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务必清除这七种害群之马,让好人先富起来

昨天开始写这篇稿子之前,正好一个朋友找我聊他这几年的管理心得。

他的结论总结下来,就是要专注、专注、再专注,管人、管细节。

有不少朋友多了《道德经》和一些老师的解读,非常赞同无为而治

但是,一旦做起来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一撒手什么都乱了,一团糟,放羊式的管理导致的结果就是,谁也不干活,老板自己还戴着无为而治的帽子自以为是。

这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只是放羊式的管理,要实现无为而治要有重要的前提,《管子》中讲的很明确。

我一直在讲《管子》,管子也把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最佳状态总结为:

无为而治要,势至重而身至逸。

很多朋友很向往这种状态,就是自己可以随时离开,而企业又可以井井有条、有序发展。大家比较向往的是无为身至逸,而忽略了两个重要的前提:治要势至重

首先我们要明确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顺道而为,简单点说,就是做好你应该做的,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就是做好你这个岗位该做的,而不是过多的插手员工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甚至有些人越俎代庖,直接代劳。

而企业家和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管方向,往大了说是战略,往小了说是别走错路、跑偏了,再就是要建立和维护好机制,这个机制一个是解决人的问题,知人善任,更为重要的是利益分配的机制,我一直说,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艺术,所有的管理工具都是建立在人性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基础上的。我们的企业文化、奖惩制度等等,其实也都是要确保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的确保利益按照相应的机制进行分配。

管住了方向、管住了人(这里更多的是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管好利益分配的机制,剩下的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理解的无为,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别忍不住到处乱插手。这也是治要,身至逸,但是思考、观察必须一直保持。关于势,前边的文章里讲过很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今天就不重点讲了,势是实现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工具之一。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段故事,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有争议,这个也和“”有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一曰:太公望东封于齐。海上有贤者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当是时也,周公旦在鲁,驰往止之;比至,已诛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贤者也,夫子何为诛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议不臣天子,不友诸候,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虽臧获不托足于其轸也。”

这个故事是说,姜太公刚被封到齐国的时候。东海边有个贤士叫狂禖,姜太公听说后,前去登门求见,三次在门前停下马车,狂禖都不答应见面。

姜太公将要处死他。这个时候呢,周公旦在鲁国,驾车前去制止。等赶到齐地,姜太公已杀了狂棋。周公旦说:“狂禖是天下的贤士,您为什么要杀他?”姜太公说:“狂禖主张不臣服天子,不交结诸侯,我伯他扰乱法度改变教令,所以拿他作第一个问斩的对象。假如有一匹马在这里,样子很像良马,但是赶了它不走动,拉了它不前进,即使是奴仆也不会把脚力寄托在它拉的车子。”

为什么我上边说这里会有争议呢?主要是姜太公这里的做法,就是不能为我所用,就要干掉。很多人会对此很不舒服,不过我这里不想过多的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思考。我用《孙子兵法》里的一段做个注解吧,很多人读《孙子兵法》第一个字就读错了,很多人把计理解成了奇谋妙计的计,而这里是计算和筹划,接着读错的第二个地方就是,五事七计中的第一事,也就是道、天、地、将、法里的。我们很容易理解成道德的道,合乎大道的道,但是这里的本意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理解成道德的道,或者是大道的道,也可以,但是这里的本意就是上下同欲。有时候有些战争、争端是有明确的正义和不正义之分的,但是有时候为什么明显属于不正义的一方反而获得了胜利呢?就是他们能够上下同欲。这里也必须说明的是,这种胜利很可能只是暂时的,不正义和不道德的终将会失败。

希望这里的一段有利于大家理解为什么姜太公会这么做。

《管子》里讲: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当然,这里的强本事,去无用是指要重视发展农业,把奢侈品那些无用的东西去除掉。

先把本意放下,对我们的启发应该更多。说到底,管理就是一个去除无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成长,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增长。去除无用,就是要去除掉无用的人,无用的流程,无用的业务,从而实现聚焦,提升合力的过程。也就是我朋友开头说的专注、专注、再专注,管人、管细节的问题。

我们接着再来分享一段《六韬·文韬·上贤》的内容,这一段就是讲的组织、企业中的七种害群之马。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简单的翻译一下: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作为重要的业务负责人,没有智略权谋,做事轻率、鲁莽,空有所谓的“勇”,那只会把事搞砸。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这种人在任何组织、机构、企业里都普遍存在,判断的依据其实很简单,就是持续性的打击那些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沽名钓誉者,任何时代都不缺,成天把无欲无求挂在嘴上的,反而不可能是无欲之人,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钓鱼(誉)而已。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以奇谈怪论博取眼球、博得关注,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或者并不能找准关键矛盾。有时候真正有用的东西,都不那么华丽,也不那么显眼,而是很简单、有效。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谄媚者,被很多人讨厌,但是,在很多组织里,他们却是最容易得利的一种生存方式。谄媚者得到的是眼前的小利,失去的是人格和长远的利益。

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

这种是古代的社会治理中的经验,强调的是要务本,也就是农业生产。其实对于现代的企业而言,重要的启发是,必须让大家的精力聚焦在业务的主航道上,做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现在这种片子也到处都是,其实没什么奇特的,是人都很容易被迷惑,被欺骗,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这些东西成为捷径,获取非正常的利益,脚踏实地,按照规律办事,才不会那么容易被骗。

就像我上边说的,聚焦,其实就是去除无用的过程,去除掉害群之马,不单单是这些人具体做了什么事,而最重要的后果就是破坏了利益分配的原则,利益分配的原则一旦被破坏,所有的利益分配都是成本,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能够得到公平公正、不折不扣实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会让利益的激励效用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作为管理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反省、检查,利益分配的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让好人先富起来,这里的好人是管理意义上的好人,和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并不完全等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化管理,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太公丰厚文化遗产《六贼》、《七害》及思考
关注中国古典谋略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
姜太公的谋略思想和兵学韬略述介(上)
浅议帝王之心与帝王之术
没有利益作为保障,先富起来的人凭什么要带动后富起来的人
给孩子讲的国学启蒙故事:何为“六贼七害”?跟姜太公学识人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