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景帝的新理念


循众要求,旧文重发。



故事背后挖逻辑。


一)



前157年六月初九,31岁刘启接班,是为汉景帝。他的女强人母亲窦氏成了皇太后。


父亲20多年休养生息,放权搞活,闷声发大财,经济迅速恢复,国力逐步增强。


但是,终文帝一生,政治领域改革,几乎没有触及。经济大繁荣背后,是严重内忧外患。


内有诸侯,威胁中央;外有匈奴,虎视中原。天下并不太平,好像躺在干柴上睡觉,随时会烧起来。


刘邦建汉,确立郡县、封国并行的政治体制。至景帝时,诸侯王国多达22个。


这些“国中国”,占了大半个汉朝,有独立地盘、产业和军队,“专治异政,不禀京师”,和皇帝同姓不同心。


景帝的老叔吴王刘濞,是其中带头大哥。他在封国内“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之亡人,谋作乱逆”


至于北方战斗民族匈奴,更是经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从外部威胁着帝国安全。


面对冰火两重天危机,国力虽然渐强,但在“黄老无为”治国思想指导下,朝廷安于现状,无动于衷。


景帝上台之初,也有一番雄心壮志。有谁想当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窝囊皇帝啊?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因缘际会,首先站出来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的卷土重来。


二)


法家,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诸子百家,随时代变迁而兴起,又随时代变迁而消亡。


东周时,礼崩乐坏,“王纲解钮”,公学流散。特殊的历史环境,私学大兴,各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救世”药方。


官是公,家是私。诸子百家,就是私学。


随着六国灭,秦汉兴,中央再度集权,诸子百家存在的土壤消失,随之逐渐消亡,是中国历史进入帝国时代后的必然潮流。


这个潮流,在秦朝,表现为“焚书坑儒”,在汉武帝时,则是“罢黜百家”。故事不同,背后逻辑是一样的。


历史之有趣,在于它并不是一条直线。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间,恰巧出现了一个“后战国时代”的政治漩涡。


秦汉过渡,“黄老无为”政治和“休养生息”经济,汉惠帝颁“除挟书律”,原本严厉的思想禁忌一下子变得松弛宽容。


诸子各家又重新活跃起来,与时俱进,根据新的政治形势改造、包装、修正自己的基本理论,谋求大用。


当儒家大师还在苦苦提炼新思想,曾作为秦朝指导思想的法家,仍有一定基本盘,率先对“无为政治”发起冲击。


三)


法家,又称管商之学、申商刑名,发轫于战国李悝,盛于商鞅,集大成于韩非,至李斯盛极而衰,汉初仍有绝响回荡。


法家从“好利恶害”人性论出发,认为治国须用峻法,不能靠教化,“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于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法家核心论点有三:一是以法治国,君立法, 臣执法,民服法,尚法不尚贤。二是农战立国,富国强兵,武力征服。三是君主专权,尊君抑臣。


战国时各国的变法,都是由法家主导,基本路径是强化君权,鼓励耕战,依靠强大实力扩张。


法家与秦人合作最为成功。法家将秦国变成秦朝,将秦始皇推上“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至尊境界。


历代都行秦政法。法家所论证的维护君主绝对地位和权力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两千年专制政治最基本的理论范式。


尊君专制、严刑峻法,法家比其他各家更冷酷。这也成为法家理论的致命短板,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一直以来在君民之间起缓冲作用的宗族组织,被秦始皇专政的铁拳砸得七零八落,国家政权只得直面原子化的、汪洋大海般的小农。


遍观先秦,外族入侵、 强国吞并、权臣篡位都可使君主亡国,但没有一个国家因为“民溃”,群众造反,而灭亡,就因为宗法组织的缓冲。


面对情势巨变,当时的法家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依然迷信武力:“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我势之为我用者也”。


汉初,各家总结秦亡教训。如何长久保住政权,道家结论是“逆取顺守”,儒家是“施行仁义”。法家痛定思痛,得出“吏平政宣民宁”、宽猛相济的宝贵教训。

现在,道家“顺守”了40多年,导致汉帝国经热政冷,表面太平,内蕴危机。随着景帝继位,法家新生代大师晁错,隆重登场。


老规矩,此处请点广告。


四)


晁错时年43岁,河南颍川人,早在景帝为太子时 ,历任太子舍人、太子家令要职 ,号称“智囊”。


汉初40多年,师门相接,法家重新显示出一定组织力量。帝国政治舞台上,法家声势虽远不及道家,但比儒家强得多。


文帝时,李斯的学生吴公,任廷尉,司法部长;开国元老张说的儿子张欧,是“治刑名家”,法家大师,任御史大夫,监察部长。


至于晁错,年轻时“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随河南济源张恢教授攻读法家博士。毕业后任太常掌故,参与政策研究。


