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1.04:对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主因的研究(杨巍 刘宇)
杨巍 刘宇
内容摘要: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大幅下降,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政策的首要任务。本文利用中国31个地区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有显著正影响,收入差距和支出预期对消费有显著负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关注的优先顺序应为:居民收入、子女预期支出、社会保障、收入差距;在关注刺激消费的短期政策时,应兼顾影响消费的长期政策因素。
关键词:扩大;消费;实证;面板数据
2008年下半年以来,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大幅下降。为保证总需求的相对稳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加投资,另一方面要增加消费,尤其是要增加居民消费。我国居民的消费率只有35.5%,已经降到了改革30年来的最低点,相比于美国70%左右、日本65%的居民消费率(郑新立,2009;保罗·谢尔德,2009)我国相差30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我国居民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消费需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除了早期凯恩斯(1936)的消费函数、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霍尔(1978)的随机游走假说等。近年国内有关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消费理论的研究、对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的思考、对某一产品或领域消费需求的分析等。关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秦朵(1990)分析了居民总消费和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影响短期消费波动的主要因素,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居民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固定的比例关系,本年短期居民消费波动主要受本年与上年的收入、物价及上一年的消费与社会集团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大致固定。王合绪与夏阳(2000)认为要想促进居民的消费热情,就要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完善创业投资环境。戴晓鹂(2009)通过一元回归分析实证地研究了河南省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的显著影响,提出应该通过增加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实质性地提高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发展民生服务业等措施,以切实扩大消费需求。袁志刚、朱国林(2000)认为收入分配会影响总消费,合理的转移支付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有助于提高总消费,其中遗赠储蓄可能是影响这种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生命周期储蓄则与此无关。李军(2003)探讨了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关系,证明了收入差距扩大起到降低消费需求水平的负向作用,认为提高总量收入水平与缩小收入差距并举,才是政策应遵循的方向。张正峰(2009)认为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路径可分解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在国内部门可支配总收入中的占比、国内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在支出法GDP中的占比三个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研究,笔者发现,现有的消费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实际上影响居民消费的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单一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另外,对于增加消费的各种政策,目前尚没有学者提出各种政策的优先顺序。
本文利用2000-2007年中国31个地区(城乡)的面板数据尝试区分各种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净影响,对这些影响进行测算,并为政策制定者筛选出对居民长期消费影响较大的因素。
二、模型构建
(一)模型设定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笔者构建了我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模型:
c=xβ+μ
本文利用全国2000年和2007年31个地区(城乡)的124个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由于不同省份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同(战明华,2004),所以,为了控制住这种差异,我们采用固定省份变量的固定效应(Fixed Effect)模型(格林,1999;伍德里奇,2003)。
模型具体形式为:
ci,t=α+β1ci,t-1+β2yi,t+β3crei,t+β4ginii,t+β5illi,t+β6chii,t+β7cpii,t+β8buii,t+β9insi,t+β10higi,t+β11elei,t+β12rati,t+μ
其中:
c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t-1为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cre为人均消费信贷;
gini为基尼系数;
ill为文盲率;
chi为0~14岁的人口比例;
cpi为消费者价格指数;
bui为房屋销售价格;
ins为养老保险覆盖率;
hig为人均等级公路公里数;
ele为人均用电量;
rat为存款基准利率;
μ为其他因素;
α为常数项;
β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
在这个模型中除了传统的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如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存款基准利率外,笔者还加入了表示居民消费水平的人均消费信贷、度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代表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养老保险覆盖率、用来反映房价上涨的房屋销售价格以及各省基础设施情况的人均等级公路公里数和人均用电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消费问题。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为全国2000年和2007年31个地区(城乡)面板数据,其中: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人)和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人):是指2000年和2007年的年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滞后一期是指1999年和2006年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来说,我们分别采用的是2000年和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人均消费信贷(亿元/万人)是用分地区的总消费信贷除以分省的总人口。其中,消费信贷数据是指中国农业银行及其各地分支机构进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底余额,包括个人短期消费信贷和个人中长期消费信贷,由于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所以,我们用中国农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来近似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2000-2007。
基尼系数是2000-2007年分地区的城乡基尼系数①(李雪松,娄峰,2005),该指标用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
文盲率(%)是指15以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认识很少字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0~14岁的人口比例(%),该指标是指各地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表示子女预期的上学等相关方面支出,该指标不分城乡只区分地区和年份。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各地区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用来度量物价水平的变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将2000年调整为为基期。
养老保险覆盖率(%)是指总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比例①,用来衡量我国的社会保障程度。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人均等级公路长度(公里/万人)和人均用电量(亿千瓦小时/万人),用来衡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
房屋销售价格:农村是用的住房价值(元/平方米),城市是用的各省的住宅销售价格(元/平方米),住宅主要包括别墅、高档公寓和经济适用房。
存款基准利率(%)是指年存款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遇有一年之内利率多次调整的年份,就采用简单平均的方法计算出该年的利率。
