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食也可以成为一张地方名片——从黔江鸡杂说起


美食也可以成为一张地方名片——从黔江鸡杂说起

在巴蜀民间,人们管鸡肝鸡腰鸡肠子叫“鸡杂”,而在有关鸡的菜肴中,鸡杂属于端不上桌面的东西,但是在重庆黔江,当地厨师却把一道名为“黔江鸡杂”的菜品做得来热火朝天,不仅做到了重庆成都,还做到了广州上海,让这样一盘鸡杂菜成了黔江这个小地方的名片。前不久,我去黔江参观国家级4A风景区地震湖时,见到十多个广东游客在一处农家乐刚坐下,就向老板提出要吃黔江鸡杂。

 “怎么,你们也知道黔江鸡杂?”我好奇地问,结果对方回答:“你们的黔江鸡杂招牌现已挂到广州、深圳去了,要是没有这小小的鸡杂菜,我们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还有黔江这么个地方。”

说得好,我当时就心里想:黔江区政府是不是也应当重奖那些为创出“黔江鸡杂”而辛苦付出的厨师呢?

我查了一下,现在的地理书上并没写明黔江这地方出产肥美名贵的鸡。几十年以前,山城重庆一些住家户也有养鸡的,不然餐馆里幺师小二同食客对话时,不会出现那些古怪的语言——食客问:有鸡么?小二答:有啊!红烧太子登、清炖霸王别、凉拌王婆骂……这一番装神弄鬼的江湖黑话,把当时迁徙来重庆的几个“下江人”全给搞迷糊了。不过本地人当中也有懂得起的,遇此情况时会说:那就来一份凉拌王婆骂吧,重红,少花椒……像这位老兄所说的“王婆骂”,其实是半截话,让人猜谜。那是四川方言中的普遍现象——“展言子”。“王婆骂”的最后一个字是鸡,“王婆骂鸡”,那是一出川剧的戏名。“太子登”是鸡——“太子登基(鸡)”;“霸王别”也是鸡——“霸王别姬(鸡)”。

扯远了,说这些不外乎是想表明,早年繁华拥挤的重庆城也出产鸡。这话其实也有点废话,那时的中国就没有一个地方不养鸡!可是问题出来了,以前还名不见经传的黔江小城,并非是本地所养的鸡与别处的鸡有什么不同,也不是因为当地鸡养得多,就因为当地有一道名叫黔江鸡杂的菜冲出了黔江,走向了异地。

大概在20年前,重庆的“歌乐山辣子鸡”大行其道,而这股风也很快刮到了黔江,当地的各家菜馆竞相以烹炒辣子鸡为荣,大家都想趁机赚一把。不过也有细心的大厨发现,每天鸡杀了用了那么多,剩下的鸡心鸡肝鸡肠子又该作何处置?是否也可以创出一道菜端上桌变成钞票呢?于是,几个厨师在经过细心琢磨、大胆组合以后,很快就推出了一道全新的“黔江鸡杂”。

一句话,黔江鸡杂的成功,全在于黔江厨师锅儿匠的发现、探索,刻苦钻研,可是我又想,中国许多地区都养鸭,有鸭就有鸭脖子,可为什么被称作“绝味”的鸭脖子是在武汉诞生的呢?这也应当归功于武汉厨师的发现和创新。国内许多地方都产羊,而有羊就必有羊肝羊心羊肚羊肠子,也就是大家平常说的羊杂碎。既然羊杂碎处处有,那为什么美味“羊肉汤锅”的美名局限在简阳和隆昌呢?若真的要论功行赏,那么功劳也应当记在简阳等地专做羊肉羊杂汤的厨师头上。羊杂汤让简阳扬名天下,当地政府也应当给创出品牌的厨师以重奖。

说了羊杂说牛杂,牛之于我们人类,浑身都是宝,可奇怪的是,将近百年以前,宰牛之后杀牛匠竟把牛内脏扔进河里,视作废物。在重庆,当初长江、嘉陵江上的船工从江面捞起牛内脏以后,再经洗净、切细,拌以海椒、盐巴、菜叶一起放锅里煮食,而这也就成了重庆火锅最早的起源。

