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饰
  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这就造成了元朝服饰的多样化。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  
  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  
  也就是说,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
  

  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元朝皇帝的服饰,基本都是戴这种藤篾做的瓦楞帽.
  

  元代妇女服饰,襦裙半臂
  

  图为戴花冠、穿襦裙、半臂的侍女  
  

  元代蒙古发式,多做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元代蒙古发式,多做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但官服质料有较明显的变化。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但官服质料有较明显的变化。
  

  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元代蒙古族服饰,戴钹笠、翻领袍,身后者戴折檐暖帽,穿窄袖袍,半臂、戴云肩、束玉胯带,穿络缝靴.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


  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本图为扎巾、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皇帝的兖冕,和中国历朝历代是一样的。  元朝除保持其固有的衣冠制度外,还采用汉朝的朝祭服饰,如冕服、朝服、公服等,大体参酌汉、唐、宋的服饰制度,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
  元代官吏穿礼服时,一律戴漆纱展角幞头。这点与宋代官吏装束一样。可以说,他们头饰似宋,服饰似金。 从皇帝到百官都穿质孙衣。它是元代内庭大宴的服饰。冬夏的服装各不相同。天子质孙、衣,冬服有十几种,穿衣戴帽各有一套。例如:穿纳石失(金锦)、怯绵里(剪茸),要戴金锦暖帽;穿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服上有襴者),要戴七宝重顶冠;穿红、黄、粉皮服,要戴红金答子暖帽,等等。夏服也有十几种,也是衣冠配套。例如穿答纳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大珠),要戴宝顶金凤钹笠;穿速不都纳石失(在金锦上缀小珠),要戴珠子卷云冠,等等。
  从冬夏装束服色上看,冬季的浓重,夏季的浅淡,讲究整体配合,要求圣洁不凡。 百官的质孙衣,冬服9种,夏服14种。 元代统治者每年要举行13次大朝会。每逢此时,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的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频频祝酒,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忽必烈在万寿日则穿上金光耀眼华丽无比的长袍,赐给2000名贵族和武官同样颜色和款式的衣服,赐给亲近贵族的礼服装饰着闪闪发光的宝石和珍珠。他还要选出很多男爵,赏给他们每人13套衣服,每套一种颜色,服上都嵌有珠宝。可见,当时的帝王为了笼络官吏是何等的挥金如土。
  蒙古族长期以来,夏戴笠,冬戴帽。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穿质孙服,或称只孙、济逊。汉译作一色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称为襞积,肩背间贯有大珠,这本来是便于骑马的戎服,明代皇帝外出乘马时所穿的“曳撒”,就是把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的服装。   