由于2000-2007年价格水平发生了变化,名义变量存在不可比问题,因此均通过指数调整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农村的住房价格和城市的住宅销售价格均通过各省省会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调整为以2000年为基期。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采用各省省会城市的价格指数(由于没有西藏省会拉萨的数据,笔者用青海省省会西宁的数据代替)。其他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存款基准利率和信贷数据等都用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0=100)调整。另外,1999年和2006年的农村和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也全部按2000年为基期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
三、结果和讨论
笔者利用全国2000年和2007年31个地区(城乡)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进行了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十分显著(F=1744.73),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整体解释能力很强。模型的共线性检验,变量间的条件数很小,只有13,可以认为模型基本上不存在共线性的问题。
(一)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支出具有积极作用
1.居民收入提高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作用显著。从2000-2007年的分地区数据估计结果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的系数为0.17,显著性水平达到了1%,说明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直接的经济含义是,如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元,可以拉动人均消费17元。如果按2008年末全国的13.3亿人(全国统计公报,2008)来推算,可以拉动总消费量约224亿元。近年来,尽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GDP年均增速之差缩小,但由于农村居民占人口比例较大,受其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GDP年均增速的差距总体是扩大的。不仅如此,由于1998-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工资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致使1998年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据有关专家测算,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53.1%下降到2006年的41.1%;而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初次分配后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美国接近于70%,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遍在54%~65%之间。可见,劳动者收入占GDP的较小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
2.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增加有较大推动作用。居民消费同时会考虑养老和医疗等生活保障问题,如果居民没有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就可能会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备未来保障之用。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回归系数为12.09,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相当显著。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仅覆盖面窄、基金收缴困难、统筹层次低,而且城乡严重失衡,对贫弱人群的福利服务严重不足;政府财政公共支出占GDP比重也很低,并且近年还呈下降趋势。这不仅使居民直接负担了过多本应由财政负担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支出,而且使居民支出预期增加,进而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导致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快速下降。截至2007年,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只有15.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尚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把政策向这方面倾斜,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有较大增长。按模型回归结果来计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率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居民人均消费12.09元。仍按13.3亿的人口数量来推算,可以拉动总消费量160亿元。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子女教育负担加重影响居民消费
1.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根据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低收入居民有较大的消费倾向,而高收入家庭有较小消费倾向,因此,收入差距过大会对消费产生不良影响(徐宏峰等,2007;曾国安等,2006;李雪松,2005)。模型中以基尼系数表示居民收入差距,从模型估计结果看,基尼系数的回归系数为-1499.8,在95%的置信区间显著,表明随基尼系数的逐渐扩大(即收入差距越大),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越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整体提高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全国居民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此后逐年上升,2001年达到0.459,2005年逼近0.47。而中国社科院2009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显示,2008年城乡收入比为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4~6倍左右。而2000年城乡收入比只有2.79。根据模型结果测算,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国基尼系数每下降0.01,可以拉动人均居民消费15元。同样按2008年的人口来推算,可以拉动总消费量198亿元。
2.子女教育等预期支出增加对居民消费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子女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子女的教育支出成了居民家庭一项重要消费支出项目,居民对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尤其是近年来教育费用的不断增加,为了支付和储备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普通城镇家庭大幅缩减物质消费,广大农民家庭更加觉得负担沉重。据上海社科院徐安琪(2003)的研究中显示,除了不在读的孩子外,不同阶段孩子的费用在家庭总支出中的比重在39%~52%,其中初中阶段子女为46%,高中阶段的为51%,大学阶段的为52%。其中,1/4家庭的子女经济成本占夫妻总收入的50%以上。因此,高教育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消费需求萎缩。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0~14岁人口比例的回归系数为-15.0,并在90%置信区间显著,说明14岁以下人口的教育等支出费用对居民消费支出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0~14岁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抑制当期消费198亿元。因此,国家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减少居民的子女教育成本对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具有积极影响。
(三)房价、物价和利率对人均消费支出没有明显影响
1.当前居民消费并没有受到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的影响。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等级公路两个变量,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都不显著,说明尽管在一些地区存在基础设施欠缺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对居民的消费造成显著影响。因此,可以推论,国家2009年的4万亿元投资中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等1.5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9)对居民消费的直接拉动有限,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将作用于国民经济总产出。
2.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有限。与预期的不同,消费信贷的推进并没有刺激消费的增加。从模型中看,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整体信贷的规模比较小。与中国储蓄率和外贸依存度相似的德国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例不到1%,而德国达到了10%(米尔顿.科特勒,2009),2009年一季度末,如果剔除购房贷款,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29%。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占比是我国的38.7倍(许罗德,2009)。第二,与城市相比,农村信贷投放比例低。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调查表明,在消费贷款总量中,县城中的消费贷款占90%强,而农村中的消费贷款不足10%。因此,未能启动广大的农村市场。第三,信贷消费超过80%的比例投放在住房和汽车上(中国人民银行汩罗市支行,2006),其他方面的消费信贷很低,所以,未能形成范围更广的拉动消费的作用。