如今已名扬天下的“重庆火锅”,要论其改良、推广的功臣首先是挑担小贩和厨师,其次便是那些热爱美食的文化人和业内的专家学者。小贩们对重庆火锅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船工在江边野炊的牛杂火锅,转变成了由火炉挑担挑着在码头上叫卖的“水八块”。所谓的水八块,就是把牛毛肚为主的杂碎切细后,再放到火炉汤锅里“入汤摆热”。正是昔日街头那些挑担吆喝的小贩,才将废弃的牛杂转变为“水八块”。

将废弃的牛杂变成美味火锅,如同是将派不上用场的鸡杂变成了黔江的旅游名片。那些为黔江立下大功的厨师可能至今默默无闻,但由牛杂变水八块,由水八块变毛肚火锅这一演变过程中,却有一位文化人落笔写下了见证,他就是李劼人。1933年6月,42岁的李劼人受卢作孚的邀请,出任民生轮船公司机器修理厂的厂长,为此在重庆江北工作生活了两年。平生一贯倾心于美食研究的他,正巧接触到处在“水八块”转型期的重庆火锅,于是很自然地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1947年成都出版的《风土杂志》中,李劼人写道:“吃水牛毛肚火锅,起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由挑担子的零卖贩子,先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馆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转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盆换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

从以上文字看,李劼人不单是以作家身份在观察生活,而且还是以美食家的身份在亲自参与。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李劼人那时还在重庆,他经历并见证了火锅由“水八块”到餐桌“高尚化”的转型,这不能不说是重庆火锅早期发展史上值得庆幸和自豪的一个篇章。

是的,任何一种佳肴的创制成功,都有其发现、探索、钻研的演变过程,都是亲历者努力奋斗的结果。当年在重庆江北码头边肩挑“水八块”卖的小贩,就是这样的人物,所幸有大作家用他的笔记录下来了,而黔江鸡杂呢?武汉鸭脖子呢?简阳羊肉汤呢?有这样的幸运吗?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特色美味,诸如川北凉粉、云南过桥米线、贵州花江狗肉、福建沙县小吃、哈尔滨水饺,以及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盛行的万州烤鱼、垫江石磨豆花……当中的每一种在自己的名字前面都加上了地名,这自然就给所在的地方做起了宣传广告,成为了一座城市或一个县的美食名片。

黔江鸡杂


将鸡杂(肝、肠、心、冠等)收拾干净,其中的鸡肠切成段,鸡肝、鸡冠切成片,鸡胗对剖后再剞上花刀,然后一并纳碗加入姜片、葱段、精盐和料酒码味。接下来再将泡姜剁碎,泡椒切成马耳朵形,酸萝卜切成片。待做好上述工作以后,取净锅上火,注入混合油烧热便下鸡杂炒散籽,倒出沥油。锅上火并注入泡椒油300毫升,烧热后下入泡姜40克、泡椒100克、酸萝卜100克、花椒25克、姜片、蒜片、葱节和少许五香料,翻炒至出香味时掺入鲜汤,同时调入盐、白糖、料酒、胡椒粉、鸡精和味精,熬出香味后倒入鸡杂,炒匀入味便可装入干锅。

技术解读:从上面所介绍的可以看出,这是黔江鸡杂在向异地传播的过程中相对成熟的一个制作版本,因为它既保留了早期黔江鸡杂的一些特征,又增加了酸萝卜等辅助调味料,因此,成菜脆嫩鲜香、微酸爽口,尤其是泡椒风味相当突出。除了这种泡椒酸萝卜风味以外,黔江鸡杂还可以烹制成麻辣醇厚的火锅风味,那就是减少泡椒和泡椒油的用量,另外增加火锅油和火锅底料。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无论做什么风味的鸡杂干锅,鸡杂入锅只要炒断生即可,若是炒的时间太长,那就会老绵干涩,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美食之---黔江鸡杂!
【大师的菜】重庆美食名片——黔江鸡杂!超爽下饭菜,好吃又实惠
【大师的菜·黔江鸡杂】重庆美食名片——黔江鸡杂!超爽下饭菜,好吃又实惠!
重庆黔江鸡杂做法
在重庆,只有吃过这60样东西,人生才算完整!
重庆市最出名的13道名菜,特色重庆菜菜谱,麻辣鲜香,看完饿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