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紋陶
通常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的模印紋飾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幹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製。 
根據胎質和燒制溫度的高低,又分為印紋軟软陶和印紋硬陶。印紋软陶流行于新石器時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早期的陶器多為夾砂粗陶,質地粗糙,火候很低的软陶,由于手製,特别是用泥條盘築法所製的陶器,需要經過拍打,才能使坯體内部結構更加緊密,陶拍上纏繞草、藤之類的繩子,經拍打,在陶器上留下了印紋,如常見的繩紋、籃紋、編織紋、方格紋就是它的原始形式。
印紋硬陶是指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由于製陶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南方地區出現的陶器。燒造溫度较高,大約在1150℃至1200℃,以鐵骨胎为主,胎質堅硬,猶如瓷器,胎色稍深,一般為深褐色、黄褐色、因含鐵量较高,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燒造溫度較高而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燒結,有和釉相似的光澤,但質地粗糙。後來也有就俗稱“硬紋陶”的。
印紋陶器形品種繁多,大都為日常用品,如甕、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罍等。
製作方法为手製、模製、轮製。
手工拍印裝飾性花紋圖案,是印紋陶燒造前的最後一道工序,在坯體拍打後進行。
拍印時,左手持内墊在陶坯内腔托住陶坯,右手執拍進行拍印或壓印
表面往往拍印以點、直線和弧線等為元素的方格紋、圓圈紋、曲折紋等几何形紋飾,故也稱為“几何印紋陶”。 
其紋飾最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紋、席紋、繩紋的痕跡。
後漸趨豐富、精美,主要有水波紋、曲折紋、回字紋、方格紋、菱格紋、重圈紋、編織紋、雲雷紋、夔龍紋、米字紋、斜條紋、粗繩紋、席紋、斜線加圓點紋、双線斜格紋、葉脈紋、羽狀紋、錐點紋等多種。


在青銅時代的初期流行曲折、重圈、方格、菱格、雲雷等紋飾式樣;青銅時代晚期的春秋時期流行夔龍紋等;鐵器時代的戰國時期流行米字紋;漢初則流行方格加戳印紋。    

 

印紋硬陶的紋飾非常重要,紋飾通常是象征等级.等级最高的是"雲雷紋",雲雷紋硬陶的價格是其他紋飾的數倍,而且雲雷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变形,每種雲雷紋的價值也不同。

印紋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台灣、江西、安徽等地,大約自距今4000多年前開始流行,興盛於相當中原的商、周時期,一直到戰國漢初才逐漸衰落。印紋陶延续的時間也很長,而且流傳到北方中原地區,往往為王公贵族所用。
由于分布時間和範圍相當廣泛,因此人们把出有這種陶器的古代文化称为印紋陶文化。
也有人分析認為,印紋陶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轉印复製品,或者说是轉印复製術的最初形式。

拍印技術对印刷術的發明來講,應該有几方面的意義:

一,印紋陶所用印模是由人手工精心刻製的,与印刷術中的雕刻印版相似;

二,印紋陶上的印紋,是由印模圖紋轉印上去的印迹,是印模圖紋的复製品,开轉印复製術之先河。只是載體不同,印刷是是用紙,而这是在陶土上進行而已。

三,很多早期印紋陶是彩陶,圖案由幾種颜色组成,也开後世印刷術中的彩色套印術之先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紋樣(幾何紋樣篇)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一 :最早出现的手工雕刻技术——雕版印刷之源头
21世纪以来先秦时期印纹硬陶窑址考古新进展(上)
【话说古陶瓷】第5期: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
.:: 數位化的藝術廊道 ::.:學習專題
有關中國遠古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