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五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怀旧消费特征探析
     2010年网络电影《老男孩》一经推出,引发全民普遍关注,昭示着“青春怀旧”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生产力;2011年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接连打破台湾和香港票房记录,随后中国市场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1、2、3)》《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一系列以青春怀旧为主要叙事题材和内容的影片。在市场化背景下,它们不像传统类型电影那样能够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类型规范,更像是一种市场的类型,其实践贯穿着生产、营销和消费的整个过程。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观赏这类青春电影时,通过怀旧性的电影影像语言,富有现实性的故事情节、普适性的怀旧情怀以及典型化的电影符号让观众首先认识他人,在他人的影子里看见自己,并将他人作为衡量自己的一种尺度,从而形成自我意识,找到自己青春时的模样。在怀想和念旧中获得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最后升华为一种对青春的缅怀。纵观近五年国产青春电影,可以把观众走进影院进行怀旧消费的特征分为以下四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861651.htm
  一、诗意化的怀旧语言消费
   “电影是一种语言,……比如,谷克多认为‘电影是用画面书写的书法’,而亚历山大?阿尔诺认为‘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造句措辞、语形变化、省略、规律和文法’,让?爱浦斯坦认为‘电影是一项世界性语言’。而路易?德吕克则确认‘一部好影片就是一条好定理’。”[1]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国产青春电影中的怀旧语言消费,主要是指在青春电影中,观影者通过富有怀旧性的视觉语言、听觉语言来获得一种视听上感性直观的怀旧享受。
   第一,写实而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近五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在电影语言常常采用了典型的怀旧视觉风格。摇镜头“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在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观众的眼睛可以看到一切东西,一样不漏,……”[2] 在电影中通过特别的镜头转换成了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表现记忆和怀旧情调的常见手段,如电影《匆匆那年》在酒吧喧嚣过后,主人公陈寻一觉醒来被陌生女子追问十三分女孩是谁,随着水龙头缓缓的水流,背景清晨的阳光透过水流泛起点点水花,在慢镜头的配合下,主人公的思绪开始迁移,镜头自然而然地随着水流中的朦胧阳光过渡到高一那年夏天,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随着一串长长的摇镜头,青春的记忆随之打开。这类青春电影通过这些镜头的展现,一方面表现主人公青春给人留下的温暖的记忆,同时也在宣誓着即使之后的故事有多么的凄惨,但是青春总归是美好的,当我们某一天回首,那片穿过头顶树林的阳光是青春最好的例证。其次,那些总也抹不去的移动着的朦胧光影,也是在那个青春躁动的年代中对未来挥之不去的迷茫和担忧。再次,这类国产青春电影营造的这种洒满阳光的视觉感强烈的风格,与主人公们长大之后生活采用的蓝灰的冷色调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观影者所处的生活感受十分契合,青春是用来纪念的,只是我们现在回不去。
   第二,富有怀旧气息的听觉语言。音乐是表达怀旧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五年国产青春电影吸引消费者走进电影院,对电影中音乐的陶醉和共鸣也成了他们回望青春的一个重要的刺激点。青春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充满时代怀旧气息的经典歌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失恋之后在校联欢晚会上演唱的《红日》出自李克勤1992年同名专辑,并在当时被视作旧式礼堂里的经典歌曲。影片《同桌的你》取材于经典怀旧歌曲《同桌的你》,本身就是打着怀旧的旗帜创作,片中《同桌的你》一遍又一遍的响起,配合着影片故事和画面,整个影片就是为“怀旧”而怀旧。而影片《中国合伙人》中穿插着崔健的《花房姑娘》《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齐秦的《外面的世界》、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等,这些音乐在上世纪90年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且再次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纯真。二是为电影专门打造的具有浓厚怀旧氛围的电影主题音乐,电影《匆匆那年》的主题曲《匆匆那年》光是在腾讯平台上,就有6000多万的播放量。“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就像那年匆匆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相互亏欠,要不然评何怀缅”,这样的歌曲不仅是因为天后加盟演唱,也因其歌词道出了一种对青春爱情故事的难以忘怀,旋律优美沁透每一个观影者的内心深处,初恋的甜美与阵痛和着青春怀旧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观众的灵魂。