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实录 0707深圳名师万福友:且将身边事,拿来做文章

且将身边事,拿来做文章


第一部分 开头的话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朋友,晚上好!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三十九年前,即1977年,我国刚刚结束了十年“文革”不久,就恢复了高考。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的好长一段时间,除了1983年,我国都把7月7日定为高考的第一天。而高考第一天上午,就必然要考语文,也就必然要考作文。所以,今天跟各位聊一聊作文的事,有点不一样的意义。

作文这个话题,实在有点大,已经有无数的老师讲过。所以,“作文”这一话题,又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虽说我自己对作文的教学与研究时间已经近30年,自己也一直在写作,2009年出版了散文集《日月漫笔》;自己也带一个文学社,在《语文报》等刊物发表诗文一千余篇,但真正体会比较深的是近15年来的课题研究。我的课题名字叫——《读名篇写作文研究》,2010年通过课题论证,2011年立项,2015年结题。这是深圳市福田区2010年公益性课题。课题将阅读与写作教学及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名篇深处醉书香》一书,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得到三点启示:

(一)名篇,顾名思义,就是历经时间淘洗和历史检验、为一代代人所接受并认可的、既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人生和文化价值,又具有不朽的文学感染力量的作品,她当然既可以是古代的、中国的,也可以是现当代的、国外的作品;

(二)名家名篇,无非是取材于作者他(或她)的生活经历与经验,这便是“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素材问题;名家的名篇中,蕴含了作家自己的文字功力与思路,包括语法、句法、修辞与逻辑等等的技法,包括作家的写作风格等等,这便是“怎么写”的问题,亦即写法问题;

(三)只要我们认真去读书,积极去练笔,写好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从我们所读的名篇中,我们就可以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可以从此出发,写出别人笔下所没有的精彩来。那里,既有“写什么”的恍然大悟,也有“怎么写”的豁然开朗。

第二部分  知多一点

有一首2008年台湾流行的歌曲,歌名叫做《差不多先生》。这首由一位叫做“Hot Dog”的人作词、谱曲并演唱的歌词,就是从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中得到启发创作的,大家先听几句:

我抽着差不多的烟  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

时间差不多的闲    我花着差不多的钱

口味要差不多的咸  做人要差不多的贱

活在差不多的边缘  又是差不多的一年

这首歌其实很长,这里只是引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我们不如认真读一下胡适老先生99年前的名篇《差不多先生传》吧。

第三部分  名篇赏析

第四部分  名篇给我写作上的启示

一、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身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去选材。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差不多”这句无数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这句话,你有,我有,他也有。仔细想一想,有多少人一听说要写作文便叫苦不迭,一提起笔就抓头皮。困扰最大的,便是“没什么好写”,说到底就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便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这里,我不再重复他人反复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不再拾人牙慧,再花时间去说“多思”和“多练”,而是向胡适老先生学习,把目光投放到身边最熟悉的生活中去,去发现写作的对象。千万不要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听而不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

二、请尝试改变你的叙述方式。
在《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中,作者非常艺术地把人们常挂在嘴里“差不多”,通过拟人化的笔法,虚构出一个名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形象里,有他独特的语言,有他自己专门的思想,有他许多与常人一样又不一样的行事方式。而所有这些的语言、思想和行事方式,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共同点,那就是与“差不多”紧密相联。可以说,这位“差不多先生”,从懂事、记事以来,就与“差不多”三个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买糖、读书、搭火车等等事例中,没有一件事是认真去对待的,都是以“差不多”去了事,因而,他的死,肯定也不会少了“差不多”:他得了急病,家人急急忙忙找医生,找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就找到西街牛医生王大夫给他治病。最后的结果,一想,自然也就“差不多”了。而且,“差不多先生”之所以时时事事都“差不多”,跟他的家庭环境又紧密相联,如果没有家庭环境的“差不多”氛围,他本人肯定就不会时时处处都表现为“差不多”,他的家人也不会在他得了重病时把医生找错,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因,自然就有果。
 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有了“差不多”的意识,导致自己不辨颜色,比如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这件事情的后果还不算太严重;因为有了“差不多”的想法,导致他不辨东西,比如老师问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考试丢分了,影响了学习的成绩,事情的后果严重了一点;因为有了“差不多”的思维,导致他不辨笔画,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时,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后果是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后果更严重了;因为有了“差不多”的观念,导致他不分缓急,因为要紧的事搭乘火车,却迟到了2分钟,只能明天再走,原本“要紧”的事便变得“要紧不了”了,误事了,后果更严重了;因为“差不多”的家庭习惯,,家里人请牛大夫王医生给他治病,导致他一命呜呼了……小失误的叠加,终于酿成了大事情,后果是,人死了,连想改正都没有机会了。

 三、注意细节的真实。
事实上,作为小说,“差不多先生”这一人物在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然而,他的思维与言行表现的细节又是非常真实的。因为现实世界里的许多人说话做事就是这样的。读语文,不注意分辨字形字音,学数学,不注意小数点,学外语,不注意声调和字母之间的排序……
现实中的大量存在,告诉了我们生活和细节的真实。文章用大量的事例,列举了“差不多先生”的“差不多”表现,在人们都觉得可笑之余,又用一个最形象、详尽的事例,告诉了读者:差不多先生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文中本身并没有多少说教,而是用事实告诉读者,为人处事,还是要严谨一点好。读过之后,掩卷而思,就会给人意外的收获。这,也是值得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好好学习的。
小说也好,散文也好,一般的记叙文也好,动笔写作时都要记住,细节真实了,文章才能给读者共鸣,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学习文章的浅白的语言,善于用讽喻、排比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在遣词造句上,作者照顾到主角的个性,而写得十分浅白,使读者能透过其言语想见其为人。例如搭不上火车一段,他说:“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不但使人仿佛见到主角埋怨的神情,更感受到他一向推诿塞责的习性。第九段写他的临终遗言,用了许多省略号,更生动的表现出主角病情严重、说话吃力的样子。而写他的死,也延续了全文风趣自然的风格,用“一命呜呼”、“绝了气”,而不用“过世”、“与世长辞”等严肃的字眼。
在修辞技巧上,作者善用排比和映衬,不但使文章颇见韵律,还能加强感染力。例如“他有一双眼,但看得不很清楚”一整段,以及“是山西,不是陕西”、“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都可以借助对比,凸显主角马虎的程度与事情的严重性。而“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这样的排比修辞,不但念起来有节奏感,也对文章主旨有加强加深的效果。

五、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
这篇文章精巧构思的表现,其一是设置了吊人胃口的悬念。文章一开头就这样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想来,每一个人读到这里,心里也都会这样问,继而急急往下读,试图尽快去找到答案。

其二是先埋下伏笔,后一一照应。比如,第3段里,写了“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第5段里就有了“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与第3段的内容相照应,眼睛不好嘛,不辨颜色就好理解了;第3段里,写了“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于是就有了第6段的事件与之相照应: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想想也是,耳朵不怎么好,自然也就“听不出东西了”;第3段里写他“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便有第7段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的错误,和第8段记错时间误了火车的乌龙事件来照应;而所有的这些可笑行为,其实都源于差不多先生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口头禅“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其实又是一种照应,行动与语言的照应。

有了悬念,就能产生一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魔力,有了伏笔与照应,就能使文章思维严密,结构完整,滴水不漏。

最后,分享几篇文章,众位可将之作为写作参考,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大教授直言:这800句随便扔一句,堪称写作史上巅峰,写作从此无敌
#11.11知识狂欢季# 巧用修辞,增添...
差不多先生传(文章)
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善用修辞手法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二例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