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国真正的坟场——也说进攻的顶点

作者:弹痕

我们说到帝国坟场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阿富汗,不错,这个让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和“红色帝国”苏联都曾折戟于此的山地国家确实无愧这个称号。关于这个帝国坟场形成的原因,很多学者倾向于从阿富汗独特的人文和地理因素去进行解读,但同样的条件下美国自“911”之后也进行了长期的反恐战争,却并未如当初预言的那样被拖得精疲力竭。阿富汗之外,越南、北非等地理和人文条件迥异的地区也依旧成为大国的伤心之所,这似乎说明,所谓的“帝国坟场”并非完全是因为某种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形成的。



那么,形成帝国坟场的关键因素何在呢?弹痕认为在于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国以这些国家或地区为作战目标的大国自身。任何战争的爆发和扩大都并非是在短期内实现的,就像火药爆炸,必然先有一个引燃的过程,泥足深陷的巨人也并非一头就扎进难以脱身的陷阱的。英国入侵阿富汗不过是为了消除俄国对于英属印度的威胁,苏联大军开进阿富汗也不过是为了“教训”一下不听话的阿明,美国进入越南的初衷则是为了巩固南越的政权。这些战争在初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有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的倾向,无论是英国、苏联还是美国,在进入战场初期的时候都显得极为顺利,但正如我们熟知的那样,这些地方最终成为了这些强大的帝国不得不黯然离开的伤心之地。




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对于作战而言,预期目标越高则作战的投入越大,使用的手段也就相应越激烈,但一方使用的手段越激烈,则遭遇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尤其是大国决心介入的地区大多有着极其敏感的地缘位置,任何激烈的行动都会引起复杂的连锁反应,或者大国要选择无力介入的对象因为实力过于弱小使得大国在先期产生判断上的失误。(在这里我们必须着重强调介入这个词,也就是说大国进入这一地区是为了对该地区进行实质性的控制,而非是为了惩戒某一对象明确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为惩戒性,那么这一目标在作战行动结束的同时就已经实现了,至于目标实现后的占领,属于占了是赚,撤了不亏。)这就使得大国在介入这些地区时并不会举全国之力投入作战,在实际行动中大国就必须以有限的力量施展雷霆手段尽量控制局势,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冲突和对抗升级使形势朝着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介入这些地区的大国在先期的行动中通常能够凭借国力和军力的优势在短期内粉碎当地人的反抗,但通常大国选择武力介入一个地缘位置敏感的地区,其目标绝不仅仅只是通过一次作战行动展示其军队和国家的实力那么简单。完成了介入第一步也就是实现了事实占领阶段的大国随即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以有限的手段实现后续的目标。



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谈到:“大多数的进攻都是进行到其兵力恰恰足够维持其防御地位而等待到媾和时刻为止,如果超过此时刻事态就会发生巨变,就会遭到还击了。这种力量一般都比先进攻者使用的力量更为剧烈,我们称此为进攻的顶点。”大国在完成第一阶段的行动也就是肃清了敌对武装的反抗之后,所能选择的要么是继续增加兵力以增加对未来局势的应变能力,要么是选择媾和结束战争状态。但此时大国面临的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当地政府和正规军已经被击败,继续作战的对象不明,需要增加的兵力数量也无法确定。既然没有明确的作战对象,那么也就更难确定明确的媾和对象,因为作战的对象很多情况下是互不隶属的各派力量,无法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和平协定。二是敌对武装虽然被肃清,但在其盟友的支持下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作战能力,而且其媾和的条件是介入该地区的外国军队必须完全撤出该区域。而在地缘环境敏感的地区,通常上述两种情况会同时存在。



这就使得大国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继续增加兵力,则敌对一方在其盟国的支持下也必然会增强力量,而且增加兵力还有招致敌对一方盟国直接出兵干涉,扩大冲突和对抗规模的可能,更不用说增加兵力会有造成国内动荡的风险;如果不增加兵力,那么敌对的一方在其受到压力减小(因为达到进攻顶点的大国不增加兵力就无力开展新的进攻)情况下也必然会增加自身打击采取转入防御的大国军队。这就是美军在1968年和苏军在1981年时所面临的困境,这么看来,唯一的路径就是撤退了,可是别忘了,介入性战争的目标是实现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如果选择撤退,那么就意味着预期目标完全失去了实现的可能,况且对于介入性的占领存在就是首要的目标,比如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占领以及各列强对殖民地的占领都是如此。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打破这个死结呢?有的,既然战争是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特殊手段,那么战争中的困局也必然需要依靠政治手段来破解。




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危机的第一步是要同与该地区直接相关的其他国家达成基于对冲突和对抗不进一步升级的妥协和共识,使他们停止对抵抗力量的支持和援助,但这需要在进行与之相关的对话之前加大对抵抗力量的清剿和打击,以获得谈判桌上的主动权,战场上得不到的绝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同利益相关各方的妥协达成后,则需要对不同阵营的敌对势力进行分化和瓦解,虽然这些举措要比直接的作战行动更为有效,但在实施起来却远比作战行动更为复杂,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更大,但失去了外部支持的敌对武装即使尚能保持作战,但也很难再进一步扩大其作战的规模,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若非英国政府执意拒绝同俄国对话,阿富汗人连满足基本作战的步枪都很难获得供应。但无论是同利益相关各方的对话还是对当地武装的分划拉拢,都需要出让相当一部分利益,而对于实力处于巅峰状态的大国而言(不是巅峰状态的大国不会热衷于对外介入),做这样的让步更多的阻碍来自于情面上,这种出于情面上的因素而拒绝让步的心态才是大国真正的坟场。当然,以上所说的针对的是大国对人口和幅员都相对有限的小国的介入,对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而言,其自身所蕴藏的战争潜力就相当可观,即使其国力相对贫弱,只要其国民拥有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上述的策略便很难奏效。(本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集·帝国坟场:大国角逐中的阿富汗(1/12)
那么多大国都在阿富汗“翻船”,它真是“帝国坟场”?
全球“不好惹”的小国:第1美俄都吃过亏,被称“帝国坟场”
帝国坟场:10年阿富汗战争拖垮苏联
大国坟场阿富汗,美国为何忌惮
无数帝国、强国和大国的梦魇——世界三大帝国坟场(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