除了音乐外,观影者走进影院还受到了国产青春电影独特的叙述语言形式的影响,近年来大多数国产青春电影都是以一个主人公的视角来回忆自己的青春故事,画外音和旁白成为主要的叙事线。2011年九把刀的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片开头就通过男主角柯景腾的视角来讲述那些年和他的小伙伴一起追女孩的故事,随后,这种叙述方式也被用到《匆匆那年》《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影片中。这种具有强烈代入感的叙事方式以极为个人化的方式来引导观众,使观众更好的进入影片的故事情节,走进那个既属于电影主人公也属于观影者的时代,从而将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共鸣。电影中“我”是一个“多声部”,“我”既是掌控着整个故事的体验者,同时也是对整个青春故事的叙事者和评价者,“我”在叙事和表演中来回穿梭,显示出一种正反的张力,它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同时也在不停的打断着整个故事的进程,时时表现出对这段青春记忆的眷恋。观影者就是在这种跳入与跳出之间,不断地去回忆,不断地去回味,观影者在消费别人的青春时,也在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二、现实性的怀旧情节消费
   国产青春电影在故事情节选择、编排上,十分侧重于表现平凡的校园集体生活、青春爱情故事、美好纯洁的友谊,观影者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这些事件虽然十分平凡和琐碎,但它们都是青春不可缺失的,带着这样一种怀旧的心情,他们走进影院,看着主人公青春的热血、疯狂、执着,想到自己的青春,甚至觉得电影如同是为自己的青春而做,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国产青春电影中的怀旧情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还原校园集体生活。近五年的国产青春电影更多的选取了青少年“高考”“大学”“校园”等环境并对其进行了共性的描摹,它既不是每一位观影者的青春校园生活完全相同,但是展现的却是同一个时代的“青春共识”形象。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整部电影就用了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的时长进行校园故事的讲述,里面穿插着大学迎新、社团招新、文艺汇演等多处大众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中,校园同桌同班,传纸条、打架、游行、男女生宿舍生活等情节都成为了故事叙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校园集体生活与共同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隐约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如相似的性格共鸣,《匆匆那年》里的方茴恬静沉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郑微阳光活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柯景腾幼稚可爱;再如熟悉的场景,《青春派》中的高考,《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中成绩优秀的女生帮成绩较差的男生补习功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上课点名、社团活动、寝室卧谈会以及毕业散伙饭等,这些都是以校园真实生活编织成的一首首青春之歌。观众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经历、向往的校园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故事,让自己置身第三方看自己的故事。事实上,这些片子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病,特别是2014年以来,国产青春电影似乎存在对前两年电影的拼贴,如《同桌的你》里面既看到了《那些年》里的多年后女主人公结婚盛宴上的同学重逢框架,也有《中国合伙人》里的美国梦。甚至同一年里《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同时以怀孕堕胎上演青春的刺痛。我们在消费青春记忆的同时,因为市场的需要,青春电影掺杂进社会现实的浮躁,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伪青春的印记。
   第二,剖析青春爱情故事。这些电影大多都是以爱情作为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不论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还是最近上映《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无不是从爱情切入,并从中挖掘青春的意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爱情是在蓝天、白云、阳光的唯美岁月中展开的,早操、晚自习、篮球明星卡片、追女孩、用功读书、毕业、联考、升学、迎新舞会、排队煲电话粥、男生宿舍集体看AV、社团活动、大学毕业各奔东西。“电影讲青少年、爱情、友情,其实没有特别,是很多偶像剧都有的元素,如果事后分析,有这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可以否认其存在;我只是把大家共同的记忆放进去,是情感的回忆,都是最单纯的事情,因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当学生时候的回忆都是最珍贵的,人在毕业后就会转变。”[3] 确实,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是爱情故事,爱情故事背后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不仅仅关乎过去,而是一种在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可能产生的情绪”[4], 爱情故事只是装载感情的酒瓶,国产青春电影通过那些普普通通的青春爱情故事来讲述一种十分单纯的学生感情,以及每个时代人们都会有的心动。爱情简单,简单到几乎人人都会有经过,不管是初恋、暗恋、单恋,这些都是一种爱情的感觉,曾经的观众也像电影主人公一样去傻傻的追寻,不管有没有结果,不会有太多的顾虑,“纯爱”成了国产青春电影重要的的催泪元素。
