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而现址位于台北市外双溪,1965年11月12日落成,是为了纪念孙逸仙先生,因而定名为“中山博物院”。又被称为“台北故宫”,与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相对。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菁华所在。
  
  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之质与量都灿然可观,院下分设古物、图书、文献三处,主要承袭自宋、元、明三朝宫廷,再加上清朝的收集,数量达65万5千余件。典藏多为传世之宝,遂有中华文化宝库之誉,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进入故宫广场前,即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牌坊,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正院的平面图采梅花形,分成五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基园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且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多,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又精致;万以三楼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楼的瓷器最受游客瞩目。
  
  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出内容,选定一个主题慢慢玩味远比走马看花收获更丰,若想要仔细欣赏每一个展览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参观;特别节日故宫还会特别推出一些平时难得展示的历代名画等特定题展。
  
  除一~三楼陈列馆之外,故宫博物院的图书文献馆、中庭点景、三希堂古典茶座等,凭添多元的参观游憩品质。图书文献馆位于右侧,面积2000多坪,除学术研究外,馆内的中国艺术资料也开放一般民众阅览。
  
  正院右侧天井的中庭点景小园,占地40余坪,意在发挥“可以游,可以观”的艺术,让参观动线有一纾缓的空间。三希堂,位于正院四楼,提供参观者坐下来品茗谈心,小憩片刻;内部仿清乾隆皇帝的养心殿格局而设,除了展示王羲之的名迹,四支梁柱上还挂着唐朝陆羽《茶经》的放大局部照片。欣赏了古字画器玩之后,最后还可到复制品供应中心选购纪念品,带回家赏玩。
  
  


  故宫博物院的正门前

  台北故宮博物院坐落於台北市至善路二段二二一號,其收藏品的年代幾乎涵蓋了整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博物院內62萬件收藏品中,大多數是昔日中國皇室的收集品,皇室的收藏則始自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票價:全票NT$100,優待票NT$50(軍警、學生須憑證)
(比北京故宫博物院票价便宜哦,全票才合人民币25元)
  
  


  
  


  
  

  
  


 


  
  

  康熙砚
  
  

  砚台
  
  

  松花石硯
  
  

  古印
  
  

  銘篆兼珍 陋室銘印譜
  
  

  印章、印文介紹
  
  

  印章介紹
  
  

  印章形制
  
  

  帝用玉璽
  
  

  
  


  角马蜗牛, 皇帝御用

 


  獸足樽
  
  


  散氏盤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盤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徑:54.6公分 底徑:41.4公分 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陜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x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X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 ,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宋 汝窯天青無文橢圓水仙盆
  高:6.7公分 深:3.5公分 寬:16.4公分 長:23公分
  
  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汝窯的傳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約二十件,其中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口沿處釉層較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雲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充分展現北宋製瓷工藝對於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清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Gold Inlaid Coral and Turquoise Mandala )
  
  高:14.8公分 徑:32.4公分
  
  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常陳設於桌案以供禮拜。這件圓形的壇城,通體鍍金,並以綠松石鑲嵌。中央一圍層疊如山的是宇宙中心須彌山,山外則排列有四大部州的抽象符號,最外圈還圍繞著珊瑚串,而側壁的半浮雕在卷枝番蓮紋內浮現各種佛家珍寶。這件壇城是達賴喇嘛五世於清順治九年(1652)進送順治皇帝的禮物,可見清朝與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緊密關係。
 
 

  北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

  軸/絹本/淺設色畫縱:206.3公分 橫:103.3公分
  
  范寬是北宋中期的繪畫大家。他出身於關陜地區,因得飽覽北地的雄渾景致,筆下山水氣勢磅礡。《谿山行旅圖》是范寬傳世的唯一真跡,右下角樹叢中有范寬的名款。
  
  《谿山行旅圖》的畫面由下而上分三段佈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這也是中國早期山水畫中常見的空間表現手法。畫面上最醒目的,是氣勢雄渾的主峰,被雲氣阻隔,高不可攀。在中景的低矮小丘間,有一隊商旅奮力趕路,在巨山的襯托下顯出極為渺小。畫中傳達著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以天地為萬物之逆旅,人類只是其中短暫的過客。

  北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軸/絹本/設色畫 縱:188.7公分 橫:139.8公分
  
  李唐(約 1049-1130 後,另一說約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職於畫院,靖康之難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畫院後,再度入畫院任職。李唐橫跨了南北宋兩代,是畫史上承先啟後的人物。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圖中是粗礪嶙峋的石質山壁,松樹林於亂石中拔起,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兩側的溪澗流水沿石而下,觀者彷彿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與聲音。
  
  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作「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於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
 

