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中国电影制片业发展阶段的研讨综述
大中华影片公司,拍了艺术质量上乘、制片路线欧化的两部电影《人心》、《战功》,获得良好收入和业界认可。1925年,和当时也有一定影响力的“百合影片公司”合并为“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发展时期的特征为:一是经历萌芽阶段少数几家制片企业的探索之后,开始拍摄长片并盈利,6年多中新设了100多家电影制片企业;二是自从1921年出现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电影刊物,有些公司还开设影戏学校培养人才;三是电影放映业进入制片业,如卢寿联接办沪江影戏院后设立了中国影片公司,外资雷玛斯游艺公司也形成了放映业和制片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四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华影戏研究社、大中华影片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在发展阶段出现的制片企业基础上设立的,天一影片公司等制片企业又是在新设企业的影响下创设的,这些企业的许多领导曾在一个公司共事。
  三、混战时期(1926年7月至1930年初)混战时期是指在企业增多、相互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出现了企业之间的联合,使得原来的竞争更加混乱。
  这一时期出现的标志是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联合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民新、华剧、友联组成“六合影片影业公司”,六家公司直接派职员管理“六合公司”,主要工作是办理加盟公司出品的发行业务,并出版刊物《电影月报》,扩大加盟公司的放映网,控制片商和影院。“六合公司”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试图使加盟公司的影片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拓展院线,挤垮“六合”以外的大多数中国公司。二是应对外商对中国电影业侵占,正如周剑云在《电影月报》中撰文所指出的:“外商某烟草公司(指英美影片部)拨其营业剩余金若干万,一方面设立制片部,聘请中国演员,用西人导演非驴非马之中国影片,以与中国人竞争东亚之映权,一方面买大商埠之小戏院,行其经济压迫政策,不映中国影片,此项计划实施,殊足为中国影片业发展之障碍。”
  “六合公司”推动了国产电影市场的重建,多家电影制片企业因缺乏销路而被淘汰出局。当然,有些影片质量很好并与“六合公司”放映网络或外商投资的放映网络等关系较好的制片企业,还是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据相关资料,1927年底剩下30多家制片公司,1928年至1929年维持在20多家。“六合公司”之外的天一影片公司,通过往东南亚开辟市场,反而得以发展。1929年6月,“六合”因内部矛盾而解散,电影制片市场的竞争更为混乱。
  混战时期的特征为: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混乱,“六合”以外的许多公司倒闭,1926年前纷纷成立电影制片公司的趋势减缓;二是“六合”等电影制片企业开始拓展院线,向产业的下游发展;三是天一影片公司被迫向南洋开拓市场,取得了成功。
  四、转型时期(1930年初至1937年11月)转型时期主要指电影影片从无声向有声转型,这是世界电影制片业转型浪潮中近代中国电影制片业的重大转型。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于1929年最早成功摄制了“百分之百有声片”,并很快就使有声片成批地来中国放映。从中国范围看,天一影片公司于1930年初最先试制有声片,3个月后试制成功,可惜因为火灾而落在明星影片公司后面。
  1930年6月,明星影片公司与百代唱片公司合作,开始试制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当年年底摄完,耗资12万元。在明星大戏院试映、新光大戏院公映后,取得极大成功,观众对该片的热情超过了同时期上映的外国片,国内票房的成功也带动了东南亚市场的关注,上海远东公司代表以18000元买了该片在菲律宾的上映版权,青年公司代表以16000元买了该片在荷属印度尼西亚的上映版权。
  虽然天一公司不是第一家公映有声片的企业,但笔者认为这次转型始于天一公司的尝试,所以将1930年初定为近代中国电影制片业转型时期的开始。
  此后,友联影片股份公司以一鸣有声电影公司名义拍摄了与《歌女红牡丹》齐名、中国最早的两部蜡盘配音有声片之一的《虞美人》,于1931年5月24日在上海夏令配克大戏院公映;天一影片公司后来试制的片上发音影片《歌场春色》于1931年10月10日在上海“光陆”和“南京”两家影院上映,取得轰动性效果,在南洋一带的收入也甚丰。该片的完成,标志着近代中国对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种发音方式有声片的试制都取得成功。成立于1932年的艺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4年的电通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相继拍摄了《桃花劫》等影响力较大的有声影片。
  在这段时期中,与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联华影业公司①①该公司曾是占据电影发行和电影放映王者地位的华北电影公司,到上海合并了从“六合”中分裂出来的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民新三家公司,于1930年成立了“联华影业公司”,并在北京、上海开设演员养成所,创办电影刊物,形成一个融教育、制作、发行、放映、宣传功能于一体的电影实体。 ,因为靠经营影院起家,难以在短期内更换自己影院的放映设备,坚持拍摄无声片,1934年摄制的无声黑白影片《神女》成为默片的颠峰之作。
  从1930到1934年,默片与有声电影相互辉映。1934年之后,无声片的生存空间逐步减小。1936年有声片的生产数量超过了无声片,1937年时无声片基本绝迹。
  转型时期的特征比较突出:无声片向有声片转型,这个转型从有声片试制开始,到无声片和有声片共存,再到有声片超过无声片直至无声片彻底退出市场。此外,左翼运动对明星影片公司、友联影片公司拍摄有声片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五、挫伤时期(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
  挫伤时期是指日军大规模侵略、国民党军队于1937年11月撤离上海后,原有的电影制片公司退出市场或南迁至香港,整个中国的电影制片业受到挫伤。
  在日军的侵略中,联华影业公司在东北的影院丧失殆尽,在上海闸北的制片基地也毁于“一二八”炮火,营业收入下降,1937年停办。同一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日军大火后很快消亡、天一影片公司被形势所迫南迁至香港。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电影史简述(四)
美国电影简史 电影学堂 电影
联华歌舞班:有声片开创期的一次审美转型(1931
''悲剧圣手''纵横影坛60年,与初恋相守到老,最后住进养老院
上海电影史
中国电影之最排行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