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中英国为什么不投降
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使得曾经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国江河日下。同时,一个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其后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打了无数次的争霸战,终于成就了“日不落帝国”这一世界性的殖民大帝国。自此,我们只要一提起英国人,脑海里就不尤自主的浮现出了那个温和彬彬有礼,却傲慢顽固,鼻孔朝天的英国绅士的形象。

那么,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岛国,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呢。这其中固有历史的机遇,地理的优势等等原因,但也和其整个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屈不铙的斗志是分不开的。还有吗?笔者不自量力的总结出了其武库中的三样看家法宝:阴谋,英镑和海军。

在空前惨烈的一战中,英国人“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优势。”

二战前的大英帝国尽管已不如一战前那般强盛无伦,但依然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曾经如日中天的“日不落”,余威尚存的“老狮王”,在后起之秀美德两强的夹击下,已经感觉到了日落西山的危机和苍凉。颇有危机感的“英国绅士”,先是玩起“均势外交”来“扶德抑法”,其后更是祭起了“绥靖政策”的“法宝”,终酿苦果。。。

“搬起石头扎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即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

面对那个迅速打败强大的法国,蹂躏了大半欧洲,并隔着海峡不住咆哮的战争怪兽,英国到底该怎么办??

法国投降了,那英国呢?下一个投降的会是英国吗?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温斯敦。丘吉尔

希特勒在打败法国之后,便拟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保障渡海登陆作战,德军企图首先夺取制空权,以摧毁英国的防御工事,消灭英国空军,并钳制住皇家海军。由此爆发了“不列颠大空战”。

在“不列颠空战”中,德军共出动飞机416万多架次,向英国投掷6万吨炸弹,炸死炸伤英国居民8.6万余人,炸毁100多万栋建筑物,英军以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的代价摧毁了1733架德机,击毙和俘获6000名德国飞行员,取得了空战的胜利。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当时英军决非毫无还手之力,其轰炸机群多次对德国城市,乃至德国首都柏林的报复性轰炸,对其最后的胜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后希特勒“无限期的推迟了”海狮计划,德国掉头向东。。。

希特勒的这一决策,一直被人所指责。其后的结果也证明了,在英国这边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就掉头向东进攻苏联,重蹈了一战中德国二线作战的覆辙,是非常不明智的。 而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英国和苏联两方面着手,苏联方面本文暂且不论,来看英国。

英国方面,也是我和铁血战友争论很多的话题。在当时解决英国问题,无非就是两种方法:1是直接占领英国本土,2是迫使其投降或妥协。直接占领英国本土,即实施完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涉及太广,难度较大,还很可能给美苏以太大刺激,而且海狮计划本身,就不是很完美。因此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果当时德国能够再加大压力,能否迫使英国投降或这妥协。。。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人手上到底有哪些牌。

1.皇家陆军:。。。恩。。。这个这个,这个我们先不谈。。。

2.皇家海军:做为“日不落帝国”的象征和其看家法宝之一,无论是价值和分量,还是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都是毋庸质疑的。那么其实际的效果如何呢?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的目的之一,就是“钳制住皇家海军”,由此可见其对皇家海军的忌惮。岛国地形又正好利于海军优势的发挥。相比心存怯意,以潜艇“狼群”和海上游击战为主的德国海军,皇家海军优势明显。

3.皇家空军:相对强悍的纳粹空军而言,皇家空军的确要弱小一些,注意,是相对弱小,而不是绝对。若只是防守本土,本土作战优势,再加上雷达优势,情报优势。。。综合而言,皇家空军并不怎样吃亏。他们的指挥官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空军将领。或许,皇家空军的优势还要再算上我们可爱的戈林元帅,和元首不时的歇斯底里。。。呵呵。

4.情报优势:关键密码被破译,而且德国方面还毫不知情。。。这实在是个难以估量的巨大优势。我实在不知道,在不去YY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让德国人弥补这一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缺陷。要知道,狡猾而老道的英国人非常善于保持自己的优势,哪怕牺牲整个考文垂。。。