景帝当家,晁错成为御史大夫,嗯,朝廷纪委书记,“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他成了汉景帝的权威人士。


很快,权威人士发表《说景帝削藩书》,正式提出一套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政制也要改革。


按照法家理论,结合汉朝国情,这套新理念,核心就是一条:以“削藩”为中心,强力实行政改。


不能再在“无为”旗号下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了,必须适时调整政治方针,变“无为”而“有为”,削藩集权,安内攘外。


法家毕竟还是急进。“削藩”成了“七国之乱”导火线。地方诸侯“清君侧”和中央黄老保守派联合绞杀,晁错在改革尚未全面铺开之时就被腰斩。


晁错的新发展理念,“变乱古制”、兴事开拓,引起以窦太后为首的黄老势力极大反感,他们群起围攻,发出对晁错致命一击。


意识形态斗争,从来都是刺刀见红的。汉景帝虽有雄心,但在强势母亲挟制下,被迫妥协投降,“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五)


“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实力有所削弱,但朝廷的“无为政治”仍无根本性改变。历史接力棒,还要等20年后,交到汉武帝手中。


在儒家精英策划下,打着“亲亲”旗号,汉武帝全面施行“推恩令”,诸侯势力彻底式微,他制从四海、开疆拓土,再无后顾之忧。


晁错之死,标志着法家企图复兴、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尝试归于失败。他的新理念,成为法家学派短暂执政的最后绝响。


强力反击法家挑战后,道家政治多延续了二十年。直到儒家完成华丽转身,征服汉武帝芳心,道、法等诸家才被彻底干趴下。


汉初儒家发展,走上了一条修正主义路线。当叔孙通屁颠屁颠跑去为刘邦“制礼作乐”,山东儒学大本营有人痛骂他 “所为不合古”,“皆面谀以得亲贵”


这些儒学原教旨传统派,标榜“从道不从势”、“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绝不能搞“修正主义”,不能阿谀新政权。


老谋深算的叔孙通,反击对方“若真鄙儒,不知时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与时变化,就是蠢猪笨牛。


随着《公羊传》默写成书,儒学大师精心为最高领袖提炼的“大一统思想”横空出世,董仲舒完成实操方案,几十年努力,儒家气候已成。


新生代儒学精英“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全力围绕皇权政治服务,与汉武帝一拍即合。


法家用硬刀子,秦朝烧书杀人,晁错强硬削藩,而儒家更加高明,用软刀子,手握仕途俸禄,引诱天下读书人心甘情愿就范。


修正后的儒学,大一统、天人感应、德治仁政、忠孝节义、典章制度等概念系统,把皇权专制暴力打扮得温情脉脉。


强化宗法组织,润物细无声似的严密控制人的思想和约束人的行为,儒家比法家要高明不知多少倍。


六)


此后,在专制主义历史里,儒学独占政治舞台, “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 孔子成了两千年第一,嗯,教育家,“大成至圣先师”


作为完整的学派,自汉武帝后,法家就从中国历史上走向消亡。


当然,学派的消亡,不代表法家思想从此消失。后世学习或信奉法家思想的人连绵不绝,包括统治者。


所谓“霸王道杂之”,皇权经术,围绕保住政权这个中心,封建统治者不会排斥任何一种有用的“法术”。


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天天挂在嘴边说的,有些东西是能做不能说的,有些东西是放在最后保底的。


文攻武卫,杀伐利诱,统统都是封建时代必不可少的“帝王之术”。但这一切,从此隐藏在儒家“温良恭俭让”外衣之下。


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时,“乱世用重典”,就算法家、兵家重新吃香,也未能动摇儒家的大义名分。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左手法家,右手兵家,头顶的宗庙礼制还是儒家。


诸葛亮 “孔明之学出于申韩 ”,法家高手高手高高手,外表也得“羽扇纶巾”,文质彬彬,开口淡泊明志,闭口宁静致远。


至于天下一统,朝廷则更需独尊儒学,统一思想,维护稳定,想尽办法限制民间学习传播诸子百家的思想。


不过,封建君主们还是需要读法家和其他各家的书,目的嘛,就是从中汲取驾驭臣下、统治万民的“帝王法术”。(全文完)


参阅图书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晁错:因削藩被杀标志着新法家的没落与终结
细说秦汉时期的儒学发展,逆袭法家地位,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
“独尊儒术”下,探析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升华
政无为而法有为——浅谈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特点
兵家、法家、纵横家实力排行榜,到底谁更强?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