   第三,找寻已逝的纯洁友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和高中同学之间即使追求同一个女孩但是几个人之间仍是十分友好,电影《小时代》甚至是将友谊的重要度提升到超过爱情,《匆匆那年》里爱情的破裂同时也伴随着五个人友情的土崩瓦解。每一部国产青春电影都将纯洁的友情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以男女性别为界,分出以男女主角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女生姐妹情深,友情至上,友情是朋友遇到不顺心时慰藉心灵的港湾,电影《小时代》将四人同时失恋的镜头交织剪辑到一起,她们同时想到顾里,并集体投奔到她的住所,最后所有的不快在一场姐妹狂欢后烟消云散,姐妹情是精神的寄托,友谊在这里的渲染得到极致体现。另一方面是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集体,他们往往以宿舍为单位,每个人性格迥异,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各有各的特长,最重要的是男主遇到感情问题一定两肋插刀、鼎力相助。如《同桌的你》中男主被怀疑感染非典病毒被隔离,一帮室友在女主的号召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计划,夸张的电影镜头,足以表现兄弟情深。然而不论这样的友谊有多深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各奔东西,年华逝去、友谊也随之逝去,即使再见也不会如上学那个时候单纯而美好。这也是这个年代人们的共同感觉,所以在以青春为名的国产青春电影中友情有时也被渲染,这些都吸引着观影者走进影院。
  三、普适性的怀旧情怀消费
   “现有文献往往把怀旧情感与消费决策之间看成直接的关系,其实怀旧情感不会自动直接产生怀旧消费,而是需要一个情感转化的过程,即从对刺激物唤起的情感认知,转化为对品牌的情感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进而对消费决策形成影响”[5]。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正是借助了怀旧情感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才使得观影者频频走进电影院。青春电影中流露出的普适性怀旧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忆热血的青春梦想。每一个青春故事里都有那么些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的人,即使最后遍体鳞伤。我们在现实中回忆,在电影里缅怀。国产青春电影借鉴着这些热血的故事,渲染着青春的放荡不羁,做着我们长大后再也不会做的事情,然后借着青春的名义,以怀旧的方式,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走进影院,感怀青春。《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片中女主角郑微莽撞、甚至被心上人骂为“神经病”,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去爱,不问因由、不顾后果。这种理想主义的爱情,或者说这种理想主义的青春梦想,当遇到现实和功利,陈孝正说“首先得爱自己,我没有办法一无所有的爱你”是最好的回答,所以陈孝正最后抛下郑微去了美国,这样的郑微现实中也只有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才有,我们观影是将现实中的我们与电影中的梦幻进行交流,我们爱做梦,就像电影中说“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了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这样的句子在电影中是剧情需要,其实说的也正是观众自己,青春时期的热血梦想,在我们正值青春的时候也许没有实现,但是起码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里电影让我获得了对青春的满足,即使明天我还是得去上班。这些青春里追过的热血梦想如今不会再做,电影让我们缅怀别人,也祭奠自己,怀旧是最好的形式。就像《同桌的你》中在女主角婚礼上,男主角看着自己曾经心爱的女孩牵着别人的手许下“我愿意”的诺言,想到曾经女孩不顾一切从非典隔离所救出自己一路狂奔,而如今面对着心爱的女孩,即使也想带着她狂奔出教堂,但这仅仅是想象,现实是这样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做,我们只能默默地祝福,一个人怀想。    第二,缅怀纯真的花样年华。“现代意义上的怀旧主要是时间向量引发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谁也不能回到过去,因此,今天所讲的怀旧的题材基本上是过去的人、物或事件。”[6] 国产青春电影的怀旧消费其实就是从时间维度讲的,这个青春,既是电影主人公的青春故事,同时也是观影者自己的青春故事。因为青春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个时候的纯真也是人生中任何其他时期不能比的,它不像童年太过懵懂,不像成年太过世故,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时间,有美好也有残酷。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主要选择的就是大学这段时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选择的也都是中学到大学这段时间的故事,这些青春电影将叙事时间安排在了这个美好的年纪,他们可以做自己任何喜欢的事情,如郑微不顾一切追自己喜欢的陈孝正,柯景腾可以幼稚的组织拳击比赛,成冬青也可以偷偷的潜入图书馆秉烛夜读,所有的一切都归属这样一个美好的年纪,创作者既基于现实又进行了比较夸张的渲染,生动地将青春的美好展现出来。
