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从一位留美生化博士的经历看专业选择

从一位留美生化博士的经历看专业选择

“留美江湖 第二高手”吉令旭 转载

 

“留美江湖 第二高手”吉令旭 导言: 网友“SwiperTheFox”是一位留美生化博士,本文是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留美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我觉得本文态度认真,材料平实,对新一代的留美学生可能有一点借鉴的价值。



-------------------------------------------------

(原题)从我的两次半经历谈选专业(一)/

 

首先恭喜各位才子佳人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不管是藤非藤, 公立私立都值得庆贺。选专业也许是现在,也许是两年以后的事,都值得认真思考. 现在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 顺便谈一下我所学过的两个专业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高中时算是数学尖子, 拿过全国一等奖。 不过我不是天才, 离准天才还差得远。 这不是谦虚,是自知之明—我做数学从来都不是举重若轻, 闲庭信步, 而是那种努力了,多做两道题, 能达到95 percentile 的那种。自己并不真正热爱数学, 属于叶公好龙型, 别人夸两句,就人云亦云, 跟着去比赛。 加上编过几年程序,最初摆在面前的就是数学和计算机。

有保送北大的可能,但必须是数学系。 我也心向往之。 无奈当时数学是冷门, 爸妈坚决反对。 后来他们又提出金融和生化两个选择,并且鼓吹生化 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科。 我当时对金融不是很了解, 不明白那是融资干大事,调节市场的职业。误以为那是把钱从这儿搬到那儿,从那搬到这儿, 从中捞一笔的职业, 所以有点看不起他们。 (从今天来看, 这个误以为有不幸言中之嫌,虽然那不是金融的初衷)。 而当时编了几年程序, 也没什么进步, 并且整天对着个机器有点烦了,觉得跟有生命力的东西打交道也许更有趣。并且自以为脑筋灵光喜欢探索,有创造性, 干科学比较合适, 于是就选择了生化。从我大学,研究生的学习研究经历的结果来讲,这个选择并不适合我, 是一个错误。

科学, 确切地说西方科学,是实证的科学(我见过中医也是实证的说法, 只不过是内证—那是题外话)。 所有的一切 都比须从实验出发,以实验结束。 所有的猜想都必须用各种实验反复验证。

不论学习还是研究, 首先要求的是要记住大量的事实, 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 搞清楚各种线索的来龙去脉。 而研究就更加不可收拾,在事实的基础上要记住大量的他人研究的结果。 一个小小的猜想, 不同的实验条件很可能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 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算是同一实验室, 同样的条件, 前后几次实验得出不同结果也是常有的事。 证实这么一个小如牛毛的猜想,就是一篇博士论文。 耗时四到七年, 更有甚者是十年或以上。 而所有“伟大”的发现,都是这么一点一滴地 积累起来的。 那些被奉为经典,甚至已衍变成教条的发现, 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 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点的结果, 毫不夸张。 而以很多行内人士看来,那只不过是压倒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物化学对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来说, 手巧比心灵更重要,而且对organize的能力要求特别高--在实验室里你会在不同温度的冰箱里拥有几摞盒子,每摞有十个盒子,每个盒子有100个微型试管--算一算,你会拥有成千上万个管子, 每个管子都要标记清楚并且要在本上或计算机上记下管子的位置。

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创造性, 但一定要可以按部就班地照着protocol一步一步地把实验做下来 。很匪夷所思是吧?难道搞科学不是应该 创造,探索吗? 我的体会是, 至少生化是这样。一般人只要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就可以从前人的结果得出下一步的猜想并且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路线。 关键的关键还是要能按照这个思路做出结果来。如果你选专业是以找工作为目标, 底线是做个技术员, 那就更不用怎么动脑子了。 我有一次开会遇到 一个教授告诉我说,他手底下最得力的一个技术员曾经是个裁缝, 连个本科学位都没有,但是做实验很少失败,而且结果很漂亮。 原因是她从来都是按照实验方案做。实验方案说一,她绝不会去做二。 象我这种喜欢动脑子的, 做实验时脑子 也不闲着,不停地转的人,在众多步骤中出个错而毫不知情是毫不奇怪的。 我读博士那六年, 实验在三个月到半年卡在一个地方前进不了的郁闷难产经历至少有四五次。当然你要是心灵而且能做得出实验结果, 并且耐得住寂寞, 能写能吹,那么恭喜你, 你是做教授的料。 说到教授,就自然想到了就业。

 

从我的两次半经历谈选专业 (二)

