妈妈开始有了很强烈的困扰,就是小男生对于物件的喜好度,远远大于对人的,不喜欢交朋友,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能被很多东西吸引却对那些事情没有长性。


讲真,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很多在妈妈看护下成长的小朋友的共性。长时间都是和一个指导并且规范你的成年人相处,缺失了和同龄人一起探索犯错并且想办法弥补的机会,也不可能在不断的试探中找到和人交流的方式。


最可怕的是,无论小男生找到了什么寻找个人乐趣的方式,都会被妈妈用成年人的眼光变成功利式的。


其实你我身上都会发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可能有时候你想画个画,只是单纯享受肆意表达的乐趣,一回家,我靠,家长买来了一堆颜料画板笔刷,说来从今天开始每天画,以后成为一个画家。


你只是喜欢按几下琴键,感受这个大大的机器发出声音的奥妙,家长立刻给你扛回一架钢琴,十本小汤姆森练习册买好,每天在后面盯着你弹俩钟头的琴,不弹就追着你打,不停告诉你为了让你成为钢琴家花了多少钱。


而且每毁掉你的一项乐趣,都会说全中国家长说过同样的一句话,“如果现在我不严格要求你,长大了你会恨我。”


有没有搞错,我现在就恨你啊!长大了会更恨你啊!


成年人多可怕,总是能轻而易举摧毁一个你发现的新乐趣,却最终还口口声声说,无论你做什么事,我都很支持你。


纪录片中间有一段,说是小男生二岁半去上幼儿园(我当时心想小男生终于有了可以独立社交的机会了呢)可是妈妈每天中午还是坚持去幼儿园母乳喂奶。妈妈回忆起来这段经历时,说周围小朋友会来嘲笑说,你看你看他还吃奶呢。


接着小男生松开嘴回头跟小朋友们说,因为我还小啊。妈妈说,“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本来以为这个停顿后,妈妈会说我这个就是我就觉得不可以这样下去了。没想到妈妈说的是:“这个时候,我内心好甜蜜啊。”



我的头顶,跑过一串连绵不绝的省略号。


我没有评价任何一个小朋友的意思,也没有资格说他们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只是很多时候,当家长对小孩失望和不满意,其实归根结底是一种原生家庭堆砌起来,终身无法逃脱的藩篱。


你讨厌小孩的那一部分,往往是你讨厌自己的那一部分。同理,你讨厌大人的那一部分,就是你将重演,且无法逃脱的宿命。


3


我工作中认识到的一个朋友,突然有一天半夜跑到我家。我问她来干嘛,她红着眼圈,气鼓鼓地跟我说,她在离家出走。


我当时都无语了,您老人家年近三十还要搞离家出走啊?!


她就是那种从小就被保护特别好的小孩,从小上学放学一直家长尾随,直到去外地上大学,只要有男同学打个电话来,她爸妈就如临大敌。


初中第一次收到情书,被爸妈发现,要很有仪式感地让这个女孩在他们目光中烧掉,并且打电话给那个男孩子非常严肃地说,你以后不要再骚扰我了,你这种做法很无耻。说这句话的时候,女孩反而觉得自己是最无耻的。


于是她学会写日记,回忆起来,从来没有和爸妈交心过。就算日记本也留在学校,上了锁。有次开家长会,被她妈妈看到,直接把日记本拿回来扔到桌上让她打开。她借口回房间拿钥匙。带走日记本,大哭了一场。像烧掉那个男孩写来的情书一样,把有关自己青春期最隐秘的记忆,一页页烧掉了。


还不到十七岁的她,就明白了一件事,或许成为亲人是没办法的选择,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应该就是一辈子“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后来到了大学他爸妈又催着她谈恋爱,当时她都快气死了,说我从小到大被你们管着连跟男生说话都结巴,你让我现在去哪给你谈个恋爱啊。


她跟我们讲人生中超羞愧的一幕,是她直到中学出去军训,才第一次自己洗内裤,而且完全不会洗。


所以她从大学来到上海,就发誓再也不会回到原生家庭的牢笼里,并且要完全摆脱那种父母安排的人生。可是渐渐的,她发现改变太难,抽烟喝酒纹身也不能改变她是一个好女孩。


裙子稍微短一点就觉得全世界在看着自己,路边吃个麻辣烫也得把每个肉闻一遍是不是新鲜,本来超女权看到别人婚姻就恶心的人,现在却也在周末早上戴着个大墨镜偷偷去逛相亲角,每次见到我都说快帮我介绍一个靠谱的男人。


那天离家出走,就是她爸妈来上海短住,一周相处已经到了她的极限,受不了了跑到我家。


可是你们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


凌晨四点她起来撒尿,发现我还对着电脑,她特戏剧性地尖叫一声,天啊!跑过来跟我讲了半个钟头熬夜死得快理论。估计要是她知道我家路由器在哪儿肯定给我拔了。


我在她的注视下爬上床实在受不了了,跟她说,你就是另一个你妈,可我不是你闺女,天一亮你就给我滚回去和你爸妈继续战斗,别来烦我。


4


要说起我的原生家庭,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极端,从我爸妈现在的时髦度还能秒杀一众二十来岁的小青年,顶着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多岁的脸,保持很好的身材,还都奋斗在工作岗位第一线,种种迹象,完全诠释了什么叫把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的人生。


