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州汉墓的乐舞文物

中国丧葬礼俗历史久远,至迟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盛行不衰,厚葬之风盛行,葬礼已包括祭奠、追悼和居丧等内容,除随葬丰厚的明器和实用器之外,甚至出现了人牲和人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中国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仪开始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制规定渐趋成熟。秦汉时期,传统灵魂不灭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虽出现了薄葬理论,但厚葬仍为时人最崇尚的丧葬习俗,他们普遍持有“人死辄为鬼神而有知”的观念,王充在《论衡﹒薄葬篇》有曰:“谓死入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这种“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观念在社会上流行使得汉墓的建造亦多“积土成山、列树成林”,一方面在墓室形制和结构上力求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建筑,另一方面在随葬物品方面亦种类繁多,可包括生人所用的一切物品和器具,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极致体现。由此我们在墓葬的随葬品中就能发现种类和造型繁多的俑,如上所说的“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就为其体现。偶人即俑人,从东周开始就已出现用偶人代替活人殉葬的现象,《说文通训定声》载:“偶,相人也,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

随着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大量汉人的迁入,使得西南夷地区在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经济亦日渐发达;汉人和汉文化的传入使得其汉式墓葬的大量使用,反映汉文化的器物亦作为其随葬品不断出现,这些汉式随葬品中,俑作为其一在贵州的汉代墓葬中不断被发现,包括抚琴俑、俳优俑(说唱俑)、听乐俑、舞俑和吹乐俑等,这种泛称为乐舞百戏题材的器物多在东汉中晚期墓葬中出土。

图一 抚琴俑(交乐)

抚琴俑。在黔西M12、仁怀合马M2、赤水复兴马鞍山M13和兴仁交乐M6各出一件。兴仁交乐出土抚琴俑,跪坐,作抚琴状,头著平巾帻,蚕眉杏眼,高鼻大嘴,唇上留短胡须,面带笑容,嘴角上翘。身穿右衽宽袖服,内着圆领衫,上身微向右斜倾,作聆听沉思状,双膝并跪,身前置一古琴,琴身一端斜伸向左前方着地,另一端搁于右腿上,双手挽袖于肘部,左臂前伸,右臂内曲,以掌沿及中指、无名指、小指触琴面,拇、食二指捏作圆形拨弦弄琴,犹如一种正在弹奏的感觉(图一)。

另三件分别出土于黔西、赤水和仁怀的抚琴俑其形态则相对简略。黔西汉墓的抚琴俑亦作跪坐状,身穿右衽长袍,琴置于双膝之上,低首,左手置于琴上作拨弦状(图二:左)。赤水复兴马鞍山抚琴俑则身穿交领长袍,跪坐,膝前置琴,双手挽袖,手置琴上作弹琴状(图二:中);仁怀合马的抚琴俑头着巾帻,身穿宽袖长袍,盘腿而坐,琴平置膝上,双手抚琴,口微张,面带微笑,一副怡然自得模样(图二:右)。

图二 抚琴俑(黔西:左;赤水:中;仁怀:右)

俳优俑。又称说唱俑,为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多单人进行说唱。该类俑在黔西、仁怀、赫章和兴仁等地皆有出土,其中诙谐幽默表演最为夸张的当属兴仁交乐M19出土。该俑头戴瓜形圆帽,脸微上扬,张口吐舌,左脚半弓于前,右腿斜撇向后,上身袒露,大腹便便,肚脐隐现,裤略下坠,足穿翘头靴,一副动作滑稽、面部表情笑态可掬的形态。

听乐俑。在仁怀合马M2、黔西M12和兴仁交乐M19皆有发现。兴仁交乐M19出土听乐俑头戴介帻,着圆领衫,外罩右衽长袍。跽坐,右手抚腿,左手捂耳,作聆听状,脸略前仰,面露微笑,恍若听乐至酣(图三:左)。仁怀合马M2出土的听乐俑则显示另一种形态,该俑为一女性,发髻高束,身穿宽袍长袖,身体向前倾斜,头向左歪作侧耳状,面露微笑(图三:右)。

图三 听乐俑(交乐:左,合马:右)

舞俑。在仁怀合马M2、黔西M12和兴仁交乐M19皆有出土,交乐M19出土舞俑作舞蹈状,着对襟长袍,左手上举,右手叉腰,手中持一带,左脚半弓,鞋尖微露。

吹奏乐俑。在毕节和黔西南皆有发现,交乐M19:20吹乐俑跽坐,双手执箫,上端与唇相连,下端置于两膝之间,着圆锥形尖顶高冠,浓眉大眼,双耳悬有环状耳饰,犹如胡人装扮(图四:左)。毕节双树湾东汉墓出土的吹乐俑则站立,双手持箫,上端连于唇,作吹奏状。(图四:右)。

图四 吹乐俑(交乐:左;毕节双树湾:右)

除以上抚琴俑、俳优俑(说唱俑)、听乐俑、舞俑和吹乐俑等表现汉代乐舞百戏的偶人之外,同类形的题材还见于画像石和画像砖上。1995年在金沙清理的一座汉画像石墓第四至六石亦表现了乐舞百戏类题材,第四石舞蹈图画像右方一男子面左侧跽坐,头戴冠,双手捧竽吹奏,左侧一人坐于矮几之后,双手伸展作舞蹈状(图五:左);第五石为弄丸百戏图,图中两人进行执桴击鼓伴奏和掷丸表演(图五:中);第六石击鼓图画像呈长方形,左侧一男子手执双桴作击鼓状(图五:右)。

图五 金沙画像石墓的舞蹈图、

弄丸百戏图和击鼓图(左、中、右)

而在赫章可乐文管所1992年征集的一件画像砖上体现出了更为复杂的乐舞图,塑歌舞伎五人,长裙阔袖,各具姿态,画面生动形象。图像上方显一座房屋的半边屋檐,檐下有五人进行舞乐表演,最右侧一女子膝上置古琴,低头注目进行弹奏,左侧四个女子则进行舞姿各异的舞蹈表演,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乐舞生活。(图六)

图六 赫章可乐征集画像砖上的乐舞图拓片

以上滑稽说唱、竞技舞蹈和民间各种音乐技艺等散乐杂技统称为“百戏”,这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典籍的乐舞活动,在汉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的空前发展离不开“文景之治”后汉代繁荣的经济及统治阶级的推崇。地主庄园经济的大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在两千年后我们也有幸能通过这些千姿百态、色彩纷呈、题材丰富的百戏俑和画像石及画像砖上的图像来领略汉代繁荣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些绚烂多姿的遗物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遗产,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重现的一种重要载体。

作者:杨 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中原百戏:汉唐宋元戏剧文物特展(上集)
【东方陶瓷】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高古陶瓷器欣赏
一座没有盗扰古墓出土东汉百戏俑灯,原来古人的夜生活这么多彩!
汉画舞蹈的在场、不在场与重新在场
百余套陶俑演绎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史
一大波文物表情包正在向你袭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