  元代冠服制度于英宗时厘定,但因元代官制、三公不常设,丞相人数不定,官员因事而设,事完官职就告结束,所以衣制并不确定。一品服是右衽,戴舒脚幞头,紫罗服,上有大独科花(即大团花),直径五寸,束玉带;二品紫罗服,小独科花,径三寸,束花犀带;三品紫罗服,散答花(即写生散排花纹),径二寸,束荔枝金带;四、五品紫罗服,小杂花,径一寸半,束乌犀带;六、七品绯罗服,径一寸半小杂花,束乌犀带;八、九品明绿色无纹罗服,束乌犀带。 
  元代皇室的帽子镶宝石。《南村辍耕录》卷七回回石条说,大德年间,有商人卖官府一块重一两三钱的红剌(宝石叫作剌子,又叫回回石头),价值中统钞十四万锭。红剌即红宝石,红宝石有四种,即刺、避者达、昔剌泥、古木兰。绿宝石有三种,即助把避、助木剌、撒卜泥。猫睛石有猫睛、走水石两种。绿松石称作甸子,回回甸子称你舍卜的,河西甸子称乞里马泥,襄阳变色的称荆州石。还有一种名叫鸦鹘的宝石,有红亚姑、马思艮底、青亚姑、你兰、屋扑你兰、黄亚姑、白亚姑等七种。元代蒙古族征服欧亚广大地区,宝石来源除购买之外,还来自掠夺和贡献。绿宝石中的祖母绿和猫儿眼、红蓝宝石,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贵重,明朝时祖母绿折价四百换,即一两重的祖母绿可以折换四百两黄金,南明一位皇后做一顶珠宝凤冠,需费两万两银子。
  元天子质孙服,冬服十一等,有金锦暖帽、七宝重顶冠、红金答子暖帽、白金答子暖帽、银鼠暖帽等。夏服十五等,有宝顶金凤钹笠、珠子卷云冠、珠缘边钹笠、白藤宝贝帽、金凤顶笠、金凤顶漆纱冠、黄雅库特宝贝带后檐帽、七宝漆纱带后檐帽等。都是镶珠嵌宝的贵重冠帽。冬服所用紫貂、银鼠、白狐、玄狐、猎猁皮毛和金锦等,材料也极珍贵。据虞集《道园学古录》所记,金锦系镂皮敷金为织文者。指的为羊皮金,即将金子捶成金箔,胶贴于羊皮上,然后切镂织成金锦。但据实物分析,实际上多数系将金箔贴于纸上镂成细条,用以织锦,这种用法,宋代称为“销金”。金世宗时,因忌讳销字,改称“明金”。也有将金镂捻卷于丝线外层,捻成捻金线织锦的,称为捻金锦。元代称金锦为“纳石矢”。纳石矢也作衣服或棚帐等用。南薰殿旧藏元世祖忽必烈像,穿白衣,戴银鼠暖帽,照例这种帽应与银鼠袍、银鼠比肩配套来穿,是帝皇大朝会质孙冬服中最重要的服装。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元朝每年要举行大朝会13次,有爵位的达官贵族约12000人,参加集会时分节令同穿一色金锦质孙服,按时集中大殿前,按爵位或亲疏辈分饮宴。皇帝身上珠玉装饰,特别华美。又说在按节令出行大猎时,出动猎犬万只,管理人员二万人分成两队,一队红衣,一队蓝衣。另有打捕鹰人一万,携带雄猛贵重的猎鹰“海东青”500只,还有经过驯服的狮豹参加。皇帝出行打猎时,坐于内用金锦、貂皮、银鼠皮装饰,外用豹皮覆盖的大木楼内,由四只大象抬着木楼前进,前后左右另有万人护卫。《黑鞑事略》讲到,凡其主打围,必大会众人,在一二百里的大范围挑土为坑,插木为表,系挂毳索,挂起毡羽,风吹时毡羽飞起,野兽就不敢往外逃奔,然后合围追击。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为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横向缝纳固定,使穿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种袍元代称作“辫线袄”。此种款式到明代称为曳撒,仍作为出外骑乘之服。元代官员,常在袍外套一种半袖的裘皮衣服,比马褂略长,称作“比肩”,男女均穿,可能是清代端罩的前身。元代还有一种比甲,是没有领袖,前短后长,前后两片用袢系结的衣服,民间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穿用。   
  元代皇帝和皇帝亲属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当时民间街市也有这种龙袍出卖,元世祖发现后,立即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织绣这种龙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舆服志中,说龙是指五爪两角,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否则,制作工人就要处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个黑羔细花儿斜皮帽,责令监司官承直传话,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个金翅雕样皮帽顶儿,传令别人不许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给验马做的皮帽样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许戴,缝帽子的也要治罪。