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屠呦呦在海南研究完疟疾回到北京,女儿已认不出她

10 月 5 日 17:30(北京时间),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公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美国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共同分享这一奖项。屠呦呦因此成为第 12 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以及第 1 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文 | 丹萌、Tecado



多年来,屠呦呦致力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药学研究,此次的的诺贝尔医学奖正是表彰她提取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是谁?


昨天之前,屠呦呦还是奇特而陌生的名字,而现在她是第12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以及第1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幼年时居于舅舅姚庆三位于开明街26号的居所内。屠呦呦的舅舅姚庆三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屠呦呦的幼年教育有深远影响。



▲修缮后的屠呦呦故居,是她舅舅名下产业


1948年春,屠呦呦进入百年老校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转入宁波中学并于1951年毕业。两所学校都是宁波当地出名的学府,师资优厚。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52年自北大独立,1985年升格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5月4日与北大重新合并,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 22岁的屠呦呦(右)与其导师楼之岑(左),摄于1951年


毕业后,屠呦呦参与两年半的中医培训,而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在此期间,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她获得国际大奖后,引发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



她与青蒿的不解之缘


屠呦呦之名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有学者笑言,也许早在屠呦呦取名之时,她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 《诗经》图解之蒿和芩(qin)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


1971年,屠呦呦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在1992年获一类新药证书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1年,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界的最高奖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领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当年,屠呦呦被认为是最接近诺奖的中国科学家,而由她所带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患疟疾的儿童。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一个军事项目在中国展开,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目的是在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疟疾治疗方案。




然而中国直至80年代之前,科研环境都远非理想,经费和课题一直很少,十年文革期间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而相比经费,更紧张的是人才。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屠呦呦凭借自身的中西医背景和踏实勤奋的作风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她与她的组员们一同查阅文献古籍,走访老中医,从2000多个方药中筛选出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性的方药,整理成《抗疟单验方集》。


为了工作,她曾去海南研究当地疟疾,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留在北京,可等她回到家里时,女儿却已经认不出她了。


其实,青蒿素的发现是当时国内一群科学家分工合作的结果,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谁能做青蒿素的“代言人”,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不过一直以来,大家都认同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受热就会失去活性,因而改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的提取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次突破。


在讲述自己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个方法时,屠呦呦说,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原来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研究人员进一步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继续苦心研究20年之后,在1992年,屠呦呦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十倍的“升级版”衍生物。




目前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治疗疟疾的首选,在药物及其他方法联合治疗下,如今的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至少20%,儿童死亡率更是下降超过30%。仅就非洲而言,每年至少有超过十万人因此获救。



- THE END -


你可以试试点击下面这张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0次失败换来的成功 85岁的她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附全文】 细节梳理屠呦呦个人资料遭深挖
呦呦鹿鸣,屠呦呦不鸣
你们知道疟疾吗?屠呦呦是谁?青蒿素是什么?让你一看就知
段伟文 | 青蒿本异草 呦呦闻鹿鸣 ——青蒿素发现的方法论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