上次说到, 做教授既要手巧而且心灵, 又要耐得住 寂寞, 能写能吹。 心灵手巧容易理解, 为什么得能写能吹? 跟钱有关。

美国众多的研究生院中生化系招博士生比较慷慨, 一般都有免学费的奖学金。 我入学时是一万多, 到现在 估计能有 三 ,四 万。这个数对于估计 到不了 中产阶级的 标准, 但 对于 国内 没 见过 钱的本科毕业生可是一笔不小 的数目 。 再给两个 数据,实验室本科 及硕士 毕业 的 技术员也 差不多 就 这个数。 博士后 (绝大多数 博士毕业 后 的 出路 )比这个 稍微高一点,到现在 估计 最多可以到 六万。 研究生院这么“慷慨”不光是为 了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众多教授需要找廉价 劳动力 。教授从本科,到博 士,博士后万里长征终于爬到了 这个众人瞩目 的位置, 除了Junior的教授,很少亲自下厨做实验的,都是在办公室里写Grant,写文章, 所以得找别人来做实验。 我当初选择生化,也是瞄准了这一天。 虽然自己动手能力 不强,但想着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出主意,写文章,到处讲学,与别的科学家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没准还能做出伟大的发现,是多么的惬意的 一件事啊? --事后证明,这是想当然的错误。媳妇熬成婆哪那么容易?

学校聘你当教授不光是看重了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多少独到的见解,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且也是看重了你为学校捞钱的能力。教授的钱(经费)从哪里来? 除了学费,绝大多数都是从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申请来的Grant. 教授们把自己的 主意, 有什么意义,怎么做, 万一做不出来的Plan B写成Proposal交给NIH审核。 好的主意给钱, 不好不给。 这个好坏不是绝对的 。 同一主意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会影响申请的成功率 (现在成功率不知有没有20%)。 不是你以科学为己任, 想出一个对科学有重大意义,并且切实可行的主意就可以通过的。 NIH的关键字母是H—Health. 所有“好”的申请,都必须与健康有关。 如果达尔文给 NIH写个申请,说自己出海周游南美洲和非洲,搜集样品,探索物种起源的奥秘, 我看是拿不到钱的。 当然那时也没有NIH, 而且这个问题也不能用20-20hindsight, 联想到后来遗传学给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也不能怪NIH。 人家是政府机构,拿着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更关心自己的健康,而不是科学前沿能往前推进多少,在不可知的将来没准会对某个隔着个十八代的子孙的健康起到帮助作用的成果。你要真是以科学为己任怎么办? 那就只好扯, 就算牵强附会也要与健康拉上关系。 而科学 前沿 的东西,尤其生化这种分子水平的学科想与健康扯上关系 , 不是不可能,总感觉言不由衷。 要在假设的基础上再假设,猜想完了再猜想。隔着十万八千里去够。 所以说得能写能吹。(这能写能吹还包括写能发表的文章,限于篇幅,就不详谈了)

教授拿到了钱,一大笔给学校, 自己捞一笔(也是应该的,毕竟付出了劳动),实验室运营花一大笔,剩下的就付给廉价劳动力—博士后,博士生,及技术员。 所以学生管教授叫老板是理所应当的。 这里没有批评教授剥削的意思,我见过的大多数教授对待学生都还是以培养的态度。 教授为了实现科学进步的伟大梦想要经营一个实验室就真象一个business 一样,不雇用廉价劳动力就什么也做不成。 就这样招了一大批博士生,毕业之后去做博士后。 做博士后多数不是出于选择,如果马上做老板谁不愿意呀?况且博士后是合同工, 老板有钱就有工作,老板哪天没钱了就得走人,颇没安全感。 做博士后是因为僧多粥少找不到工作。现在政府削减资金,首先砍的就是教育研究, 听说药厂最近也裁了一批。 形式严峻。 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所以生化博士生都是拼命地干活,而且钟点即使老板不管也不是自己定,而是由培养的细胞,饲养的老鼠与青蛙,和昂贵的必须7天24小时连续运转的设备定。有这么个笑话: 一个医生跟自己老婆说自己去诊所看病人去, 结果跟自己的情妇约会去了;一个律师跟自己老婆说自己去事务所忙案子去,结果跟自己的情妇约会去了;一个生物学家跟自己老婆说自己跟情妇约会去,结果到实验室做实验去了。