5.阴谋优势:说到“考文垂事件”,就不得不说英国人最大的看家法宝---阴谋。“英国是整个欧洲阴谋与战乱的根源”(拿破仑语)。信奉平衡战略的英国一直都是欧洲的阴谋大国。从遍布欧洲的“007”们,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宣传战”,“伪钞战”。。。甚至“色情战”;从“慕尼黑阴谋”到“假蒙哥马利”再到“英国军官”身上的“密信”,再到前面所说的争议极大的“考文垂事件”,以及同样让人非议的,解决法国海军的“奥兰事件”。整个二战前后实在随处可见英国人的阴谋,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其对自己盟友的众多小动作了。越是将其逼到绝境,就越是会无所不用其极。而相比之下,德国人在其理论,经验,制度,重视程度等方面差异明显。

6.民族性格:在上升期,英国人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不屈不铙的斗志。而尚还在“日不落帝国”光环笼罩下“英国绅士”们,有着极强的帝国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英国人性格里固有的倔强,傲慢,不易变通又使得他们很难屈服。自诺曼征服以后,从未被征服过的他们,为什么要去相信希特勒就一定可以征服他们呢??

既然面对所向无敌的无敌舰队,他们没有屈服;面对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14,他们没有屈服;面对不可一世的欧洲第一名将拿破仑,他们没有屈服。那么为什么面对希特勒他们就一定要屈服呢。在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精神因素的作用决不可被低估。

7.美苏因素:英国人只需要全力对付希特勒就可以了。而德国还要去顾忌老那个盯着自己背后的夙敌北极熊,还要去面对隔洋相望的美洲鹰。一加一减,可想而知。

8。地理优势:这个就很明显了,岛国地形,英吉利海峡,再加上强悍的皇家海军,讨厌的皇家空军。。。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也只能望海生叹,还在关键的“不列颠空战”中尝到了坐冷板凳的滋味。。。呵呵。如果把英法两国的地理位置对调的话 那么英国。。。不过有利有弊,岛国的地形,有限的本土资源,决定了海上运输就是其生死悠关的生命线。那么以水面舰艇或是潜艇掐断这条生命线就成了一个极有诱惑力的战略设想。然而纳粹德国水面舰艇力量有限,只能搞搞威胁并不很大的“海上游击战”;而其看家的潜艇“狼群”战术,又因为美国的存在,而极易重蹈了一战中德国“无限潜艇战”的覆辙。。。而在真实历史上,将“狼群”战术发挥到了极至的德国潜艇部队,也敌不过英美多兵种的联合打击。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在现代化战争中,单一兵种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彻底走向了尽头。。。

9.领袖因素:这个,也许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一边是“三巨头”之一,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一边是天纵其才却歇斯底里的恶魔;一边是固有体制下威望极高的战时领袖,一边是需要不时调解内部矛盾的大独裁者;一边是经历丰富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一边却更多的依赖自己的天赋与蛊惑力。。。我投前面的丘吉尔一票,你呢?

。。。 。。。

单个的因素是不够分量的,是缺乏说服力的,那么这么多都加在一起呢?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的英国看似危险,实际上在欧洲大陆的损失并不大,“日不落帝国”的底子尚在,还有一拼之力。倔强的英国佬,再加上向以态度强硬著称的,“那个嗜血成性的半瓶子醋艺术爱好者”(希特勒语),英国人毫不缺乏战斗的意志与勇气。

面对希特勒在公开广播中的劝降,当时英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员,不等政府表态或授意,就在广播中直接回敬了希特勒一个字:“NO!”