  帝鑑圖說
  
  《帝鑑圖說》是明代輔臣張居正為當時年僅十歲的小皇帝- — 明神宗(萬曆皇帝)所編的教科書,內容取材自歷代帝王足以借鏡或警惕的事跡,並有插圖作為說明。圖在前、文在後,每則故事先錄上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譯為當時通行的白話文,於文末提醒為政之方,淺顯易懂,可知是專門為年幼登基的小皇帝設計的啟蒙教本。故宮所藏的《帝鑑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麗,製作精美。依製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完成於咸豐朝( 1861 年)之後。清末的同治、光緒、及宣統皇帝,即位時皆不滿十歲,這套《帝鑑圖說》或許正是因應此等情勢而製作的。

  
  
 
  
  “东坡肉”


    

  元 鵲華秋色(趙孟頫)
  卷 紙本 設色畫 縱 28.4 公分 橫 90.2 公分
  
  趙孟頫曾任職濟南,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畫成於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浙江,為周密(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確是生長在趙孟頫家鄉的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此幅向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幹、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
  
  
 

  (局部)
  

  (局部)

  故宮內販賣古代寶物複製品的紀念品門市


  故宮內男、女WC的標示, 与故宮的意境很搭的吧,有机会到台北故宫参观时,呵呵,……,别走错了地方


 
  故宮旁邊有一個小小的至善園, 投一個10元硬幣即可進入

 

  至善園中的龍池.

 

  好肥、好美的鱼!!
 
 

  十万故宫南迁国宝留在南京
  -----------------------------------------------
  
  20集电视连续剧《国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播出。这部讲述抗战时期故宫珍贵文物南迁故事的电视剧曾经来宁取景拍摄,可谓和南京颇有渊源。而少有人知道的是,《国宝》中的“主人公”——故宫南迁文物曾三过南京,其中的一部分后来还留在了南京,成为了南京博物院的藏品。日前,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梁白泉研究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为记者讲述了故宫南迁国宝的流离过程、故宫国宝和南京的不解之缘。
  
  颠沛流离百万国宝三过南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迅速沦陷。为了不让故宫的明清两代皇家文物沦入日本人手中,当时的国民政府制定了周密的抢运故宫文物计划。经过一年的挑选,近百万件故宫文物被装进了13427只箱子,从1933年2月开始运出北京(时称北平)。在故宫工作人员和军队的严密护卫下,这批文物首先由两列火车运到浦口,后来因为南京没有地方存放,又由水路运往上海,存放了四年。1936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朝天宫设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同年底,有著名设计师童寯主持的朝天宫库房扩建工作完成后,故宫南迁文物再度运到南京。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逼近南京,刚安顿好的故宫文物再度踏上迁徙之路,往四川、贵州地区转移。故宫工作人员分为三队,分别走贵州、重庆、西安三条路线,将百万文物安全送到了乐山、峨嵋、安顺等偏远地区,在那里一直保藏到了抗战结束。电视剧《国宝》讲述的就是这一故宫文物历时十余年的南迁过程。故宫南迁文物历尽坎坷凶险,在徐州、郑州曾遇敌机轰炸,在峨嵋遭遇大火,但都化险为夷,南迁文物没有丢失和损坏,在炮火和硝烟中保存了下来,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2211箱文物留在南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藏在川贵大后方的故宫南迁文物又被陆续运回南京,寄存在朝天宫,但是不久内战的爆发又阻隔了故宫文物“回家”的道路。1948年,国民党的败局已定,在即将撤离大陆之前,蒋介石授意将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取其精华运往台湾。经过文物专家翁文灏等人的挑选,13000多箱故宫文物中最有价值的2972箱被运往台湾,以这批去台文物为主,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虽然去台文物只占四分之一,但却是这批文物中的精品,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西周晚期毛公鼎都是故宫藏品中的顶级珍品。
  
  1949年以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撤消,代之以南京办事处。滞留在南京的余下的一万多箱故宫南迁文物开始陆续运回北京,但“文革”开始后,故宫在宁的工作人员撤回北京,运送文物北返的工作也就此结束。没有运走的2211箱文物就留在了南京朝天宫库房,由南京博物院保管。
  
  说价值连城毫不为过
  
  目前留在南京的2211箱文物共计有近10万件,其中以明清官窑瓷器为主,多数是清代皇家日常使用的器皿。另外有铜佛像1332件,御笔135件,清朝皇室历代祖先牌位74件。南京的一位文物专家告诉记者,这批瓷器多数是皇宫中使用的茶碗、花瓶一类的“实用器”,虽然总体价值无法和故宫南迁文物中运到北京、台北的那批文物相比,但由于件件是官窑瓷器,“流传有序、著录有真”,这批文物的价值还是难以估量的,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个雷同的青瓷莲花尊,为何只有TA是国宝?
期待,故宫南迁文物在南京重见天日
乐山安谷:战时故宫
故宫国宝迁台66年,讲述当年不为人知的故事
两千多箱南迁文物深藏不露
故宫国宝迁运的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