   第三,追溯历史的身份认同。所谓认同,即“一种心理学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持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7]。观众在欣赏国产青春电影时,就是在消费怀旧元素创造怀旧梦境中,寻找着这份维系着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统一性和一贯性,以及潜藏的某种主体性和归属感。电影《中国合伙人》表达了三位男主角在自己的“美国梦”相继夭折后转而去帮助其他人实现“美国梦”,影片中不仅有青春、有梦想,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将美国视作新大陆的青年群体记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大学生狂热的要去美国,这种影像记忆带给观众的时代感是强烈的,观众透过在美国签证官面前中国大学生的心虚,通过成冬青土鳖的炫耀帮助孟晓俊重拾尊严,看到成冬青为千万大学生出国留学创作的“梦工厂”,他们想到了那个年代的自己,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还没来得及回味过去,就得急匆匆地奔向未来,人们越来越迷失,电影中十分强烈的时代记忆鲜明而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曾经的青春,同时也为自己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经过这座桥梁,我们看见自己过去的影子,在现实自我身份认同不够清晰的今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历史皈依,获得一种80后、90后的身份认同。
  四、典型化的怀旧符号消费
   “符号:鲍德里亚在谈到消费的时候说道,最初商品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慢慢地现代社会所产生出来的物品在产品功用上相差无几,那么要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则必须具备符号价值。”[8] 近五年国产青春电影作为电影市场化的产物,以一种精神产品的形式存在,则更应具备符号价值。观影者走进电影院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电影视听符号,然后在符号和怀旧的对接上形成一种情境上的心理共鸣,从而进一步得到一种怀旧审美的灵魂体验,这就形成了国产青春电影的符号价值。
   第一,集体怀旧符号记忆。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消费类型,在其创作和营销过程中越来越鲜明地利用怀旧符号引起观众的集体回忆,形成一种对电影的怀旧现象。80后的怀旧心理是一座贮量可观的金矿,经济独立和消费倾向更强的80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够衍生出潜力可观的“怀旧消费”市场,应用集体回忆引起关注,促使国产青春电影成为影视消费市场的一种回忆营销产品,这是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火热的一种新方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电热炉、热水壶、小霸王、BP机,硫化帆布鞋、条形衬衫等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怀旧物”,是对80年代生活元素的一种追溯。影片同时也通过视觉符号印记将观众拉回到自己80年代的青春记忆,导演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整体性视觉符号系统营造80年代的生活氛围,观众则是在导演的引导下去回想自己的青春,观众消费着电影明星们营造的80年代记忆,同时也借助着这些影像符号回味甚至编织着自己青春逝去之后某些不曾实现的残缺,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事实上,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通过整体记忆符号营造这种怀旧氛围的时候,有时忽略了线性逻辑的推进,为了创设一种怀旧气氛,利用炫美的影像碎片进行后现代式的形式拼贴,唯美之中其实散落着落寞,观众更是陷入了迷醉与眩晕。像张一白导演的影片《匆匆那年》,片中就借助了十年间发生的典型性历史事件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怀旧感情,殊不知原本凄美的爱情故事在“911事件”、千禧年、北京申奥成功、“非典”、国足冲出亚洲等凌乱的碎片符号之中变得破碎,原本美丽的爱情故事变得不够完整,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叙事张力,感情显得更加单薄。符号只是表象,符号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才是更多观影者所追求的,当代人与人之间疏离的社会关系,人们追求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感觉借助于物质才得以隐性体现,国产青春电影正是借助了整体性怀旧符号,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贯穿着一种对青春的缅怀,使得人们内心的缺位得到一种暂时的满足。