3.房屋销售价格对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由于在统计年鉴中人均消费支出不包括购房的支出,所以,可以检验房价变动对居民其他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从模型回归结果看,虽然系数是负数,但是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陈新年,2007;祁京梅,2009)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有四个原因:第一,由于房价的提高导致租房成本的提高,而租房成本是统计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所以,导致房屋销售价格对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不显著。第二,房价上涨使拥有住房的居民财富增加,因此财富效应也刺激了一部分消费支出。第三,由于“追涨杀跌”的心理影响,房价的上涨并没有抑制居民的购房热情,从而导致居民与购房相关的支出(家电、家具等)大幅增加也导致消费支出增加。第四,房价的上涨导致地价也大幅度提高,而地价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流向了政府,这样政府又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经济适用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公共支出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4.居民消费支出受利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影响不显著。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利率水平对居民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并没有因为价格的上涨和利率的变化而降低消费。
(四)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养老保险覆盖率、基尼系数、0~14岁人口比率等都对居民消费支出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比较这些影响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笔者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做了影响分解。结果显示,居民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为108%,社会保障(养老覆盖率)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占37%,子女教育的预期支出(0~14岁人口比率)和收入差距情况(基尼系数)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分别为-57%和-20%。这4个关键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占到居民消费支出变化的68%。
因此,笔者认为刺激居民消费,应以增加居民收入为首选方法,其次考虑减轻居民的子女教育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对养老、医疗等的预防性货币持有量。政策的优先顺序为居民收入、子女预期支出、社会保障、收入差距。
从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来看,每一个因素都不是在短期内能解决的,而且往往都涉及到制度和体制结构等问题,所以,对于政府来说,提高居民消费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城乡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紧密的协调配合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一)抓好刺激消费短期政策的同时兼顾长期政策
从采取的刺激消费政策来看,主要是针对消费而解决消费问题(消费券、旅游券、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当然,在短期对刺激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它只是调整了短期的总供求关系,解决不了那些制度和结构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短期政策调整的同时,更应该兼顾影响居民消费的长期性因素,诸如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各种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等)。
(二)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由于我国城乡间消费倾向和消费习惯不同,同时城乡居民间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城乡间的特点。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在农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是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农业结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以便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切实保护农民务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务工收入稳步增长。
2.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就业是最有效的收入保障,扩大就业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要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三)降低教育成本,改变居民的子女教育支出预期
改善教育支出预期,减少居民出于子女教育预期的货币持有量,可以提高居民当期消费倾向。1.大幅增加城乡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教育条件。2.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坚决制止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努力减轻城乡居民的子女教育支出负担。3.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免费供应农村中小学教科书、免收贫困居民子女上学的学杂费。在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对于人均GDP低于某一水平的县,可考虑全额返还“两税”增量部分,定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还与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不相适应。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在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五)通过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进一步降低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调节应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从而大幅度增强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综合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各种调节手段,不断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威廉.格林.经济计量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战明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总量分析与地区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4(6):49-52.
[4]李雪松,娄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3):109-115.
[5]徐宏峰,李洪天.薛鹏.简论收入分配差距在消费层面的表现[J].经济问题,2007(7):43-45.
[6]曾国安,胡晶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的影响[J]..消费经济,2006(6):3-7.
[7]陈新年.当前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7(8).
[8]祁京梅.如何客观看待消费需求增长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9(11):15-18.
[9]田晖.基于岭回归法的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7(3):36-38.
[10]李金美.我国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消费经济,2007(3):46-48.
[11]刘莹,刘旭强.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认识上的误区[J].经济与管理,2004(6).
[12]徐安琪.《子女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报告,2003.
作者简介:
杨巍,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技术经济与管理。
刘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山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公布
统计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年增长71倍
2018年各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排名,你的收入达标了吗?
2017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8元 四年增长近12000元
【官方更新】山东省2022年度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制约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