你也许会说,竞争激烈才能选择出真正热爱科学,能力超强,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我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具体见《闲暇:文化的基础》)。姑且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对于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才子佳人又有什么启示呢?在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有极大的科学热忱,不知自己是否合适做科学的前提下,本科学生物化学还是可以的。不行可以学医,学药,转行也好转。但要尽早进入实验室做研究性的实验, 看看自己是否手巧, 能不能做出结果来, 能不能面对做不出结果后的彷徨,困惑与失落,能不能走出困境, 能不能从junk里提炼出真金(借用一下回帖的说法)。 上篇说手巧比心灵重要, 也许不太确切。也许应该说手巧是基础。 没有手巧,再好的主意也做不出来。 有人说改进实验也算是心灵的体现, 这是我们对心灵定义的范畴不同。而我也是栽在这上面的 。 我读博一开始还是很顺利的。 Proof of Principle非常成功, 开创了我们实验室的先河。由于要面对将来的竞争,尽早实现当上教授的梦想, 加上信心膨胀, 想出同一方法可以解决的相关联的两个课题—工作量一下子就从一变成了三。时间不够,嫌现有的实验路线太慢, 看过文献后,加以改进,结果欲速则不达, 新的方法没做不出来, 旧 的方法也做不出来了。真是前不着村,后不搭店。  一下子耽误了两年。 这里不是说不应该动脑筋改进实验 ,而是说我自己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脑子里的主意非得尽快找到答案, 耐不住按部就班地先得出一个结果,发表了文章有了基础再说。  所以说做生化要耐得住寂寞且要能按捺得住心中的躁动。

如果想读研甚至读博, 那就要慎之又慎。读博士的个个都是蓝精灵(蓝领,精明,灵巧)。 个个都能想出猜想来, 主意满天飞。  但是现实很残酷,别说干到顶尖(每年诺贝尔奖得主医学奖,化学奖加起来最多也就六个,而且大多都是十年数十年以前的成果), 就算是混到一个普通教授的位置的, 要有主意但不能贪功, 要老实但不刻板,各种能力都是一把手, 还要经得起房市,经济,失业,家庭的考验, 在我看来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当你进入实验室时需要象脱掉外衣一样把想象脱掉, 当你离该实验室时要象穿上外衣一样找回你的想象。 这一点我没做到, 希望你可以。

实在对不住, 本来是一帖的构想, 写着写着变成了两帖,删来删去,还是没写完。 只好把那一次半从某个角度讲相对比较明智的专业选择留在下一帖。

 

从我的两次半经历谈选专业 (三)

吊了半天胃口,终于谈到了那个半次。 我到美国开始读生化博士不久,就开始有人转专业学计算机。 有的是出国前就打定主意用生化作跳板的, 有的是出国后感受了一下研究的滋味,打听了情况,觉得还是计算机好找工作准备了一两年走的。  爸妈打电话时也旁敲侧击地说这个也转了,那个也转了。 言下之意就是让我也考虑考虑。 我还是真的认真考虑了一下的。  我有我的优势,中学时就编过程序,大学也修过计算机的课,并且数学根基还是不错的,比起我其他学生化的同学学起来应该会容易上手一些。 但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编程序还是很辛苦的事,尤其debug不出来跟做实验做不出来也是差不多的难受。 据说也是吃青春饭的。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对计算机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感受不到其 意义 所在 。 如果真学了计算机就真的过起 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 的凡夫俗子的 生活。 趁着 年轻 想 拼搏一下,看能不能 做出点有意义的事情 。 不行了 再转行也来得及 。 当然 也 考虑过 就业的因素 : 当时 计算机 可以说是 火爆。 我 选专业原则是 :如果 没有极大地兴趣或什么其他特别 的因素,对这种热门专业 是要避而远之的 。 从学校的资源来看,是供不应求 。 学费升高,师生比例过低,奖学金没你分,校内工作也要争。 你 交了 学费,除了 找工作外,还是 想学点真才实学吧 , 这样的环境怎么学得好呢?从劳动力市场的 角度看 ,到毕业时很可能是供大于求 。 一方面 ,在入学时 专业热起来 说明搞计算机 的 公司都在 崛起,而需要计算机项目的需求未必会增加 。 过两三年毕业时,或者刚找到工作不久 , 提供计算机服务的公司 就会饱和。这是 计算机项目上的供大于求 。 而由于大家都蜂拥而至地来学这个专业 ,毕业时 的毕业生,也就是 抢饭碗的数量 会大大增加,又要去争,这不是很累吗? 某个专业由盛极衰,由衰及盛地循环, 用经济学的理论也许可以解释成一个小小的经济周期。 这也是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 。 我的猜想后来 以网络泡沫的破灭的事实得到了证实。

然后就谈到最后一次选择: 在博士毕业两年以前(当时不可能预料到两年就毕业了, 感觉是遥遥无期),我开始考虑转行的问题,但是要保证自己不光是因为逃避困难而退却 。 我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