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胭脂红等颜色。帽笠不许饰金玉,靴不得制花样。因此,民间服饰只好向灰褐色系发展,《南村辍耕录》卷十一写像秘诀中,记述了服饰颜色,罗列的褐色名目,就有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白褐、丁香褐等等名称,说明褐色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服装色彩。
  金代披戴的云肩,到元代制作得更加华美了。舞人宫女的云肩尤为讲究。半臂在元代也很流行,男女都穿。元朝末年,后妃贵族常以高丽妇女为侍女,高丽式的衣服、鞋帽成为一时流行的款式。有爵命的蒙古族妇女,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故故冠,这种冠是用桦木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伸出一个高约二三尺的柱子,柱子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然后再用红绢、金锦或青毡包裱,上面再加饰翠花、珍珠。地位高的人更在冠顶插野鸡毛,使之飞动。戴这样高的故故冠坐车时需将野鸡毛拔下,交给侍女拿着。后妃们骑大象时也戴插有野鸡毛的故故冠,穿宽长曳地的大袖衣,形如汉族的鹤〓。穷人的故故冠则用黑色粗毛布包裹。故故冠也有罟罟、固姑、鹧鸪、罟罛等名称。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说此种帽子“其末如鹅鸭,故名故故”,忌讳别人触摸,出入庐帐时必须侧身低头。除故故冠外,也戴皮帽。并以黄粉涂额作化妆。   
  元明之际通俗读物《碎金》记载,元代服饰名目繁多,男服有深衣、袄子、褡护、貂鼠皮裘、罗衫、布衫、汗衫、锦袄、披袄、团袄、夹袄、氈衫、油衣、遭褶、胯褶、板褶、腰线、辫线、开〓、出袖、曳撒、衲夹、合钵。围腰的有玉带、犀带、金带、角带、系腰、栾带、绒绦。头上戴的有帽子、笠儿、凉巾、暖巾、暖帽。佩服的有昭文袋、钞袋、镜袋、手帕、汗巾、手巾……。脚穿的有朝靴、花靴、旱靴、钉靴、蜡靴、球头直尖靴、〓靴、靿靴、〓(菊)柱根拓嘴毡袜、皮袜、布袜、水袜……,丝鞋、棕鞋、拓鞋、扎〓、麻鞋、搭膊、缠带、护膝、腿绷、缴脚等等。   
  妇女衣服,南有霞帔、坠子、大衣、长裙、褙子、袄子、衫子、背心、褑子、膊儿、裙子、裹肚、衬衣。北有项牌、香串、团衫、大系腰、长袄儿、鹤袖袄儿、胸带。
  元代皇帝冕服有衮冕、衮龙服、裳、中单。衮冕,用漆纱制成,冕上覆綖,青表朱里。綖的四周环绕云龙。冠口以珍珠萦绕。綖的前后各有十二旒,綖的左右系黈纩二,冠的周围,珠云龙网结,綖上横天河带,左右至地。这实际上是参照了先秦的典章制度,对古代君王冕冠加以适当改造。衮龙服,是用青罗制成的,饰有日、月、星等图案。这和唐、宋衮服比较起来,略有简化。裳,是用绯罗制成的,其状如裙,饰有纹绣,共16行,每行绣有藻、粉米等图形。中单,是祭服、朝服的内衣,以白纱制成,大红边饰。皇帝的衣料,色彩鲜明,除了华丽的纳石失(在纱、罗、绫上加金的织金锦),还有外来的细毛织物速失、紫貂、银貂、白狐、玄狐等皮毛。元代丝织多为缕金织物,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
  皇太子的衮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纱中单。瑜玉双佩。白袜朱舃。这和宋代皇太子衮服相近,都为“白珠九旒”,宋代的“青衣红裳”,元代改为“青衣朱裳”。 元代贵族满身红紫细软,以装饰宝石为荣。据说,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一块嵌在皇冠顶上重一两二钱的红宝石,估价中统(元世祖忽必烈年号)钞14万锭。特别名贵的皇冠钹笠冠上加金嵌玉,并饰有稀有的大粒珍珠。这是以往皇冠上未见过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服饰:宋代皇帝服饰
古代的冠与冕
一梦六百年,带你穿越回明朝!
与宋朝官服相似的明朝官服,明朝公服科普
元朝的蒙古族服饰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