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厦门往事:你还记得邮递员吗

在通信网络还没盛行的时代,信息传递全靠邮件,当时信件数量特别多。老黄背的邮包大得足够装一床棉被,里面装的全是信件、包裹单、刊物及报纸加起来三、四十斤重,有时候装不完要分两趟投递。遇到下雨天,一手撑雨伞,那把竹骨架的油纸伞不少于五斤,他的负担就更重了。


黄建发是厦门邮政局退休职工,他在投递岗位工作了四十五个春夏秋冬。从他手上起死回生的信件数不胜数,包括大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海外断绝联系四十年的亲骨肉;烽火年代分离的战友,伙计找老板等等各式各样悲欢离合的故事。老黄个子瘦小,语言和衣着一样朴素,他调侃自己个子小是因为背负一辈子的沉重的信件所至。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一九五八年他在厦门思明公社当一名投递员,那时他还不足十五岁。后来思明公社投递组停办在通信网络还没盛行的时代,信息传递全靠邮件,当时信件数量特别多。老黄背的邮包大得足够装一床棉被,里面装的全是信件、包裹单、刊物及报纸加起来三、四十斤重,有时候装不完要分两趟投递。遇到下雨天,一手撑雨伞,那把竹骨架的油纸伞不少于五斤,他的负担就更重了。,邮政局接管,一九五九年老黄被邮政局收为正式职工。

当年厦门邮政局只有一辆汽车,专门用来运送邮件,几辆自行车是给投递区域较远的投递员专用,岛内线路基本都靠步行。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投递员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无论送到百姓家里还是送到军营都受优待。当年的中山路,升平路,大同路,大中路,镇邦路,一带属于高层建筑,五,六层楼就算高层了,每封信都要送到客户手里,楼道黑暗狭窄且陡,特别是这一带的一层是店铺,楼道口往往藏在大楼背后或小巷子里,有些楼道进去伸手不见五指,又长年失修,踏上木质台阶“咯吱”做响,扶手有的缺损了,没遮没揽,稍不留意就有栽下去的危险。黄师傅眼睛还要频繁适应光暗切换。从阳光下转进黑暗处,又出黑暗进光明。背着沉重的邮袋上楼下楼并不轻松,三年困难时期,食物多以杂粮为主,饥饿的时候胃里常泛酸水。曾经有善良的客户递白糖水给这位营养不良的小青年喝,也有过好心的客户在他送完报纸时塞一块馒头在他包里,四十多年后黄师傅还谈起这些往事就像吃了鲍鱼燕窝一样幸福。黄师傅是个知恩知报的人,他回报的方式就是更认真地对待工作。但也遇到过刁钻的客户,记得有一次,黄师傅投递一封南洋寄来的信,这封信写错门牌号,要投333号却写33号,黄师傅不放弃,整条街都去打听,从133号233号最终投到333号,客户才确认是她的信件。收信时信封侧裂一寸宽的缝,客户说信里两张照片间夹着十片指甲盖大小的高丽参丢失三片,硬是赖黄师傅偷窃她的高丽参,还到邮政局投诉。黄师傅有口难辨,急得直掉眼泪。局里一位有经验的领导安慰他,叫他别伤心,据他分析不可能是黄师傅偷窃,如果偷窃可以将信件直接毁了,还将信送给客户?再说这信是平信又不是挂号信无从查起。

黄师傅多年的投递足迹遍布厦门的大街小巷,他成了厦门的一张活地图,每条街的店铺门牌号多少他都牢记在心。解放后的地名更改的更改,变迁的变迁,那些早期离开的老厦门人写信回来常常遇到投递困难。比如;一封来自浙江的信件寄给:厦门大同路“正大参行”某某收。这封信被投递员贴上批条查无此人准备退回。黄师傅拿着贴批条的信没有马上退回,而是到大同路几家药店去打听谁曾经在“正大参行”工作?几经周折,终于在罐头厂门市部医药站问到一位曾经在“正大参行”工作过的医药师,他接过信件一看,说收件人是他曾经的老板,老板住在鼓浪屿档柑巷。黄师傅打电话问鼓浪屿投递员有没有档柑巷,回复:没有!黄师傅不死心,等到休息天拿着信到鼓浪屿街心公园问几位正在打牌的老人,一位老人指着广州酒店后面说:那条小巷就叫档柑巷。黄师傅走到巷子里打听谁认识这位收件人,一位街坊说这人已经去世,儿子在香港,只有他的孙子住在这里,其孙在外贸公司上班还没回来。那时正是夏天,黄师傅一直守在门口等到主人的孙子下班回来再将信交给他,在确认收信人是他祖父的之后,当他知道黄师傅为了这一封信奔波无数个地方去寻找时,他感激万分,拉着黄师傅请进屋喝茶,黄师傅摆摆手说要赶着坐船回家了。