1. 我真的是热爱科学,愿意为她献出一切吗? 答: 否。

2. 我真的认为我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吗? 答:否。 虽然我可以吹牛 但是平心而论我看不到实际的应用。 我做的工作还是跟 癌症有关的。 但是我对西方这种把人体拆成无数个分子分析,再 综合起来 的医学观念并不认同。 人体太复杂了,治病治得把本来挺好的身体象把孩子跟洗澡水一快泼出去的例证还真不少。 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急病除外,身体健康还是要向东方养生学寻求方法。 太极拳 和瑜伽都是 很好的例证。

3. 我这两年遇到的困难是不是暂时的, 我看到的自己的缺点是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可以改正? 我继续做下去的前景如何?我马马虎虎,贪多图快的毛病已经跟了我十几年,虽然屡下决心有所进步,但仍总是旧病复发。我如果继续做生化还是有可能百折不挠地做到教授得位置上的,但可能性不大,付出的代价过高。而去药厂不还是得做实验,而且又没了做教授的诸多好处。至少不能再做实验了。

于是我考虑了 生物信息学,会计,统计,和精算。 生物信息学当然是首选,于是买了本书看了看, 看得半懂不懂的。打听到搞生物信息学的多是学数学统计转过来的,而真做实验转过去的不多,就算转过去也是充当合作的角色,至少一开始还是要做实验。这是因为生物虽然知识量大,毕竟概念相对简单,而数学统计的概念不是千锤百炼是掌握不了的 。意识到自己本科没学多少数学,底子太薄,至少不能马上转。 限于篇幅,会计,统计略去不谈。 最后选择了精算 。理由是当时知道的人还算少,而其考试的门槛比较高,不象微软认证一考一大堆。 当时的第一门考试时微积分与概率统计。正好通过考试在检视自己兴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数学统计水平,这样如果想的话还是可以做回生物信息学的。 于是就着手准备第一门考试。还别说,本来做实验屡战屡败,精神萎靡不振,一做起题来立马来了精神,学习看书也是津津有味, 心里说看来 我是 走对路了。一经决定就义无反顾,但方向决定了,并没有仓促行事,博士毕竟还是毕业了—看来还是有进步。后来当然是上学找工作,走到了今天。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一个选择。

选专业时考虑性格,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专业的冷热就不再赘述了。最后想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放松心态。本文最一开始谈到从上大学研究生的角度来讲,我选择了生化是个错误。 但是回想起来,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选择得到的也许多于失去的。略举几条:

第一, 我当初上大学时如果真的学了数学, 仍然是叶公好龙。上再好的学校,跟再好的老师,也不会开窍,看不到数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掌握不了数学的根本思想,也许会象做实验一样以离开而告终,到了今天未必有现在幸福。反而在我做实验闲暇之余看了包括 Journey through Genius的普及数学的几本书,燃起了我对数学的真正兴趣。

第二, 我虽然是做实验做得不是很成功, 但是毕竟经历了一番实证科学的洗礼。让我能正确地摆正理论与实验、实践之间的关系。比如不至于轻易把经过严格论证的自然界的进化论(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用到人类社会上。

第三, 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训练了我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从一开始的抓狂,到后来的 相对冷静,还是有所进步的。

第四, 我在实验室的这几年,逐渐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 ,不再认为小聪明可以弥补疏忽大意, 对我现在的工作来讲也受益良多。

选择的对与错,好与坏都是相对的。 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看结论是不一样的 。 所以选专业要认真对待,但不要过于纠结对错。鲁迅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对于我辈来讲也许过于悲壮,过于沉重。我稍微改一下:真正的智者可以坦然面对无常的人生。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许比做实验还难上几十倍。

 

=====================================================

“江湖第二”吉令旭电邮: jilingxu@yahoo.com

“江湖第二”吉令旭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498092664

“江湖第二”吉令旭微博: http://www.weibo.com/u/2498092664

“江湖第二”吉令旭服务范围:美国高中/大学/研究生院申请

“江湖第二”吉令旭的两把小李飞刀:

   1. 学生申请短文的全方位整合;

   2. 学生Uniqueness的确立。

“江湖第二”吉令旭业绩:

   1. 常春藤八校+Stanford+MIT+Caltech尽入彀中;

   2. 帮助学生获得奖/助学金累计462万美元(截止2012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留美生物学博士过剩 商学和护理博士短缺
留学逆袭: 儿子一个人的课堂和实验室
欧洲在读材料博士生给所有深陷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JRs指条明路
湖北谷城:湖北工业大学数学博士—田德生
只有2天!原华西医科大教授和留美博士,给多动症孩子的专项福利
纤姑娘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