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生为什么不主动联系男生?

“为什么不主动联系对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他们不是不想主动,而是不敢主动;第二种情况,“不主动”是他们故意的选择。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主动。这种情况下,不主动的人,其实有可能是“社交焦虑者”。

他们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与人社交时会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对他们而言,“主动”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门槛的事。

而社交焦虑者的消极被动,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

1 对他人眼光、外界评价的过分在意

在人际和关系中他们往往会高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在他们的想象中,自己的一举一动仿佛是被他人一直注视着。这种时候,“主动”就会带来不确定和不安全感,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是我说错什么话了吗?”、“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

因此,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显得拘谨而被动。他们相信,只要不主动发起,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种非常不适的感觉,避免尴尬的折磨。被动对他们而言就像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2 过度或错误地解读人际交往中的信号

对于社交焦虑者而言,当人际互动中出现了一个不好的信号,或是他们认为不好的信号,他们会认为那是自己的问题,并把这种负面结果代入以后所有类似的情境中

举个例子,如果他们在鼓起勇气和对方说话时,没有得到对方热情的回复,他们就会倾向于将此解释为“一定是我太无趣了”(而不是“对方可能正在忙”),并且以此来对所有类似事件做出整体的预判——“我主动搭话都是这样的结果,别人都会像这样觉得我厚脸皮”。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第二种情况:“不主动”是他们故意的选择。这种时候,“不主动”其实可能是关系里的权力斗争中的一种策略。

许多人都听过“先主动的人就输了” ,它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在关系中,那些一直处于被动方的、态度模糊的人,很多时候在关系的权力斗争中的确处于“上风”。

研究者曾经指出,在关系中,投入越少、表现得越被动,就拥有越多的权力;或者说,至少看起来拥有更多权力。用一句俗话概括就是,“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亏”。

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对感情投入得越多,就意味着他可能会主动地付出更多。而此时就意味着这个人将“是否接受付出”,“是否回应以同等的付出”的权力交给了对方

一方面,他们赋予了对方的是更多的选择权——“在知晓你的态度之前,我可以选择不透露我的感受;在你明确表达态度之后,我可以选择要不要回应、如何回应。”而感情投入更多,也意味着他会去更多考虑到对方的需求,此时,也就赋予了对方(不断)提出要求的权力。

以上。

你也是一个“不主动”的人吗?看完这篇回答,有什么想法和心得,欢迎在以下评论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Cheek, J. M., & Briggs, S. R. (1982). Self-consciousness and aspect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4), 401-408.

Depue, R. A., & Fu, Y. (2013). On the nature of extraversion: variation in conditioned contextualactivation of dopamine-facilitated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motor processes.

Gardner, W. L., Pickett, C. L., & Brewer, M. B. (2000). Social exclusion and selective memory: How the need to belong influences memory for social ev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4), 486-496.

Jarrett, C. (2016). Personality appeared before you could talk. BBC.

Kagan, J., & Moss, H. A. (1962). Birth to Maturity. A Study i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iley.

McCrae, R.R. et al.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186.

Parmar, N. (2004). Self-conscious? Get Over It. Psychology Toda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学经历如何影响你的人格发展?| 咨询
你主动一下会死吗?| 研究:ta为什么是个这么被动的人
交往后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类型对于伴侣的看法──依附理论系列(五)
为什么说孤独的人其实更擅长社交?| 社交焦虑与自我意识
爱情中,为什么总对另一半有很多要求?
人一辈子的熟人最多150个,成为好朋友需要至少200个小时。|关于「社交」的有趣事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