   第二,情境效应上的心理共鸣。国产青春电影在情境效应上的怀旧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符号这种视听上的营销模式,它运用的是观众熟悉的场景、时间、音乐作为衬托,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记忆符号,通过类似的情境使观影者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即利用某个刺激(音乐等)和反映(愉快的感觉)之间既定的关系,使人学会对于另外的刺激(品牌)做出相同的反应过程。”[9] 国产青春电影使用众多的时代符号,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的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唤起观众心理上的共鸣。当电影中出现类似的情境时,观影者的青春记忆也随之调动,记忆与电影影象的交流融合,使得过去类似的情感得到激发,电影消费行为得到满足,消费者才会有值得一看的想法。像《匆匆那年》方茴遭陈寻“抛弃”之后一段失恋者的落魄形象,就容易唤起观影者记忆中自己失恋时做过的傻事,甚至是像方茴一样因为对对方无法割舍,而选择伤害自己来逼迫自己离开。虽然电影在铺陈上显得仓猝而没有力度,只是有事件而缺乏情感,但是这些都足以引起观众的回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怀旧审美的革新期待。“时间就像一个魔术师,在生活具象的叠加和覆盖中,他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得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融合仇恨。”[10] 青春在时间的催化下过滤了往事的痛苦,它甚至像剪辑特效,使得现实具备了审美的意义。观众走进电影院观赏这些带有怀旧审美意味的影片,是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取一种审美的体验,曾经的青春成为记忆,这种记忆反复以碎片化的方式再现,它不仅与当下我们现实生活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以及心理的距离,而且在时间的综合作用下经过主体有意识的筛选不仅有一种朦胧的沧桑感,而且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电影就是将观众通过视听综合艺术获得怀旧审美愉悦的期待进行重组和革新从而赋予青春新的定义,让怀旧不再是个人的怀旧,而是一种集体的怀旧狂欢。“每个人在自己的青春中, 可能都会留下青春的伤口,电影正好让大家有机会去疗愈这些受伤的地方, 因此令电影给人感觉特别感动”[11],青春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同时青春里也有很多让人感到疼痛的记忆,那些让人心痛的青春事件,时间可以筛选过滤,但是这种疼痛感却是无法抹去的。正如真正让人觉得震动的爱情不是王子与公主最终幸福的在一起了,而是那些明明因为爱却不得不去伤害一样,国产青春电影在展现青春美好的时候,喜欢借助因为爱而疼痛的青春情结去获得观众的眼泪,使得观众精神上获得一种悲剧的美感。所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林静在郑微大学开学当天选择了消失,《同桌的你》里周冬雨最后嫁给了别人,《匆匆那年》里方茴选择流产的痛感让自己忘记陈寻,这些利用青春的遗憾、悲剧的美感来让青春变得难以忘怀。观众的经历也许没有电影故事上的那种波澜壮阔,甚至是有某些遗憾,而电影在这里正好弥补了现实中青春的某些不足,使得观众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幻想。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这些在怀旧审美上所做的一些革新,一定程度上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的情感需要。2013年《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之后,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势头似乎越来越好,但是国产青春片频繁追求这种残缺美的做法也引起了观影者的不满,有网友就评论,这些电影里就一定要有“堕胎”情节吗?这也是有些观众对电影市场化的一种不满。残缺固然有它的美感,多而泛滥就会适得其反。
  五、小结
   阿克塞尔说:历史仗着两双眼睛,一双向前,一双向后。向前的是新生活,向后的是怀旧。国产青春电影这样一种商业性明显的消费产品,其怀旧消费的实质是商家为迎合消费者走进影院为获得审美体验而制造的一种虚拟的景象。不论是从电影创作上对电影语言进行刻意的雕琢,对青春故事的准确定位,还是从营销上,以怀旧性的符号、情怀、审美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国产青春电影确实在近五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变。但是票房不是真正的风向标,国产青春电影更应该将视角放置在怀旧的内核中去挖掘更深刻、更实质性的东西,国产青春电影以怀旧为特征的类型化风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注释:
   [1]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引言5页。
   [2]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3] 纪晓风:《专访九把刀陈妍希纯真传说打造“那些年现象”》,《信报》,2011年10月29日。
   [4] 袁梦倩: 《青春怀旧、纯爱消费与青年亚文化的狂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新作》,2012年版。
   [5] 张义、孙明贵:《消费者怀旧情感研究评述》,《 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版。
   [6] 孙明贵、徐灼:《基于虚拟情感体验的怀旧消费行为的理论探讨》,《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年版。
   [7] 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浙江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8] 彭程:《 怀旧现象探究》。
   [9] 董立超:《怀旧审美与怀旧消费研究》。
   [10] 韩少功:《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 纪晓风:《专访九把刀陈妍希纯真传说打造“那些年现象”》,《信报》2011年10月29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电影《夏天的故事》国产怀旧剧情片~1955
国产怀旧老电影《柳堡的故事》
80年代《电影故事》里的国产电影剧照,温馨、怀旧~
国产怀旧老电影/家庭琐事录家长里短的故事
港星,依旧是拿捏魅力的好手
【国产电影】新辰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