“除非和平确有保障,否则我们决不停止战斗”。

----英国外交大臣 哈里法克斯

“(德国的和谈建议),不是和平,而是要英国放弃他参战的种种目的。”

“(和谈问题),当时谁也不认为值得纳入内阁的议事日程,甚至在最秘密和私下会谈里也出来没有人提过。”

----温斯敦。丘吉尔

英国人的信心,来自他们所信任的战时领袖温斯敦。丘吉尔。而丘吉尔的信心,则来自其对一战规律的认识:战争初期取胜并不等于能赢得最终胜利,谁笑到最后,才笑的最好;也来自英国军方的信心和英帝国各自治领全力支持的坚定立场;同时,更来自于他的民族自信心。

“英国人民具有那种既乐观又沉着的气质。。。有了这种气质就可挽回颓局。。。宁愿血染他们的英伦本土,也不愿投降”。

“在英国,不论我们有什么缺点,我们对海上的事情是彻底了解的,(熟悉海洋),不仅鼓舞我们的水兵,而且也鼓舞整个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沉着应付入侵的威胁,其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

----温斯敦。丘吉尔

在自己强势的时候搞“妥协”可以叫做施舍,而在自己在弱势的时候就只能叫做屈辱,叫做投降。这是大英帝国的脸面问题。而对于一个绅士来说,脸面问题高于一切,英国绅士尤其如此。你可以说他们死要面子活受罪,但他们确实是这样的。呵呵。

在纳粹占领了大半欧洲,已经极大破坏了欧洲力量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妥协和投降,都意味着维持现状。而维持现状就意味着其“平衡政策”的彻底破产,帝国的利益与威望也将受到极大损害。这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而在意识形态上,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同样是被这些“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们,“基督教文明”的“守护者”们,所仇视和提防的。而在大家都在猜测一旦苏德开战,苏联到底是半年还是??可能保持中立置身事外,坐观苏德两虎斗。这一点,从苏德开战后英国立即对苏联的援助就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英国没有投降或者“妥协”的理由,也决不会妥协和投降。而真实的历史,也表明了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度过这次严重的危机。而在当时的情况下,纳粹德国所能用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不足以压跨大英帝国,这头虚弱,但却仍然庞大有力的骆驼。。。

而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先后参战,不再孤军作战,反而越来越看到了胜利曙光的英国人,就更没有理由去妥协,更别说是去投降了。

有人说,英国人是“赢了战争,而输了帝国”。

这句话很对,但是,他们有选择吗?难道说真的去与纳粹德国妥协吗?古往今来,那些与虎相伴,与狼为伍,与魔鬼做交易的又有几个好下场的??难道被纳粹偷袭之前的苏联,不是正高举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魔鬼在一起瓜分波兰利益的吗?难道说希特勒的欺骗和谎言,我们还没有见够听够吗?而“赢了战争,而输了帝国”这句事后诸葛亮似的“真理”,又岂是可能被深陷历史迷雾中的英国绅士所认识的呢?美梦好做难醒,被“日不落”的光环笼罩着,深陷“千年帝国迷梦”久久不肯醒来的“英国绅士”,又怎么可能看的透跳的出那历史的迷雾呢??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丘吉尔于1940 年5 月13 日,代表以自己为首的英国新一届内阁,向英国议会做的首次施政演说来结束本文。因为丘吉尔由于这次演讲,振奋了下院议员和英国人民的信心。当时下院对新政府进行信任投票的结果是:381 票支持,零票反对。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还因为这段演讲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因为这段演讲可能比温斯敦。丘吉尔本身的影响力还要来得持久,因为这段演讲的名字就叫做"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我满怀兴奋和希望,担负起我的工作。我深信,人们不会让我们的事业遭到失败。。。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未相遇的对手:丘吉尔和希特勒
海权VS陆权
“抑郁症患者”丘吉尔:每秒钟都在经历“至暗时刻”
丘吉尔是不是英国最伟大的首相?
二战胜利之日,丘吉尔却被英国人赶下了台,气的他破口大骂
丘吉尔:我拼死抗战,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罢免我的权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