还有一次,一位台湾同胞跟着旅行团到上海旅游,辗转来厦门为她母亲寻找失散多年的舅舅。地址是,厦门大同路寺庙对面。导游带游客找一天也找不到,后来到邮局找黄师傅帮忙,黄师傅说:解放前大同路有十来间寺庙,如今多数都拆了。最后黄师傅再去请教比他年长的老职工,老职工曾住过大同路,一问恰好跟要找的这人是发小,但这人已经搬去大生里,当晚八点多黄师傅带着这行人一起到大生里找,直到找到这家人为止。

劳模黄建发

一次,一位复员军人托晚报记者寻找战友。地址是:局口街十七号,一直找不到这地址,记者来请教黄师傅,黄师傅带记者一起前往局口街,十七号之前着火已经成了废墟,黄师傅就问对面二十六号人家,二十六号的老人眼瞎耳聋,她的女儿正好来看她母亲,通过她女儿给老人翻译,一打听说这家人已经搬往三明,但有个亲戚住天仙旅社附近,黄师傅又带记者去找他的亲戚,直到拿到要找的人的联系方式为止。

还有一封信这样写:厦门民生帽子厂林桂英收。解放前的民生路后来改为民族路,在大同路曾经有过一家“民生帽子厂”。解放后合并改为“鹭江鞋帽厂”最后又归于“厦门鞋帽厂”。黄师傅先到市鞋帽厂打听有谁认识林桂英,有老工人说这是他们曾经的老板娘。如今住第四塑料厂附近,黄师傅又赴第四塑厂去打听,当收件人拿到这封台湾寄来的信件,看到寄信人的名字,信还没拆开眼泪就扑簌簌滚下来,这封信是林桂英的弟弟寄来的,当年姐弟在战乱时走失,后来就断了音讯。其实她名字叫林杰英,福州话桂英和杰英谐音,在地址和名字均写错的信要不是遇到细心负责任的黄师傅,这对姐弟恐怕今生再难相聚了!还有一封信的地址寄:厦门思明东路中国照相馆,投递员找不到该地址,已经贴上批条打算退回。黄师傅拿着信想亲自再去寻找看看,他拿着信到厦门所有的照相馆都去打听,问谁认识收件人?大家都说不认识,后来问到大同路一家私人洗相馆,这家洗相馆的老板恰好认识收件人,告诉他这位老职工如今在鼓浪屿风行照相馆工作,黄师傅喜出望外,立即打电话到鼓浪屿照相馆,问收件人是否有台湾亲戚?对方马上说:有!老黄便约时间让他来鹭江投递组取信。当这对老夫妻一起到邮局拿到台湾兄长寄来的信,还没拆开信件,夫妻俩便激动得眼泪哗哗直流。原来,当年台湾流行瘟疫时,收件人才十三岁,兄弟俩为了躲避瘟疫,弟弟被送到厦门投靠姑姑,家人也搬离瘟疫地区,弟弟长大后写信找哥哥没下落,哥哥也找不到弟弟,直到黄师傅把这封信送到,已经分离了快五十年的骨肉终于又联系上了。

有一次,黄师傅走在路上被一位六中教师拉住,他对黄师傅说着感激的话,原来当年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地址写错,幸亏是细心的黄师傅帮他送到,否则就会误了他的前程。

对于这些悲欢离合的事例,黄师傅说太多了,手头上有一些死信,只要用心去找,背后总有一些感人的故事,他常常收到客户的表扬信,有的客户甚至提着礼物到邮局答谢,他说这是他的工作,很平常、很正常不需要感谢,又将礼物归还客户。一九八九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时,黄师傅随手拿起几封还没送出去的死信让记者实况记录他寻找过程,每次都让记者看到毫无造作的感人故事。

说到他的劳模称号,老黄腼腆地说:我文化程度不高,我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当劳模。他对待平凡的工作都源于他内心的信念,那就是“责任”。如果没有这一信念,我们或许会有理由地放弃很多无厘头的信件,而信件背后那些悲欢离合的家庭,亲情,友情,及上学的梦想或许都无法实现了!

写于2017年4月13日

作者简介:欧阳鹭英,鼓浪屿人,曾与人合作纪实文学《用爱等一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个城市出现慢递公司 为都市人寻找缓慢与宁静
舌尖上的厦门,拍的太好了,一种大片的即视感
条码平信业务运行管理办法 (试行)
人如其名的黄墨谷,鼓浪屿又一位乘风破浪的姐姐
厦门鼓浪屿——黄睗敏别墅(金瓜楼)
【基层关注】那年,我做投递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