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女医生的说说】鹿鸣声渐说呦呦(下)



4、屠呦呦获奖VS黄晓明结婚


因为屠呦呦获奖是在10-05,黄晓明结婚是在10-08,所以,后者的婚礼也同样招来了诸多批评。那么,黄晓明结婚引起的关注大于屠呦呦获奖,是否说明中国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呢?



其实,从古到今,无论国内国外,学术本来就是一件寂寞的事。无论在哪个国家,娱乐圈的知名度一定高于学术界。例如同为美国人,汤姆·克鲁斯与布鲁斯·巴特勒谁更为人所知?对于大多数人,显然是前者。同为华裔,美国人恐怕更熟悉的是李小龙而不是杨振宁。杰出的科学家的知名度低于明星,这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常态,也并非中国民众所独有。这一点无论是否值得批评,都是长期客观存在的。明星由于其影响力,有时也对社会公共卫生有其贡献,明星罹患某种疾病,也会唤起社会对于该疾病的重视。事实上,科学本来就是一件寂寞的事,赚钱和出名的比例都相当低。而正如黄晓明自己说的,他办婚礼的钱都是自己赚来的干净的钱,尽管铺张,也并无可以指责之处。实际上,大学里,毕业于基础学科的学生,后来成为专职科研人员的也只是一少部分,真正的科学家或者说选择科研道路的人,多少都明白科研难致富、难出名的道理,他们的职业选择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生观。




5、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科研成果千千万,伟大的科研成果千千万,但诺贝尔奖,每年在一个领域只有一个。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当然是实至名归,但并不是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就是不伟大的。比如在医学界,咱们中国的三氧化二砷、断肢再植、全反式维甲酸、伍式口罩、沙眼衣原体等,都是国际公认伟大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成果并未获得诺贝尔奖,自然也不被公众所熟知。所以我们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几乎全部都是伟大的成果,但伟大的成果是否获诺贝尔奖,是有偶然性的。



在屠呦呦获奖的众多评论中,也有一些圈内的评论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和提取中的作用不是最大,提出了许多在青蒿素发现、发明、推广中作出贡献的人。对此,需要作两点说明,首先,屠呦呦对于青蒿素的发现,其贡献是最突出的,这一点无可置疑(可参见饶毅数年前的文章《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其次,诺贝尔奖的评选,更注重的是成果的原创性。举例而言,假如存在A、B两人,A是某项成果的首个发现者,B则对这个成果的最终形成,作出了比A大很多的贡献,当这项成果有一天获得诺贝尔奖,且获奖成果只能给予一个人时,必然是A而不是B。比如前文所说的田中耕一获奖,比如“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为何获奖的是杨振宁/李政道而不是吴健雄,又比如2003年细胞凋亡获得诺贝尔奖时,发现Caspase的袁钧瑛教授未能获奖等,均是由于这个原则。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中作了最重要的开创性发现,换言之,也只有她的工作,是完全不可替代的。根据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获奖的,一定是屠呦呦,只能是屠呦呦,这一点,无可争议。


6、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科学之美


抛开名利,只看科学本身,其实伟大的科学成果往往充满了科学本身的美丽。青蒿素的发明,尽管伴随着许多繁琐甚至枯燥的科学工作,但灵感的肇始,则来自于,屠呦呦发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由此推测,青蒿活性成分应当低温提取,遂采用乙醚提取出了青蒿素单体。




我们知道,中医和西医的科学体系完全不同,用西医或现代化学的手段研究中医,就像是用Word软件打开一张图片,基本是乱码。而青蒿素与三氧化二砷,则就是在一堆乱码中,获得的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体系的成果:不仅是具有确定结构的单体,而且作用机理也研究明确,更可贵的是效果显著,因此获得了国际范围的认可。


青蒿素在屠呦呦用乙醚提取以后的道路,与一般中药单体的分离鉴定,并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在青蒿素的发现中,屠呦呦用乙醚提取的这一步,才是真正不可取代的。而从中药典籍中发现特点,应用以当代科学手段的过程,不仅充满了科学之美,也充满了偶然之美,更充满了创新之美。因此,乙醚提取青蒿素,是青蒿素诺贝尔奖王冠上最耀眼的珍珠。屠呦呦也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




7、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传统文化之美


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诗经·小雅首篇的《鹿鸣》也备受关注。因为屠呦呦的名字,就来自于'呦呦鹿鸣'一句。更因为诗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而'蒿'则指青蒿,大家纷纷感叹,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巧合。


作为一个无名小草,我无缘采访屠先生,但在我心中,这个巧合,也许是这样的:

“呦呦”这个名字颇为与众不同,我想,屠呦呦从小时候起,就无数遍地解释过,自己的名字,来自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食野之蒿/食野之芩”,也一定早就知道,苹/蒿/芩都是蒿类植物。对于“青蒿”这个词,屠呦呦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性。青蒿并不是经典的抗疟中药,在几乎是无目的浏览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时,如果说,有人会对青蒿产生关注,甚至产生思考,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屠呦呦,也只能是屠呦呦。




所以,屠呦呦和青蒿素,并不是完全的随机巧合,或许,正是因为“呦呦”这个名字,青蒿素才会被发现。透过各种哗众取宠的宣传和众说纷纭的争论,不如静下心来,品味这个诺奖背后的科学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8、矫枉过正和管中窥豹

中国目前的总体学术研究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吗?无疑:有。中国的学术研究,是否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无疑:存在。本文试图将一些偏颇的说法加以解释和纠正,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处。只是我认为,公众,特别是医学和学术领域的人们,应该理性看待此次的诺贝尔奖,分析我们的优势和不足,而非大谈没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




从舆论角度看,关注度是新闻必然追求的指标,所以,所谓“三无科学家”之类能够引起关注的标题难免会诞生。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是基本要求,但在真实之上,还应当客观公正,这一点,却常常难以做到。许多新闻说的是事实,却只是整件事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于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恰恰是这些真实的碎片,给了公众误导的印象。作为医药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我衷心希望,起码在我们所在的领域中,我们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件事,有自己的观点与见地。


9、鸣谢

东南大学医学院的高翼之教授是我的遗传学老师。也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他直到2003年,都一直为我们南京大学医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医学遗传学课程。

高老师生于1931年,和屠呦呦奶奶是同龄人。他的学术和授课风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许多学术观点也深刻影响了我的三观。本文中许多涉及诺贝尔奖的观点与逸闻,均来自于高老师。在此特别鸣谢。尽管屠呦呦奶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高老师依旧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科学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屠呦呦: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医药科普:青蒿素&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中国首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比肩
这个88岁的中国老太太,低调寡言、不近人情,可她凭什么让全世界为她鼓掌?
鹿鸣如何呦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