我爸妈对我的管理几乎为零,爸妈是医生工作比较忙,当然工作忙不代表没有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也几乎全部花在自己身上。


我爸会去喝酒旅游运动,我妈会去看剧买衣服做造型。我小学的时候很多作业都是从酒桌旁边写完的,也没有什么爸妈带去公园的印象,大多数时间都是跟我妈去逛街,可以从早上九点商场开门逛到晚上九点商场打烊。


可以说我的所有业余活动,都是和同龄人一起开发的,小时候就去大院里找小朋友玩,长大了就和同学骑自行车出去玩,如果有朋友到家里,爸妈也可以全程忙自己的事情,绝对不会出现其他家长热情忙碌,端茶倒水炒菜聊天的情景。这可能是对我成长比较好的部分。




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操心,我爸妈更是没有。我妈自己学习都顾不过来(现在还买了那种线上英语教程天天跟电脑对话……)我爸的认知中世界上没有令人痛苦需要复习的考试(他自己确实是应对考试很轻松的人)


他们只会对我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报以同情。


有几次数学物理我只考了三四十分,我爸一直记在心里,到了快高考的时候他还很诚恳建议我去新东方学厨师或者干脆去学打高尔夫。对于我考了名校也好,上了一本也罢,或者偶尔有个好的名次,他们的反应也都很冷漠。


中考时我妈去考场接我,回来吃饭的时候跟说一个什么闻所未闻的新闻一样,说一个老太太讲只要孙子考上高中就把房子全留给他,还引起了周围很多家长的回应。“怎么可能有人连高中都考不上?!”这是她的原话。


完全自由选择的环境,带来的就全是好的吗?


也并不是。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令人伤感的一个影响大概是,我在很多需要帮助的时候,感觉孤立无援。




就算已经长大的我,常常还是会心疼那个成长过程中,一次次茫然无助的自己。


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考试,觉得成绩不理想,坐在那个完全陌生的学校里大哭,哭完才敢回家。

学放学,大雪天里,几乎所有同学都被家长接走,而小小的我要一个人背着书包,在空荡荡的马路上走回家。

每次拿到一张需要报考学校或者填写志愿的空白表格,我内心很羡慕那些皱着眉说我爸妈偏让我填哪儿哪儿的同学。


在充满着庇护和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也有好的地方。就是再难走的境地里,他们都相信会有人帮助他们,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而我呢,另一个极端,在再稳妥的环境里,我都能一眼看到终点,各种居安思危。


于是我性格中糟糕的部分,是不太擅长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也对集体生存很不适应。


说真的,很多和人相处的方式,是直到今年结婚后我才慢慢学习的。


当我和周生一起待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半个月,我就开始每天处于崩溃状态,他都感觉到诧异。我也实在找不到词语来描述,我真的不是讨厌你,也不是不爱你,我就是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坚持不下去了。


毕竟从小到大,我都理所应当的独立选择,做决定,安排时间。并且默认人和人之间的勾连是有限的,不持久的,个体的独立性才是永恒的。所以有时我显得很自私,当我对某个人产生依赖感的时候,我都会发自内心感觉恐惧。


5


你看,谁能摆脱呢。我不是也渐渐成为了像我父母那样,无法将关系营造得热气腾腾那种人了吗。


这样说不知道会不会让爸妈伤心,我们走了那么那么远的路,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变成和他们不一样的人。


如果我有了小孩,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我从来没想过。只有一点我是知道的,我一定不会成为那种理想中的妈妈。


我或许会像所有的大人一样,忘记成长过程,变成一个曾经无数次被重复的龟毛妈妈也可能是冷漠妈妈,或许会把自己完成不了的理想让小孩实现,会对他的选择大惊小怪,也可能会对他鄙视多于骄傲,让小孩心里默默恨我,想要打败我。


我唯一知道的事是,一个妈妈的诞生,就是再让一个小孩,发誓励志,改变命运,不要变成妈妈那样的人。




当然,每个原生家庭的坏处以外,总有些发光的地方。


就好比,我在中午醒来,看到桌上离家出走的朋友做好的丰盛早餐,一边吃着培根一边看着她写下的纸条:“抱歉。我以后会更进步的。”


想到我们可以成为朋友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生来破碎,才去羡慕和交往,独立和依赖,我们总是嫉妒着别人,模仿着他们身上,原生家庭无法给予我们的东西。


于是,才有了新的自己,有了朋友恋人,都是为了那些平行空间里的圆满。


只能这样的了,带着每个家庭给我们的伤痕去找创可贴,也带着每个家庭给我们的小火苗去拥抱那些和我们一样,一样不完整也不可能变成完整的人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不了“别人家的小孩”,你可以当“别人家的父母”啊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 爸妈内参
你的“原生家庭”和“内在小孩”,对你到底有多大影响?
正视孩子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差,提早介入和预防,看这两位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隐秘的角落:把炫耀孩子当荣誉,负分家长培养不出满分孩子
别再让大人这样“逗”孩子!爱他就别害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